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傳統守舊的認知,在中國職場上一直誤導求職者。它們最大的謊言就是「專業對口」「崗位匹配」「行業符合」,這些其實都有些扯淡。傳統認知壞到什麼程度?大家記住,它讓你抓小放大,讓你吹毛求疵,卻忽略了你最大的要素,你是一個人,活的。
比方說,你是個本科生畢業2年,給你月薪10000元,則你「本科畢業2年」這六個字實際上就價值8000,剩下的那些根本不重要,因為專業對口300塊、行業類似300塊、崗位匹配300塊、面試發揮好300塊、內部關係推薦300塊、本地戶口300塊、英文流利300塊......
之前說過,面試最大的技巧,就是搞定面試官,將對方「忽悠」過去。而求職最大的技巧,則是淡化行業和崗位儘管挑選最好的企業即可,獲得面試機會並能夠入職,這就是真正的求職技巧。面試本身並不是特別重要,何況裡面某一個毫無意義的扯淡問題「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你為何頻繁跳槽」「你行業不對口」「你有三年職業空擋」......
傳統認知,讓我們求職者「先做了米國總統才能應聘米國總統」,這種荒謬到了極點的理論,絕大多數大學生和一大部分求職者,居然認為是正確的。你要知道,你去面試的這個職位的描述(JD)並不是你的個人履歷(CV),JD≠CV。兩者有一點相關即可,甚至不相關也行,因為兩者最大的相關度叫做健康的勞動力、年齡匹配、學歷相當、畢業年限達標、城市符合。
你應該這麼回答對方,就對了,面試成功概率才能陡增:
「我專業是不對口,我剛畢業,你們這個職位我覺得我能勝任,請給我個機會」;「我是單身未婚,但我短期並沒有生育計劃」;「我之前是跳槽過,但這次我換工作非常慎重,貴司是一家值得長期工作的公司,我來此面試就是為了接下來不跳槽」;「我確實全職在家生二胎帶娃三年,有一段職場空白期,但這並不影響我休假前已經有了8年的職場經驗和職業素質,現在我準備好了重回職場,你們是我面試的第一家」;「我之前公司確實跟貴司主營業務不在同一個行業,但我崗位並沒有變化,所以不是換行」;「我之前確實是做質量工作的,但跟今天來貴司面試的採購崗位是很有聯繫的,並且我們都在同一個汽車行業,基本職業素質是相通的,這個職位我能勝任」;「我確實是個女孩,儘管你們傾向於招個男孩,但你們也通知我來面試了,我也有信心能做好你們這個工作」;「我之前確實期望薪資說的是月薪8千-1萬,但本周已經有2家企業在跟我談,其中一家說今天下午給我Offer,他們出價是1萬3,所以我目前期望1萬5是合理的,我不能有意低於自己的市場價到你們這來上班,儘管我內心傾向於你們公司,請您跟領導商量下,給我多出個3千2千哪怕1千,我也優先跟你們籤Offer」;「我之前確實是個房產商,確實沒做過米國總統,現在我來應聘米國總統」;......以上言傳身教,如果你能看懂,則面試概率陡增。
最後放個狠招,我們通常都講「面試要好好準備」,其實這句也有待商榷,面試是一個市場當下這個月的客觀行情決定的你能否獲得相應匹配的工資和崗位的概率論,也就是面試準備是沒用的。如果你真的要做好面試準備,那你在下一個面試之前,先安排好接下來的其他九個面試,這才是真正的面試技巧。從戰略上看淡對方,你才應對從容,才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