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為了適應資訊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為了培養解決複雜問題和適應新情境的能力和品格。美國提出的通用素養或跨領域核心素養是4C,即合作(collabo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創造性(creativity)和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2018年3月,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在4C模型中加入文化理解與傳承(culture),構建了中國核心素養的5C模型,為中小學改革確立了參照。
對5C中「文化理解與傳承」的評估,可分解為其它4C在各課程中的實現效果。以歷史課為例,4C素養得到落實的表現是針對特定歷史事件,學生能進行有理有據的分析;能聯繫生活,活學活用;能書面和口頭順暢、準確表達觀點;能傾聽和尊重他人,進行合作探討。
當前的許多中小學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跟隨、模仿,缺乏質疑、交流、合作。創建新型教學法,實現在日常課堂中全面落實5C素養是當前課改的核心。
2014年初,我在復旦大學本科課堂上首次嘗試了「對分課堂」教學法。隨後三年,該方法迅速在中小學和大學全學科、全學段引發廣泛實踐。2018年,「對分課堂」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對分課堂」把課堂時間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留給教師講授,另一部分留給學生討論。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內化環節是關鍵,它實現了對講授和討論的整合。講授是為了基於獨立思考的內化,而內化的成果則通過學習在討論中得到展示、交流和完善,既保證了知識體系傳遞的效率,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對分課堂」設置了獨特的「亮考幫」作業。學生學習過程中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內容,稱為「亮閃閃」;自己弄懂的疑難問題寫出來挑戰別人,稱為「考考你」;自己未解決的疑難問題寫出來求助同學,稱為「幫幫我」。「亮考幫」是對個人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的凝練與反思,為隨後的小組討論提供了有效的支架。
講授、獨學、討論和對話是「對分課堂」的4個要素,課堂按照嚴格的時間次序,重構了教學流程。講授引導構成個體學習的基礎,個體學習構成小組思維碰撞的基礎,小組研討的成果在師生對話中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與提升。4個要素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在個體建構的基礎上進行整體建構,通過認知衝突培養思維能力,通過交流互動培養溝通、合作能力。
我們主張,讓學生在獨立學習、獨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觀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再在討論中質疑別人、為自己辯護,在觀點的碰撞、交鋒中檢驗、修正自己的思想,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核心能力。「對分課堂」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去選擇,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新穎的想法,創新的欲望顯著提升,創造性行為顯著增多。「對分課堂」全面地貫徹了5C素養目標。在所有課程特別是語文、歷史、思想政治課中,5C素養的培養能實現學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對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真正認同。
更重要的是,「對分課堂」對師生關係進行調整,賦予學生應有的權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教師的教學熱情,減輕教師的工作強度。
「對分課堂」通過流程重構,把5C核心素養落實到每一節課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對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能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教師報》2019年01月02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