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申:文中提到的HomeSwipe(Skylight)創始人Michael 和本文作者我屬於私人朋友關係。還欠他一頓飯錢,但這不造成取材上的偏向性...]
[來自寫字的傢伙:對啊題圖是我做的,的確不太好看。另外像上面這種不作為全文中心出現的應用以後就不寫利益申明了]
這個以頗具趣味的男女社交方式起步的應用早就有了廣泛的關注。但有意思的是,那些以Tinder for X 之名出現的眾多後來者大多不在乎社交,而把重心放在了以不斷左滑為中心的快速選擇上。
--現代約會法則
很多很多年前,日本或者韓國的某個綜藝節目曾經做過一個挺有意思的設置。男女嘉賓分別坐在有桌面顯示屏的長桌兩邊,選擇自己心儀的對象,而只有互相選擇了對方的人才會在桌面上顯示一條紅線。
很多年後,在原版HotorNot——一個讓所有瀏覽者快速評價照片上人長相的網站——被青年實名社交網站Facebook完全壓倒之後,連續創業者Sean Rad決定推出在智慧型手機上運行的某款簡單直接的社交應用。
簡單直接的意思是,使用者能在整個屏幕上看到的只有對方用戶的照片。如果你感興趣,右滑/點愛心,沒興趣的話,左滑/點「X」。
當然,對於大多數使用者而言,這種模式到後來就變成了——不斷左滑,在所有看起來還不錯的照片前右滑,不到一秒內發送一個可能不會有回應的好感,然後繼續左滑找下一個可能。
這種極端坦率的只看長相而忽視其他一切簡介,愛好,興趣等人物組成因素(還記得那個用算法+試錯優化了婚戀網站檔案來找到未婚夫的女博士嗎?)的社交方式,無疑放大了現代文明中某種不可言說的陰暗面。在推出之後,和洶湧而來的關注及活躍用戶一起出現的,就是來自主流社會/中老年階層的大肆聲討和憂慮。
當然,如果偉大的愛爾蘭毒舌家王爾德還在世的話,大概可以借筆下人物亨利勳爵的話為這群青年辯護:「只有膚淺的人才不以貌取人(It is only shallow people who do not judge by appearances.)」。可惜的是,這個作家包括那個人物都不怎麼受主流社會歡迎。
所以在那群最多接受用Facebook的人的眼裡,所有Tinder的用戶,都屬於新生代的膚淺年輕人。他們完全只看長相,不願費心了解任何深入的東西,甚至懶得使用免費的站內信寫一條搭訕的話,而只打算右滑一下表明態度。
——Tinder for X 社交模式
當評論家看到年輕人的蠢和煩躁的時候,商人們看到的是這個特性後的賺錢可能。於是一眾以Tinder for xxx為名的應用出現,其中一些大概只是借這個名頭,但另一些,或者說很大部分都完美地詮釋了Tinder背後隱藏的時代模式。
Tinder for X中的一部分仍屬於社交領域。只不過進行了用戶群體上進一步的細分,比如專門為LGBT市場打造的。或者是轉移了主要用戶的重心,比如為專業人士提供的職場社交——相對於原Tinder主打青年約會的定位。
雖然職場專業人士的Tinder看起來和原創者Tinder本身的定位非常不搭調,宣傳時也容易遭到評論者的質疑嘲諷(據個人記憶,我當年也在Reddit上的某條帖子裡嘲諷過此類應用,naive)。但在Google上搜索一下「Tinder for Professionals」,竟然能發現很多參與者,包括Belinked, LinkedUp, Weave等。前兩者在取名上就把Linkedin的份都佔了。
上中下分別是LinkedUp,Belinked和Weave。
相對而言我更喜歡Weave,它真正體現了Tinder模式在職場社交上的應用可能。另兩個看起來和專業人士或者職場社交毫無關係,而只是將看臉社交這一個特點,或者說Tinder廣為人知的噱頭照搬到了Linkedin的使用者那。
這種風格總是讓人想起一個早已被下架,叫放倒你朋友(Bang your friends, 有意者自己查,為了文明用語請允許我隨意翻譯了)的應用。
Weave看起來是很不錯的嘗試。這是一個嘗試在本地連接想要認識的職場人士的。
在Tinder原有的單屏幕了解對方的模式上,它放入了一些簡單的文字簡介,同時還加入了共同認識的人這個比較有趣的設置(這是Linkedin用戶們比較看重的信任感背書)。
一開始就是衝著線下見面發展,所以有細分的小組方便發現感興趣的人。另外還保留了他們的匿名表示感興趣或者拒絕的功能。Tinder的在雙方都選擇愛心後自動建立聯繫(A Match)是一個神奇的社交創新。不主動不負責的年輕人喜歡它,實際上,那些經常在Linkedin上發出沒有回覆的站內信的人,或者一直遲疑應該是自己主動還是等對方聯繫的人也喜歡它。
從這些方面來看,撇開看臉社交這一點,Tinder模式並非是青少年的專利。不管是通過簡單滑動快速了解所有可能對象,還是這個通過自動連結感興趣雙方來降低(主動方的)心理成本的設計都適用於所有人。
與其說它是青少年社交工具,不如說是這個新時代本身的社交法則。而且這個模式的應用似乎不局限於社交領域。
——Tinder for X 快速選擇
以Tinder for xxx為名的應用中,有一部分是屬於和社交毫不搭界的時尚及消費領域。比如服飾推薦平臺Grabble,發現身邊好餐館的Nibbly,租房幫手Homeswipe等。
相對於發揮雙方愛心連線這一特點的社交領域Tinder for X而言,這類時尚,消費,甚至餐飲類的Tinder for X則強調了原版以圖為重點和快速選擇的特性。
這或許也來源於選擇餐館服飾和青少年約會異性的一個微妙共同點——你總是有很多選擇,最吸引你的其實就是長相/外表,你實在懶得花太多時間在選擇上。
那麼這種左右滑來做決定的方式,完全契合了使用者在大量選項前進行快速選擇的需要。Homeswipe就直接把這個動作嵌入了自己的名稱裡。這個應用屬於紐約市新創企業裡常見的房地產相關創業(該市另一常見類別可能是訂館子)。神奇的是,同屬於此類的另一個紐約新創Doorsteps也採用了用Tinder模式來找公寓的方式。
正如那些消費類應用拋去Tinder的社交特性而擴展了看圖選擇這一點一樣,一些神奇的涉及投票的應用則拋開了看圖這一點,只應用了滑屏快速選擇這一因素,比如Verto和Candidate。
雖然失去了大幅圖片這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這類應用似乎還是依靠快速選擇的方式發揮了他們的作用。每一屏都是一條簡單的政策,目標用戶——那些不太關心時政的選民——通過快速判斷自己在每一條政策上的意見來找出更符合自己心願的候選人。
就如那個驗證碼項目能通過眾包進行電子錄入一樣,這種左右滑選擇則可以用簡單快捷的方法進行一些數據搜集和判斷,包括確認個人傾向(這點也應用在之前的服飾類喜好分析裡),以及群體投票的統計等。
——結尾 模式的出現
從青少年社交到職場人脈,到時尚消費以及房屋類應用,再到這種投票和統計類。Tinder for X的應用看似離原版那個滿溢荷爾蒙的東西越來越遠,但在模式上反而愈發清晰。
每一個應用,都符合了這個時代最典型的手機人——那些單手持機不斷在各種空隙滑一下屏幕的人——的行為特徵。
最後,讓我們回到本文誘因:一個前幾日登上Product Hunt熱榜的應用Tinder for Tinders(tinder4tinders)。
這個應用讓你用Tinder模式來瀏覽(或者說表決)Tinder for X應用們。看起來似乎有種俄羅斯套娃的詭異感。 但從這種角度看,不管是應用裡搜集的那些Tinder for X應用,還是這個奇特的應用本身,都表明當後來者用Tinder來類比的時候,他們說的早就不再是一個社交有關的東西。
他們說的或許是為了挑出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消費類),或許是表明自己的傾向(個人喜好分析類),或許是進行一些表決(投票統計類)。
總而言之,這個詞因那個社交應用而生,但早就遠遠不止於此。
全文完。 好長。。。
閱讀原文/Read More 可以看見之前寫的一篇關於《Airbnb for Airbnb》的文章。看起來A for A 的結構特別容易出現有趣的創新。
回復 Airbnb 似乎也能看到。
另外回復 Snapchat 可以看到同屬於青少年社交的Snapchat的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