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個殘酷的字眼,我們成人往往很忌諱、或者不知如何和年幼的孩子談論與之相關的話題,我們擔心孩子無法承受生離死別的沉重。可現實中,我們的孩子是無法避免接觸「老、病、死」的,心愛的寵物死了,疼愛自己的長輩或親人離世了,甚至朝夕相處的同學朋友遭遇不測.每當此時,成人或許會想辦法安慰孩子,也或許因為方法不當而忽略了孩子內心深處的感受。雖然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化解悲傷的能力弱於成人,但孩子對生命的敏感強於成人,所以成人應該盡心關注孩子的心靈,別讓孩子不知所措地面對悲傷、困惑甚至恐懼。
在繪本界,「生命教育」是一個挑戰性命題,給孩子呈現生命中美好的一面有很多表現方式,可讓孩子認知、接納、釋然「老、病、死」,卻讓很多繪本作家不知如何下筆。
而關於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早有國內外大家為孩子們創作出優秀的繪本,從各個角度詮釋「生命」了。這些繪本分別描述了親人離世、朋友離世、寵物離世以及生命的意義。不妨挑選幾本回家,以備不時之需。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吧!
《好好哭吧!》
作者:葛倫‧林特威德/文,夏綠蒂.帕迪/圖,賴美玲/譯
中國人是個很壓抑的民族,安慰喪家時總會勸他們節哀不要太傷心,甚至不能流太多眼淚避免死者牽掛無法順利投胎,可是只有自己經歷時才知道那有多難熬,對於至親的離開怎麼可能冷靜的下來,可不可以拋開這些禮俗,盡情的好好哭一場,只有誠實面對自己的軟弱與無助,才能把悲傷的情緒徹底的渲洩出來,然後擦乾眼淚,勇敢走向未來。
【親人離世】
《爺爺變成了幽靈》
作者: 金.富茲.阿肯森/文,伊娃.愛瑞克森/圖,彭懿/譯
在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裡,艾瑞克松淡淡的彩色鉛筆畫,配合艾克松平靜的文字敘述,營造出一種淡定的氣氛。深入淺出地,以兒童鍾愛的圖畫書形式給人以深刻印象,或者說,這是給兒童的書,卻很適合成人閱讀,是一本親子閱讀的佳作,大人與孩子在閱讀的溝通中一起體味其中心路歷程。
相信孩子們能夠理解和面對死亡,比如,爺爺的死,艾斯本最終釋然,他明白了,爺爺的離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平常得就像平靜的道別,艾斯本不會再有慌張、恐懼或者難以言表的悲傷了。更重要的是艾斯本珍存了那些與爺爺有關的美好記憶,這些充滿愛的回憶可以在心中喚回離去的爺爺,好像他依然在小艾斯本的身旁,愛他,伴隨他一起快樂成長。
《爸爸的圍巾》
作者:阿萬紀美子/文,麥克·格雷涅茨/圖
爸爸的圍巾是一條暖暖的綠色的圍巾。媽媽說這圍巾很適合我。於是,我戴上了爸爸的綠圍巾。
星期一。我圍上了爸爸的圍巾去上學。上學路上我遇到了一條大黑狗,但我緊握圍巾沒有被嚇哭。
星期二。我和同學們玩捉迷藏,跑得比以往快了很多,老師也吃了一驚。
星期三。美子誇獎了我的圍巾,我高興了一整天。
星期四。我和淘氣的良知第一次玩在了一起。
星期五。夜晚,我去公園取書。發現了貓咪在長椅上看書。
星期六。我替生病的媽媽去買東西,得到了大家的表揚。
星期日。我和朋友出門去跳繩,大風颳走了爸爸的綠圍巾。
圍巾找不到了,原來爸爸的綠圍巾會魔法,變成了春天的綠樹綠草。我看著滿眼的春天綠色不再哭了。
所以,爸爸,你不要再擔心,就在天上看著我和媽媽吧。
《再見了,艾瑪奶奶》
作者:Atsuko Otsuka/攝影,猿渡靜子/譯
全文以艾瑪奶奶的愛貓——思達的口吻進行講述,配合真實而極具震撼力的黑白照片,流露出片片真情。當艾瑪奶奶回顧自己這一生時,說:「現在是我這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候。過去的那些失敗呀、痛苦呀,現在都變成了甜美的回憶。」如此豁達的態度,讓人動容。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死亡降臨時並不痛苦」,這樣的人生真理,是每個人——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應當認識到的,只有更多地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體會到活著的美好,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這樣的生命教育繪本,不僅孩子,每一個成人也值得來讀一讀。
本書用鏡頭清晰地向我們展現了死亡這一過程和死亡本身。有人認為,不僅是孩子,父母也應該讀一讀這本書。「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死亡降臨時並不痛苦」,這樣的人生真理,難道我們不應該和孩子們一起好好分享嗎?
《長大做個好爺爺》
作者:耐傑爾·格雷/文,瓦奈薩·卡班/圖
小小熊最快樂的事,就是在每個星期五去看望他的爺爺。爺爺和小小熊會一起喝茶、吃點心。然後,他們總會爬上花園裡的書屋,去看長滿草的「三熊山」,去看「金髮姑娘的河」……這時,爺爺還會給小熊講故事,講他年輕時的往事。但是有一個星期五,小小熊去看爺爺的時候,爺爺卻不能出去了。小小熊的爺爺到底怎麼了?小小熊還能和爺爺再一起爬上樹屋,欣賞外面的美景?他還能聽爺爺講動聽的故事嗎?
這也是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它給孩子們平靜地講述親人的死亡,講述生命的終極關懷。涉及這種主題的兒童故事漸漸多起來,特別是以圖畫書的形式來講述。
無論對於孩子還是成年人,死亡是神秘的。
親人之死,萬分遺憾而無奈,它帶來深深的悲慟,甚至是恐懼。對於正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們來說,這種體驗可能帶來難以平復的內心震蕩。但是,它又是無法迴避的。
《你到哪裡去了?》
作者: 羅倫絲.艾凡諾/圖文,劉清彥/譯
這是一本關於手足死亡的繪本,小鼴鼠的哥哥因為一場意外死去,雖然目睹哥哥的死亡的狀態,卻不明了死亡的意義,更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手足的失亡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創傷事件,尤其是3歲到5歲兒童來說,死亡概念還停留在認為死亡是可逆轉的,即使參與死者葬禮也會有死者可能忽然回來的神奇想法,年幼喪親兒童常以發脾氣或攻擊行為與身體上的退化來表達情緒。一般正常的悲傷哀悼過程約為3個月,有些兒童會出現延宕悲傷反應,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
這個時侯適時的心理輔導和父母的陪伴最好的治療方式,而繪本運用隱喻的方法,讓孩子明白原本難以解釋的生死問題,也是一個協助孩子渡過悲傷時期的良方。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作者:艾蜜麗‧弗利德/文,傑基‧格萊希/圖
死亡是一個太過沉重的話題——就如同那口盛裝爺爺的棺木——對飽經滄桑的大人如此,對無憂無慮的小孩子更是如此。那麼,當一個小生命還剛剛站在人生起跑線上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讓他知道那個終點才會發生的不幸呢?因為,這也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這本散發著原木氣息的圖畫書,正是要傳遞出這樣的信息:生與死是再自然不過的生命輪迴,就像爺爺故去了,而小寶寶卻降生了,人類就是這樣生生不息;親人的離去固然會給孩子帶來傷痛,但也會使他的心靈漸漸成熟起來,變得更加細膩與豐富;時光可以癒合傷口並且永遠地記下生者對死者的懷念,而最好的紀念便是——每一個活著的人,都非常非常珍惜活著的每一天,都非常非常珍惜彼此相處的每一個時刻,讓生命煥發出光彩!
兒童視角是這本書成功的關鍵。這不僅指生理意義上的視角——矮小的布魯諾站在地上只能看見露出高高棺木的黑皮鞋,更指心理意義上的視角——年幼的布魯諾只能憑藉自己僅有的一點經驗對死亡提出各種聽上去天真可笑卻又不無道理的疑問與假設,而他跟大人的一次次對話,也正是他對死亡乃至生命的一步步探究。在他那些聽上去幼稚的話語裡,其實蘊含著最樸素的生活哲理,比如靈魂就是爺爺身上那些令我喜歡的東西嗎?如果爺爺現在生活得很幸福,那麼我是不是也要變得開心一點呢。或許兒童的心本來就與生命的本真最為接近。
總之,當所有的細節都通過布魯諾的感官和心靈去感覺感悟時,書中的一切就都活了起來。於是,我們看到了布魯諾最初的好奇與懵懂,繼而的期盼以及久等不到的氣惱、失落與悲傷,還有最後的歸於平靜。這個微妙的心理過程被展示得那麼細膩入微,情真意切,以至於每一個讀到它的人都會怦然心動。
《麥先生的旅行》
作者:吉利斯·蒂伯/文,拉克·瓦勒森/圖,汪芳/譯
麥先生在失去兒子後,決定帶著兒子的泰迪熊和一把椅子去旅行,途中他遇見了一個同樣失去家人的小男陔,兩人相互訴說著彼此的經歷,傷痛的心靈於是得到慰藉。這本融著淡淡憂傷卻隱含希望的圖畫書,將父親對兒子無比深沉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
【朋友離世】
《小魯的池塘》
作者:伊夫·邦廷/文,羅納德·希姆勒/圖
故事以小魯的同學為第一人稱,敘述徐徐拉開帷幕。小女孩和小魯是住在同一條街上的鄰居,他們總是形影不離。但小魯的心臟病日益嚴重,最終故去,把悲傷留給了小女孩和其他同學,於是,大家試圖一起找到一種可以紀念小魯的方式,來抹平內心的創傷。
當朋友死亡的陰影是揮之不去,小女孩藉由各種紀念性的活動,適度的宣洩情緒,為茫然失措的情感尋找出路。並逐漸明白,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它會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存在。
《獾的禮物》
作者:蘇珊·華萊/圖文,楊玲玲 彭懿/譯
獾是一個讓人信賴的朋友,他總是樂於助人。他已經很老了,老到幾乎無所不知,老到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這天晚上,他對月亮說了聲晚安,拉上窗簾。他慢慢地走進地下的洞穴,那裡有爐火。吃完晚飯,他寫了一封信,然後就坐在搖椅上睡著了。他夢見自己在跑,前面是一條長長的隧道。他愈跑愈快,最後覺得自己的腳離開了地面,覺得自由了,不再需要身體了。
第二天,狐狸給大家念了獾留下來的信:我到長長的隧道的另一頭去了,再見!
下雪了,雪蓋住了大地,但蓋不住大家的悲傷。
春天漸漸臨近,動物們開始串門,大家又聊起了獾還活著的日子。鼴鼠告訴大家獾是怎樣教他剪紙的,青蛙告訴大家他是怎樣跟獾學溜冰的,狐狸想起了獾教他系領帶……這些技藝,都是獾留給他們的禮物,這些禮物讓他們互相幫助。
最後的雪融化了,融化了他們的悲傷。在一個溫暖的春日,鼴鼠爬上他最後一次看到獾的山坡,他要謝謝獾給他們的禮物。他輕輕地說:「獾,謝謝你。」
在這個動人的故事裡,獾的朋友們學會了接受它的死亡,蘇珊·華萊的兒童圖畫書首次亮相,就一鳴驚人。她迷人的插圖將傷心的文字襯託得十分完美。
《祝你生日快樂》
作者:方素珍/文,仉桂芳/圖
這是一個溫暖的故事,故事裡有著友情的溫暖:有個患癌症的小姐姐,因為常常吃藥、打針,頭髮都掉光了,所以戴著一頂帽子。有一天,當風把帽子吹走的時候,一個叫小丁子的小男孩兒騎著腳踏車來到了她的身邊。他為她追回了帽子,他給她帶來了友情。他們一塊兒做遊戲、說故事。有一天,小姐姐帶來一個「開心鎖」,他們把鎖掛在樹上,約定在小姐姐生日那天一起許願,並且打開鎖。可是,小姐姐住院去了,沒有如約回來跟小丁子一起過生日。但是,小丁子還是用手指頭做了一個心意「蛋糕」,為她許了一個願……
溫暖的友情不是誰對誰的施捨,而是相互的給予和感受,這友情既滿足了同伴交往的心理需要,又促進了他們的人格和社會認知的發展。瞧,小丁子給小姐姐撿帽子、掛「開心鎖」、數花瓣兒、用手做生日「蛋糕」、為小姐姐祈福;小姐姐教小丁子做遊戲,給他講故事……
癌症的折磨是痛苦的,但是,友情使那些被癌症陰影籠罩的日子變得溫暖而多彩,讓兩個小心靈充實而愉悅,令死亡也變得浪漫而溫馨。
【寵物離世】
《我永遠愛你》
作者:漢思·威爾罕/圖文,趙映雪/譯
故事圍繞著一個男孩和一隻狗展開。他們一起享受恬靜時光,但狗的生命是短暫的,男孩看著他的狗---阿雅一天天地老去,卻無法幫忙。他能做的只是忠實地陪伴在阿雅身旁,所幸的是,男孩每晚入睡前,總記得跟阿雅說一句「我永遠愛你」。這句「我永遠愛你」,不知道阿雅懂不懂,可是在阿雅走到生命盡頭時,這一句話卻是男孩在傷心之餘心中最大的安慰。阿雅帶著男孩的愛靜靜地去了,男孩也因為自己及時付出了愛,才能接受阿雅的老與死,才能勇敢地療傷。
當孩子還小,屬幼童階段時,最常碰到的是寵物死亡。對孩子來說,寵物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失去它們的傷痛,常讓孩子揪心難過,不知所措。因此,陪他們閱讀有關寵物死亡的圖書,了解其他小朋友的處理方式,學習依循相同的方式,宣洩自己的傷痛。這本《我永遠愛你》在啟發幼兒的「死亡教育」上是有很大特殊意義的,而且它讓小朋友們懂得要及時向所愛的人表達自己的愛意,這樣當永別來臨時就不會有悔意了。
寵物的死亡,對大人小孩來說都是一種無法抹平的傷痕,小時侯我曾養過一隻大狗,做什麼都要跟他在一起,看電視時他的頭會靠在我肩膀上,耍賴要我撫摸,因為是大狗頭很重,久了肩膀老歪一邊,媽媽老是念叨著我太寵他,大學離開家到外地念書,有一次放假返家,還不到門口,我大聲念他的名字,他興奮過頭跑出來,結果被路上的車子衝撞死了,太過傷心的我從此不敢養狗。每回看電視肩膀還是不自覺的歪一邊,媽媽說狗都不在了你還歪,我才明白原來他不在了,但在我心中的重量始終沒有減少。
《鴨寶寶到哪裡去了》
作者:琳.文岱博格/文,安.英格賓/圖,孔繁璐/譯
死亡一向不專屬於某個族群,從襁褓中的嬰孩到滿臉皺摺的老人,都是死神會卷顧的對象,既殘酷又公平。書中有一場關於死後世界的討論,讓我突然很有感觸,我們往往希望死後的人可以上天堂,儘管每個人定義的天堂都不盡相同,但大部分的人都將天堂投以無限美好的想像,堅信死者到了天堂可以快樂沒有病痛,這不僅是為了我們自己,也是為了那些我們深愛卻死去的人們,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從死亡的學習中畢業,放下原本的悲傷,生命才得以圓滿。
【生命的意義】
《大象的算術》
作者:赫姆·海恩/圖文
故事講述了一隻象從小到大的生命歷程:一隻小象一天到晚吃個不停,夢想著自己快快長大。當他第一次過生日的時候,他發現,能拉出2個糞球了,大象繞著2個糞球跑呀跳呀,特別高興……一年又一年,每天早上小象都要數清自己拉出的糞球……當他一天能拉50個糞球時,他幸福極了,他感覺自己已經長成大象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象又該過生日了。可是,這一天卻發生一件奇怪的事:46、47、48、49……數到49個,就沒有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生命,是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話題。尤其是孩子。我們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上?來這裡幹什麼?又會去向哪裡?這些看似複雜和深奧的哲學問題在赫姆·海恩的筆下被巧妙而流暢地解答了。孩子在和憨態可掬的大象一起數糞球的過程中,了解了大象從小到大的生命過程。或許,孩子還無法把這些與自己聯繫起來,但這個故事必定會在孩子心中打下烙印,逐步認識到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一片葉子落下來》
作者:利奧·巴斯卡利亞/文,任溶溶/譯
這是一本關於生命的童話,作者以一片葉子經歷四季的故事講述生與死之間的微妙平衡,文字簡單,寓意深刻,最適合用來做生命教育的教材。獻給所有曾經歷生離死別的孩子,與不知該如何解釋生死的大人。
書中一片叫做弗雷迪的葉子和它的夥伴們經歷了四季的變化,逐漸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美好的事物和給別人帶來快樂;明白了死亡並不代表一切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配上表現四季變化的照片和繪畫,更營造出溫暖的意境。這個發人深省的童話寓言溫馨簡潔,充滿智慧,1982年出版以來,幫助了千千萬萬人好好對待生死問題,一直讓大人和孩子深受感動。
著名兒童文學家任溶溶老先生的翻譯文字優美、情緒飽滿,讀起來感人至深。
《活了100萬次的貓》
作者:佐野洋子/著,唐亞明/譯
這是一本在日本被讚譽為「被大人和孩子愛戴、超越了世代的圖畫書」、「描寫了生與死、以及愛,讀了一百萬次也不會厭倦的永遠的名作。」
先不說內容,單是《活了100萬次的貓》這個書名就夠吸引人眼球的了,它讓人想起了汪達·加谷的不朽名作《100萬隻貓》。但《100萬隻貓》講了100萬隻貓的故事,而它只講了一隻貓。這是一隻不死貓,如果套用西方「貓有九條命」的傳說的話,那麼它就有一百萬條命了。你再看封面,一隻綠眼睛的虎皮大花貓後腿直立地站在那裡,無所畏懼地看著你。坦率地說,佐野洋子畫的這隻貓看上去有點嚇人。
這隻讓人望而生畏的貓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日本有書評者說這是關於一隻野貓的傳記,而我更想說,這是一部有關生命意義的偉大寓言。貓的過去,也就是它的前半生,是一個不死身,死了一百萬次又活了一百萬次,儘管生命在一次次輪迴——先是國王的一隻貓,然後又分別是水手、魔術師、小偷、孤老太婆和小女孩的一隻貓,但它卻活得渾渾噩噩,活到最後,連它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而活了,都心生厭倦了,它討厭每一個養它的人,也不怕死,日本圖畫書評論家松居直說它成了一隻「什麼都厭惡、對所有的一切都漠不關心、都拒絕的貓」。直到有一天,它變成了一隻誰都不屬於、只屬於自己的野貓,於是,在孤獨與不安之中,它不知不覺地愛上了一隻美麗不語的白貓。這是一種在它漫長的生涯中從沒有過的感情,這讓它有了愛與被愛的體驗,它頭一次知道為什麼而活了。當心愛的白貓死去時,它寧願死去,因為對它來說,沒有了愛,再渾渾噩噩地活一百萬次又有什麼意義呢!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有聲繪本,全網體驗最好的在線繪本親子閱讀
在線故事已經改版,讓你更容易讀到喜歡的故事。
長按二維碼圖片即可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