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早飯要吃好,午飯吃飽,晚飯吃少」,一日三餐中,早餐午餐全民都知道要重視,而晚餐是最有爭議的一餐。
有的人白天工作繁忙,早餐和午餐常常是胡亂應付,而到了晚上為了彌補自己,總是飽食一頓豐盛的晚餐。而有的人為了減肥或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晚餐不吃。
這兩種方式是非常對立極端的,大家知道晚上吃太多是很不利身體健康的,那不吃就真是養生嗎?但其實不吃晚飯,身體帶來的這幾個變化:
不吃晚飯的人常出現頭腦發昏、體力不支、心慌心悸、面色蒼白等表現,對於每天的工作和學習安排感覺沒有精力完成,從早到晚渾渾噩噩;還會出現身體營養缺乏,時間長後體質變差,極易生病;還導致睡眠不好,常在睡夢中餓醒;以致休息不好,白天的精神不佳,工作效率下降;且胃裡經常空空而也,胃黏膜受損,引發胃病......
這就是不吃晚飯的結果,身體和精神狀態已非常不好,何談養生呢?之所以有些人會一直堅持下去,是因為他們心中有這樣的錯誤認識:身體的代謝從下午16點開始下降直到第二天凌晨4點,到了晚上胃腸道停止工作,吃晚飯是違背自然規律。因此進食晚餐只會增加身體負擔,不能代謝的營養將轉化為脂肪。
初看這樣不吃晚餐的理由似乎有道理,但實踐後產生的一系列身體問題,已讓人慘遭沉重的打擊。其實現代人推崇古人的「過午不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古人一天吃兩頓飯,是上午在9點左右吃一頓,下午4點再吃一頓。若理解為中午1點後就不吃任何東西,是大錯特錯。食物消化只需5個小時左右,等到第二天進食,中間隔十幾個小時,胃早就餓壞了,這不是養生,而是傷身。
況且古人後面還有一句話叫「日落而息」,現代人的6-7點正是夜生活的開始,與古代生活方式早已天壤之別。因此,過午不食不適合當代人。
不過,任何事總有列外,如果你屬於這幾種情況,偶爾是可以不吃晚飯的:午餐吃太多,中午一頓吃了兩頓的量,下午還沒消化完;下午茶吃多了,吃了過多的糕點、水果,可以不吃晚餐;有早睡習慣,每晚8點左右就睡覺的人,可以午餐拉後點,免掉晚餐;過度肥胖,胖到無法行動的人,初期減肥可晚餐少吃或不吃,但達到一定效果後,要逐漸恢復晚餐。
養生方式是因人而異,不要盲目跟風,不然不僅無法滿足你的養生願望,還會給身體帶來極大的傷害。一日三餐是經得住考驗的用餐方式,很適合現代人體規律,最好不要打破。晚餐一定要吃,但要注意幾點問題:不可吃過飽,易加重腸胃負擔;不要經常吃過甜的食物,不利身體健康;晚餐時間不要太晚,恐增加患尿道結石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