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南京市一家幼兒園對孩子們進行「考核」,劃分出三個等級,其中,小班學生獲得一等「獎學金」的「待遇」是,其家長在一次性預付中班學費時可享受5000元優惠減免。部分家長質疑幼兒園給孩子劃等級是否合適,「獎學金」能否與「學費」掛鈎,引發網友熱議。(1月2日《北京晨報》)
顧名思義,獎學金是學校、團體或個人用於鼓勵那些學業非常優秀的學生的資金,其目的是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其更加勤奮刻苦、更加自強不息。對於下至小學生上至博士生這類承擔學習與鑽研知識任務的學生而言,獎學金所擁有的正能量價值無疑十分巨大。然而,對並不承擔學習知識任務的幼兒而言,設立「幼兒獎學金」,並依據考核成績分出「好中差」三個等級,顯然名不副實,更是違背了幼兒教育的初衷,值得反思。
眾所周知,作為人類個體受教育的起步階段,幼兒教育所承擔的教育功能與使命,與中小學教育等其他階段教育截然不同,其側重的是保育教育,而非知識技能教育,主要目的是為幼兒創設寬鬆、愉悅、健康、陽光的成長環境,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作息習慣、飲食習慣和興趣愛好等,幫助與促進其身心健康發育。而各種良好習慣的養成,各種興趣愛好的培育,則主要靠通過教師的榜樣示範、表揚強化等直觀教育手段,讓幼兒在優良的溝通與遊戲環境中,在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寓教於樂的師生互動中,在潛移默化中明曉道理、明辨是非、接受薰陶。而這些良好的習慣,往往會成為孩子們受益終身的寶貴財富。
可見,依考核成績對幼兒進行排座次,只會讓幼兒教育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一則,國家層面並未出臺評定習慣好壞的標準,任何一個幼兒園擅自製訂的習慣好壞考核標準也難言科學權威;二則,不同的幼兒個性與天賦迥異,比如有的好靜有的愛動,他們習慣的好與壞,既很難像語文、數學等課程那樣依據成績高低進行定量評價,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
此次涉事的民辦幼兒園,卻偏偏要將幼兒分出三六九等,顯然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悖逆了幼兒教育的初衷,有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嫌疑。這種看似「超前」的教育,不僅無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習慣,更會因為給部分孩子貼「三等生」「多動症」等標籤,傷害與打擊他們的自信心與自尊心。更何況,涉事的幼兒園設立「幼兒獎學金」,除了為迎合家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外,還有著為了招攬生源、穩住生源、轉嫁經營壓力的「良苦用心」。
如今,涉事幼兒園設立「幼兒獎學金」的荒唐做法雖已被叫停,但要想從根本上遏制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不良傾向,仍需有關部門下猛藥整治。一方面,要改善對幼兒教育的評價方法與機制,比如,激勵孩子可發給「小紅花」「小貼紙」等,因人制宜地評選「陽光寶寶」「運動寶寶」等稱號,讓每一位孩子都有機會「獲獎」;另一方面,要構建立體的監管體系,對任性「設獎」的幼兒園進行嚴厲懲罰與問責,使其不敢再打著這類幌子譁眾取寵,褻瀆幼兒教育。(屈金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