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了解死亡尊重生命:一個語文教師的死亡教育課,附田媽講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

2021-02-28 快微課

田田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就和她聊過關於死亡的話題。田田的爺爺奶奶還有外公很早就去世了。我們告訴田田:「爺爺奶奶和外公都去了天堂,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雖然你看不到他們,但是他們都很愛田田。」大約田田覺得天堂是個很美麗的地方吧。

一天,田田在小區公園裡玩和一個比她大一歲的小姐姐聊起了爺爺奶奶的事。田田很開心地對小姐姐說:我爺爺奶奶在天堂呢!接著又來了一句:姐姐,你的爺爺奶奶也在天堂……當時那個小姐姐立馬變臉,掄起胳膊就狠狠地給了田田一個巴掌!

後來,我給田田讀了幾本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獾的禮物》、《我永遠愛你》……在故事中,田田好像懂了,又好像沒懂……但田媽很感謝那些有才華的童書作家,將生離死別柔緩地、坦然地呈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通過畫面和故事來學習承受生命中的無奈。

語文教師郭初陽曾經在越讀館和學生們分享紀錄片《人體漫遊·生命的盡頭》,並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沉思和感想。郭初陽認為坦率、直接、嚴肅地跟十三四歲孩子探索死亡問題的課堂,是有意義的。「我只是一名語文教師,無論是性教育、死亡教育、公民教育,都不是我的專業擅長。只是因目前此類教育的嚴重缺失而生的強烈焦灼感,使得我的課屢屢從語文越界,選擇了似乎不屬於語言文學的話題,意在引起更多專業人士的研討與建設。」以下是郭初陽和同事小狐關於死亡教育的問答錄。

死之流泉,使生的止水跳躍

小狐:有很多成年人擔心孩子太小,無法承擔死亡的沉重,你對此怎麼看?

郭初陽: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用布魯納的名句來回答:「任何學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種形式教給任何年齡的任何人。」布魯納(邵瑞珍譯):《教育過程》,文化教育出版

小狐:是否可以繞開死亡這個令人生畏的話題,而直接進行生命教育?

郭:生死是一體兩面,泰戈爾《飛鳥集》中有三句詩表述得很好:

死之流泉,使生的止水跳躍。

死像大海的無限的歌聲,日夜衝擊著生命的光明島的四周。

死亡隸屬於生命,正與生一樣。舉足是走路,正如落足也是走路。

顯然,我們無法把兩者剝離。此外,事實上孩子們也不覺得死亡是一個令人生畏的話題。以這個話題為忌諱的成年人,也許是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的緣故吧。

談論問題,但不涉及隱私

小狐:那麼什麼時候適合談論死亡問題?

郭:霍爾德、克蘭頓《臨終:精神關懷手冊》中寫到:「死亡是一位偉大的導師,臨終者是它的門徒。這一過程讓我們理解到什麼是重要的,生命中最真的意義是什麼。它向我們指明了生命的方向,讓我們為自己的死亡做好準備。」

對這一話題的探討,對於任何年齡階段的孩子,若是生活中有了相應的契機,就可以談論,原理正與性教育相同。

而在學校裡,死亡教育的內容則相當廣泛,涉及許多交叉的領域:生命歷程(出生、成長、衰老與死亡);生命與死亡的意義;死亡主題的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鑑賞;自殺及其預防;如何面對親屬或朋友的死亡;喪葬文化;保險與遺囑等。

小狐:怎樣的討論方式會有助於學生成長並能被他們接受?

郭:原則是——談論問題,但不涉及隱私。我的經驗是,採用案例、文學作品、影片等載體,作為展開談論的素材,自然地引出對一系列問題的研討,這樣比較容易被學生們接受。

向死而生——生死教育的意義

小狐:你認為對學生進行這樣的教育,教師需要做什麼樣的準備?

郭:負責死亡教育的教師,與負責性教育的教師一樣,需要經過專業培訓,掌握大量相關的學科知識,才可以勝任這一重職。美國各學校裡的死亡教育,都嚴格遵守美國教育部和社會各界要求的以下教育原則 :

(一) 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對死亡的看法,要符合大眾認同的科學合理原則。教師告訴兒童的內容、教導的方法以及解答問題的方式,都會影響到兒童對死亡問題的看法。教師應避免用童話,或半真半假的故事來解釋死亡。

(二) 教師應教育學生面對現實、正視死亡,確保心理健康。教師不應只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應該是一位好聽眾。

(三) 如果涉及宗教問題,教師應指導學生從不同的宗教背景討論死亡,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死亡問題的不同宗教信仰和習慣。

(四) 預估兒童的情緒反應。有關死亡問題的教學討論,可能會激起兒童正在經歷或已經經歷過的事情的強烈反應,教師應對此予以足夠重視。

(五) 學校兒童在生理、心理、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各不相同,因此單獨一種課程無法適用於所有兒童。教師在選擇教材、教法及設計學習活動前,必須仔細考慮兒童的各種需要。

小狐:國外在這方面的教育,開展情況如何?

郭:20世紀60年代,死亡教育在美國大學學院開始有系統、有計劃地推廣;1974年7月《紐約時報》報導指出,到那時為止,全美大學學院設有「死亡與死亡過程」等課程的學校已經達到165所。同年又有死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弗爾頓(Robert Fulton)的個人報告說,中學程度以上的有關死亡教育的課程已經達到1100門以上。

以下為尹丹《美國中小學「死亡教育」課觀察》一文的選段:

美國聯邦政府教育部對兒童死亡教育的具體實施也十分重視和詳盡,明確要求向中小學生進行死亡教育時,教育者要選編合適的教材、採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同時結合生理衛生常識、健康教育等內容,自然而然地讓中小學生接受死亡教育。一些學校常會根據需要採取靈活的方式開設死亡教育「特色課程」,比如自殺防禦課程等,目的主要在於教育兒童懂得珍惜生命,同時降低當地的自殺率。孩子們還在家長或老師的帶領下,到專為絕症患者提供服務的臨終關懷醫院,送上鮮花,送上祝福的話語,甚至微笑著目送他告別人世。

一些小學校裡甚至還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讓在教育部門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從業人員或護士,走進課堂當起老師,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並且讓他們輪流通過演劇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死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悽涼感覺,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甚至設計或參加一臺模擬的「向親人遺體告別」儀式等等。儘管也有人認為這麼做可能會給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但大多數教育專家和家長卻對此表示支持。

選自《一位獨立教師的語文之旅》

相關焦點

  • 死亡,如平靜的道別:爺爺變成了幽靈
    朗讀者 | 美媽來源丨美媽講繪本導讀:死亡,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有的時候或許讓成年人去接受親人的逝去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更別提對於孩子們來說。如何讓孩子們接受親人的死亡,對很多家長們來說也是非常棘手的事。
  • 讓成人流淚的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小朋友教你如何面對死亡
    艾斯本很驚訝,他告訴爺爺,爺爺變成了幽靈。爺爺就這樣,一遍遍地穿牆而入,爺爺對艾斯本說,自己一點都不開心變成幽靈,書上說是因為在世的時候,忘記做了一件事,可是爺爺總想不起來。艾斯本的父母顯然認為艾斯本在做夢,所以便讓艾斯本在家裡休息一陣,不再去幼兒園。
  • 愛的告別:《爺爺變成了幽靈》讓孩子明白生命的真諦,值得一看
    文|西紅柿媽媽想必很多家長都被孩子問過關於死亡的問題,我們很難跟孩子解釋清楚,生命和死亡是怎麼一回事,那麼可以藉助繪本,去引導孩子理解。《爺爺變成了幽靈》是一本非常適合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關於愛與死亡的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一個關於愛與回憶的繪本故事講述主人公艾斯本的爺爺,去世之後的事。
  • 愛的告別——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推薦
    《爺爺變成了幽靈》主要講述了爺爺因為突發心臟病而死,死後變成了幽靈遊蕩在艾斯本的房間,然而艾斯本並沒有因為爺爺變成幽靈而害怕,他反而十分高興,因為這樣可以每天見到爺爺了。但是爺爺並不開心,因為只有忘記了某件事的人才會變成幽靈,艾斯本決定幫爺爺尋找那件忘記的事情。
  • 《爺爺變成了幽靈》:關於生命教育的繪本,你害怕跟孩子談生死嗎
    該文僅為《爺爺變成了幽靈》導讀部分。每每翻閱,皆是回憶,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生命的喜悅狀態,生與死皆是平常事,要以平常心對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大人們總忌諱在孩子面前談論生死,大多數時候會對孩子說:「爺爺變成了天使,爺爺變成了泥土」,是的,主人公艾斯本的爸爸媽媽就是這麼告訴艾斯本的,可是艾斯本不信,他不相信爺爺會變成天使,也不相信爺爺會變成泥土。
  • 《爺爺變成了幽靈》:關於生命教育的繪本,你害怕跟孩子談生死嗎
    如果你看了《爺爺變成了幽靈》這本繪本,一定會對生命教育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大人們總忌諱在孩子面前談論生死,大多數時候會對孩子說:「爺爺變成了天使,爺爺變成了泥土」,是的,主人公艾斯本的爸爸媽媽就是這麼告訴艾斯本的,可是艾斯本不信,他不相信爺爺會變成天使,也不相信爺爺會變成泥土。
  • 買過讀過的經典繪本推薦1−《爺爺變成了幽靈》
    現在我家繪本2500+,孩子每天睡前一個小時左右的閱讀時間,即便出門旅遊孩子也得在行李箱裡塞幾本書,閱讀已成為我家妞兒生活的一部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現在把我們買過讀過的經典繪本分享給大家,為不讓大家看的眼花繚亂,我每篇文章只寫一本繪本或一個系列,每天都會更新推薦。
  • 經典繪本解讀——《爺爺變成了幽靈》
    今天繼續為大家推薦經典繪本,今天給大家推薦的繪本是美國丹麥作家金·弗珀茲的《爺爺變成了幽靈》。艾斯本最喜歡的爺爺,在大街上突發心臟病去世了。媽媽說「爺爺變成了天使」,爸爸說「爺爺變成了泥土」,這樣的說法艾斯本無法想像也無法相信。對他來說,爺爺還沒有真正離開,他不能割捨對爺爺的依戀。
  • 幼稚園一節生命教育課,由小蟲子死亡引發,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
    毫無疑問,這就是生命。對任何活著的生物來說,生命只有一次,而生命的終點便是死亡。那什麼是死亡呢?說起死亡這個話題,也許很多人都不願多想,因為這個話題有些太過沉重,讓一些人不願再多談。但在江蘇常州,一所幼兒園卻開設了這樣一堂生命教育課。幼稚園的老師帶著孩子們感受到了死亡的意義,並引導孩子們更深入的理解生命,珍愛生命。
  • 你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及時補課,讓孩子珍愛生命、遠離危險
    ,讓人們尊重死亡、尊重生命。所謂的死亡教育,是以探討生死關係為內容,包含了對死亡及瀕死的看法與態度,希望借著對死亡課題的討論,使學習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賞生命,並將這種態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開展死亡教育,是為消除孩子對死亡的恐懼,教育孩子坦然客觀的看待死亡,懂得尊重、維護和不傷害他人的生命,能夠珍惜生命、快樂地生活,並積極找到生命的意義。
  • 這堂死亡教育課,父母要怎麼跟孩子說?
    其實反過來也是對生死很好的一個詮釋「未知死,焉知生」,不了解「死」就無法認識「生」,不懂死亡的孩子,不懂珍惜生命,無法了解生命對於我們對於我們的可貴性,無法明白在這短暫的一生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使它變得豐富多彩,富有生機。
  • 幼兒園這堂生命教育課,由皮球蟲死亡引發,讓孩子知道珍惜生命
    但是在江蘇常州,一所幼兒園就開設了這樣一節有關死亡的生命教育課。由幼兒園老師帶著孩子們感受了什麼是死亡,並引導孩子們更深刻地了解了生命,以及珍惜生命。 這節有關死亡的生命教育課,由一隻皮球蟲的死亡引發,孩子們十分好奇皮球蟲為何會死亡,而死亡又是什麼?由此,這節有關死亡的生命教育課就正式啟動了。
  • 清明節的生命教育:與死亡有關的那些繪本
    在繪本界,「生命教育」是一個挑戰性命題,給孩子呈現生命中美好的一面有很多表現方式,可讓孩子認知、接納、釋然「老、病、死」,卻讓很多繪本作家不知如何下筆。而關於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早有國內外大家為孩子們創作出優秀的繪本,從各個角度詮釋「生命」了。這些繪本分別描述了親人離世、朋友離世、寵物離世以及生命的意義。
  • 你知道如何跟孩子講死亡的概念嗎?這本繪本幫你搞定
    昨天晚上我們的繪本閱讀課上的主題繪本是《爺爺變成了幽靈》,這是一本關於生命教育的繪本,乍一聽這個名字會讓人覺得有些害怕,在課堂上,當孩子們聽到幽靈這個詞的時候,都做出很害怕的樣子和表情,但很快我用一種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孩子們的恐慌。
  • 三本繪本,溫柔地告訴孩子關於死亡這件事
    今天我給孩子講了三本關於死亡的生命繪本。人生難測,即使是像嘉琪這麼小的寶寶,也不免要直面死亡,清明剛過,生活中也發生一些令人扼腕嘆息的事,所以就特別想和寶寶一起讀讀有關死亡的繪本。第一本《獾的禮物》這是非常經典的一本繪本,語言優美淡雅,語氣平靜柔和。在這裡,我們會覺得死亡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因為身體太衰老了,反而是桎梏。
  • 繪本故事·當娃娃提問「死亡」和「出生」如何回答?
    生命的開始與結束是自然規律,不可迴避。在孩子成長路上,他們或早或晚都會面臨這個問題。當父母們面對孩子有關出生、死亡、友誼等的提問時,您做好回答的準備了嗎?    本報記者近日採訪了作客「繪本工廠」的深圳市閱讀推廣人崔麗華老師。面對孩子們精靈古怪、讓人頗為為難的事,「達人老師」自有妙招教您如何靈活面對,以及學會在繪本閱讀中珍惜眼前、活在當下。
  • 生命教育繪本推薦,讓孩子了解生命的意義
    該如何面對死亡這個不得不會面對的課題呢?冒昧在這裡推薦幾本有關生命教育的繪本,希望我們的孩子,希望讀到這些繪本的每一個朋友,都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同時也希望可以撫慰你,死亡真的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自然過程。也是我們家長應該正確引導給孩子的生命教育。
  • 死亡教育:孩子生命教育裡不可忽視的必修課
    談到與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話題,我是更傾向於等孩子認知成熟之後再談論這個話題的父母。一周前,小諾的太奶奶突然離世,讓我不得不把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和整理,給不到4歲的小諾進行生命的死亡教育。媽媽覺得應該給小魚在樓下的樹林裡找一個家,讓小魚能夠更好的在樹下躺著,變成養分滋潤大地,換一種方式跟我們在一起。我進一步跟小諾聊,那死亡是什麼呢?死亡是呼吸停止了,心跳停止了,就像小魚一樣,停止了呼吸停止了心跳。樹葉會凋落,小花會枯萎,有生命的東西,都會有死亡的一天。
  • 和孩子討論「死亡」很難嗎?
    《爺爺變成了幽靈》、《小傷疤》:對於死亡,不妨告訴孩子這是一場愛的告別,除去悲傷和哀愁,還可以有溫馨的回憶。這兩本不僅能幫助孩子了解如何面對親人離世,後者更是讓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體驗到失去至親後孩子的第一反應,至情至理。
  • 清明節的生命教育:十本繪本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死亡」
    清明節來了,部分家長可能會帶著孩子一起去祭拜、掃墓,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不可避免地將被提起。為人父母,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呢?有教育專家建議,不妨從「死亡繪本」入手,從另一個角度向孩子詮釋「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通過生命教育讓孩子正確理解「生」與「死」兩個平日裡很少談及的話題,學會感恩,學會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