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寶爸寶媽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孩子晚上喜歡熬夜不睡覺,天天纏著父母講故事、玩玩具等等,而這時的家長則會選擇哄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們早點入睡,因此搞的父母疲憊不堪。然而有些小朋友則不需要父母哄睡,自己獨立就可以入睡,因此,帶孩子們睡覺就分為哄睡和自主入睡這兩種。
小齊的二胎是個兒子,與大他三歲的姐姐正好湊足了一個「好」字,小齊和老公心滿意足。眼看著老二已經四歲多了,每晚還是需要小齊哄著睡覺。小齊認為這是融洽親子關係的機會,就購買了許多繪本故事書,邊給兒子講故事,邊哄其睡覺。逐漸地,小齊發現,兒子越聽故事越有精神,自己都上下眼皮打架了,兒子卻一丁點兒睡意都沒有,每晚都要11點多才能入睡。小齊為此苦惱不堪。
反觀小齊的女兒,就不一樣了,每晚九點多就入睡了。若不是小齊家還寬敞些,兩個小孩都有自己獨立的居室,估計姐姐也會被弟弟吵鬧得睡不好覺。小齊認為,或許老二是男孩的原因吧?會更活潑一些,也沒有將兒子總是被哄睡這件事當回事,直到小齊看到了一篇文章。
源自美國睡眠研究協會的一項研究證據表明,獨自入睡的孩子睡眠有規律,遵循自己的生物鐘,能使大腦得以充足的休息,有利於智力發展。而哄睡的孩子入睡時間延遲,深度睡眠時間不足,進而影響大腦的休息時長,容易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影響孩子智力發育,除此之外,還可能在以下方面產生差異。
1、獨自入睡的孩子獨立性強。
從小能夠獨自入睡的孩子,說明其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比較強,長大之後,也有能力與外界進行有效的社交活動。而哄睡的孩子則容易從心理上產生對親近關係的依賴感,對於熟悉的事物和環境較為認同,對陌生環境容易產生排斥感,而這些心理對於其成長是不利的。
2、獨自入睡的孩子時間觀念強。
獨自入睡的孩子一般會在固定的時間段內休息,逐漸地養成了良好的作息習慣。上學後,也會較快地適應學校的規律性生活,對於時間觀念會有較強的把握力度。而哄睡的孩子則容易受到情緒的感染,入眠時間不固定,往往缺乏時間觀念。
3、獨自入睡的孩子自律性強。
孩子能夠獨自入睡,說明其對自己有著嚴格的要求,不會在他人的監督下行事,而是能夠管得住自己,體現出良好的自律性。而哄睡的孩子則體現出相對較差的自律性,若是沒有人監督提醒,孩子不會自主完成某些事情,往往需要他人監督或者督促才能完成。
孩子能夠獨自入睡,不但能夠培養孩子多個方面的優良品質,還可以節約父母的時間,讓工作了一天的父母早點休息,這是一舉數得的事情。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在四歲多依舊需要哄睡時,不妨採取一定的措施,培養孩子獨自入睡的習慣。
1、家長引導孩子做好獨自入睡的心理準備。
當孩子開始獨立睡眠時,家長就要和孩子做一個事先的約定,包括上床時間、睡前故事時間、入眠時間等等,以規則的形式固定下來,讓孩子在心理上有計劃性,這樣的話,即便是要給孩子講故事,也不會佔用過多的時間。當家長離開孩子後,孩子也能獨自入睡。
2、鼓勵孩子白天多運動。
孩子白天活動量增加,就容易在玩累了的情況下較早入眠。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家長要多帶領孩子從事慢跑、遊泳、做體操等活動,一則鍛鍊身體,二則加速睡眠。
3、家長引導孩子做好入睡準備。
睡眠前也應該有一個儀式感,到約定的時間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刷牙、洗臉、換好睡衣等等,當這些儀式漸漸滲入到孩子的日常行為中之後,就會有一種自覺的條件反射,時間到了,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準備入睡了。
4、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孩子睡覺時,家長不妨將電視關閉,可以放一些舒緩的音樂或者白噪音催眠,為孩子營造一個較為祥和、安靜的環境,有助於抑制孩子的興奮狀態,加速睡眠。
5、睡前兩小時內不要給孩子進食。
有時候,孩子在睡覺前吃零食或者水果太多了,也會影響孩子入睡。家長要控制孩子的進食時間,不要讓孩子的腸胃在睡覺前還保持興奮狀態。
家長在培養孩子獨自入睡習慣時,一定要記住不可急於求成,要根據孩子的性格逐漸培養孩子的習慣。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性格不同,行為習慣不一樣,家長需要多觀察、多總結,以耐心來換取孩子的成長與進步。
今日話題互動:各位家長,您的孩子有哄睡的習慣嗎?您是如何處理這種情況的呢?歡迎您留下自己的看法或經驗,一起參與話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