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團、手抓、牛奶仔,對於東莞水鄉人來說,這些冬至小吃再熟悉不過了。隨著生活節奏變快,我們已經越來越少動手製作。然而,在望牛墩望聯社區,有戶人家「敞開大門」做小吃,飄香的冬至味獲大量街坊點讚。
點擊播放 GIF 0.0M
在望牛墩振興路靠近肉菜市場的一條巷子口,就到了英姨家。英姨和她的老姐妹在這裡做傳統小吃快7年了。一開始,她們只為應節,做來給家人和街坊吃。由於地段的便利,日常人來人往,在大家的「慫恿」下,英姨就在家門口擺攤經營。這些年來,英姨和她的姐妹們做的小吃在街坊中口碑一直很好,不少顧客都慕名前來購買。
冬至吃冬團,美好又團圓
來到英姨家時,只見英姨和她的姐妹們正在忙碌做著冬團。「你們先坐一下,因為有顧客預訂了100行冬團,等我裝好就接受你們的採訪啦。」英姨今年57歲,不拘小節的她做起事情來特別麻利,這一天,她六點就起來,英姨和她的姐妹們已經做了一千多個冬團。
點擊播放 GIF 0.0M
每年冬至前後,只要經過這裡,就能聞到一股從蒸爐裡飄出的誘人香氣:一個個鬆軟香甜的冬團,口味獨特、鹹甜適中的手抓,伴隨著陣陣欖角飄香,入口軟滑而鹹香的牛奶仔上屜蒸熟,霧氣升騰,讓人垂涎欲滴。
「做冬團主要是搓粉、揉面、炒餡、捏粉,再把餡料塞進糯米粉團中。用粉團包起餡料,再用蕉葉包起,然後拿去蒸熟,難度不是很大。」英姨邊忙活邊介紹說。「冬團」的製作過程看似簡單,但需要一定的技巧,尤其是餡料的製作很講究。「冬團有甜和鹹兩種,甜的餡料是爆米花、花生、糖,鹹的餡料是綠豆、眉豆、鹽和糖。」英姨笑著說。
點擊播放 GIF 0.0M
見到i東莞記者看著紫紅色的冬團充滿疑惑,在一旁忙活的款姨忙解釋道,「做紫紅色冬團,是從前老一輩傳承下來的。一來象徵大紅大紫、鴻運當頭,二來蘇木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可以提高免疫力啦。」家裡老人家常說,冬大過年,一年到晚,吃個冬團,一家人團團圓圓,來年個個平平安安、事事順遂。
退休之後,英姨與她相識多年的三個好姐妹組成「四朵金花」聚在一起,左鄰右舍一邊其樂融融手制美味的同時,一邊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瑣碎趣聞。
「四朵金花」傳承節日傳統味道
英姨介紹,她們做水鄉傳統美食是根據節令來做。農曆五月初五,就製作粽子;十月初一製作手抓團;冬至製作冬團;春節前製作糖環、油角、屋堆、蛋散等,作為應節食品。這些年來,「四朵金花」都堅持用最原始的工具、最傳統的手法,用心最好每一件節令傳統美食,帶給食客的不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滿滿的回憶。
點擊播放 GIF 0.0M
採訪當天「四朵金花」除了做冬團,還做了手抓,一個個約莫手指般大小,表面有凹凸指痕,聞起來有欖角香氣的精緻美食,也深受街坊的喜愛。i東莞記者忍不住隨後拿起一個來試吃,入口軟糯,嚼起來有彈性,夾雜著酸甜的欖角碎、炒過的花生米,口味獨特,鹹甜適中。獲得了i東莞記者吃貨團的好評。
來往市場的街坊,偶有駐足停留在英姨的檔口門前,看見i東莞記者採訪四朵金花」,便順口稱讚說,「她們製作的傳統小吃用料很足,都是健康食材,吃得放心,味道又好。」很多街坊都是英姨的熟客,每個節令都來幫襯,對他們而言,這已是一份深深的感情懷念,還有鄰裡間的信賴。
在自動化生產的今天,「四朵金花」依然堅持純手工製作,為的就是保持這種原味。「做事寧願做好一點,街坊說很好吃,自己就高興,也可以賺點小錢和姐妹去旅遊,開心。」英姨笑著說。
她們是典型的水鄉婦女,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傳承本土的傳統美食,記錄生活的美好,今年她們正忙碌著,明年也一樣,讓傳統的家鄉味道留存傳承下去。
全媒體記者 梁玉婷 黃智謙 黃均波
全媒體記者 梁玉婷 /文 黃智謙 黃均波 /視頻、圖片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