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籃子,竹編提籃的記憶

2021-01-13 微時區

外婆有一隻小竹籃,是用暗紅色的竹蔑編成的。時間久了,籃子身上有不少磕磕碰碰的磨損,但是依然牢固結實。小時候每次和外婆去集市上買東西,我都會搶先拎起它。雖然提手上纏著的藏藍色舊布已經被摸得發黑,但我也沒有介意過,只覺得握在手心裡舒服妥帖。

可能自打有記憶開始,我就認識這隻竹籃子。拎著那個籃子,我度過了許多悠閒快樂的時光。那時候集市總是熱鬧的,人們臉上都是笑呵呵的,每次從集市出來,籃子已經盛滿了蔬果、零食或日用品,我會跟外婆一人握一隻提手,說說笑笑走在回家的路上,手裡的重量沉甸甸的,陽光下的影子悠悠長長。

可惜,等我長大到能夠獨自拎起一隻裝滿東西的籃子的時候,不知從哪裡突然刮來一陣風,大家都開始使用一次性塑膠袋了。外婆堅持過一段時間,依然帶著籃子上集市,最後也只得向便利的潮流低頭。風水輪流轉,又過去了好多年,我早已將那隻籃子淡忘,社會上卻開始鼓勵在購物時重新使用環保用具。可是這時候,人們一般寧願多花兩毛錢加個塑膠袋,也不願意再費那事了。

有些東西,無論多麼可貴,一旦放下,可能就再也拿不起來了。

如今,小時候常去的那個集市早已經拆了。外婆年事已高,也極少出去親自買菜。那個籃子,好多次家裡收拾衛生時,差點被扔掉。是我特意把它保留了下來,放在老家臥室的一個安靜的角落裡。我不常回去,有時看著它跟房間的搭配也有些奇怪,但我仍喜歡那種有些生疏的熟悉感,讓我偶爾重拾一些模糊的回憶,留有一份溫馨的撫慰。

一隻籃子,盛放著一個人的記憶,還有許多回不去的時光。我想,在中國的許多地方,也曾有過無數個籃子,從遙遠的時空走來,靜靜地看著時代的洪流,有的默然掩去了存在痕跡,有的在蒙落了層層灰塵之後,卻仍然細心地留下了那些精編細磨的歲月。

上世紀初,一個名叫勞佛爾的德裔美國漢學家來到中國考察。勞佛爾對中國的玉器、瓷器、牙雕和牌樓等藝術都深有研究。不過這一次,他對中國傳統的竹編藍簍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勞佛爾專門用三十八幅圖,編著了一本《中國籃子》,在1925年出版。

那些籃子可能早已不復存在,但是有幸於勞佛爾的記錄,我們今天仍能一瞥它們的風採。儘管書頁已經泛黃,籃子的照片也沒有顏色,但是精緻而輕靈的形貌,仍然能表現出滿滿的設計感和時尚感,讓我們心動不已。

勞佛爾在書的序言中這樣描述這些籃子:

「中國的能工巧匠將籃子藝術發展到了他國難以企及的高度。

「他們不僅在設計精美的造型、迷人的裝飾上費盡心思,還在傳統編織材料與木料、金屬及漆料等材料的結合上苦苦探索,通過使用這些原本為其他行業所用的材料,使籃子的造型更生動、細節更完美。」

在當時,《中國籃子》的類別被歸入「設計人類學」的範疇。而在將近一個多世紀之後,我們對設計和生活美學的關注和探究似乎才剛剛興起。

在漫長的時間裡,竹籃都是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但是似乎也從來沒有人對那些再普通不過的籃子有過什麼特殊的重視,更何況是為它們出一本書。

在某個歷史階段,我們如此缺乏自信,卻不知道,在我們眼裡那麼「落後」的東西,在仰慕者心中有著非比尋常的地位。

我對小竹籃的印象較深刻的,是籃口邊緣編成了粗粗的麻花辮。小時候,我會把它想像成天上的雲朵,或是房簷上的水花,在深沉的歲月感之中,帶著孩子般的可愛和靈動。那是一種可以抵抗時間消磨的美,雖然年代已久,已有許多破損,但仍不損失它的精美。

作為曾經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件,低調的竹籃使用的是俯拾皆是的材料,派的是最接地氣的用場,陪伴的是最平凡無奇的日常,千百年都是如此。

應生活而生,應生活而發展。也正因如此,竹籃在才在每一個尋常日子裡、在平凡勞動者的手中,磨練出了極致的工藝,展現出優美的風姿。竹籃,也是中國人賦予生活的深情和美意。

能把事情做到極致的,要麼天賦異稟,要麼萬分刻苦,抑或,既天賦異稟又萬分刻苦。辛勤的中國人編制竹籃子,應該是第三種情況。

有時我會想,我為什麼偏偏對竹籃情有獨鍾,而不是其他?

大抵因為,竹子本來就是一種很奇特的植物。古人稱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又兼具了「形而下」的器物之用和「形而上」的精神品質。

文人君子喜歡竹子,因為它有「本固」、「性直」、「心空」的特質,粗壯者遒勁有力,纖細者疏朗飄逸,都可以成為詩畫讚揚的對象。普通民眾喜歡竹子,因為竹子材質堅韌、易栽種、生長快,是理想的材料。在建築、工藝品、樂器、文房器具裡,都可以看見竹子的影子。

竹生於自然,色澤、肌理和氣味,無不與自然相融。今天生活在喧囂城市中的人們,看到竹,碰到竹,或聞到竹的清香時,都可能有一瞬間的失神,仿佛被竹帶回了自然的懷抱。竹編製成的器物,在融於自然的同時,又蘊含著生命的氣息。

這似乎也是竹籃的秘密:材質樸實纖巧,工藝清麗靜雅,何嘗不是自然氣息的延伸?

對竹子的愛,加上對生活雅致品味的追求,使得人們對竹籃不斷進行精益求精的加工,在考慮實用的同時,也加強著它的審美裝飾功能。

普通的竹籃,以其清雅通透的竹材肌理、精緻的編織紋樣和做工,處處體現著質樸的美。具有工藝特色的竹籃,集合了各種獨特的造型,通過雕琢與裝飾,將最基本的民用器具,提升到了「民藝」的層次。

我在某次陳列中見過一對刻花雙喜對籃,遙想起當年某位富貴人家的小姐,正在閨房裡讀書,中午僕人送飯菜過來,把那竹籃放到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兩側雕著花的加固木條。加了這木條,僕人拿著籃子一路穿房跨院,都很穩當;用以點綴的花樣,也讓這午後的寂寞閨房多了些歡快的春意。

我還知道蘇州東山民間有一種「篝籃」,因為設計巧妙,所以隨處可見。它的籃口廣、籃身長,用一根繩索做籃把,可以提、背、勾、吊、挑,非常適合當地人上山摘果蔬、下地種作物、入水捉魚蝦,就連幹農活的間隙,也是農婦們存放鞋底、針線的最佳場所。

一件普通的竹籃,可以精緻而絢雅,也可以平凡而體貼。心靈手巧的人們,用竹篾日復一日地編織著對生活品味的追求。

或許因為材質廉價、用途平凡,竹籃遠遠比不上錦繡的刺繡紡織、寶貴的金石玉器,在中國的工藝美術史上,也一直默默無聞。

倒是很多年前看過一則新聞,有一個年過半百的農村漢子,手提竹籃,走遍全國十多個省市,呼籲人們重新提起菜籃子,向白色汙染宣戰。

我不知道這種做法有多大的可行性。如果講環保,人們也有環保購物袋這樣較輕便的選擇,倒也不一定非要拎竹籃子的。我見過楊麗萍在出席活動時挎著籃子,標顯出藝術家與眾不同的氣質,感覺可以瞬間秒殺一切大牌包包。

今天的竹籃,如果被人重新拾起的話,似乎也更適合作為一種裝飾品,為浮躁的生活帶來一抹清新的氣息和懷舊的溫存。

明代哲學家王艮說:「百姓日用即道。」認為聖人之事,就是百姓日用之事。

竹籃在中國人生活中的應用,不可謂不廣:食盒、飯籃、針線籮、魚簍、蝦籠、笠帽、託籃……數不勝數,應有盡有。懷舊是一回事,但如果讓這些籃子盡皆回歸我們的生活,未免有些不切實際。

然而,在那些精巧的竹籃裡,我們看那些絲絲相扣、精巧穿插的篾片,不同的編織工藝,呈現著不同的風姿,他們低調而堅定、普通而充滿靈氣,仍給我們不斷帶來獨特的感動。

一隻籃子,是記憶的具象。經歷了時間磨洗的感動,往往是最深摯的。聖人之事,是日用之事。日用之事,也是大美之事。無論到了何時何地,美在我們心中都是共通的。它會讓你永遠記得,在某個地方的某一處,有某段記憶,還有某個人,在翹首,盼著你的歸來。

相關焦點

  • 男子做竹編40多年滿手疤痕,編織一個手提籃賣三千多元
    在安徽省皖南古徽州區的績溪縣,至今還殘存著一個古老的婚嫁習俗:家中閨女出嫁,嫁妝裡包括竹器、銅器、木器,一般分別是手提籃、火爐、梳妝櫃等,這其中手提籃就是職業篾匠用竹子手工編織而成的。時過境遷,依然遵循這種婚嫁習俗的家庭數量已不多,掌握竹編技能的手藝人也越來越少。
  • 產品變商品,小竹編編出殘疾群眾「沒有煩惱」的新生活
    由於編織技藝粗放、品種單一,村民的竹編製品大多自用,很難賣出好價錢。村民編織的產品 2016年底,馬桑壩村群眾寫信給雲南省殘疾人聯合會(下稱「省殘聯」),說明該地適宜開展竹編生產,尤其利於殘疾人就業,希望得到培訓方面的支持。
  • 傳承之作|杭州人童年記憶中的這個小籃子,在她手中編出了新花樣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劉棟 吳鑫 鄭陽/視頻 通訊員 鄭哲輝/配音西溪小花籃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是許多杭州人的童年記憶。一隻小小的竹籃,曾是孩子們奢侈的玩具,如今,能看到小花籃的地方,大概就是西溪溼地了。
  • 提籃裡的童年
    接著目光便習慣性地直指那熟悉的牆角處的提籃。我們那時的提籃,似乎是兒時的夥伴和道具,是窮家剜菜餵豬拾草的糧源和燃料。似乎無言有約,小夥伴們個個也都扛著煎餅,卷著似乎一致的蔥和醬,挎著提籃,像出飛的小鳥一樣,直奔山嶺、原野、田間剜菜拾草而去……
  • 送你一籃夏日的清涼,以竹為材,竹編工藝,提籃竹筐,樸品小景致
    竹編工藝,古之技藝。一起看看吧。以竹為材,編織生活,是古人善於利用自然的表現。據考古資料證明,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後,便從事簡單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在經年累月的實踐中,發現竹子乾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於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
  • 湖南省:嚴管「提籃」之手 築牢用權之「籠」
    9月10日,一則新聞引發各界關注:湖南省委、省政府公布《關於禁止利用領導幹部職權或者職務上的影響「提籃子」謀取私利的規定》,劍指利用領導幹部職權或者職務上的影響「提籃子」謀取私利的行為。目前,湖南已將治理「提籃子」現象列為巡視整改的重要內容,全省上下形成打擊「提籃子」行為的高壓態勢。
  • [延安一日]人民日報肖瑩:巧手編提籃
    對記者而言,藤條編制而成的小籃子一直都是以工藝品的形象出現的,更久遠些,也只是在外公外婆家中見到過。如今終於有機會一展身手,當然要好好把握!  5日一早,九組成員在一戶村民家中集合,在體驗完大棚育苗、嫁接等技術後,便帶上砍刀等砍藤條的必須工具,向山上進發了。在老鄉的指點下,男生們很快便發現了編提籃的最佳原材料,榆樹。大家摩拳擦掌就向前衝,誰知剛要動手,便被老鄉叫住。
  • 把最美的春光裝進籃子裡,提籃春光,共賞春意
    把最美的春光裝進籃子裡,提籃春光,共賞春意。原料:高筋麵粉、酵母、糖粉、鹽、全蛋液、自製酸奶、黃油、南瓜粉、紅曲粉、紫薯粉、抹茶粉、蓮蓉餡。做法步驟:第1步、準備好所有原材料,黃油室溫軟化。
  • 中國傳統工藝——竹編工藝
    中國是竹子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域中國這片土地上有著世界上竹林分布最為密集和種類最多的區域,不能不說,這是自然給我們的恩澤;萬物有靈,植物有其,竹材作為一種自然材料,具有永恆性,同時是一種可循環速生植物,低碳環保材料。
  • 熊貓社區小鎮故事|「千年竹編之鄉,今朝更織新景」——走進崇州市...
    道明鎮的竹編建築  道明鎮是由來已久的「竹編之鄉」,千百年來,這裡的人們依竹而居,以竹為器,處處皆是「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戶戶編花篼」的景象。道明竹編品種繁多,除竹兜、竹籃、竹盤、竹碗外,有竹淨百圓鑼、竹套三花提籃、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型書兜等。2012年,道明竹編被列入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 曾經的遠東第一監獄為啥以提籃橋冠名
    北外灘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引起海內外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北外灘規劃總體結構「一心兩片」中的東部提籃橋片區承載著虹口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其實,大多數國人認識「提籃橋」是從「提籃橋監獄」開始。據說,當年常有善男信女提著盛放香燭的籃子,過橋前往廟內進香禮佛,此橋遂名提籃橋。後來,下海浦被填沒,木橋也遭拆除,但「提籃橋」三字卻被保留下來,成為那一帶的片區名。提籃橋監獄即因此得名,且在坊間沿用了近百年。
  • 桐鄉80後小夥醉心竹編 讓老手藝「活」下去
    決心做竹編DIY體驗教學前,作為竹芸工房的創始人,讀工業設計出身的錢利淮已摸索了幾年。他不想把竹編弄成工藝品,更不想走傳統的粗製濫造的老路。比起被收藏進博物館,錢利淮更想賦予竹編品「日用」的價值。  竹編手藝,在中國歷史悠久,這種將毛竹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手工藝,在錢利淮的故鄉桐鄉烏鎮陳莊,人們曾以此生活,也以此為業。
  • 上海的提籃橋街道撤銷了 提籃橋區域的歷史文化您知道嗎
    同時要求,虹口區在建立北外灘街道的同時,要做好新建提籃橋居委會工作,切實保護提籃橋歷史文化地名,進一步提升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功能。  早在2008年,提籃橋地區就被列為上海首批12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之一。今天,我們就帶您一起梳理一下提籃橋的歷史和文化。
  • 成都崇州非遺傳承人 讓道明竹編在創新中重獲生機
    丁春梅及其竹編作品  成都非遺人的創新之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DNA。成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故事和民風民俗,是天府文化的根脈和記憶。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正在成都舉行。成都非遺底蘊深厚,項目眾多。今天,成都非遺傳承人用創意創新,讓非遺煥發出新的活力,以古典的面孔演繹出時尚的旋律,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為成都增強西部文創中心功能,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竹編在很多人的眼裡,是與簸箕、背篼等聯繫在一起的。
  • 竹編老李的經緯新天地(新國潮)
    李年根想過打工,卻又舍不下竹編手藝,「我去不了。我從小做篾匠,一生一世都是篾匠。」 實在維持不了生計,李年根決定跑摩託車。他堅持了4年,但始終放不下竹編手藝。「4年裡,我白天跑摩託,晚上拼命做竹編作品。每天都是凌晨才睡覺,就是為了編出精緻的竹編擺件。」李年根說,那時候還年輕,就想把最好的竹編作品做出來,讓大家都看得到。
  • 兩支「菜籃子」隊伍成立,瀏陽興起一股提籃買菜新風
    記者劉莎   《拒絕塑膠袋,提籃買菜34年》追蹤報導   瀏陽日報訊(記者劉莎)7月31日早上8點多,家住淮川街道新北社區鴻宇公館的歐美蘭提著菜籃子準備外出買菜,去菜市場的路上,逐漸有人加入歐美蘭的隊伍。不論男女老少,人人拎著一個菜籃子。
  • 道明:集竹編韻、天府味、國際範兒 於一身
    姓名:道明鎮 名字源史:《周易》「天道下濟而光明」 別稱:中國竹編非遺特色小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英文名:Daoming Town 面積:36.73平方千米 人口:21028人 現人均可支配收入:18875元 特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 藝術點亮鄉村
  • 南康提籃人:我們不生產家具,我們只是家具的搬運工
    其實提籃子的,在南康主要是指南康的家具代賣,為客戶尋找貨源,為廠家賣貨,起一個中間人的作用,也可以理解為家具中介,賺差價的。這樣的稱呼可能源自以前的菜市場,自己沒種菜,從菜農那裡收到菜,提著籃子去菜市場賣,這就是提籃子的。提籃子的,人手兩部手機是標配。與傳統銷售有所區別的是,他們以每天「撩」客戶為生,可以說是24小時手機不離身,時刻保持有電的狀態。
  • 領導幹部「提籃子」,啥意思?這種行為咋處理?
    「提籃子」本是一句湖南方言,湖南話裡把「空手套白狼」的中間商形象地稱為「提籃子的」,對那種層層轉包的工程則稱為「提籃子工程」。 是誰在「提籃子」?「提籃子」的行為主體可能是領導幹部本人,也可能是其親屬、身邊工作人員和其他特定關係人,還包括假借、假冒領導幹部名義的人員,以及其他責任單位人員。可見,無論是否擁有公職身份、是否實際掌握權力,只要能夠抱上權力的「大腿」,利用權力為其「站臺」,就可以充當掮客大肆尋租,做上「提籃子」生意。
  • 「提籃」局長之殤:他交代材料寫了64頁 懺悔書寫了18頁
    替人「站臺」「提籃」夢斷,他交代材料寫了足足64頁,懺悔書寫了18頁——「提籃」局長之殤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斌 多次替人「站臺」「提籃」早在2009年,時任嘉禾縣原煤炭局局長的歐林軍就答應該縣一位縣領導(另案處理)的請託,由這名縣領導的弟弟來承建原煤炭局幹部職工的集資建房項目。2010年底,經過幕後操作招投標,這名縣領導弟弟掛靠的建築公司順利中標,獲得了投資達1400餘萬元的集資建房項目承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