多篇文章聚焦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新進展!

2020-12-13 生物谷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Frontiers

【1】PNAS:揭示特殊淋巴細胞群體促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

doi:10.1073/pnas.1920463117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特殊的淋巴細胞群如何通過放棄其在免疫系統中的調節性角色來促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相關研究結果或為後期科學家們開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療法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機體免疫系統失衡所引發的結果,其會誘發正常情況下抑制疾病發生的多種機制受到破壞和幹擾,如今研究人員發現,正常情況下阻斷自身免疫力的細胞群或會將其功能轉化為促進疾病的發生,這或許是由於炎症和通過糖脂的特異性刺激組合所產生的結果;有研究表明,名為iNKT細胞的淋巴細胞群在正常情況下會抑制自身反應性的B細胞分泌致病性抗體,但如今其卻會失去這種能力,轉而在促進B細胞上扮演關鍵角色;這就會導致中性粒細胞失去功能,其在正常情況下會調節自身功能並在疾病模型中增強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

【2】Nature:鑑別出新型T細胞免疫療法靶點 有望幫助開發抵禦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療法

doi:10.1038/s41586-020-2246-4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CRISPR screen in regulatory T cells reveals modulators of Foxp3」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對調節性T細胞進行CRISRP篩選或有望揭示Foxp3分子的調節子,Foxp3是控制Treg細胞(調節性T細胞)發育和功能的關鍵轉錄因子之一,它的是Treg免疫生物學重要的進步,也為科學家們進一步了解Treg功能和作用機制打開了一扇「門」。

Treg細胞是控制機體免疫反應並維持機體平衡所需的關鍵細胞,同時其也是機體抗腫瘤免疫力的重要屏障,相反,Treg細胞的不穩定則會促進自身免疫或更多更有效的抗腫瘤免疫,其主要特徵表現為主要轉錄因子Foxp3的缺失及促炎性特性的獲得;全面深入理解調節Foxp3因子的通路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更有效的Treg療法來治療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利用新型的功能性遺傳工具則能系統性地解析調節Foxp3表達的基因調節程序。

【3】Cell綜述深度解讀!開發自身免疫性疾病療法所面臨的挑戰、進展及展望!

doi:10.1016/j.cell.2020.03.007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於機體免疫系統被錯誤導向攻擊宿主自身所引發的一種疾病,如今越來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要進行治療,一般而言,目前的治療性手段較為廣泛且是非疾病特異性的,而且其還會給患者帶來很多副作用,因此研究人員就迫切需要開發精準化的早期幹預措施,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Challenges,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Developing Therapies to Treat Autoimmune Diseases」的綜述文章中,來自牛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論述了目前研究人員開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療法所面臨的挑戰、進展及未來的展望。

目前研究人員已經描述了80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這些疾病可以是全身性的,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其會影響皮膚、關節、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也可以是器官性的,比如1型糖尿病,其主要影響機體的胰腺健康;B細胞或T細胞耐受性的缺失常常與自身免疫力有關,實際上,人類白細胞抗原(HLA)位點通常與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性風險增加直接相關,儘管詳細的分子、免疫學、遺傳學和臨床研究都深入理解了誘發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機制,但目前研究人員仍然並沒有完全理解人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驅動子,包括環境因素和發病機制等。

【4】Immunity:控制免疫系統的剎車來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doi:10.1016/j.immuni.2019.10.001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Immunit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免疫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控制調節性T細(控制免疫系統的特化白細胞)的關鍵生物開關,研究者表示,了解調控T細胞的機制為藥物開發提供了一系列的選擇,通過在適當的時候增加或抑制這種活動,你可以開發出治療癌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方法。

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追蹤了控制一個被稱為mTORC1的激活調節性T細胞的生物開關的分子機制。在此之前,它的機制一直是個謎;他們的研究表明,mTORC1的兩個主要調節因子是叫做Rag和Rheb的酶。科學家們發現缺乏Rag或Rheb的老鼠患上了致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時,他們發現了這種酶在激活保護性調節性T細胞中的關鍵作用。

【5】Cell Metablol:膳食幹預策略或有望減緩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和進展

doi:10.1016/j.cmet.2020.01.006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Metablolism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文安德爾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明顯降低飲食中甲硫氨酸的水平或能有效減緩高風險個體炎症和自身免疫性障礙的發生和進展,比如多發性硬化症等。

機體中的很多細胞都會產生甲硫氨酸,而負責對諸如病原體等威脅產生反應的免疫細胞則不會產生甲硫氨酸,相反,刺激特定細胞類型(比如T細胞)的甲硫氨酸必須通過食物攝入來獲取,儘管甲硫氨酸存在於多種食物中,但諸如肉類和雞蛋等動物性產品含有較高水平的甲硫氨酸。研究者Russell Jones表示,甲硫氨酸對於健康的免疫系統至關重要,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對於易於患炎症和自身免疫性障礙(諸如多發性硬化症)等個體而言,減少甲硫氨酸的攝入實際上能夠減緩誘發疾病的免疫細胞的活性,並給患者帶來較好的預後;相關研究結果或為後期科學家們開發新型膳食幹預措施來治療這些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

圖片來源:Lars Fugger, et al. Cell, doi:10.1016/j.cell.2020.03.007

【6】Science子刊:Prkd2和Bcl6之間的相愛相殺控制著TFH細胞產生,有望開發出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新方法

doi:10.1126/sciimmunol.aaz0085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鑑定出負責控制濾泡輔助T細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TFH)活性的基因,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期刊上,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對基因Prkd2的研究以及他們對它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的了解。

先前的研究已表明TFH細胞(一種特化T細胞)的行為異常會導致免疫反應問題,進而導致自身免疫疾病。這是因為TFH細胞幫助B細胞產生抗體。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負責產生控制TFH活性的酶的基因:Prkd2。鑑於猜測Prkd2在自身免疫疾病的產生中起作用,這些研究人員對ENU誘變小鼠進行了遺傳篩查。他們發現攜帶Prkd2基因突變的小鼠會患上高丙種球蛋白血症(hypergammaglobulinemia)。他們接著發現某種功能喪失突變會降低控制TFH細胞行為的Prkd2W807R酶的產生。若沒有這種發揮著控制作用的酶,TFH細胞中心會形成過多的生發中心,從而導致B細胞活性增加。這導致IgE抗體的產生增加---這種症狀在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很常見。

【7】Sci Adv:新型治療性候選抗體有望徹底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

doi:10.1126/sciadv.aax9586

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會涉及致病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的產生,其能攻擊細胞和組織並與抗原相互作用形成免疫複合物,免疫複合物尤其危險,因為其能在組織中沉積並促進自身抗體的進一步發展,目前只能通過侵入性方法移除或抑制。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人體研究發現,阻斷新生晶體片段受體(FcRn,neonatal crystallizable fragment receptor),或能通過移除IgG及其所形成的免疫複合物來潛在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臨床前研究和1期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得出證據表明,將FcRn的作用擴展到不僅僅從循環系統中移除IgG抗體,或許就能顯示出其在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上的潛力。

【8】Nat Immunol: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攻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療法

doi:10.1038/s41590-019-0559-y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Immu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小鼠機體中描述了一種完整的新型分子過程,其或能誘發T細胞驅動的炎症並引發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研究結果對於治療多種疾病都有一定的意義,比如多發性硬化症、1性糖尿病和炎性腸病等,同時還有望幫助研究者尋找新型療法來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者Chandrashekhar Pasare表示,目前我們正在多種人類細胞中檢測所發現的分子過程,同時還與其他研究人員合作收集來自多發性硬化症、關節炎和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所捐獻的細胞樣本。在過去10年裡,研究人員認為,免疫系統蛋白IL-1b(細胞因子白介素1-β)與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相關,阻斷或抑制IL-1b的藥物和抗體能用來有效控制多種類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疾病症狀,截止到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還並不知道機體是如何製造IL-1b的,尤其是在自身免疫期間,這或許就明顯限制了研究人員開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療法。

【9】Sci Adv:自身免疫病患者藥物副作用的產生機制

doi:10.1126/sciadv.aaw9051

類風溼性關節炎,牛皮癬和克羅恩氏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困擾著世界上大多數群體。值得慶幸的是,現已有幾種針對這些疾病的新藥問世。然而,這一類稱為TNF抑制劑的藥物的使用伴隨著嚴重感染甚至癌症的風險。近日,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小組可能已經找到了TNF-a抑制劑引發副作用原因。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雜誌上,揭示了樹突狀細胞先前未知的功能。

樹突狀細胞是先天免疫網絡的一部分,是人體抵抗威脅的第一道防線。它們幫助另一種稱為T細胞的免疫細胞(屬於適應性免疫系統)學習如何對給定的細菌或致病因子做出適當反應。樹突狀細胞是免疫反應的主要協調者,它會告訴免疫系統中的其他細胞該怎麼辦,這項研究表明,這些細胞具有自己的程序記憶形式,並且依賴於TNFa分子TNFa是對樹突狀細胞進行編程的系統的一部分,因此他們知道如何對T細胞進行編程。

【10】Science子刊:高度選擇性化合物BMS-986165有望治療一系列自身免疫疾病和慢性炎症性疾病

doi:10.1126/scitranslmed.aaw1736

儘管近期在治療自身免疫疾病和慢性炎症性疾病方面的進展已為一些患者提供了重要的益處,但是對於許多患者來說,未得到滿足的醫療需求仍然很高,特別患有這些讓人虛弱的疾病的患者需要更好的療效和強勁的病情緩解。此外,代表當前治療標準的許多療法具有安全性問題,這要麼限制了它的長期使用(比如,糖皮質激素),要麼與宿主防禦的顯著下降相關,而這種宿主防禦顯著下降可導致嚴重感染或增加的惡性腫瘤風險。

酪氨酸激酶2(TYK2)是一種非受體酪氨酸激酶,它調節著白細胞介素-23(IL-23),IL-12和I型幹擾素(IFN)受體下遊的信號轉導通路。這些細胞因子/受體軸激活輔助性T細胞17(TH17)、TH1細胞、B細胞和骨髓細胞的功能,其中這些細胞在自身免疫疾病和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狼瘡性腎炎、乾燥症候群、克羅恩病、牛皮癬和系統性硬化症---的病理生物學中起關鍵作用。(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盤點!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聚焦核小體研究新進展!
    核小體是由DNA和組蛋白形成的染色質基本結構單位,由DNA和H1、H2A、H2B、H3和H4等5種組蛋白構成,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核小體研究方面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
  • 多篇文章聚焦澱粉樣蛋白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澱粉樣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2】Science子刊:揭示APOE4加劇α-突觸核蛋白病變,而且這種加劇與澱粉樣蛋白無關doi:10.1126/scitranslmed.aay1809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幾種遺傳風險因素。
  • 【述評】抗體相關的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探索與挑戰
    與自身免疫性腦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CNS炎性脫髓鞘、自身免疫性小腦炎(autoimmune cerebellitis,AC)等相關的抗神經抗體已有數十種之多,為CNS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進一步分類與精確的病因診斷提供了可能。然而很多抗體的致病性、與臨床的相關性和診斷意義尚待進一步研究與評估,某些問題值得思考與討論。
  • 上海德濟醫院陳偉民主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及防護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自身免疫性疾病這個名字有點繞, 簡單來說,就是一類 免疫系統「鬧烏龍」的疾病。 正常情況下, 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像一個皇家護衛隊, 保護好人(身體組織), 攻擊壞人(外來病毒細菌)。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文章,共同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2】Neuron:揭秘小膠質細胞在大腦中塑造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doi:10.1016/j.neuron.2020.08.002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免疫細胞在微調大腦神經迴路方面或許扮演著意想不到的角色,稱之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不僅能夠保護大腦免於感染和炎症
  • 多篇文章聚焦腺病毒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腺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最新進展,分享給大家!文章中,研究者闡明了罕見腺病毒HAdV-52攻擊細胞的分子機制;研究者揭示了HAdV-52如何與宿主細胞表面上的特殊糖分—多唾液酸進行結合,多唾液酸在腦癌和肺癌細胞表面非常普遍;據研究者介紹,這項研究發現或能能幫助他們後期開發基於病毒的新型癌症療法,或有望利用腺病毒來靶向殺滅癌細胞。
  • 多篇文章聚焦近年來科學家們在miRNA研究上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miRNA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在之前工作的基礎上開發出這種測試方法,以及它在實驗室小鼠身上的效果如何。正如這些研究人員指出的那樣,儘管超級大國之間的軍備競賽有所減少,但意外或故意的核爆炸在今天仍然是一種威脅。因此,關於如何治療受此類事件影響的人的研究仍在繼續。
  • 專家論壇|閆惠平: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抗體的研究進展
    自身免疫的血清學檢測是診斷和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關鍵指標。在國內外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指南或共識中,自身抗體都是不可或缺的診斷指標之一[1-2]。利用自身抗體的靶抗原進行動物實驗或體外實驗研究是認識AIH發病機制的重要途徑。
  • 近期抗病毒免疫領域研究進展速覽
    此外,該研究也首次指出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在抗病毒防治中的潛在重要價值。這些新發現為理解抗病毒免疫機制和發展抗病毒的防治手段提供了新的理論與實驗依據。細胞質核酸識別及其啟動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存在於我們機體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中,是一類古老而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細胞生物學機制,不僅對病毒感染防禦至關重要,更在自身免疫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及腫瘤發生中有重要功能。
  • 甲狀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橋本甲狀腺炎,會讓自己「很受傷」
    她的醫生告訴她,引起甲減的原因是橋本甲狀腺炎,這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她有些不懂,為什麼她的身體會讓自己的甲狀腺「很受傷」?一、橋本甲狀腺炎這位朋友所患的橋本甲狀腺炎,源自於一位姓「橋本」的日本學者,是他在1912年首次報導的這種甲狀腺疾病,後來人們就以他的姓氏命名,把這種甲狀腺疾病稱為橋本甲狀腺炎。
  • 免費註冊丨Cell Press Live :代謝性疾病中國研究進展—新聞—科學網
  • 多篇文章解讀腫瘤異質性的發生及研究進展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腫瘤異質性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進展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這或為後期研究人員開發基因組驅動的靶向性療法以及在液體活檢中對患者的疾病進展進行檢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 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代表,需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它主要影響年輕婦女和中年婦女,男女比例1:10。除性別年齡外,皮質類固醇的使用、疾病活動程度和病程也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預後不良的其他預測因素。系統性紅斑狼瘡幾乎會影響身體的每個器官。
  • 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解讀癌症擴散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癌症擴散研究領域的新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解釋血液中的腫瘤細胞如何靶向作用特殊器官,並有望幫助開發新型療法來抑制癌症轉移。文章中,研究人員從轉移性乳腺癌患者機體血液中分離得到乳腺癌細胞,隨後在實驗室中培育這些細胞,使其能夠達到研究的要求。
  • 三大作用機制,幹細胞療法對自身免疫性肝炎前景廣闊!
    近年來,隨著再生醫學以及幹細胞技術的不斷進步,基於細胞治療的幹細胞療法在人類多種疾病治療研究領域中顯示出了巨大潛力,為現代醫學開闢了一條新途徑。而幹細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幹預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讓諸多肝病治療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看到了希望,多項幹細胞療法幹預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臨床研究在全球範圍內開展。
  • 強生65億美元收購Momenta 加強自身免疫性疾病管線
    轉自 | 即刻藥聞8月19日,強生(Johnson & Johnson)宣布已達成一項最終協議,收購致力於發現和開發免疫介導疾病新型療法的Momenta公司,以約65億美元的全現金交易方式收購。根據兩家公司董事會批准的交易條款,強生新成立的全資子公司Vigor Sub將開始進行要約收購。預計該交易將在2020年下半年完成。
  • 多篇文章聚焦腸道菌群與糖尿病之間的神秘關聯!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腸道菌群與糖尿病之間的神秘關聯,分享給大家!【2】Nat Commun:高脂肪飲食導致糖尿病,腸道微生物或是罪魁禍首doi:10.1038/s41467-019-11370-y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飲食選擇會削弱我們的腸道免疫系統,導致糖尿病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肥胖期間,我們的免疫系統經常對通過腸道組織"滲漏"並導致炎症的細菌成分做出反應。
  • 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觀調控獲進展
    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觀調控獲進展 2017-08-29 中國科學報 柯訊 【字體:大  幹擾素在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過程中,幹擾素產生的多少與持續時間受到精確調控,以確保機體清除入侵病毒的同時能避免病理性自身免疫損傷。目前關於幹擾素表達精確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免疫信號通路蛋白分子,而以細胞核內RNA修飾的方式調控幹擾素表達的機制尚不清楚。
  • Immunity: 免疫感受新成員—NLRP12研究新進展
    最近的一些研究發現在許多自體免疫疾病以及免疫紊亂的病人體內都出現了NLR介導的免疫反應。NLR主要的作用是引起IL-1b,IL-18的釋放與caspase-1的切割與活化,這一反應涉及到一類叫做"炎症小體"的結構。也有一些NLR參與了炎症反應的負向調控過程。然而,對於一類新的NLR家族成員-NLRP12,它的功能目前還不清楚。
  • 全身型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上眼瞼無力最常出現
    導語:系統性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神經肌肉連接性疾病。胸腺瘤可能與神經肌肉連接處和骨骼肌疲勞的主要病理改變有關。在使用重複的電位刺激之後,電位振幅比較的明顯。對膽鹼酯酶抑制劑非常的有效。此時一般可以採用的方法有胸腺切除術和免疫抑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