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

2022-01-14 等待戈戈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

一.中國古代早期歷史--「一、二、三、四」概況

1.一種社會形態:奴隸社會

2.兩大對立階級:奴隸主階級奴隸階級

3.三大政治特徵:最高權力尚未實現集中;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實行宗法政治;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4.四大社會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度,

二.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二、三、四」概況

1.一個核心:王權。

2.兩種制度:分封制與宗法制。

3.三個特點:最高權力尚未實現集中;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實行宗法政治;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4.四大政治制度: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

〖點撥〗宗法制與分封制的內涵、特點及影響:(1)宗法制是以血緣關係為維繫紐帶、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對後世影響深遠。(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中央對地       方的管理制度,體現了中國古代早期貴族政治的特點。

三、封建專制中央集權--「一、二、三、四」概況

1.一個集中:即所有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2.兩對矛盾:即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3.三個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即分相權集皇權,形成君主專制);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分散地方權力,集中於中央,形成中央集權);對思想控制日益加強的趨勢。

4.四個發展階段:秦漢確立發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強——明清強化。

〖點撥〗三省六部制特點、影響及演變:(1)特點:三省六部制的特點:①相權三分;②職權分明;③節制君權。(2)影響:①較為完備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       失誤。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權,加強了皇權。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機構更加完善,歷代沿用。(3)三省制演變:宋代只保留「中書門下」,與樞密院、三司並稱「二府三司」;元代廢三省制,只保留中書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

〖點撥〗宋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宋代設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軍權、財權;明代廢除丞相,後設置內閣內侍機構;清代設置軍機處,君主專制達頂峰等。其演變趨勢是君權不斷強化,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

〖點撥〗古代中央加強對地方管理的措施:(1)中國古代中央對地方的管轄主要經歷了分封制(西周)、郡縣制(秦)、郡國並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2)由分封制到郡縣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係到中央行政任命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的完成;從郡縣制到行省制度的實施,是對地方管理方式的轉變,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演變趨勢是地方權力日漸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四、中國古代選官和監察制度--「一、二、三、四」概況

1.一個根本目的:強化皇權統治。

2.兩個層面:選拔官吏和監察百官。

3.三個趨勢: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演變為學識才能;選拔方式由推薦演變為考試選拔;選拔形式日趨嚴密,趨向制度化。

4.四大制度:世官制(先秦)—察舉制(漢朝)—九品中正制(魏晉)—科舉制(隋唐之後)

〖點撥〗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趨勢:(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秦漢時期軍功授爵制、漢代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開始直至1905年廢除的科舉制。(2)其演變趨勢是選官標準由世家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選拔方式由推選逐漸發展到公開考試;人才選拔逐漸趨向制度化,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

五、古代經濟整體概況--「一、二、三、四」概況

1.一種經濟形態:自然經濟佔據主導

2.兩大經濟政策:重農和抑商,

3.三大經濟部門:農業,手工業,商業

4.四大推動因素:社會環境,政府政策,技術革新,中外交流

六、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一、二、三、四」概況

1.一個核心特徵:精耕細作;

2.兩種農業生產組織形式:集體勞作,個體生產

3.三個階段,春秋戰國出現,秦漢時期推廣,唐朝時期成熟完善,

三種土地制度,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地主私有,農民的私有),封建社會土地國有制(均田制、屯田制);

4.四大特點:精耕細作,小農經濟(男耕女織),鐵犁牛耕,自然經濟(自給自足);四種制約因素:人地矛盾,賦役負擔,自然災害,土地兼併

〖點撥〗

(1)小農經濟是傳統農業的基本模式。

(2)精耕細作是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徵。

(3)鐵犁牛耕是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耕作方式與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中國古代經歷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轉變,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這種耕作方式決定了中國古代基本生產模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的男耕女織為主要組織方式,推動了古代農業精耕細作技術的進步。

(2)土地制度: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會的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和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又有三種類型: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佔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係存在的基石。

七、中國古代手工業概況--「一、二、三、四、五」概況

1.一個萌芽:資本主義萌芽(明代中後期產生於江南商品經濟發達的地區)

2.兩大政策:先秦「工商食官」,漢代開始「鹽鐵官營」;兩大著作: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考工記》,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

3.三種手工業經營形態: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

4.四大部門:鑄冶、紡織、陶瓷、造紙業

5.五大手工業技術;青銅鑄造,鋼鐵冶煉,絲織技術,棉紡織技術,制瓷技術

八、古代商業的發展-「一、二、三、四」概況

1、一個政策:重農抑商;

2、兩個方面:市場發展與商人地位;

3、三大特點:商人社會地位低,商業發展艱難曲折;受制於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弱。

4、四段歷程:春秋戰國(官府壟斷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場和大商人出現)——秦漢隋唐(重農抑商政策;坊市嚴格分開,對外貿易發展)——宋元(商業經濟繁榮;坊市界限打破;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明清(工商業市鎮繁榮;出現商幫;海禁與閉關鎖國)。

〖點撥〗唐宋元明清商業的發展及經濟政策

(1)從西周至唐:①坊、市分置,商業活動受地域和時間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②城市的職能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商業貿易和市場的規模不大。③唐代商業都市有所發展,農村集市貿易開始出現。

(2)宋元明清: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間限制,鎮興起和發展,農村的「草市」發展。②宋元城市商品經濟繁榮,如出現了夜市、曉市等,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③明清時期:湧現出一大批工商業市鎮,城市的生產性、專業性、商業性增強,對政治中心的依賴性減弱。

(3)經濟政策: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明清推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九、資本主義萌芽知識--「一、二、三、四」概況

1.一個標誌:僱傭勞動關係的出現

2.兩個推動:手工業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繁榮;

3.三個特徵:微弱稀疏,發展緩慢,出現在個別地區或個別部門;

4.四個阻礙:自然經濟的阻礙,封建政府的盤剝,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的限制。

〖點撥〗阻礙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2)統治者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專賣制度,對民營商業課以重稅,影響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的積累和國內市場的擴大。

(3)長期以來抑商和歧視商人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4)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的「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限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點撥〗明清時期對外貿易性質、政策對社會轉型的影響

(1)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是政府與外國進行的朝貢貿易,目的不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為目的,主要是加強友好往來。往往遵循「厚往薄來」的原則和採取「倍償其價」的方法,政府在貿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影響了中外貿易的持續發展。

(2)明清時期對外貿易實行「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限制了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影響了中國社會向近代的轉型。

十.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演變

商周:禮治—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法治初顯—

秦朝:厲行「法治」—

漢代:初期「無為而治」-漢武帝後「外儒內法,刑主德輔,禮法並用,」—

魏晉:「孝治」——

唐宋:理學教化

(1)諸子百家思想觀點: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禮治」或「德治」,即指治國時偏重人的作用,實行「仁政」。②法家提倡「法治」, 崇尚「以法治國」,即強調法的作用,主張用法令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③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順應時勢和民心。秦漢以後統治者的修養生息政策正是這種治國思想的體現。

(2)演變: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封建統治思想在不同時期分別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張,雖被採納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從總體來看,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取二者之長、棄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輔的治國方略。①秦統一中國後,採用了法家的主張,建立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②西漢初年,先後採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無為而治」和墨家節儉的思想。③西漢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現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統」,使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內法,劑之以道」的治國模式。④漢代以後,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視,逐漸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學;隋唐科舉制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墨家「選賢舉能」的思想。

〖點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

(1)春秋時期:老子主張「無為」, 表現了其沒落、消極的情緒;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目的是緩和社會矛盾。都是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利益的思想家。

(2)戰國時期:①墨子主張「兼愛」、 「非攻」,要求平等,反對戰爭,主張任人唯賢,代表了戰國時期小生產者的利益。②戰國時期,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思想家,對於如何改造社會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③孟子主張實行「仁政」,目的是調和階級矛盾。④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思想,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改造舊制度的進取精神和加強封建集權的迫切願望,在戰國時期最受統治者推崇。

〖點撥〗宋明理學的主張及影響

(1)主張:南宋的朱熹將儒學發展到理學,認為 「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宋明陸王心學,主張通過內心反省以求「理」,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影響:①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繫封建專制,壓制扼殺人的自然欲望。②積極:有利於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道德,自我節制,發奮圖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塑造人的性格和價值。

〖點撥〗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1)代表: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2)主張:批判地繼承儒學思想,反對理學對人性的壓抑;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工商皆本;主張學以致用。

(3)影響:繼承了晚明進步的思想傳統,反對民族壓迫和封建專制主義,重視手工業、商業,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這些主張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十一.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一、二、三、四、五、六」概況

1.一個服務重心:服務於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

2.兩個發展階段:公元3-15世紀中國古代科技領先於西方,公元14 、15世紀之後中國科技開始落後於西方

3.三大特徵:(1)科技內容上應用性強,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實驗。

(2)在科技應用上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轉化為生產力並成為科技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意識。

(3)我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世界,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影響深遠。

4.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

5.五大科技領域:農學,醫藥學,天文學,數學,地理學

6.後期落後的六大因素:(1)中國受腐朽的專制制度的束縛,而西方先進位度的確立,有利於促進其科技發展;(2)中國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隔絕了中外文化交流,而西方相對開放,思想自由,便於廣泛吸納世界優秀成果;(3)中國受固有的自然經濟的阻礙,而西方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大大增強了開發新能源與科技創新的驅動力;(4)中國長期實行科舉制,重人文總結,輕自然探究,而西方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比較重視對自然科學的研究;(5)哲學基礎:中國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西方形上學的哲學;(6)研究方法上,中國比較注重對生產經驗和自然現象的簡單總結,而西方比較重視嚴密論證和演繹推理。

十二.古代文學藝術發展的趨勢和原因

(1)趨勢:日趨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識增強。

(2)原因:封建專制統治加強;商品經濟發展。

相關焦點

  • 乾貨|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
    今天小歷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的答題規律,十個小點讓你破解難題,簡單又好記,你值得擁有!三個特點: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諸侯國(分封制);依據血緣的親疏,血緣紐帶與政治關係相結合,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三個趨勢:即分相權集皇權,形成君主專制;分散地方權力,集中於中央,形成中央集權;對思想控制日益加強的趨勢。
  • 【歷史梳理】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
    1、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個核心:王權。
  • 【二輪複習】《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速記、精講、點撥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一.中國古代社會早期歷史概況1.一種社會形態:奴隸社會。2.兩大對立階級:奴隸主階級奴隸階級。3.三大政治特徵:最高權力尚未實現集中;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實行宗法政治;神權與王權相結合。4.四大社會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度。
  • 專題複習丨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藝
    力行意識及其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⑤理學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並受到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尊崇,以至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封建社會近千年的佔有統治地位的思想。①尊卑等級觀念。②重男輕女的觀念。③因循守舊的觀念。④重禮輕法的觀念等,屬於封建糟粕的思想。
  • 【專題三】二輪複習計劃: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藝
    力行意識及其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⑤理學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並受到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尊崇,以至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封建社會近千年的佔有統治地位的思想。(2)不科學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級觀念。②重男輕女的觀念。
  • 中考歷史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專題一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3、影響①這套政治制度基本符合當時社會經濟狀況及其發展要求,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②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 高考歷史中國/世界政治經濟思想文明的考點匯總!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中央對地 方的管理制度,體現了中國古代早期貴族政治的特點。(1)中國古代中央對地方的管轄主要經歷了分封制(西周)、郡縣制(秦)、郡國並 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 李亞平赴蘇州科技大學專題調研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情況
    本報訊(記者朱琦)根據市委統一安排,昨天,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亞平赴蘇州科技大學專題調研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情況,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進一步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全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座談會的要求,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 2021年中考| 中考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專題》
    【專題內容】【基礎回顧】一、朝代更替他的思想後來被_秦始皇採納,成為秦朝的治國思想。2、建立——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正式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皇權為中心的封建君主專制,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國家政權的統治格局。(1)目的:加強封建統治,鞏固統一。
  • 中職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課程標準頒布 一起來看看有哪些...
    將「德育」的課程名稱調整為「思想政治」,與普通高中保持一致,將原來必修的「經濟政治與社會」「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哲學與人生」和選修的「心理健康」調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
  • 二輪複習: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時期)!
    1、中國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經濟、民族關係、對外關係、文化五大部分來梳理,且之間互為因果。以唐代經濟繁榮的原因為例,唐代經濟繁榮的原因有:(1)國家統一,政局穩定;(2)統治者推行重視經濟發展的政策;(此處可替換,如,民族交流頻繁的原因,即可將此處「經濟」換成開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4)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5)文化科技發達;(6)人民的辛勤勞動;(7)前代良好的經濟基礎
  • 【專題整理】高中歷史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史全整理!
    60年代的外交1 外交方針兩個拳頭打人(美帝和蘇修)2 外交成就1964年,中法建交,第一個西方大國形成了新中國第二次建交熱潮3 拓展提高-三線建設自1964年開始,中國政府在中西部地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
  • 高考歷史中外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史超全匯總表!
    1、思想:百家爭鳴是中國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傳統文化體系奠基;孔、孟、荀使儒家成蔚然大宗。2、文藝:春秋時的《詩經》是成熟詩歌形成的標誌,戰國屈原的《離騷》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長的抒情詩;戰國繪畫從萌芽走向成熟。3、科學:出現算籌計數法、赤道坐標與《天文》、有性雜交、《黃帝內經》、樓船等成就。
  • 每日一練 | 單元檢測(十)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於是,以柳馨遠、李瀷、丁若鏞、洪大容、樸趾源、樸齊家、崔漢琦等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立足於社會現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張。他們深受從中國傳入的啟蒙思想及實證的考據學的影響,並藉助於歐洲科技典籍,積極尋求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方案,特別強調儒學中「經世致用」及利用厚生的思想,力倡遠虛文近實用,學以致用,以變革社會,救國救民。於是形成了朝鮮儒學中打破朱子學傳統的重要學術思潮——實學思想。
  • 高三歷史試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題練習題
    新東方網高考頻道所有資料均免費下載,更多內容在:gaokao.xdf.cn   2012年高考試題分項解析   歷史專題01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教版版)   一.選擇題   (2012高考文綜全國新課標卷28)清代內閣處理公務的案例「積成樣本四巨冊」,官員「惟揣摹此樣本為急
  • 高中歷史古代中國經濟基本結構和特點總結
    至明清時期,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發展到頂峰。  1.綜合分析小農經濟的影響  (1)政治:分散的小農經濟,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統一,以保證小農經濟的發展。保護小農經濟是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源在於小農經濟。脆弱的小農經濟要求統治階級抑制商業,防止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
  • 《中國重要政治詞彙對外翻譯標準化專題庫》正式上線!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黃友義發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多語種對外翻譯標準化術語庫》(中國網 倫曉璇攝)(中國網直播11月19日訊)由中國外文局指導,中國翻譯協會主辦的「改革開放40年與語言服務創新發展論壇暨2018中國翻譯協會年會」於2018年11月19日-20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 2019年全國金融系統領導幹部思想政治建設專題學習班順利結業
    為不斷加強對金融系統領導幹部的理論武裝和思想教育,更好地推進金融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設,保障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經中國銀保監會領導批准,8月4日-9日,中國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和中國銀保監會黨校聯合舉辦了「2019年全國金融系統領導幹部思想政治建設專題學習班」。中宣部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秘書長吳建春出席開班式並講話。
  • 「思想政治教育熱點研究的前沿問題專題培訓班」在遵開班
    7月31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思想道德建設專業委員會主辦、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協辦的「思想政治教育熱點研究的前沿問題專題培訓班」在遵義開班。來自全國50餘家高校領導和教師代表90餘人參加培訓。開幕式上,遵義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凌對各位領導和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介紹了遵義的紅色文化資源,以及遵義職院充分利用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結合學院「紅色塑魂藍色致用綠色出彩」校園彩虹文化建設,凸顯立德樹人、以文育人,把紅色文化緊緊融入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全過程,多維立體無縫對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育模式。
  • 「中國重要政治詞彙對外翻譯標準化專題庫」在京發布[圖]
    11月19日,「中國重要政治詞彙對外翻譯標準化專題庫」在京發布。 中國網 倫曉璇攝影中國網訊(記者 倫曉璇)    11月19日,在京開幕的改革開放40年與語言服務創新發展論壇暨2018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研究院發布了由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研究院主持建設的中國重要政治詞彙對外翻譯標準化專題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