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醫學界臨床藥學頻道(轉載已獲授權)
2020年7月20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頒發《關於持續做好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強抗菌藥管理,做到精準用藥。
各醫療機構也加強了對抗菌藥使用適宜性的審核,今天界小藥也通過兩個醫囑,和大家一起討論下抗菌藥的選擇。話不多說,先看病例:
■ 病例1.患者,女,48歲。因近1個月經量增多,伴痛經加重2天入院。腹部彩超示:子宮腺肌瘤並子宮肌瘤可能。2天後,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術前頭孢他啶皮試陽性。醫師擬給予阿奇黴素聯合奧硝唑,預防切口感染。
臨床藥師審方後建議,換用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0.4g,每日1次,靜脈滴注;甲硝唑注射液0.5g,每8小時1次,靜脈滴注。預防用藥時間為24小時,醫師接受臨床藥師的建議。7天後,患者未訴特殊不適,腹部切口癒合良好,給予出院。
01
阿奇黴素能用於傷口感染?
(1)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屬於Ⅱ類切口,可能的感染菌為革蘭陰性桿菌、腸球菌屬、B組鏈球菌、厭氧菌,預防使用抗菌藥物一般選用一、二代頭孢+甲硝唑,或頭黴素類。
對於Ⅱ或Ⅲ類切口的婦產科手術,如果對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過敏,可用克林黴素+氨基糖苷類,或氨基糖苷類+甲硝唑。
(2)阿奇黴素屬於大環內酯類抗菌藥,其作用機制是與敏感菌的50S核糖體亞單位結合,阻礙細菌的蛋白質合成,為速效抑菌劑。
根據《圍手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指南(2006)》,預防切口感染抗菌藥物的選擇原則:應選擇相對廣譜、效果肯定(殺菌劑而非抑菌劑)、安全和價格相對低廉的抗菌藥物。
阿奇黴素屬於抑菌劑,一般不用於手術切口感染。奧硝唑和甲硝唑均可用於厭氧菌感染,但甲硝唑價格較低,可優先選用。
(3)氨基糖苷類藥均具有神經肌肉阻滯作用,不宜與其他神經肌肉阻滯劑同用[1]。林可醯胺類抗菌藥有神經肌肉阻滯作用,應避免與其他神經肌肉阻滯劑合用。但對於β-內醯胺類過敏患者,聯用克林黴素+氨基糖苷類仍存在爭議,這也可能是醫師未選取氨基糖苷類的原因。
■ 病例2.患者,女,82歲。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尿頻、尿急、尿痛、發熱1天。診斷: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高血壓3級(極高危)。
處方:胰島素注射液,每1小時4 IU,泵入,降糖治療;琥珀酸美託洛爾緩釋片47.5mg,每日1次,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每日1次,口服,降血壓;鹽酸莫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0.4 g,每日1次,靜脈滴注,抗感染治療。
第5天,患者無發熱,尿路刺激症狀緩解不明顯;血培養結果陰性;尿培養結果為大腸埃希菌,菌落數>105CFU/ml,對氨苄西林/舒巴坦、頭孢唑肟、慶大黴素、亞胺培南敏感,對四環素、克林黴素、環丙沙星、頭孢唑林、哌拉西林、複方磺胺甲惡唑耐藥。
根據藥敏試驗結果,臨床藥師建議:停用鹽酸莫西沙星注射液,加用注射用頭孢唑肟鈉2.0g,靜脈滴注,每12小時1次。3天後患者尿頻、尿急、尿痛症狀明顯緩解,複查血常規正常,尿常規膿細胞陰性、白細胞個數為0。
02
尿路感染的糖尿病患者,為何停用莫西沙星?
(1)複雜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大腸埃希菌、糞腸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表皮球菌等,推薦應用的抗菌藥有喹諾酮類(患者近期未用過的)、β-內醯胺酶抑制藥的複合製劑、第二代或第三代頭孢菌素、磷黴素或氨基糖苷類、碳青黴烯類等。
(2)本例患者為老年女性,有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患者長時間處於高血糖及胰島素抵抗狀態,患者生理防禦功能下降,腸道微生態失調,正常菌群容易出現定位轉移導致內源性感染,使得暴露於細菌的機會增加,從而反覆發生尿路感染。近幾年由於喹諾酮類藥的不合理使用,導致細菌對其耐藥較高,大腸埃希菌對氟喹諾酮類耐藥率達50%以上。
莫西沙星批准的適應證並不包括泌尿系感染。另外,莫西沙星在尿液中的濃度較低,僅有20%經腎臟排洩,因此,莫西沙星不適宜治療泌尿系感染[2]。
尿路感染應選擇主要經腎臟排洩的抗菌藥,頭孢唑肟對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異變形桿菌等腸桿菌有強大抗菌作用;24h內,80%以上的頭孢唑肟以原形的形式經腎排洩,在尿液中藥物濃度高,可有效控制泌尿系感染。
(3)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發布的第11、24和35期《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對加替沙星引起血糖異常等不良反應進行了警示,並指出該藥禁用於糖尿病患者;同時還指出,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諾酮類藥物引起血糖紊亂也有報告。氟喹諾酮類藥物致血糖紊亂多見於糖尿病患者,老年特別是高齡也是高危因素。
在給予患者使用有致血糖紊亂傾向的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尤其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時,應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噁心、嘔吐、心悸、出汗、面色蒼白、飢餓感、肢體震顫、一過性暈厥等血糖降低表現,警惕上述血糖紊亂症狀可能是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類反應。一旦出現類似症狀應立即進行血糖檢測,並及時採取對症和對因治療措施,避免釀成嚴重藥害事件。
03
該如何選擇抗菌藥?
選用抗菌藥物一般原則:
1.診斷為細菌性感染,方可選用抗菌藥物。缺乏細菌感染的證據,診斷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不應選用抗菌藥。
2.在開始抗菌治療前,應該先留取相應標本,以儘早明確病原菌和藥敏結果。儘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據病原種類及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
3.危重患者在未獲知病原菌及藥敏結果前,可根據患者情況推斷最可能的病原菌,並結合當地細菌耐藥狀況先給予抗菌藥物經驗治療,獲知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後,對療效不佳的患者調整給藥方案。
4.按照藥物的抗菌譜、藥動學和藥效學(PK/PD)選擇用藥。
5.抗菌藥物治療方案應綜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種類及抗菌藥物特點制訂。
品種選擇:根據病原菌種類及藥敏結果選用抗菌藥物。
給藥劑量:按各種抗菌藥物的治療劑量範圍給藥。
給藥途徑:輕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給藥者,應選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藥物,不必採用靜脈或肌內注射給藥。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療應予靜脈給藥,以確保藥效;病情好轉能口服時,應及早轉為口服給藥。
避免將供全身應用的品種作局部用藥。
5.合適的給藥次數和療程。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版)。
[2]鹽酸莫西沙星注射液說明書。
▼
有件事麻煩您:
便於文章第一時間推送給你,
麻煩您
在訂閱號列表長按我們
將「護士網」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