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多少錢的收入算是「中產家庭」?看完數據後我卻並不羨慕
推薦語: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幾十年中,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早就達到了小康標準。生活奔小康,這是七八十年代人們的願望,而現在這個願望實現了,很多家庭都開始想著奔向中產階級,那按照目前中產階級的定義,在中國有多少家庭能夠達標這個收入標準了呢?
事實上,在我國發展的每個階段,甚至於每個地區,對於中產家庭的收入都有著不一樣的標準。
按照此前的定義,中產家庭是一個並不算小眾的群體,他們大多數從事腦力勞動,或技術基礎的體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
如此來看的話,那麼一般在城市上班的白領們似乎都符合這個標準,但是在高房價的普遍壓力下,中產家庭似乎在這個標準下並不適用。
因為對於普通工薪階層的買房者來說,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為了買房而負下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長期債務,所以他們的生活雖然看起來很「瀟灑」,但事實上卻長期處於沒有存糧的現狀。因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部分人顯然達不到中國中產家庭的要求。
而在胡潤財富榜上,則把中產家庭階級新定義成: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且在除去基本的生活支出後,還能存下50%以上收入的人,這部分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中產家庭。
簡單的舉個例子就是:比如一個家庭年收入達到了100萬,那麼其一年的支出不到50萬,如此算下來一年能有不少的存款,那麼這類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中產家庭。
根據胡潤公布的《2019胡潤富豪榜》顯示,我國大陸中產家庭達到了3320萬戶,而北京、廣東和上海這三個省市的中產家庭數量共佔全國(除港澳臺)的50%。
也就是說,我國大量的「有錢人」事實上都集中在各大一線城市,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根據央行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家庭資產均值超300萬, 房產佔比超7成。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家庭有100萬,那麼所住的房子就價值70萬,這似乎也從側面證明了為啥一線城市的人普遍都是中產家庭,因為他們光是一套房就價值上百萬。但可悲的是,很多人的財富或許除了那套房子,就再沒有其他多餘的了。
而且根據相關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坐擁數百萬資產的中產階級,通常也會比一般收入者感到更加憂慮。
這些憂慮一方面來自於工作的壓力,一方面來源於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對於高收入人群來說,若三年內工資沒有提升,自己會感覺危機四伏;五年內沒有獲得提拔,就會覺得大事不好,有被裁員的風險。沒有買房看到房價上漲,也會坐立不安,買了房,卻又會為高額月供感到焦頭爛額。
這就是當下中產家庭真實寫照,然而對此我卻並不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