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證券
作者:江芬芬
「可轉債真的成了債,對於上市公司和投資者來說是雙輸。公司要把融資的錢吐出來,投資人痴守這麼多年,收益卻低的可憐。」昨日,南京一資深債券投資人《金證券》記者表示。
引發圈內熱議的是,由格力地產(600185)發行的格力轉債於12月25日起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摘牌。雖歷經下調轉股價以圖力促轉股,但格力地產依舊難以避免掏出9億多(不含利息)贖迴轉債的命運,格力轉債由此將成為近年來罕見的到期贖迴轉債。
兩輸局面
作為國內可轉債市場現存「最古老」個券,近期格力轉債備受關注。2014年12月25日,格力地產向社會公開發行總額9.8億元可轉換公司債券,期限為5年。彼時,格力轉債共計吸引了900餘家機構參與打新。
2015年1月13日,格力轉債上市開盤就達到138元,隨後最高漲至318元。2015年6月30日,格力轉債進入轉股期,格力地產股價卻從高點跌落,無奈下公司曾以103元的價格分別於2018年8月、2019年2月開展過回售,回售面額合計5.75億元。
誰能想到,格力轉債最終仍未逃過到期贖回的命運。《金證券》記者注意到,根據最新公告,自2019年12月25日起,格力轉債和格力轉股摘牌,到期贖回金額為每張106元人民幣/張,實際派發金額為104.80元人民幣(稅後)。據Wind最新數據顯示,格力轉債僅有784萬元面額的轉債實施轉股。在將近4年半的可轉股期之內,持有人轉股比例僅0.8%。
公開資料顯示,雖然2009年發行的博匯轉債、2008年發行的的新鋼轉債、2007年發行的唐鋼轉債、澄星轉債等也曾相繼成為到期贖回的可轉債,但近年來格力轉債這種情況可謂罕見。南京一資深債券投資人對《金證券》記者直言,可轉債最終真的成了債,這是上市公司和投資者雙輸的局面:公司要把融資的錢吐出來,投資人痴守這麼多年,只拿到了少得可憐的利息。
迷惑之舉
格力轉債最終被到期贖回,除了市況不佳,不少投資人歸于格力地產的「迷惑舉動」:明明能儘早下修轉股價,卻是不走常規路。今年10月8日起,格力轉債轉股價格由6.94元/股調整為5.00元/股。這也被稱為史上最遲向下修正轉股價行動,畢竟距離債券到期日12月24日已經不到60個交易日了。
儘管下修姍姍來遲,但不少投資者仍然賭上了。在他們看來,公司有強烈意願促成轉股。至於轉股路徑,主要有兩種。一是強贖,也就是正股股價在任意30個交易日內,有15個交易日超越轉股價130%(即6.5元);二是贖回,如果可轉債到期前的轉股價格遠遠高於贖回價格106元,轉債持有人也願意通過轉股獲得超過106元的價值,此路徑對應的格力地產股價應高於5.3元。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基於這一邏輯,幾個月間,一些投資者大幅買入格力地產,最終不少人卻「潛伏」失敗。在格力地產下修轉債轉股價前後,公司股價曾於10月14日衝至階段高點5.54元,然後就掉頭向下,最新股價是4.6元。除非「手快」,否則很難全身而退。
定增博弈
格力地產為何沒有及早下修轉股價格,在「任性」地兩次回售償還5億後,卻又選擇了下修?《金證券》記者接觸的市場人士分析,這或許與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一紙「兜底協議」有關。
據了解,2015年4月,格力地產提出要通過定增方式補充資金,由於當時股市環境不好,增發進程異常曲折,直至2016年下半年,包括廣州金控、杭州濱創、華潤信託在內的六家公司才成功認購,但募集資金縮水一半至30億元,發行價格調整到6.78元/股。時至今日,該次增發的隱情被曝光。當時,格力地產控股股東珠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珠海投資)與六個定增對象籤訂了協議書,約定若格力地產股價未達到一定條件,則珠海投資需回購股份。事實上,以當前格力地產股價測算,如果剔除兩次分紅,六家定增機構虧損金額高達近8億元(資金佔用成本不計)。基於此,廣州金控、杭州濱創相繼向法院提起訴訟,提出按照約定珠海投資應該在2018年8月3日後5個交易日內對其認購的格力地產股票進行收購。然而,珠海投資至今仍未履行。
在市場人士看來,格力地產控股股東此前一直不下修轉股價,是因為前次定增和這份隱秘協議,「畢竟機構參與的定增價高高在上,如果下修轉股價,人家還怎麼玩?」直至轉債即將到期,格力地產才痛下決心一調到底。從上市公司層面來看,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格力地產貨幣資金29億元,負債總額241.25億元,淨負債率升至267.9%。
對於一些投資者而言,在經過格力轉債這一回後,也在反思:不可過於相信所謂的「可轉債是明債實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