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梳理】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

2021-12-27 高中生的日常

1、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個核心:王權。

兩種制度:分封制與宗法制。

三個特點: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諸侯國(分封制);依據血緣的親疏,血緣紐帶與政治關係相結合,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

2、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認識

一個集中:即所有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兩對矛盾:即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三個趨勢:即分相權集皇權,形成君主專制;分散地方權力,集中於中央,形成中央集權;對思想控制日益加強的趨勢。

四個發展階段:秦漢確立發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強——明清強化。

3、選官和監察制度

一個根本目的:強化皇權統治。

兩個層面:選拔官吏和監察百官。

三個趨勢: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演變為學識才能;選拔方式由推薦演變為考試選拔;選拔形式日趨嚴密,趨向制度化。

4、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

(1)小農經濟是傳統農業的基本模式。

(2)精耕細作是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徵。

(3)鐵犁牛耕是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個政策:重農抑商。

兩個方面:商業發展與商人地位。

三大特點:商人社會地位低,商業發展艱難曲折;受制於農業的發展;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弱。

四段歷程:春秋戰國(官府壟斷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場和大商人出現)——秦漢隋唐(重農抑商政策;坊市嚴格分開,對外貿易發展)——宋元(商業經濟繁榮;坊市界限打破;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明清(城鎮商業發展;出現商幫;閉關鎖國)。

6、影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2)統治者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專賣制度,對民營商業課以重稅,影響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的積累和國內市場的擴大。

(3)長期以來抑商和歧視商人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4)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的「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限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7、明清時期對外貿易性質、政策對社會轉型的影響

(1)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是政府與外國進行的朝貢貿易,目的不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為目的,主要是加強友好往來。往往遵循「厚往薄來」的原則和採取「倍償其價」的方法,政府在貿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影響了中外貿易的持續發展。

(2)明清時期對外貿易實行「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限制了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影響了中國社會向近代的轉型。

8、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演變

(1)諸子百家思想觀點: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禮治」或「德治」,即指治國時偏重人的作用,實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國」,即強調法的作用,主張用法令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③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順應時勢和民心。秦漢以後統治者的修養生息政策正是這種治國思想的體現。

(2)演變: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封建統治思想在不同時期分別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張,雖被採納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從總體來看,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取二者之長、棄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輔的治國方略。

①秦統一中國後,採用了法家的主張,建立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西漢初年,先後採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無為而治」和墨家節儉的思想。

③西漢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現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統」,使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內法,劑之以道」的治國模式。

④漢代以後,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視,逐漸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學;隋唐科舉制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墨家「選賢舉能」的思想。

9、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1)科技內容上應用性強,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實驗。

(2)在科技應用上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轉化為生產力並成為科技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意識。

(3)我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世界,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影響深遠。

10、古代文學藝術發展的趨勢和原因

(1)趨勢:日趨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識增強。

(2)原因:封建專制統治加強;商品經濟發展。

註明:內容整理編輯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新高三如何修煉3本歷史必修》


掃這裡

↓↓

看看定哥如何教你逆襲

掃這裡

↓↓

相關焦點

  • 乾貨|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
    今天小歷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的答題規律,十個小點讓你破解難題,簡單又好記,你值得擁有!三個特點: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諸侯國(分封制);依據血緣的親疏,血緣紐帶與政治關係相結合,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三個趨勢:即分相權集皇權,形成君主專制;分散地方權力,集中於中央,形成中央集權;對思想控制日益加強的趨勢。
  •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一.中國古代早期歷史--「一、二、三、四」概況1.一種社會形態:奴隸社會2.兩大對立階級:奴隸主階級奴隸階級3.三大政治特徵:最高權力尚未實現集中;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實行宗法政治;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 【二輪複習】《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速記、精講、點撥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一.中國古代社會早期歷史概況1.一種社會形態:奴隸社會。2.兩大對立階級:奴隸主階級奴隸階級。3.三大政治特徵:最高權力尚未實現集中;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實行宗法政治;神權與王權相結合。4.四大社會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度。
  • 專題複習丨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藝
    力行意識及其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⑤理學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並受到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尊崇,以至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封建社會近千年的佔有統治地位的思想。①尊卑等級觀念。②重男輕女的觀念。③因循守舊的觀念。④重禮輕法的觀念等,屬於封建糟粕的思想。
  • 高考歷史中國/世界政治經濟思想文明的考點匯總!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中央對地 方的管理制度,體現了中國古代早期貴族政治的特點。(1)中國古代中央對地方的管轄主要經歷了分封制(西周)、郡縣制(秦)、郡國並 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 【專題三】二輪複習計劃: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藝
    力行意識及其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⑤理學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並受到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尊崇,以至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封建社會近千年的佔有統治地位的思想。(2)不科學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級觀念。②重男輕女的觀念。
  • 高考歷史中外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史超全匯總表!
    世界歷史古代希臘(前9世紀-前4世紀中期)古代羅馬法的起源(前6-前3世紀)經濟古代希臘的農耕經濟和航海、殖民活動發達。雅典城邦工商業奴隸制經濟高度發展,為其奴隸制文明的高度發展奠定物質基礎。3、科學:劉徽首創割圓術,含有近代微積分思想的萌芽,祖衝之計算的圓周率數值領先世界1000年;賈思勰《齊民要術》是現存世界最早的傑出農書。世界歷史古代羅馬法的發展(前3世紀-公元6世紀)政治1、古代羅馬法的發展。
  •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根文化」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根文化」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 2017年01月13日 10: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記者 張杰 張清俐 字號
  • 中考歷史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3、影響①這套政治制度基本符合當時社會經濟狀況及其發展要求,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②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 高中歷史古代中國經濟基本結構和特點總結
    (3)科技:小農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相關科技的發展。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與農業相關的農學、天文曆法、數學、醫學等領域,這使古代中國科技具有實用性、實踐性的特點。同時,小農經濟發展的緩慢性也決定了古代科技無法實現根本性突破。
  • 二輪複習: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時期)!
    1、中國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經濟、民族關係、對外關係、文化五大部分來梳理,且之間互為因果。以唐代經濟繁榮的原因為例,唐代經濟繁榮的原因有:(1)國家統一,政局穩定;(2)統治者推行重視經濟發展的政策;(此處可替換,如,民族交流頻繁的原因,即可將此處「經濟」換成開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4)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5)文化科技發達;(6)人民的辛勤勞動;(7)前代良好的經濟基礎
  • 高三歷史教案:《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教學設計
    (3)作用:是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襲貴族政治的重要標誌。  4.秦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
  • 【常識】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科技的發展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①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階級關係出現新的變化。③階級關係:「士」因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禮賢下士而思想活躍和受重用。
  • 論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歷史價值
    統治階級雖然認識到自己和民眾是舟和水的關係,希望民眾能夠安居樂業,實現「本固邦寧」的政治目標,但這種願望在以階級剝削為前提的封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衝擊下根本無法實現,民本思想在長期的封建社會政治生活中也就逐漸演變為一句「口惠而實不至」的政治空話。  民本思想雖然在封建社會沒有實現的條件,但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還是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中國古代農民戰爭中的皇權思想,封建社會擺脫不掉的歷史輪迴
    權貴思想好像在中國古代十分盛行。如果對歷史上古代的農民戰爭有過了解的話,在起義的初期,幾乎所有起義的領袖都會自稱為「真命天子,某某皇帝再生,某皇帝後裔,天生帝王,黃蓮聖母,黃天聖主,彌勒佛下生,地王、天王、人王等諸王,五百羅漢,佛母、紫微星、大元帥、大都督等等」不管是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還是清末的太平天國運動,這樣的說法我們也聽到許多了,至於為何會有這樣的思想貫通,這與中國古代的政治體系有著密切的關聯
  • 王記錄||中國思想史的「歷史」與「思想」
    無論是古代學者對於古代思想世界的敘述,還是近代以來的中國思想史敘事,都有一種明顯的「建構」的特徵,即為了某種需要而建構一個能夠滿足這種需要的思想史。葛兆光認為,古代儒家學者對於古代思想世界的歷史敘述,是為了確立所謂「道統」的書寫。
  • 邱靖嘉:天文分野與中國古代政治文化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邱靖嘉最近出版了《天地之間:天文分野的歷史學研究》一書,對這一傳統學說進行了詳盡的歷史學分析,在接受《上海書評》的採訪中,他指出:星佔家對天象的真實與否似乎並不在意,最重要的是如何解釋天象以達到某種政治目的。質言之,包括天文分野在內的各種神秘主義學說其實都是為現實政治服務的工具。
  • 2021年中考| 中考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專題》
    他的思想後來被_秦始皇採納,成為秦朝的治國思想。2、建立——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正式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皇權為中心的封建君主專制,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國家政權的統治格局。(1)目的:加強封建統治,鞏固統一。
  • 【專題整理】高中歷史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史全整理!
    (3)開放性:在不同歷史時期它能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4)創新性: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礎,它的提出和運用,被譽為國際關係史上的偉大創舉。60年代的外交1 外交方針兩個拳頭打人(美帝和蘇修)2 外交成就1964年,中法建交,第一個西方大國形成了新中國第二次建交熱潮3 拓展提高-三線建設自1964年開始,中國政府在中西部地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
  • 歷史的終結與福山政治哲學思想的死亡
    其思想的膚淺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古代的一句俗語可以準確地描繪出他的真實水準:浪得虛名! 在當代社會現實中,印度是迄今為止除美國之外最大的皿煮國家。然而,皿煮政治下的印度社會形態是我們有目共睹的,這個標準的皿煮國家依然是貧困和極其落後的,貧富懸殊、社會階層的兩極分化嚴重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只需將印度富豪住宅區與印度平民窟對比一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