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貧血的分類與診治

2020-11-03 醫點醫滴77


 

 貧血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症候群,是指單位體積周圍血液中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細胞比容低於正常值,或其中一項明顯低於正常,均稱貧血。

  一、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小兒常見病,主要發生在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

  具有小細胞低色素性、血清鐵和運鐵蛋白飽和度降低、鐵劑治療良好等特點。

  主訴

  患兒皮膚蒼白或食慾減退,煩躁不安,精神不振等,年長兒可自述疲乏無力。

  診斷

  1.臨床表現皮膚黏膜逐漸蒼白,以口唇、口腔黏膜、甲床和手掌最為明顯。

  2.輔助檢查

  (1)血象: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均降低,血紅蛋白降低明顯,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小於80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MCH)低於26pg,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低於0.30。血塗片可見紅細胞大小不等,以小細胞居多,紅細胞染色淺,中間透亮區加大,重者紅細胞可成環形。網織紅細胞百分數正常,但絕對值低於正常。白細胞和血小板多在正常範圍內。

  (2)有關鐵代謝檢查:

  1)血清鐵蛋白:當缺鐵時,機體首先動用儲存鐵,以維持鐵代謝需要,肝臟和骨髓中的鐵蛋白與含鐵血黃素含量減少,繼之血清鐵蛋白減少。

  血清鐵蛋白正常值為35ng/ml,若降低至10ng/ml即可出現缺鐵臨床表現。

  治療要點

  (一)鐵劑治療

  1.口服鐵劑

  (1)鐵劑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特效藥物,其種類多,一般以口服無機鐵鹽為最經濟、有效和方便的方法。二價鐵較易吸收,常用的有硫酸亞鐵,含鐵量為20%,價格低,療效好,應為首選;富馬酸鐵,含鐵30%。對嬰兒為服用方便,多配成2.5%硫酸亞鐵合劑溶液(硫酸亞鐵2.5g,稀鹽酸2.9ml,葡萄糖12.5g,氯仿水100ml)。

  (2)應用劑量應按照鐵元素計算,以4.5~6mg/(kg·d),分3次服用為宜,折合硫酸亞鐵0.03g/(kg·d),富馬酸鐵0.02g/(kg·d),2.5%硫酸亞鐵合劑1.2ml/(kg·d)。

  (3)用藥時間為兩餐之間,既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又有利於吸收;同時口服維生素C能促進鐵吸收,而大量牛奶、茶和咖啡與鐵劑同時服用則影響鐵的吸收。

  (4)療程一般須用至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達到正常水平後至少6~8周,以補足鐵的儲存量。

  (5)治療後反應:服用鐵劑12~24小時後首先出現臨床症狀好轉,煩躁等精神症狀減輕,食慾增加。網織紅細胞於用藥48~72小時後開始升高,4~11日達高峰。此時血紅蛋白迅速升高,一般於治療3~4周後可糾正貧血。用藥1~3個月,儲存鐵達到正常值。

  2.注射鐵劑對於不能耐受口服鐵劑、腹瀉嚴重而貧血較重的患兒,方考慮鐵劑注射。常用鐵注射劑有右旋糖酐鐵,每毫升含鐵50mg,肌內注射;含糖氧化鐵,每毫升含鐵20mg,靜脈注射。

  (二)病因治療

  1.多數發病的原因是飲食不當,故必須改善飲食,合理餵養。

  2.對於因服用大量鮮牛奶而致的慢性腸道失血,應將牛奶減量服用,或改為奶粉、代乳品等。對腸道畸形、鉤蟲病等在貧血糾正後及時行外科手術或驅蟲。

  (三)輸血


  由於發病緩慢,機體代償能力強,一般不需要輸血。重度貧血或合併嚴重感染或急需外科手術者為輸血的適應證。對於血紅蛋白在30g/L以下的應立即輸血,但必須採取少量多次的方法,或輸注濃縮紅細胞,每次2~3ml/kg。輸血速度過快、量過大,可導致心力衰竭。

  二、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

  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又稱大細胞性貧血。先天因素包括乳清酸尿症、先天性紅細胞生成障礙性貧血,後天因素包括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繼發於肝臟疾病、白血病,以及藥物如嘌呤拮抗劑、嘧啶拮抗劑和阿糖胞苷等核苷酸還原酶抑制劑等。但在我國的小兒時期,95%以上以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為主要原因。

  主訴

  患兒面色蒼黃、疲乏無力,可伴有煩躁不安、嗜睡、反應遲鈍和震顫等。

  診斷

  1.臨床表現

  (1)貧血表現:皮膚呈蠟黃色,可有輕度黃疸,瞼結膜、口唇、指甲等處明顯蒼白。輕度肝脾大。

  (2)精神神經症狀:維生素B12缺乏者可出現表情呆滯,對外界反應遲鈍,少哭不笑,嗜睡,智力、動作發育落後,甚至退步。重症病例出現不規則性震顫,手足無意識運動,踝震攣等。葉酸缺乏不發生神經系統症狀,但可致神經精神異常。

  2.輔助檢查

  (1)血常規:呈大細胞性貧血,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大於94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MCH)大於32pg。紅細胞減少比血紅蛋白更明顯。血塗片可見紅細胞大小不等,以大細胞居多,中央淡染區不明顯,發生巨幼變的有核紅細胞。中性粒細胞變大,核分葉過多,這種現象出現最早,因此,有早期診斷意義。

  (2)骨髓象:骨髓增生明顯活躍,以紅細胞增生為主。粒紅比例倒置,各期幼紅細胞巨幼變,胞體大,核染色質疏鬆,細胞核發育落後於胞質。巨核細胞核有過度分葉現象。

  治療要點

  1.一般治療飲食中逐漸增加富含維生素B12、葉酸的食品,如肉類、肝、蛋黃、綠葉菜等,因患兒常有明顯食慾缺乏,甚至拒食,因此必須耐心餵食,必要時最初2~3日內採用鼻飼,食慾好轉逐漸增加輔食,改正不良餵養習慣。加強護理,防止感染。

  2.去除病因對引起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的原因進行治療。

  

  三、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是一種遺傳的溶血性貧血,主要表現為貧血、黃疸、脾大,球形紅細胞增多及紅細胞滲透脆性增加。

  主訴

  患兒面色黃,伴有脾大、黃疸、貧血等症狀。

  診斷

  1.臨床表現

  (1)貧血:嬰兒和兒童患者貧血程度差異較大,大多為輕至中度貧血。

  (2)黃疸:多為輕度,呈間歇性。

  (3)脾大:幾乎所有患者都有脾大,且隨年齡增長而顯著,溶血危象時脾大較顯著。

  2.輔助檢查

  (1)血常規:紅細胞正常或輕度降低,白細胞和血小板正常。網織紅細胞計數增高。當發生再障危象時,外周血三系均減少,網織紅細胞計數降低。

  (2)血紅蛋白:正常或輕度降低。

  (3)血塗片:血塗片上可見紅細胞胞體小、染色深、中心淡染區消失的小球形紅細胞。

  (4)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本病患者紅細胞滲透脆性增高,多於0.5%~0.75%開始溶血。紅細胞滲透脆性增高的程度與球形紅細胞數量成正比,與血紅蛋白濃度無關。部分患者因缺乏典型球形紅細胞,脆性試驗正常或輕度增加,但孵育滲透脆性試驗幾乎均增高。

  (5)自身溶血試驗:(48小時)溶血>5%,溶血可被葡萄糖或ATP糾正。

  (6)紅細胞膜蛋白定性分析:採用SDSPSGE分析膜蛋白,80%以上的患者可發現異常,結合免疫印跡法,檢出率更高。

  (7)紅細胞膜蛋白定量測定:目前多採用放射免疫法或ELISA直接測定每個紅細胞的膜蛋白含量。

  治療要點

  1.一般治療注意防治感染,避免勞累和情緒緊張,適當補充葉酸(5mg/d)。

  2.防治高膽紅素血症對於新生兒期發病者主要對高膽紅素血症進行治療,包括藍光照射,必要時應用白蛋白1g/kg,糾正酸中毒等方法。

  3.輸注紅細胞重度貧血或發生溶血危象時應輸注紅細胞,發生再障危象時可輸注血小板。

  四、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指由於免疫功能紊亂產生某種抗體,能與正常紅細胞表面的抗原結合或激活補體,引起紅細胞過早破壞而導致的一組獲得性溶血性貧血。

  主訴

  患兒經體檢有肝脾大、腹水、黃疸、貧血等症狀。

  診斷

  1.臨床表現(1)急性型:4歲以下發病較多,部分病例呈暴髮型,病情進展迅速。表現為寒戰、發熱、進行性蒼白、煩躁不安、嘔吐、腹痛、頭痛,偶見血紅蛋白尿、黃疸、肝脾大,重者可有腎功能不全,表現為少尿或無尿,氮質血症。

  (2)慢性型:見於各年齡,多為年長兒。呈進行性或間歇發作性溶血性貧血。貧血一般較輕,反覆感染可加重病情,甚至出現溶血危象。少數病例可有紫癜。

  2.輔助檢查(1)血常規:網織紅細胞增高,急性型可高至60%~80%。如原發病抑制紅細胞系統增生,網織紅細胞可不高。外周血塗片可見紅細胞大小不等,可見有核紅細胞及多染性紅細胞,也可見球形紅細胞和紅細胞碎片。白細胞計數可增多。

  (2)骨髓象:增生活躍,以幼紅細胞增生明顯,粒系、巨核細胞系正常。

  (3)血紅蛋白:可低至20g/L。

  (4)血間接膽紅素增高,血清結合珠蛋白減少或消失,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增高,尿含鐵血黃素試驗陰性。

  (5)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

  (6)冷凝集素試驗陽性(冷凝集素症候群)。

  (7)冷熱溶血試驗陽性,尿含鐵血黃素試驗陽性(陣發性冷性血紅蛋白尿症)。

  治療要點1.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病因明確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1)糖皮質激素:對溫抗體型貧血,糖皮質激素為首選藥物。急性嚴重溶血應用甲潑尼龍40mg/(m2·d),靜脈滴注,1~2日後改用潑尼松1~2mg/(kg·d),口服,7~10日後,病情改善,血紅蛋白穩定在100g/L以上,網織紅細胞下降時,即可將潑尼松用量減半,此後再緩慢減量。定期複查血紅蛋白及網織紅細胞計數,若持續穩定,則於病程2個月後停藥。若減量或停藥後又出現溶血,可加量至控制溶血的劑量。

  (2)脾切除: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後2周溶血和貧血無改善;或每日需較大劑量潑尼松(>15mg)以維持血液學的改善;或不能耐受潑尼松免疫抑制劑治療或有禁忌證者,應考慮脾切除治療。脾切除前最好做51Cr紅細胞壽命和扣留試驗判斷切脾療效。

  (3)免疫抑制劑:對糖皮質激素及脾切除治療不能緩解,或有脾切除禁忌證,或每日需較大劑量潑尼松維持血液學改善者,應用硫唑嘌呤2~2.5mg/(kg·d),環磷醯胺1.5~2mg/(kg·d)。血液學緩解後,先減少糖皮質激素劑量後,減少免疫抑制劑至維持劑量,維持治療3~6個月,用藥期間注意觀察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

  (4)其他:栙大劑量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0.4g/kg,連用5日,對小部分IgG介導的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有一定療效,但療效短暫;栚血漿置換:適用於抗體滴度高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差的患者;栛輸血:溶血危象或貧血嚴重的患者可適量輸全血或洗滌紅細胞。

  2.冷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1)尋找潛在疾病,治療原發病,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2)免疫抑制劑:對保暖及支持治療無效患者可應用苯丁酸氮芥2~4mg/d,療程3~6個月;或環磷醯胺1.5~2mg/(kg·d),如療效滿意,療程不短於3個月,如應用4周療效不滿意,應增加劑量或換用其他藥物(如環孢素)。


相關焦點

  • 一文讀懂小兒貧血的診斷與治療
    實習醫生C:首先確定患兒是否有貧血,其次是貧血的分度及分類,明確貧血的病因。 教師:對,我們時常說同學們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臨床思維能力,具體到這個病人,應該如何做出診斷與鑑別診斷呢?
  • 小兒缺鐵性貧血不容忽視
    缺鐵會導致貧血已是眾所周知,然而對貧血以外的一些表現家長們卻並不了解。什麼是缺鐵性貧血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主任何豔玲介紹,缺鐵性貧血是由於體內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嚴重危害寶寶健康。在寶寶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病,較常見的是在六個月到兩歲之間。
  • 小兒缺鐵性貧血的那些「小」事
    小兒缺鐵性貧血的那些「小」事 2020-06-02 0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兒地中海貧血
    地中海貧血又稱海洋性貧血。是一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其共同特點是由於珠蛋白基因的缺陷使血紅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鏈有一種或幾種合成減少或不能合成。導致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改變,本組疾病的臨床症狀輕重不一,大多表現為慢性進行性溶血性貧血。
  • 小孩子也會貧血?小兒貧血是什麼造成的?4個原因家長應留意
    幼兒貧血倒是鮮少被家長提及,這跟貧血起病緩慢有很大的關係,需要注意是,貧血對於兒童有多方面的影響,需要家長多加關注!小兒貧血,可能是什麼原因引起的?1、攝鐵量不足:在嬰幼兒時期,大多數孩子主要以母乳或奶粉餵養,但是嬰幼兒正處於生長發育的旺盛階段。
  • 第三屆小兒神經系統畸形疾病診治新進展研修班成功舉辦
    11月10日,由湖南省兒童醫院主辦的2020年第六屆瀟湘兒科國際論壇暨第三屆小兒神經系統先天畸形疾病診治新進展研修班在長沙金賦大酒店9樓多功能廳成功舉辦。本次研修班是國家級繼續教育培訓班,以「小兒神經系統先天畸形疾病診治新進展」為主題,涵蓋了腦積水、狹顱症、脊髓栓系、腦血管病及腦腫瘤等神經系統先天性疾病的的臨床表現、影像診斷、手術治療等方面,邀請到國內外神經外科兒科專業領域專家名師進行專題講座。研修班由神經外科主任吳水華主持,特別邀請了湖南省兒童醫院副院長趙斯君為研修班開幕式致辭。
  • 孩子發燒貧血,不是小事!可能是小兒白血病!
    核心提示:小兒白血病的早期症狀主要體現在身體發熱發燒等症狀,所以經常會被人們誤以為普通的感冒發燒,導致耽誤了治療的時機。但是在一般情況下,嬰幼兒發生白血病的機率比較小,大多數發生白血病的都在5歲以上。白血病的發生與生長環境和飲食習都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生長在汙染嚴重的地方,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都有機會患上白血病。
  • 小兒毛細支氣管炎8大診治困惑,一一破解
    在此次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五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中,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小兒呼吸科的尚雲曉主任就小兒毛細支氣管炎臨床診治中的幾點問題與各位專家同道進行了分享。圖片來源尚雲曉主任PPT截圖毛細支氣管炎是指發生在毛細支氣管部位的炎症,主要發生在直徑為75~300μm的氣道。
  • 貧血的常見分類有幾種?
    貧血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症狀,我們很多人都出現過,可貧血都有哪些分類,您知道嗎?貧血是臨床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診斷,診斷貧血的時候也有很多的一些分類,這個分類往往是這樣的,就是按紅細胞體積的一個形態一些指數,分為大紅細胞性貧血,小紅細胞性貧血,正紅細胞性貧血,這都是按照大小來分的,當然裡頭也有一些MCHC。
  • 造成小兒貧血的原因主要有這3大類,媽媽們都知道嗎
    昨天,幫媽接到小姐妹的來電,說檢查發現自己的寶寶有貧血症,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就給她講了一些關於小兒貧血的治療。但是我想到,應該有很多家長都不太明白。所以,今天幫媽就想跟大家一起,來講一下小兒貧血。小兒貧血分為很多種,不同的症狀有不同的表現,也會有不同的治療辦法。那麼怎麼判斷寶寶是否貧血呢?
  • 小兒長期血尿會不會導致貧血?
    小兒長期血尿會不會導致貧血? 兒童血尿知多少為了早期發現小兒慢性腎臟疾病,上海市已在中小學中開展尿液篩查,而且在幼兒2周歲體檢、3周歲體檢、入園前體檢及小學生入學前體檢中增加了尿檢,這讓越來越多有血尿的小兒被發現,但由於家長對血尿理解存在誤區,造成對孩子血尿的焦慮和恐慌。對下列問題的理解有助於家長正確對待自己孩子的血尿。1.
  • 科普 | 小兒貧血危害大,如何預防改善寶寶貧血?
    其中,營養性貧血是引發嬰兒貧血的主要因素。從醫學角度講,營養性貧血又主要表現為兩個類別,一種是缺鐵性貧血,另外一種是營養性巨幼紅血球性(維生素B12、葉酸缺乏)貧血。缺鐵性貧血最為常見,根據《2016年中國嬰幼兒缺鐵情況紅皮書》數據,中國有半數以上寶寶出現過貧血,其中八成是因為缺鐵。
  • 小兒貧血不容忽視 專家告訴你如何預防改善
    人民網-海南頻道在日常生活中,小兒貧血是不容忽視的疾病,這種病在6個月~2歲的寶寶群中最常見。多數媽媽是在帶孩子到醫院體檢時才得知寶寶貧血。那麼,寶寶貧血的症狀有哪些?引起貧血的原因是什麼?如何幫助孩子改善病情?又該如何預防孩子出現貧血的症狀呢?
  • 寶寶臉上皮膚看起來很白,是貧血引起的嗎?
    「老師,這孩子臉上的皮膚看起來很白,沒有顏色,是不是有貧血」?這是今天一位奶奶帶著8個月大的孩子,來做兒保時進門說的第一句話。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貧血的相關知識。什麼是貧血?貧血是小兒時期血液系統常見的綜合症之一,指血液裡面的血紅蛋白(Hb)小於正常範圍。
  • 不同人群貧血,血紅蛋白各低於多少?貧血的3大分類及調養方法
    臨床上常以外周血單位容積內血紅蛋白(Hb) 量、紅細胞(RBC) 數及(或)血細胞比容(Hct) 代替紅細胞容量來反映貧血程度,一般都以Hb量低於正常參考值95%的下限作為貧血的診斷標準。貧血的分類貧血是一類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減少性的疾病,臨床上根據貧血的病因,將貧血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缺鐵性貧血,由於鐵元素的缺乏,導致小細胞低色素性的貧血。第二大類是具有細胞性貧血,具有細胞性貧血是由於葉酸或者維生素b12的缺乏,進而導致的一類大細胞性的貧血。
  • 小兒慢性骨髓炎吃什麼好的快?
    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療不當或延誤診治演變而來,少數為開放性骨折並發感染所致。如果不幸患了小兒慢性骨髓炎的話,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多選擇如下這幾樣食材:鴨肉就鴨科動物的肉,是由野生綠頭鴨和斑嘴鴨馴化而來。鴨肉是一種美味佳餚,適於滋補,是各種美味名菜的主要原料。人們常言「雞鴨魚肉」四大葷,鴨肉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肉食品,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是滋補的佳品,深受大眾喜愛。
  • 可怕的小兒感冒後遺症
    感冒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冬春兩季為高發期,小兒又是感冒的高發人群。感冒的特點是用藥與否都將走完7~10天的病程,用藥僅能緩解症狀。因而生活中有不少人,一發現自己或孩子有感冒症狀,便認為小病,不去醫院,等病自愈。但殊不知,感冒不治能釀大疾。
  • 小兒反覆流鼻血的防與治
    進入夏季,許多孩子會出現流鼻血的情況,甚至幾天之內反覆出現,為什麼小兒在夏季容易出現鼻出血?出現鼻出血需不需要就醫?孩子出現鼻出血在家怎麼處理? 夏季天氣炎熱,空氣乾燥等環境因素是造成小兒鼻出血的原因之一,同時與孩子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和局部刺激等因素都有關係。小兒臟腑嬌嫩,易感風、熱、燥等邪氣引起肺熱;若飲食不節,易致胃腸積滯形成胃熱。肺熱和胃熱是小兒鼻衄的常見證型,有些家長也會問孩子是不是「上火」了,實際上如果孩子營養失衡,損傷脾氣,脾虛也會引起流鼻血。 出現鼻出血需不需要就醫?
  • 注意寶寶貧血,四個方法治療加預防,方法要牢記
    寶寶貧血不僅會導致孩子經常易乏累,也會影響到孩子智力的發育,如果孩子長時間貧血要引起父母的重視。小兒貧血按病因學分類可分為失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紅細胞生成不足,其中紅細胞生成不足包括缺鐵性貧血、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 寶寶貧血,家長該怎麼辦?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保健意識不斷增強,對兒童貧血的關注程度逐漸提高,小兒貧血成為兒童保健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全面分析小兒貧血發生的常見因素,並做好預防幹預工作至關重要。,對於出生後滿6個月的患兒不能長時間單純的母乳餵養,應適量給予患兒穀物、米粉時,儘量選擇經過鐵強化的產品,鼓勵小兒多進食新鮮的蔬菜水果,蛋黃以及動物類含鐵比較豐富的食物,如豬血、鴨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