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共2525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二寶現在兩歲多了,每天晚上都是自主入睡,有時候我會講故事給他聽,但常常故事還沒講完,他已經睡著了。寶爸說這和大寶一樣,晚上睡覺不用陪,感覺爸媽都失去作用了。
我的一位閨蜜聽說後感覺不可思議,她家女兒每天晚上睡覺,都非常困難,抱著、搖著,怎麼都不行。閨蜜說女兒3歲半了,在幼兒園也是要老師哄很久才睡著,她每次去接孩子,老師都會說要儘早培養孩子自主入睡了。三歲的孩子還入睡困難,兩歲多的咋入睡這麼快?
孩子晚上入睡困難為哪般?
身邊常常有媽媽抱怨,自己的孩子晚上不敢自己睡覺,也無法自主入睡,都要哄著、抱著、陪著,經常折騰到筋疲力盡,娃睡了,大人也累癱了。這是咋回事呢?
我也試著了解過,她們晚上陪娃睡覺的過程,媽媽們一般是給孩子講故事,陪著入睡,但有時心情不好或者有其他事情,就會採取「快捷方式」:「你快睡覺,不然大灰狼來找你了!」、「晚上不睡覺的小朋友,會被警察抓走的!」、「晚上不睡覺,小怪獸會來吃你的!」等等恐嚇的言論,嚇唬孩子,迫使他早點睡著。
但其實,這樣更加劇了孩子對黑夜的「恐懼感」,每次睡覺前,他都會想起來,曾經媽媽(爸爸)說過的話,即使並沒有真正的危險,但他內心仍然會很抗拒和極力迴避。
孩子年齡小,本身生活經驗不足,而且對父母有強烈的依賴感。當我們跟孩子講一些可怕的睡前故事,會對他進行消極暗示,他的內心會產生強烈的恐懼感。
比如上文中舉例跟孩子的對話,就是很真實的例子。孩子一時怕了,可能當天很快睡著了,但他內心對黑夜的恐懼感,會在每天入睡前"上演",即使他並不想去想那些。
兒童繪本《小熊寶情緒管理與性格養成繪本》中作者寫道:「孩子有時候分不清現實和想像,那些想像出來的可怕的東西,也會令他們恐懼,恐懼感是孩子童年清晰的感受之一。」
有位媽媽說,自己現在對黑夜也有恐懼,如果家裡只有自己和寶寶,她會開燈入睡,一旦關上就會胡思亂想,小時候爸媽講過的"妖魔鬼怪"的故事,一幕幕都浮上心頭。
讓孩子自主入睡,這樣操作是關鍵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可能用過很多種方式,哄孩子入睡。但不管是哪種,只要用的對,都能幫助孩子逐漸培養,自主入睡的能力(「恐嚇」方式不提倡)。下面我們從小嬰兒開始,對應的說一下操作方法。
操作一:「奶睡」的方式(0~1歲)
大寶和二寶小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他們1歲以內,我認為這種方式非常有效,而且能讓我更快解脫。當然了,也有媽媽說,自己習慣給寶寶「奶睡」,但最終發展成「不奶不睡」,這讓她們非常苦惱。
我認為,其實最關鍵的點在於「奶、睡分離」,什麼意思呢?是說不建議寶寶吃著奶睡,而是在睡覺前適當的吃母乳(奶粉)進行安撫。
當我們用這種方式讓寶寶逐漸平靜下來後,要及時的拔出。你也可以多次嘗試,再配合抱著、輕拍安撫。說到底,奶睡只是藉助哺乳工具,並不是讓寶寶依賴於此。
操作二:踱步哄睡(0~2歲)
大寶小時候腸絞痛非常明顯,那段時間我幾乎沒有睡過安穩覺。每天晚上都要循著哭聲起來,睡眼朦朧卻也得抱著娃,房間、客廳來回穿梭。
寶爸看我實在辛苦,後來就承擔起來晚上帶娃的責任。我反而很少聽到大寶哭鬧了。原來,寶爸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小範圍來回踱步(五步以內)——原地輕微左右搖擺——暫停安撫(寶寶平靜時)——寶寶嘗試自主入睡)。
在他的一系列操作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他放下的時機把握的很好,幾乎很少會有需要再次抱起來安撫的階段。寶爸說,等寶寶徹底平靜,進入夢想的五分鐘以後,就可以放下他了,但動作要溫和。
操作三:用聲音陪著睡(2~3歲)
哄孩子睡覺,可能最讓人苦惱的是,你一離開,娃就醒了。那可咋辦呢?大寶兩歲就已經可以自主入睡了,得益於「用聲音陪著睡」的方式。
李玫瑾教授說,晚上是人體散發氣味最濃的時候。
如果媽媽在孩子身邊,他能感受到你的氣味以及聲音,會更有安全感。所以,可以嘗試逐漸拉開空間距離,並且讓孩子感受到你一直在。
具體方式可以從躺著陪伴,逐漸過渡到坐著陪伴。等寶寶適應了,再慢慢挪遠一點,直到完全離開,這種距離的分離,其中可以用語言安撫,跟孩子講故事,讓他知道你就在身邊。
操作四:法伯睡眠法(0~3歲)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兒童睡眠障礙中心主任,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理察·法伯,創建了「法伯睡眠法」,適合由於睡眠環境造成睡眠問題的孩子。
法伯教授提出「循序漸進法」,意在通過矯正,讓孩子學會自主入睡,這樣晚上就不用依賴父母。
這種方式大意是孩子躺在床上後,不抱不搖,只要他入睡時的睡眠環境與半夜醒來時一致即可。而且如果孩子哭鬧或半夜醒來後哭泣,也要根據表格中等待並有意識地逐漸延長。即使你真的去安撫,停留時間在2分鐘以內,一般等3~4天後,孩子的睡眠情況會有很大改善。
主要傳達的理念是:「媽媽會陪著你、但不會抱著你睡,你需要自己睡覺」。部分媽媽聽起來有些殘忍,但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不過媽媽們在進行這項操作時,注意靈活掌握,不必要嚴格刻意的按照時間,而應看自己孩子的具體反應,有些孩子反而哭鬧的更厲害,或許他們更適合上面的三種操作。
哄睡並不是洪水猛獸
哄孩子睡覺好睏難啊!我們是不是該一早就讓孩子自己睡覺,即使他哭鬧都要狠下心來?並不是的,我覺得家長對自主入睡最大的誤區,就是認為自主入睡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非也!
我們成人累了困了,沾枕頭就睡,但孩子不是這樣的,尤其是小嬰兒。他們要逐漸的體驗和學習,如何放鬆和入睡,當他們覺得困,但又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就會哭鬧起來(「鬧覺」),這是幼兒期很自然的生理特徵,而哄睡,是有積極正面的作用,幫助孩子從「疲勞卻又高度興奮狀態」逐漸過渡到「身體和精神都相對平和的狀態」。
當我們從小給孩子建立這種習慣,以後他才能不恐懼睡覺,很自然的知道「晚上天黑了就要睡覺了」、「聽完這個故事就要睡了」或者「喝過奶就要睡了」。這種意識就像吃飯前要洗手一樣,成為了大腦中的"信號燈",孩子對睡眠沒有那麼恐懼,家長也就不必要那麼費勁的幫孩子解決,自主入睡的問題了。
哄睡並不是洪水猛獸,而是讓我們的孩子,逐漸安靜下來的「快捷方式」,讓孩子進入最佳的睡前狀態,睡覺對他們來說,也就沒那麼困難了。自主入睡的意識,會播種在他們心裡,而不是在家長的"嘴巴"裡。
枕邊育兒寄語:
小時候聽過《狼來了》的故事,以至於長大後我們會跟孩子說,不要拿「狼來了」去欺騙別人。但我們講晚上妖魔鬼怪的故事,嚇唬孩子睡覺,和這個故事又有什麼區別呢?孩子聽多了就不會那麼相信了。但不同的是,前者讓我們懂得要誠實,後者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傷害,成年後難消退。所以,即使孩子抗拒獨自入睡,也別隨意責怪他,而應該想想,是不是自己講了太多「狼來了」的故事,卻忽略了哄睡的正確打開方式呢?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闢謠:長不高因睡眠少?睡眠時長和身高非正相關,睡眠效率是關鍵
寶寶晚上不睡覺,「小夜貓」越晚越鬧騰,建立睡眠程序是關鍵
娃一定要「電量」耗盡才能入睡嗎?崩潰式睡眠不可取,這樣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