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不折不撓的農家媳婦|都勻市小圍寨辦事...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叫張學永,今年38歲,家中上無父母下無子女,是普林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5年,我丈夫羅秀文不幸發生車禍,經醫院長期治療未愈,醫療費前後共花去了10多萬元,欠債8萬多元。最後因無錢治療,只保住了性命,無法再繼續治療脊椎導致癱瘓在床至今,生活不能自理,讓我們這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從此,我一方面任勞任怨照顧丈夫生活起居,把癱瘓丈夫照顧穩當,另一面自力更生,利用年輕時學到的縫紉技術開了一間小小的窗簾店,為河陽片的農戶新居安裝窗簾賺錢養家、償還醫治丈夫欠下的債務。

主動報名疫情防控值守工作

2016年,結對幫扶我們村的都勻市文聯工作人員和村支書來到我家,村支書到我家詢問我想不想養雞,我想著家中生活困難,我要照顧丈夫,不能外出打工,必須得在家門口學一門手藝有一份收入才行,我要自力更生,擺脫貧困!

他們向我和村裡的貧困戶伸出援助之手,都勻市文聯贊助3萬元給我們村的14戶貧困戶,其他13戶鄉親用這筆資金入股給我,由我發展林下養雞產業,每年按6%標準分紅,連續分三年,三年後我退還13戶貧困戶本金。

在都勻市文聯和村支兩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也如期兌現了分紅,增加了大家的收入,讓他們達到了脫貧標準,我也還清了自己的債務,2019年成功實現脫貧!

大家都說我是村裡的養殖示範戶,村裡的20多個人非貧戶來我這學習經驗。大家對我信任,我就帶領大家共同發展林下養雞,這下,我們村離共同致富奔小康又更近了一步,我們普林村林下養雞也逐步形成產業。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期間,我主動報名參加卡點值守,積極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在普林村疫情防控小組的帶領下,日夜堅守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線,根據小組安排,全力以赴開展疫情宣傳、卡口值守、體溫測量、消毒等各項工作,連續多日的工作,雖然身體有些疲憊,但我依然堅持在卡點職守的崗位上。  是黨和政府給了我們一家第二次生命,我非常感恩所有關心、支持和信任我的人。

通訊員 譚紹銀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整理

見習編輯梁珍情

編輯孫遠銘

編審楊儀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濟困,脫貧奔小康|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米秀村...
    我叫吳光華,是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米秀村駐村工作隊長。2019年8月,單位領導找我談話,叫我到米秀村駐村,我想,我是在農村長大,又在鄉鎮工作了15年,比其他人熟悉農村工作,作為一名黨員,能夠參加脫貧攻堅工作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我欣然受命,奔赴米秀村。
  • 「我的扶貧故事」「上門女婿」戰貧記|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棟青樹村...
    我是同事眼中直爽擔當的北方漢子,是群眾眼中講「廣話」的貼心幹部,是貧困戶眼中稱職負責的小劉隊長,我叫劉猛,是都勻市人民政府小圍寨辦事處黨政人大辦一級科員,棟青樹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是從河北來到都勻的「上門女婿」。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參與扶貧而自豪|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普林村...
    我叫杜宇,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普林村駐村隊長。2019年8月,我來到普林村駐村。普林村位於都勻市南部,為原河陽鄉政府所在地,距城區17公裡。全村總面積15.32平方公裡,耕地2017畝,其中田1884畝,土133畝。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要做扶貧一線上催人奮進的「鼓手」|都勻市小圍...
    我叫鄭紅英,目前擔任都勻市融媒體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小圍寨村駐村隊隊長。2019年3月底,都勻市融媒體中心才掛牌,工作千頭萬緒,採編人員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變,面臨諸多的不適應,任何工作在摸索中進行。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阿婆的「親閨女」|都勻市都勻市紀檢監察幹部...
    我叫張穎琦,是都勻市紀檢監察幹部,也是一名參加了脫貧攻堅的幹部。「姑媽,你來了!」我剛前腳進門,後腳就聽到蹲在廚房燒水的阿婆的笑聲。阿婆87歲歲了,是都勻市平浪鎮沙拉河村人,也是我的幫扶對象。「阿婆,我給您買了一件棉衣,來試下合身不?
  • ...我與「約克豬」的創業之緣|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團山村村民金崇國
    我叫金崇國,是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團山村老寨組村民。在各項惠民扶貧政策的幫扶下,看著自己的養豬場一天天擴大,我心裡充滿了幸福感。  年輕的時候,隨著外出打工潮,我去了東北,在一家大型的養殖場飼養生豬。後因家庭原因,我又回家務農。我所在的團山村山高路遠,交通條件落後,我家更是居住在偏僻山溝裡,雖然有技術,但是沒發展養殖致富的條件。日子就在每天早出晚歸,耕田種地養家餬口中流逝,理想中的養殖夢也只能先放下。
  • ...做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貼心人」|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思源社區...
    我叫陳陽勇,是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思源社區的居民。今年是我們一家3口在都勻市區新家生活的第三年。在這裡,我利用自己的所學之長免費給小區老人、孩子修剪頭髮,安電線、接水管、裝柜子、修電器……幫助解決社區各種小問題,成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貼心人」。走在小區裡,每每聽到群眾對我的招呼,心裡就感到十分欣慰。而我也早已習慣了小區的生活,在這裡真正找到了家的歸屬感。 以前我家裡條件不好,父親有殘疾,母親早些年病故了,還有一個弟弟。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重燃致富希望|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村民...
    「是脫貧攻堅的政策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我的父親向入戶走訪的扶貧幹部感嘆著。我叫何騰春,是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慄木山組村民。一直以來,我們一家5口人靠種地和農閒時務工維持家裡的生活,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經常入不敷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之路,是我熱血揮灑的地方|都勻市稅務局派駐...
    我愛腳下的這片熱土,我是都勻市稅務局派駐拉海村駐村工作隊長岑義斌。 初識貧困群眾,結下深厚友情拉海村地處都勻、平塘、獨山三縣交界,地形崎嶇,可耕地面積稀少,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總人口231戶952人,貧困人口共99戶392人,屬於貴州省級一類貧困村。
  • 「我的脫貧故事」他們關懷照顧,讓我重拾家人的溫暖|都勻市沙包堡...
    我叫王炳奎,來自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德化村一組,已年過六十,但孑然獨身,無兒無女,自家的房屋也是向兄弟借錢修建的。到了這把年紀,我早就沒有了青壯年幹事創業的激情與體力,在困窘孤單的生活裡,村裡面的幫扶幹部給予我莫大的關懷幫助,如同陽光穿過殘垣裂縫,灑進我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扶貧事業中的「一粒沙」|都勻市司法局派駐鳳...
    我的父親是一名老黨員,駐村出發的前夕,父親語重心長的這段話我至今難忘。  我叫陸波,是都勻市司法局派駐鳳囀村駐村工作隊員。帶著黨的囑託和父親的期望,2018年3月,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記得有一次,在走訪中我發現壩莫組寨子中間的老橋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群眾出行不方便;上雄組通組道路擋牆出現垮塌嚴重影響安全;扁臘上下二組山塘灌溉水窯漏水嚴重急需加固。經過單位協調,我爭取到了3.3萬元資金和20噸水泥,幫助壩莫組重新修建了一座橋梁,幫助上雄組重新修建了通組路擋牆,幫助扁臘上下二組加固維修了水窯,讓老百姓的生活切實有了改變,特別有成就感。
  • 「我的扶貧故事」甘於平凡又不甘於平庸的扶貧之路|都勻市歸蘭水族...
    我是杜嘉平,都勻人,2015年7月參加工作,是都勻市水務局的一名工作人員。  2018年3月按照組織安排來到了都勻市歸蘭水族鄉翁奇村,在這個都勻市最落後偏遠村之一的地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駐村工作隊隊員。杜嘉平(左)與群眾共同疏通排水溝剛剛踏入基層時的我,什麼也不懂,環境陌生、語言不通,更不知道什麼是駐村幫扶,怎麼幫助貧困群眾脫貧。當我第一次走訪農戶時,才知道還有很多在溫飽線上掙扎的貧困農戶,還有不少小孩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 「我的扶貧故事」把愛灑遍陽立水鄉|都勻市歸蘭水族鄉陽立村第一...
    我是趙俊平,2016年4月下旬,由貴州省委組織部選派,到都勻市極貧鄉——歸蘭水族鄉陽立村擔任第一書記。   我來到陽立村走訪調查後發現這裡土地分散,荒坡佔地比重大,人流物流滯後,發展的關鍵還是交通。同時我了解到陽立村歷來就是都勻市的「空殼村」,要脫貧,首先要先脫殼。
  • 「我的扶貧故事」關心群眾的冷暖,是我的第一責任|都勻市毛尖鎮...
    我是共產黨員,捨我其誰!我是潘光育,2018年3月,經個人報名、單位推薦、組織批准,我從黔南州自然資源局派駐都勻市毛尖鎮擺忙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幫扶工作。   潘光育(右二)入戶向農戶宣傳政策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工作千頭萬緒,聚少離多自然是家庭生活的常態。每當自責,妻子總是回應同一句話,「你是第一書記,脫貧攻堅任務與家庭瑣事相比,我們知道孰輕孰重,不必掛念!」,一次又一次地增強了我勇於擔當的駐村幫扶責任意識。
  • 洛陽兩位80多歲老人靠手工編織兒童手推車,自力更生脫貧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高菊 通訊員 謝芳 趙彤近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洛陽市洛龍區科技園街道畢溝村,一個擺放著大量編織手推車的農家小院兒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走進院子,滿頭銀髮的老夫婦正靈巧地為兒童手推車編織竹條,熟練的手藝令人嘆服。
  • 「我的扶貧故事」兩滴淚道盡四年扶貧生涯丨都勻市紀委市監委派駐...
    當提筆回憶我的四年扶貧生涯時,我留下了兩滴淚。第一滴淚是辛酸淚,辛酸的是四年的扶貧生涯,我剛滿8歲的兒子,四年來他是如何自己上下學?如何自己料理飯菜?就從接到一個電話後打破了我的家庭計劃說起吧……我在都勻市壩固鎮工作了8年,2017年好不容易調到都勻市裡工作後,我與愛人商量借款裝修好房子,將四歲兒子從鄉下的幼兒園轉到市裡的幼兒園讀書。愛人對我說,現在你在市裡上班,你就要負責接送兒子,輔導他,我在鄉下賣點東西維持家用。  可是,2017年3月的一天,一個單位領導的來電將這一切都改變了。
  • 考察公告 | 都勻市2021年公開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考察公告
    三、其他事項  1、考察標準、程序和方法按照《關於進一步加強我州事業單位聘用人員考察工作的通知》(黔南人社通〔2018〕221號)的有關規定執行  2、考察對象應積極配合有關單位搞好考察工作,要保持通訊暢通,若電話號碼變更的應主動聯繫招聘單位。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摘「窮帽」 致富路上不停歇┃遵義市播州...
    冬日暖陽帶給我的是一份美好的回憶。一輪暖陽,猶如一把開啟我記憶大門的鑰匙。        迎著冬日暖陽,我來到松樹林下,給我餵養的2000多隻雞群餵食。正在林子下面悠閒覓食的雞群見我的到來,撲著翅膀爭先向我飛奔而來,爭搶我給它們散撒的食料。望著這些可愛的雞群,我無比欣喜,心懷感激,是它們讓我摘掉了貧困帽子,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叫徐貴生,是遵義市播州區泮水鎮喻河村的建檔立卡脫貧戶。我家有6口人,一個是身患肢體殘疾的母親,兩個女兒和一個正上大學的兒子,以及我的妻子。
  • 「美在農家」這個村的「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家庭」評選結果...
    1月5日,重慶市家風家教創新實踐基地—石壕鎮萬隆村開展了「涵養好家教,傳承好家風」—尋找「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家庭」宣傳活動。綦江區婦聯、石壕鎮婦聯以及萬隆村群眾共計50餘人參加。頒發「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家庭」證書該村村民積極參與,通過自薦和他薦的方式尋找到好婆婆5名,好媳婦5名,最美家庭10戶。活動中,受褒獎代表分別講述了她們的家庭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 「我的脫貧故事」離開貧困之「根」,擁抱幸福之森|都勻市班莊安置...
    我是王德儒,原是都勻市江洲鎮擺忙村六組村民,現在居住在都勻市班莊安置點春暉小區。能搬遷到春暉小區居住,還得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這一家人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這話還得從精準扶貧政策開始說起。從前,我們都是在農村務農,隨著生活開支地增加,為了補貼家用,我和愛人外出務工,但由於沒有一門技術,只能進廠裡打工。每年年底算帳,減去來回的路費,賺的錢也僅能維持家庭開支。長此以往,父母年長沒有子女照料,孩子長大缺少父母陪伴,我也開始厭倦了背井離鄉。我也曾經嘗試過在都勻市區找活幹,可是由於房租太貴,最後也沒能成功的在市區「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