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陽光溫暖和煦,記者近日走進陽西縣織鎮膠庠村嶽坑自然村,偶爾可見收割機穿梭在金色的稻田裡。隨著晚稻收割進入尾聲,不少村民房前屋後都堆滿了金燦燦的稻穀,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村民鄒燕麗早早地將收割的稻穀晾曬在門前空地上和村道上,時不時對稻穀進行翻曬,她的額角雖然滲出了點點汗水,臉上卻是一片燦爛的笑容。
「以前家裡收割稻穀就要四五天,現在用機器,三畝地半天就完工。扶貧工作人員來了以後,我們村的16條村道實現硬底化,村民出行難的問題解決了,部分村道還能當臨時曬穀場,比用簸箕晾曬至少縮短3天時間,幹起活來輕鬆多了。多出來的時間,我可以在村裡的南藥種植基地打工,還能多一份收入。」鄒燕麗笑著表示。
鄒燕麗回憶,四年前家裡的孩子們都還小,需要有人在身邊照顧,家庭全部收入都靠丈夫在外打零工和3畝田的產出。鄒燕麗的丈夫視力殘疾,可選擇的工作不多,收入不穩定,小孩上學的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2016年,鄒燕麗一家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隨著扶貧工作組來到膠庠村,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鄒燕麗的生活也迎來了轉機。
「利用珠海橫琴扶貧資金,膠庠村參與了南藥種植、光伏、羅非魚加工、黑山羊養殖、牛大力種植等5大扶貧項目,為貧困戶提供分紅,並設立了村保潔員項目。」扶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對貧困戶進行了摸底調查,對有發展條件的貧困戶用產業「帶起來」,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用就業「扶起來」。鄒燕麗是最早一批參加村保潔員項目的貧困戶,態度積極又肯吃苦,用行動體現了自力更生「摘窮帽」的決心。
鄒燕麗主要負責嶽坑自然村、牛欄自然村、放燈自然村和牛角自然村的保潔工作,每個月有近千元的收入。每天早上8點多,她都會帶著垃圾袋,步行前往四個自然村,挨家挨戶收集垃圾,並將沿途的雜物撿起,集中放置在各個自然村的垃圾站。她是美麗鄉村的守護者,本身也成了村裡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以前覺得生活沒希望,也沒想過改變。現在家裡有分紅、有工作收入、有助學補貼,突然就有了動力。」鄒燕麗表示。在做好保潔工作的基礎上,她積極參與南藥種植基地、牛大力種植基地的工作,通過微信平臺幫助朋友代銷海產品,在田裡種水稻、種辣椒、種花生,常常忙得腳不沾地。2019年,鄒燕麗一家的家庭年收入達到了8萬餘元。
在扶貧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鄒燕麗用省吃儉用存下的錢買了一批雞苗。經過精心照料,加上孵化出來的雞苗,她家中目前已有40多隻雞,正等著年末出售,明年計劃將養殖規模增加一倍。「雖然有時候感覺很累,但是靠辛勤勞動改變生活,我心裡很踏實,相信今後的生活會越來越好!」談起以後的日子,鄒燕麗充滿信心。
【來源:陽江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