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討論人造肉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2020-12-20 騰訊網

熊貓說

作為食品領域的一個新品類,人造肉已經不是過往科幻作品中的「未來」食品,而是確實走進了消費者的餐桌。

近年來,隨著大環境的推動,包括國內 2019 年豬肉價格的上漲,在疫情期間人們對豆腐等肉類替代品的需求增加,國外人造肉公司上市,國內食品公司也相繼推出人造肉產品。風行一時的」人造肉「到底是創業投資的風口,還是只是一股虛火?有不少人懷疑,」人造肉「是不是一種變相的智商稅。

與其懷疑,不如深入其中一探究竟。熊貓資本俞一錕對人造肉-植物肉(Plant-based Meat)領域進行了一番學術論文式的研究。我們將研究內容進行整理,取其精華分享給大家。

1

產品定義——我們吃的人造肉是什麼?

目前人造肉主要由兩種路徑製造出來,一種是具有食肉特性的仿肉製品,以來源於大豆、小麥、豌豆等植物蛋白為原料,應用擠壓組織化技術,使其具備動物肉製品的質地和口感;另一種是從動物體內提取幹細胞,在生物反應器中培育試管肉,用動物細胞「種」出肉。下圖所示的,可能是大多數人眼中的「人造肉」。

但是目前,受制於法律法規、技術、成本等方面的因素,細胞培養肉很難推向市場,但植物肉的合成過往有很成熟的技術且有規模化的優勢。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所說的人造肉,實際上主要指的是植物肉(Plant-based Meat)

人造肉因為富含大量的蛋白質,脂肪比較少,所以比較健康,可謂是「更健康更環保更可規模化生產的蛋白質產品」,這也是人造肉得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意義。

「植物肉」不同於傳統的「素肉」,最大差異在於食品技術。傳統的素肉是大豆分離蛋白經初級加工的產品。而「植物肉」除了大豆成分,還含有小麥蛋白及豌豆蛋白。許多新一代植物肉(如 Beyond Meat)蛋白來源更加豐富,並試圖拉近和真肉的口感、視覺等差距。

研究顯示,真肉中蛋白質含量為 16%,大豆、豌豆中的蛋白質含量分別為 36.3%和 24.6%,日本的人造肉企業 DAIZ 發現 Ochiai 發芽大豆中蛋白質含量為 18%。從這一方面來看,大豆和豌豆所含的蛋白質是可以滿足人體所需,但是植物蛋白中缺乏真肉中特有的精氨酸。

2

為什麼開始吃人造肉?

人造肉的風靡也得益於消費者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一些改變。素食主義者對於動物蛋白替代的需求,人們對於健康新生活方式的需求等消費趨勢疊加,也直接導致人造肉的熱度上升。

最近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因素是疫情的影響,比如美國消費者在疫情期間,由於很多肉食工廠停工,動物性蛋白緊缺後被限購且價格上漲,植物性肉類替代品的需求大大增加。

今年第一季度,Beyond Meat 公司的淨收入比去年增長了 141%,股價從年初至今已經上漲了一倍多。其產品已進入全美 2.5 萬家雜貨店, 近期還宣布與食品分銷商西諾迪斯合作,預備進軍中國市場,大幅增加亞洲市場份額。事實上,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人們對植物性肉類的興趣也處於上升趨勢。

根據尼爾森的數據,在新冠疫情來襲之前的 2019 年 12 月底到 2020 年 1 月初,植物性肉類的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30%,而同期肉類銷量只增長了約 1%,消費者用腳投票給了植物肉產品有力的支持。

3

人造肉的市場有多大?

The Good Food Institute 報告稱,目前植物性食品的零售市場價值為 5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354 億元)。2019 年,植物肉佔據的市場價值為 9.39 億美元,相比 2017 年增長了 38%。IRI 統計的數據顯示,受冷藏肉類市場發展的影響,14%的美國家庭都在購買植物肉。

市場研究公司 Markets and Markets 曾表示,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將穩步增長,將從 2018 年的 43.6 億美元增長到 2020 年的 50 億美元,2022 年將超 60 億美元,到 2023 年將達到 64.3 億美元。其中,亞太地區的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增速最快,預計年均複合增長率可達 8%以上。

根據預測,在未來的 10 年,如果植源肉能夠佔據 10%的肉製品市場份額,全球將有1400 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如果在中國市場能夠佔據 1%的市場份額,也將是百億級規模。

人造肉的消費群體有幾類:

1、素食主義者

2、健康飲食/彈性素食主義者

3、年輕嘗鮮消費者

市場玩家

國外

BeyondMeat

Beyond Meat 於 2009 年成立,於 2019 年 5 月在納斯達克上市,主要以純植物性原料製作肉食,其市值已達到 67.28 億,但 2019 年仍處於虧損狀態,達 1244 萬美元。截止 2019 年年底,Beyond Meat 生產的植物蛋白產品已進駐全球 65 個國家,約 7 萬家零售店和餐廳。

Impossible Food

美國人造肉企業 Impossible Foods 也受到諸多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青睞。2020 年 3 月,Impossible Foods 宣布獲得 5 億美元 F 輪融資。數據顯示,自 2011 年成立以來,Impossible Foods 已經累計獲得 13 億美元融資。

Memphis Meats

Memphis Meats 是一家總部在美國的人造肉企業,主要利用生物技術誘導幹細胞人工培養人造肉。2020 年 1 月,Memphis Meats 獲得 16.1 億美元 B 輪投資。

國內

初創企業方面,自 2019 年以來,國內人造肉企業迅速增加。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人造肉企業約為 2000 家。今年 3 月,星期零宣布完成數千萬元融資,本次融資由愉悅資本、美國植物基投資機構 New Crop Capital 等機構共同投資。其中,New Crop Capital 曾經投資了 Beyond Meat,星期零也是其在中國的第一筆投資。另外還有齊善,鴻昶等傳統素肉企業,珍肉,Omnipork,Vesta,株肉和 HeyMaet 參與到整個市場中。

上市公司方面,2019 年 10 月 14 日,金字火腿表示已獲得植物肉生產許可證,已經開始生產。該產品由金字火腿與美國杜邦公司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共同研發。金字火腿推出的牛肉味植物肉餅原價 176 元,嘗鮮價為 118元/440g。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研製出首款以豌豆蛋白為原料的素食月餅,並且作為豌豆蛋白的核心供應商參與到整個市場的推動中。

餐飲品牌跨界方面,喜茶公司聯手國內人造肉企業星期零(STARFIELD)推出的人造肉漢堡「未來肉芝士堡」正式上線。更早之前,星巴克中國與 Beyond Meat 和 OATLY 發起「GOODGOOD星善食主義」行動,在星巴克中國大部分門店上市「植物肉」系列產品,肯德基宣布正式在中國開啟植物肉產品公測,推出植物肉製品「植培黃金雞塊」。

4

人造肉發展的幾個制約因素

1)價格高,廠商的成本也很高。喜茶的「未來肉芝士堡」售價25元,星巴克五款植物肉產品最低59元,奈雪的茶售價最低為48元。Beyond Meat 一公斤的價格超過了100元。金字火腿推出的牛肉味植物肉餅原價176元/440g,嘗鮮價為118元。

人造肉的成本過高是其高價格的主要原因,一是前期投入的成本太高;二是市場接受程度不高,無法大量生產形成規模效應。

2)口感。價格高的同時,人造肉的口感還沒有真實的肉類那麼好。尤其是之前肯德基推出的植物肉雞塊被很多消費者詬病,大多評價為「口感差」。

3)飲食習慣。中國肉製品消費市場 70%都是熱鮮肉和冷凍肉,而人造肉主要包括肉餅、香腸、肉丸等冷鮮肉,在中國人的飲食場景中適配性低。中國消費者的肉還沒有吃夠,對於替代品的接受度會更低。隨著中國整體消費水平的提升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中國對肉類消費數量在不斷上升。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類消費市場,2018 年中國肉類消費為 8829.6 萬噸,比 2017 年的 7100 萬噸增加了 1729.6 萬噸。中國一年的消費超過歐盟和美國的總和,但是,以每人每年的平均肉類消費量來看,中國為 50.3kg、美國為 98.6kg、歐盟為 69.6kg,這意味著中國在人均消費肉類產品方面仍明顯具有較大增長空間

從符合中國胃的角度,開玩笑說,植物肉在國內的最大競爭對手可能就是中國千年傳承的「豆腐」。

5

投資分析

資本市場熱度依然不減,除了 Beyond Meat 上市之外,2019 年,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入股的人造肉公司 Impossible Foods 宣布,最新一輪融資籌得 3 億美元。該公司 2011年成立,至今已進行多輪融資,除了維港投資之外,比爾·蓋茨、瑞銀集團、淡馬錫都是其投資人。那麼我們會看重什麼?

1、在技術領域,是否有更好的產品的能力是現階段能讓更多B端和C端的觀望者入局的關鍵。能有讓消費者、渠道、合作品牌等滿意甚至是出乎意料的產品。我們會重點關注產品背後的技術能力以及技術到量產規模化的能力。

2、人造肉作為一種新品類,代表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但光說理念沒有用的,需要創業者能給到消費者更低決策門檻的產品。我們會看重創業者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參與到人造肉市場中,也決定了公司未來能走多遠。

3、創業者和投資人的「傳教士」精神。國外已經獲得融資的人造肉項目,有一部分投資人非常具有共性:他們是素食倡導者和有社會責任心的富人。對於他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塊高蛋白的植物蛋白肉,而更是推動「社會責任感」被更多人感知到的產品基石,食品屆的馬可福音。

6

衍生思考

熊貓資本內部有討論過人造肉的口味如何。結論肯定是——沒有肉好吃。

現階段來講,人們站在食物鏈頂端,會更傾向於肉食。現有的人造肉實際上並沒有肉好吃。那有個衍生問題,人造肉公司如何欺騙消費者的舌頭?讓人造肉的口感更好。

我們想到了一點,調味劑。除了人造肉本身的培養和技術進化外,調味劑是讓人造肉更好吃的關鍵。

在階段性的研究人造肉後,我們除了看好植物蛋白的未來,也很好看調味品市場的未來發展。當然,調味劑不僅僅應用在人造肉中,往本質看去,烹飪的最終結果是味道和口感,能把消費者喜歡的味道和口感固化下來並可以再複製的,必然是科技的能量。

我們需要向身價億萬的企業家學習,但我們的心態一定要放好,向他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成為下一個億萬富翁。

更多原創行業乾貨、投資人洞見歡迎關注

熊貓資本微信公眾號:pandavc

熊貓資本 把你當寶

熊貓資本成立於2015年,擁有人民幣和美元雙幣基金,主要關注新消費和AI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早期投資機會。投資階段覆蓋天使輪到B輪,已投資摩拜單車、凹凸出行、親家數科、米麼科技、開雲汽車、盈合機器人、史河科技、江融信、寵物家、博茂餐飲、咚吃、費米子等數十個明星創業項目,摩拜單車、美團點評、菜划算等項目已有成功退出。熊貓資本連續獲清科2017、2018年度中國早期投資機構10強,連續獲投中2017、2018年度中國最佳早期創投機構TOP10、投中2017、2018年度中國最佳回報早期機構TOP10等榮譽。

熊貓資本堅持價值發現和精品投資,不盲從風口,通過獨立研究提前發現和判斷真正的投資機會。秉持「正心誠意,把你當寶」的理念,熊貓資本希望用資本助力中國的科技創新,讓世界更美好。

喜歡就給熊貓君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討論社區團購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我們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在「基本路線衝突」的迷宮當中爬行,誰也說服不了誰。任何商業模式的正確或錯誤,都是要在商業競爭當中解決的。既然現在還不可能解決問題,我們不妨坐下來好好理解一下:問題究竟是什麼。讓我們一個一個看吧。「社區團購」和傳統的「生鮮電商」(「買菜」)有沒有協同性?
  • 價值觀與亞文化:當我們討論青年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摘要]當我們提到青年時,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詞語,既有「變革」、「創新」和「挑戰」,又有「矛盾」與「焦慮」,這表明,青年是活力與疑慮並存、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階段。當我們討論「青年」時,我們通常討論的是什麼?
  • 當我們討論COVID-19時, 我們在討論什麼?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這場疫情已經發展到全世界152個(編者註:至今日已超過200多個)國家,發病的峰值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對全球人民的工作生活產生的巨大衝擊堪比一場世界大戰:全球至少41個國家關閉了公共場所,鼓勵人們在家辦工;第三產業被重創,美國的失業保險申請人數創下歷史記錄;股市4次熔斷,用了10天抹去了川普就職以來的所有增長;標杆性的文化、商業活動被取消,甚至奧運會都被推遲;國境線被關閉….
  • 當我們在討論新媒體時,我們在討論什麼?——《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
    1、 當我們在討論新媒體時,我們在討論什麼?(一)大數據時代來襲 生產力放大N倍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賦能,讓新媒體生產力被規模化釋放,新媒體內容生產邁入工業化時代。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 當我們討論知乎天龍人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
    小新初工作時,媒體圈內更是盛行這種題目,前兩年的《奇葩說》中每一集每個辯題都會有辯手用這個句式展開辯論。知乎團隊初創時目光高遠,就因時順勢把這一句式發揚光大了。知乎CEO周源但近兩年這一句式突然就不流行了,至於為什麼,大家在知乎搜索框裡搜索「當我們討論」,瀏覽一下並排出現的大量問題回答文章,你就大概有了結論——原本代表高知有範的文體,被硬生生搞成了粗製濫造版故事會集合。而作為媒體人最直觀的感受是,類似格式的文章閱讀量一直在下滑。
  • 當我們在討論顯示器接口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
    當代生活,我們對顯示器的要求已經不只是「有畫面」,更是要有極致的畫面。什麼 4K 超高解析度、HDR 高動態範圍、144Hz 高刷新率、10bit 色彩、1ms 延遲……反正什麼好來什麼,能上什麼就上什麼。 但是同一臺顯示器後面通常都會有不同的接口,這些接口有什麼不同?
  • 繼人造肉之後人造奶又來了,未來我們不再需要牛羊了嗎?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卓思(日本 理化學研究所)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19年3月,在日本農芸化學會2019年度大會上日本東京大學和日清食品聯合發布,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塊具有真實牛肉類似結構的人造牛排肉1。
  • 評論 | 當討論陽剛之氣時,我們想強調什麼
    當我們討論「陽剛之氣」時,討論的依然是一個教育話題,而不是性別話題。
  • 討論女性藝術家時,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近幾日,接連看了不少女性藝術家的展覽,也聆聽了多場關於女性藝術的研討會,筆者發現,在這些以男性評論家、藝術家為主導的討論中,女性藝術家本身關於創作的話語卻十分醒目地缺席了。1971年琳達·諾克林發表《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1971年琳達·諾克林(Linda Nochlin)發表《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這篇文章後,西方開展了一次對女性藝術的大討論。中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間,也開始認同並審視自身,「女性藝術」自九十年代到現在的遍地開花,都是在時代的發展中持續前進。
  • 肯德基上市1.99元「人造肉」雞塊,將來的我們還能吃得上真肉嗎?
    ▲這種辣條類素肉,不也是人造肉嗎但是歸根結底,不管你外形、口味再像肉,它也不是肉,它仍然是一塊植物蛋白。它和我們想像中的人造肉並不是一類產品。與植物蛋白人造肉不同,細胞培養人造肉更像是真正的肉類。而且,通過標準化的生產方法,人造肉更不易遭受生物風險和疾病的侵害,什麼豬瘟、狂牛症基本可以杜絕。除了植物蛋白肉本身就具有高蛋白、低膽固醇的特性外,隨著技術的提升,甚至可能根據消費者需求,進行定製化生產,在人造肉產品中添加消費者所需要的特定營養成分,提升消費者的健康水平。比如維C人造肉、補腎人造肉什麼的。
  • 鄭州人造肉素食餐廳生意火爆 人造肉可以長期食用嗎?
    鄭州人造肉素食餐廳生意火爆 人造肉可以長期食用嗎?鄭州人造肉素食餐廳裡的「魚」可以「以假亂真」河南商報見習記者左冬辰/攝肯德基推出人造肉炸雞;麥當勞推出植物肉漢堡;名為「珍肉」的中國人造肉公司中秋推出人造肉月餅;雙塔食品發公告稱植物蛋白肉是公司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
  • 當我們在溝通的時候,我們真正討論的到底是什麼?
    阿里某小二問責商家:3月初的一場淘搶購活動才做了1萬元不到,你想幹什麼?我的本能反應的回答竟是:WFK,你猜!我們這個類目活動的日常要求銷售產出的3W,而你們家此次產出不足1W,完成率遠低於要求。② 恩威並重。對於不達標的商家,我們有處罰措施的。
  • 美國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人造肉,這種人造「真肉」離餐桌還多遠
    美國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人造肉,這種人造「真肉」離餐桌還多遠人造肉顧名思義是指人為製造的肉類食品,在中國,人造肉其實早已是餐桌上的美食,最經內的做法就是大白菜炒人造肉,這種人造肉指的是大豆產品,加上麵筋混合製成的模擬肉感的「素肉」,其本質只是經過人為簡單加工混合製成的類肉產品
  • 星巴克人造肉產品開賣!比肉貴,有大豆味
    賣人造肉,星巴克是認真的。幾個月前,人們討論星巴克時,還避不開瑞幸咖啡,很多人將這兩家品牌拿出來對比,從口味到價格再到品牌形象和未來發展。而現在,提到瑞幸,第一反應是造假和訴訟;提到星巴克,首先想到的則是人造肉。
  • 提到「純英教學」,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我們會傾向於在某些時候講中文、另一些時候講英文。而研究表明,這種關於英語課堂用語的「觀念」和「實踐」的差異在亞洲,甚至世界範圍內都是存在的(Barnard & McLellan, 2013; Hall & Cook, 2013)。那麼,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差異?
  • 當我們討論自殺時,其實在討論如何活下去
    當你在刷熱搜時,可能會三天兩頭看到某某青少年自殺的熱文。就當我矯情好了,可我也不想啊陳近南的《來自世界的惡意》火了,因為它的歌詞唱出了多少人想說卻說不出口的鬱悶。在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承受著來自各個方向的壓力,無法排解,無力排解。
  • 即將上餐桌的人造肉是什麼「新物種」?5個疑惑一一揭開
    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也宣布,將聯合對人造肉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保證其能安全銷售。根據分工,FDA將負責監管制造人造肉所需細胞的收集、儲存和培育,美國農業部主要負責食品的生產和貼標籤工作。實際上,美國目前已有數家公司在進行人造肉的開發。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新物種」?
  • 「人造肉」月餅漢堡將面世?院士:那是素食,做得好叫素肉
    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吳奇直言,那是用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如果做不出動物肉的口感,那就是傳統素食或加工得更好的素食,不用和肉「攀親家」。如果可以做出與動物肉一樣的口感,那就是肉!不過,那不是豬肉也不是牛肉,而是素肉。人們不需要用「人造」這一修飾詞。「用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並不是一件新鮮之事。在中國,我們已做了上千年。」
  • 鄭州人造肉素食餐廳生意火爆 專家:未來會出現越來越多人造肉...
    鄭州人造肉素食餐廳裡的「魚」可以「以假亂真」 河南商報見習記者左冬辰/攝河南商報見習記者馬千惠肯德基推出人造肉炸雞;麥當勞推出植物肉漢堡;名為「珍肉」的中國人造肉公司中秋推出人造肉月餅;雙塔食品發公告稱植物蛋白肉是公司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
  • 血肉味的素食漢堡成了網紅食物,人造肉離我們還有多遠?
    至於這種「人造肉」吃起來是什麼味道?一些媒體在體驗後給出了自己答案。《Vogue》、《New York Post》以及各大科技媒體紛紛感嘆:這個植物做的肉還真有「血」滲出來!Impossible Foods 有意把自家的血肉味素食漢堡打造成網紅食品,並把目光瞄準更願意嘗試新鮮事物的年輕人,Impossible Foods 公司的 COO 兼 CFO David Lee 表示:我們想確保,我們可以觸及並討好千禧一代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