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貧困戶鄒燕麗辛勤勞動「摘窮帽」

2020-12-18 湘湘帶你看社會

冬日的陽光溫暖和煦,記者近日走進陽西縣織鎮膠庠村嶽坑自然村,偶爾可見收割機穿梭在金色的稻田裡。隨著晚稻收割進入尾聲,不少村民房前屋後都堆滿了金燦燦的稻穀,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村民鄒燕麗早早地將收割的稻穀晾曬在門前空地上和村道上,時不時對稻穀進行翻曬,她的額角雖然滲出了點點汗水,臉上卻是一片燦爛的笑容。

「以前家裡收割稻穀就要四五天,現在用機器,三畝地半天就完工。扶貧工作人員來了以後,我們村的16條村道實現硬底化,村民出行難的問題解決了,部分村道還能當臨時曬穀場,比用簸箕晾曬至少縮短3天時間,幹起活來輕鬆多了。多出來的時間,我可以在村裡的南藥種植基地打工,還能多一份收入。」鄒燕麗笑著表示。

鄒燕麗回憶,四年前家裡的孩子們都還小,需要有人在身邊照顧,家庭全部收入都靠丈夫在外打零工和3畝田的產出。鄒燕麗的丈夫視力殘疾,可選擇的工作不多,收入不穩定,小孩上學的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2016年,鄒燕麗一家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隨著扶貧工作組來到膠庠村,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鄒燕麗的生活也迎來了轉機。

「利用珠海橫琴扶貧資金,膠庠村參與了南藥種植、光伏、羅非魚加工、黑山羊養殖、牛大力種植等5大扶貧項目,為貧困戶提供分紅,並設立了村保潔員項目。」扶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對貧困戶進行了摸底調查,對有發展條件的貧困戶用產業「帶起來」,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用就業「扶起來」。鄒燕麗是最早一批參加村保潔員項目的貧困戶,態度積極又肯吃苦,用行動體現了自力更生「摘窮帽」的決心。

鄒燕麗主要負責嶽坑自然村、牛欄自然村、放燈自然村和牛角自然村的保潔工作,每個月有近千元的收入。每天早上8點多,她都會帶著垃圾袋,步行前往四個自然村,挨家挨戶收集垃圾,並將沿途的雜物撿起,集中放置在各個自然村的垃圾站。她是美麗鄉村的守護者,本身也成了村裡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以前覺得生活沒希望,也沒想過改變。現在家裡有分紅、有工作收入、有助學補貼,突然就有了動力。」鄒燕麗表示。在做好保潔工作的基礎上,她積極參與南藥種植基地、牛大力種植基地的工作,通過微信平臺幫助朋友代銷海產品,在田裡種水稻、種辣椒、種花生,常常忙得腳不沾地。2019年,鄒燕麗一家的家庭年收入達到了8萬餘元。

在扶貧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鄒燕麗用省吃儉用存下的錢買了一批雞苗。經過精心照料,加上孵化出來的雞苗,她家中目前已有40多隻雞,正等著年末出售,明年計劃將養殖規模增加一倍。「雖然有時候感覺很累,但是靠辛勤勞動改變生活,我心裡很踏實,相信今後的生活會越來越好!」談起以後的日子,鄒燕麗充滿信心。

【來源:陽江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摘窮帽」後怎樣「拔窮根」——大別山區縣委書記與村支書記扶貧...
    新華社鄭州6月22日電題:「摘窮帽」後怎樣「拔窮根」——大別山區縣委書記與村支書記扶貧對話錄新華社記者甘泉大別山深處,河南商城縣伏山鄉裡羅成村2015年將戴了幾十年的窮帽子摘了。然而,脫了貧的村支書並不輕鬆。同樣不輕鬆的還有縣委書記。2020年前這個縣累計將有125個村會摘窮帽。
  • 汕頭市特色產業扶貧摘「窮帽」奔小康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鄞柱平、趙麗蓉、魯利韋、記者羅勉從汕頭市了解到,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貧困地區要真正脫掉「窮帽」,就必須有產業的支撐,從而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精準扶貧工作中,汕頭市積極探索產業扶貧的良策新法,綜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需求、技術支持等因素,大力發展優勢特色扶貧產業,使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電商、鄉村旅遊等扶貧項目在各地落地生根、發展壯大,湧現了一批富有特色產業的鄉村,助力貧困戶奔向美好生活。
  •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2020-11-24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不等不靠 自食其力摘窮帽
    【我的脫貧故事】不等不靠 自食其力摘窮帽 中安在線   2020-07-01 23:23:12   來源:中安在線   作者:楊文靜 記者 劉玉才  編輯:孟一凡
  • 徐聞坑仔村39戶貧困戶摘「窮帽」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日前,記者走訪徐聞縣海安鎮坑仔村了解到,該村幫扶單位徐聞縣住建局採取就業轉移,並著重在扶貧項目上做文章
  • 軍地工作組赴徐聞縣調研扶貧工作
    湛江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成員陳光祥,徐聞縣委書記李漢東等領導參加了扶貧調研活動。部隊首長聽取駐村扶貧工作組匯報邁谷村扶貧工作情況工作組聽取了91388部隊和湛江二中聯合幫扶邁谷村的扶貧工作情況和脫貧達標準備工作情況報告,先後走訪3戶貧困家庭調研脫貧情況,又實地考察了扶貧項目灌溉水塘,並向村委贈送了10萬元的扶貧資金,以助力後續的扶貧工作。
  • 平果貧困戶唐麗飛:蛋鴨子幫我摘了窮「帽子」
    2015年底開展精準識別,她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當貧困戶不是件光榮的事,雖然目前生活比較困難,但是真的一直不願當貧困戶」自從唐麗飛評為貧困戶以後,她心裡覺不踏實,並下定決心,一定改變現狀,讓人們刮目相看。  有一天,她正在家裡看電視時,無意中收看中央電視臺《致富》欄目直播,她看到不少農民不出遠門,在家門口養鴨輔出致富路。
  • 羅城貧困戶喜獲「鳳凰寨」新房鑰匙
    羅城貧困戶喜獲「鳳凰寨」新房鑰匙       羅城訊 5月18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舉行易地扶貧搬遷鳳凰寨集中安置點交房儀式。縣長潘秋琳參加儀式並講話,縣政協副主席韋書強主持儀式。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摘窮帽丨鎮遠縣羊坪鎮石寶塘村村民吳宗文
    我叫吳宗文,家住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羊坪鎮石寶塘村,在黨和國家扶貧政策扶持與自己的辛勤勞動下,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幾年前,我憑著一股衝勁決定去浙江闖蕩,由於學歷低和先天視力差等原因,久久找不到好工作,只好返鄉務農,同時也在周邊地區打零工。
  • 廣西龍州:革命老區摘窮帽 邊境小城展新顏
    為了改變邊民「守著聚寶盆,過著窮日子」的窘境,龍州快馬加鞭進行口岸及邊民互市貿易點的建設,引導邊民開展邊境貿易、發展邊貿產業。在選址地幾乎沒有一塊廣闊平地的惡劣條件下,建設者們移山填谷、穿山架橋、克難攻堅,在最早開工建設的那花屯一連開挖了四座山頭。龍州水口口岸管委會副主任趙華至今還難忘被山螞蝗叮咬的慘痛經歷。「邊境一帶谷深林密,山螞蝗特別多。
  • 湛江廉江市黃竹垌村建設扶貧車間,助農村勞動力家門口就業
    結合禪城針織、童裝產業外包生產的需求,黃竹垌村扶貧製衣車間以來料加工的形式,探索「企業+車間+貧困戶」的扶貧新路徑,讓貧困戶家門口就業,帶動村民共同勞動致富。陳妹和工友的人均月收入超過3000元,村集體每年預計也能增收20萬元。在扶貧製衣車間的帶動下,黃竹垌村還積極發展有機蔬菜、鵪鶉養殖、光伏發電等特色項目,為鄉村振興造血。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摘「窮帽」 致富路上不停歇┃遵義市播州...
    迎著冬日暖陽,我來到松樹林下,給我餵養的2000多隻雞群餵食。正在林子下面悠閒覓食的雞群見我的到來,撲著翅膀爭先向我飛奔而來,爭搶我給它們散撒的食料。望著這些可愛的雞群,我無比欣喜,心懷感激,是它們讓我摘掉了貧困帽子,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 宜秀區大橋街道三義社區:生態養殖 貧困戶生活越來越好
    宜秀區大橋街道三義社區:生態養殖 貧困戶生活越來越好
  • 零陵郵亭圩鎮:扶貧車間成貧困戶脫貧致富「加速器」
    紅網時刻永州4月1日訊(通訊員 唐林 蔣文凱)「如果沒有家門口的扶貧車間,我們這些年齡大的、行動不方便的貧困戶,不知道窮到什麼時候!」近日,在零陵區郵亭圩鎮鑫達高電子公司扶貧工廠內,福田村貧困戶於石燕放下手中活說道。
  • 扶貧|患癌貧困戶成了「小龍蝦大王」 從欠債30萬元到開公司,窮日子...
    我的生活是不幸的,然而,我又是幸運的——精準扶貧好政策讓我從絕望中找到希望,窮日子變「牛日子」。看到我家門口的招牌了吧,我開公司啦。3年前,我是欠了30多萬元外債的患癌貧困戶;如今,我摘掉了貧困帽子,成為遠近聞名的「小龍蝦大王」。除了養魚養蝦,我今年還和朋友合夥開了個勞務公司,想把消泗十裡八鄉的老哥們聚在一起,通過進城務工來致富,一起「抱團」奔小康。
  • 扶貧幹部幫貧困戶找到失散10年的親人
    要沒有你們的幫助,俺家咋會喜事一件接一件?」多年前,楊振成就患上了氣管炎、肺氣腫等多種慢性病,他的老伴也患有糖尿病,倆人基本沒有勞動能力,還要常年花錢買藥,家裡條件每況愈下、一貧如洗。2009年,他們唯一的兒子楊素軍決定遠赴廣東去打工,準備靠自己的雙手改變家庭的貧困面貌。
  • 江門市助推廣西崇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對搬遷戶黃巧妹來說,易地扶貧搬遷給她帶來的不僅是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幫她摘掉了「窮帽子」。近年來,江門市結合崇左地域、交通、環境、資源等實際情況,充分考慮搬遷戶意願及對未來發展前景要求,科學規劃建設了龍巖、和樂城、城南等多個安置點,有力助推廣西崇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 寧波海曙:「扶貧車間」助力貧困戶邁入「幸福門」
    劉標是貴州省貞豐縣北盤江鎮查耳巖村人,早年因為一場車禍,落下了殘疾,還欠了不少外債,一下子變成了貧困戶。一年前,得益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對口幫扶政策,劉標順利地在離家不遠的貴州志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扶貧車間,找到了一份合適的工作。
  • 福建三明:電力扶貧「拔窮根」
    作為三明市首個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陽光」收益也讓梓溪村的貧困戶摘掉了「窮帽子」。  三明市是紅色搖籃,12個縣(市)區都是原中央蘇區縣,也是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之一,其中寧化、清流、明溪、建寧、泰寧等5個縣被列為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還有20個鄉鎮屬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近年來,三明供電公司把助力脫貧攻堅作為第一要務,加強貧困地區電網建設和改造升級,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