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摘「窮帽」 致富路上不停歇┃遵義市播州...

2020-12-22 天眼新聞

冬日暖陽帶給我的是一份美好的回憶。一輪暖陽,猶如一把開啟我記憶大門的鑰匙。        迎著冬日暖陽,我來到松樹林下,給我餵養的2000多隻雞群餵食。正在林子下面悠閒覓食的雞群見我的到來,撲著翅膀爭先向我飛奔而來,爭搶我給它們散撒的食料。望著這些可愛的雞群,我無比欣喜,心懷感激,是它們讓我摘掉了貧困帽子,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叫徐貴生,是遵義市播州區泮水鎮喻河村的建檔立卡脫貧戶。我家有6口人,一個是身患肢體殘疾的母親,兩個女兒和一個正上大學的兒子,以及我的妻子。一家人一直以來僅靠妻子務農的收入和我在鎮上一間煤礦上班掙來的錢維持生活,生活是過得捉襟見肘。

2004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在我身上,煤礦發生事故,導致我雙下肢殘疾,致使我不能參加勞動,一家人斷了經濟來源。一家人的吃穿,孩子上學,常常令我犯愁。        2014年,在國家扶貧政策的鼓勵下,鎮黨委政府,村支兩委經過精準識別,將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戶,並組織幫扶人員,與我結成幫扶隊子。播州區稅務局駐泮水鎮喻河村駐村幹部孟天興,泮水鎮財政所副所長黃小龍自對我開展幫扶以來,積極為我宣傳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為我脫貧致富想辦法,出點子。我在他們的幫扶和引導下,利用當地的林地發展起養雞產業,每年餵養土雞2000多隻,還種植蔬菜餵豬出售增加收入,年出售雞蛋,肉雞年收入達12萬元,養殖出欄生豬10多頭,收入6萬多元,一家人生活過得紅紅火火,2017年摘掉了貧窮的帽子。

人們都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我雖然是一個殘疾人,現在有國家這麼好的政策,我們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自己的雙手,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通過發展養殖業摘掉「窮帽」,要緊抓國家的好政策,在致富路上,一刻也不停歇。擴大養殖規模,好好幹,爭取影響更多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日子過的越來越好。       林下養雞,圈裡餵豬,我憑藉著自己堅韌的毅力,樂觀的心態和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精神,開創了我的事業,實現了脫貧摘帽,我從過去的貧困戶到現如今的養殖專業戶,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羊」,我的身份有了一次完美的轉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樹濤 整理

通訊員 李維    編輯 謝國歡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2020-11-24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不等不靠 自食其力摘窮帽
    【我的脫貧故事】不等不靠 自食其力摘窮帽 中安在線   2020-07-01 23:23:12   來源:中安在線   作者:楊文靜 記者 劉玉才  編輯:孟一凡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摘窮帽丨鎮遠縣羊坪鎮石寶塘村村民吳宗文
    我叫吳宗文,家住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羊坪鎮石寶塘村,在黨和國家扶貧政策扶持與自己的辛勤勞動下,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幾年前,我憑著一股衝勁決定去浙江闖蕩,由於學歷低和先天視力差等原因,久久找不到好工作,只好返鄉務農,同時也在周邊地區打零工。
  • 脫貧路上我最美 楊小馬:自力更生摘「窮帽」
    詳細內容在石鼓區角山鎮角山村,41歲的村民楊小馬面對個人和家庭的困境,不等不靠、頑強打拼,通過經營汽車美容店闖出了一條脫貧路。在角山鎮楊嶺社區的一家汽車美容店裡,店老闆楊小馬正忙著對車輛進行油漆面打磨、刮灰找平作業。楊小馬告訴記者,除去房租、員工工資等成本,去年店裡的純收入達4萬餘元。
  • 「我的脫貧故事」今後的生活我還是要堅持靠自己丨赤水市寶源鄉...
    我叫王正忠,現年43歲,家住貴州遵義市赤水市寶源鄉回龍村四組,家中有6口人。2014年以前,因病、因學等因素,一家人生活異常困難,2014年,通過自己申請、村級評議和公示等程序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正忠(左一)與第一書記黃小偉商討竹筍產品包裝由於妻子要在家照顧年幼的孩子,我又長期生病,不能幹重體力活,只能靠自己家中現有雜竹林、楠竹林、大竹林尋找致富之路。於是我不分白天黑夜、天晴下雨都在自家竹林中辛勤勞動,通過除草、鬆土、施肥等手段,進一步提高竹林的出筍率。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不折不撓的農家媳婦|都勻市小圍寨辦事...
    最後因無錢治療,只保住了性命,無法再繼續治療脊椎導致癱瘓在床至今,生活不能自理,讓我們這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從此,我一方面任勞任怨照顧丈夫生活起居,把癱瘓丈夫照顧穩當,另一面自力更生,利用年輕時學到的縫紉技術開了一間小小的窗簾店,為河陽片的農戶新居安裝窗簾賺錢養家、償還醫治丈夫欠下的債務。
  • 「摘窮帽」後怎樣「拔窮根」——大別山區縣委書記與村支書記扶貧...
    新華社鄭州6月22日電題:「摘窮帽」後怎樣「拔窮根」——大別山區縣委書記與村支書記扶貧對話錄新華社記者甘泉大別山深處,河南商城縣伏山鄉裡羅成村2015年將戴了幾十年的窮帽子摘了。然而,脫了貧的村支書並不輕鬆。同樣不輕鬆的還有縣委書記。2020年前這個縣累計將有125個村會摘窮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西瓜大王」自力更生摘「窮帽」
    為了幫助張幫榮家庭脫貧,當地政府為他全家免費代繳醫保(新農合)和養老保險,籤約家庭醫生,享受「351」「180」健康脫貧政策,免費安裝自來水、光伏發電設施、寬帶入戶等。夫妻兩人還參加了技能脫貧培訓並在就業扶貧車間就業,兩個子女均享受教育扶貧補助。張幫榮深知,光靠政策幫扶還不夠,要自力更生。
  • 「我的脫貧故事」開旅館摘「窮帽」|鐘山區月照街道辦事處金鐘村...
    這就是我現在的家,一個詩語花香的家。我叫胡成松,是鐘山區月照街道辦事處金鐘村金鐘組的一名村民,我深深明白,這一切的成果既有我自己的辛勤汗水,也包含了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我的幫扶聯繫人對我的幫扶和鼓勵,我知道要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遠,還得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奮鬥。
  • 「我的脫貧故事」小山溝裡,我靠養殖託起致富夢丨鳳岡縣永安鎮永安...
    但是看著已經擴建起來的400多個平方的養殖場,我心裡卻是無比的喜悅。我叫陸雲成,家住在遵義市鳳岡縣永安鎮永安村宏河組一個偏遠的小山溝裡,距縣城約五十多公裡,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也算不上便利。但在這裡,我卻靠養豬託起了致富夢。
  • 我的脫貧故事|羅庭華:​感恩與幸福相伴 奮鬥不停歇
    我的脫貧故事|羅庭華:​感恩與幸福相伴 奮鬥不停歇 2020-12-20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巾幗脫貧故事匯 | 魏金華: 故事裡的小黃花,脫貧路上「致富花」
    巾幗脫貧故事匯 | 魏金華: 故事裡的小黃花,脫貧路上「致富花」 2020-07-14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繫群眾 扶貧路上不停歇
    心繫群眾 扶貧路上不停歇 2020-12-22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康路上丨衡陽縣「豬倌」山中放養藏香豬 自力更生摘「窮帽」
    「我不能成為貧困戶!原來都是我幫助別人,現在要大家來幫助我!難受!」2017年劉明穆的病情漸漸穩定,回到家的劉明穆就開始琢磨怎樣脫貧。藏香豬野性較強,除早晚餵南瓜、紅薯外,藏香豬都是自行在野外覓食。「聽說井頭鎮一個養殖基地有一批藏香豬需要轉手,你有興趣沒?」
  • 汕頭市特色產業扶貧摘「窮帽」奔小康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鄞柱平、趙麗蓉、魯利韋、記者羅勉從汕頭市了解到,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貧困地區要真正脫掉「窮帽」,就必須有產業的支撐,從而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同時,以貧困戶為主體,創新發展林下蛋雞養殖,直接參與養殖的貧困戶年收入達1.8萬元,貧困戶陳映莊不僅自己摘掉「窮帽」,還成了養雞能手和致富帶頭人。如今,橋陳村的「汕金橋」產品已進駐多家超市和店鋪,自經營以來,實現銷售額200萬元以上,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15萬多元。值得一提的是,橋陳村還打出了黨建「組合拳」,探索「紅+綠」鄉村生態旅遊的富民路子。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苦與樂隨行|匯川區交通運輸局幫扶幹部...
    我叫餘明軍,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到團澤鎮四合村、高坪鎮聯豐村、芝麻鎮高原村結對幫扶4戶,回首6年的扶貧路,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擔使命 摘掉窮帽拔窮根丨播州區三合鎮...
    面對長豐村的現狀,我一點也不敢懈怠,帶領著長豐村支兩委一干人馬走在前列、幹在實處,日夜奮戰,訪貧問苦,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固優勢,經歷無數不眠的夜晚,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政治任務,把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作為我們奮鬥的目標,早日讓長豐村真正實現長樂安康、物阜民豐而不停努力。
  • 「勞模故事③」脫貧路上的「追光者」
    美術:陳子蘊 肖婕妤圖片由受訪者提供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在這場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中,活躍著一群勞模身影。駐村幹部、致富帶頭人、返鄉青年、愛心企業家、鄉村教師……他們長期奮戰在脫貧一線,用腳步丈量民情,喚醒村莊自我生長的力量;他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帶領貧困群眾擺脫貧困、增收致富;他們在這場偉大戰役中勇敢「追光」,展現智慧與擔當,照亮脫貧之路。
  • 廣西龍州:革命老區摘窮帽 邊境小城展新顏
    藉助政策紅利,龍州組建起邊貿互助組,一方面由致富帶頭人帶領貧困邊民參與邊貿互市,通過運輸、裝卸、進出口代理等獲得多重收入,另一方面以邊民互助組集體作為互市主體向海關申報,充分釋放互市政策的集合效應。在布局互市點,正忙著申報冰凍海蝦的貧困戶農雪梅說:「參加邊貿互助組,有專門的人去對接,我也不用操心手續問題,每天能賺100元左右,這可比種地看天吃飯強多了。」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面對坎坷的命運,我沒有低頭,以非凡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靠種植魔芋鋪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王才勳。馬應 攝2018年12月,我順利通過了脫貧「雙認定」核驗,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周邊7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