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譚氏家廟」被拆 譚氏後人已申請重建

2020-12-22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湖南瀏陽浦梓港「譚氏家廟」有470餘年歷史。

    被拆除後的「譚氏家廟」。受訪者供圖

    6月13日晨,一臺挖掘機把湖南瀏陽有470餘年歷史的「譚氏家廟」拆除。此事引起譚氏後人強烈反彈,稱「譚氏家廟」與「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淵源頗深。社會公眾對此廣泛關注,當地政府拆除數百年歷史古建築的做法廣受非議。

    瀏陽荷花街道辦事處稱,瀏陽譚氏有兩支,譚嗣同屬梅花巷譚氏,而這次被拆譚氏家廟屬浦梓港譚氏,並非譚嗣同祖祠;而且,該建築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時並沒被認定為文物。

    譚氏後人告訴南都記者,地方政府主導拆除譚氏家廟,目的是為房地產項目讓路。他們已向地方政府提出訴求,希望異地重建一座譚氏家廟。

    淵源:

    譚嗣同曾在此讀書

    湖南瀏陽浦梓港譚氏家廟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70多年,譚氏族人曾在家廟內設私塾「福壽學校」,後來成為湖廣總督的譚繼洵,以及他的兒子、「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都曾在此讀書。譚嗣同曾為浦梓港譚氏家廟撰寫對聯「為人樹起脊梁鐵,把卷撐開眼海銀」。

    譚嗣同是譚繼洵的第三子,譚嗣同的大哥叫譚嗣貽,二哥叫譚嗣襄。兄弟幾人的後代中,譚嗣同的兒子很小就病夭,譚嗣貽有一個兒子叫譚傳贊,譚嗣襄有一個兒子叫譚傳煒。譚傳贊的孫子、湖南省譚嗣同研究會副會長譚志宏告訴南都記者,譚嗣同被殺後,是他的爺爺譚傳贊和譚傳煒等人經洞庭湖走水路把遺骸護送回來,安葬前還在浦梓港譚氏家廟進行了祭祀活動。

    譚志宏對南都記者說,在歷史上,浦梓港譚氏家廟不僅做過學校,抗戰時候也曾做過醫院。新中國成立初期土改時,譚氏家廟被收歸國有,安排住進去了一些困難群眾。1954年瀏陽洪水時,家廟被衝毀了部分。

    譚志宏說,瀏陽譚氏家廟本來有三座,一座是這次被拆的浦梓港譚氏家廟,一座是梅花巷譚氏家廟,還一座是湖廣總督譚繼洵的住所。

    譚氏族長譚和平告訴南都記者,浦梓港譚氏家廟早年面積很大,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時,譚氏家廟佔地6畝多,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直到6月13日被拆時,譚氏家廟內還存放著譚氏的祖位牌。而另兩座家廟,一個被拆於20世紀60年代,一個被拆於20世紀90年代。

    拆除:

    譚氏後人稱因房地產開發

    據稱,浦梓港譚氏家廟被拆,源於地方政府「土地財政」。譚和平向南都記者介紹,約在2003年,浦梓港譚氏家廟附近土地被地方政府賣給了魯姓房地產開發商,2014年,魯姓開發商又把這片土地轉給了郭姓開發商,待開發建商品房的土地有54畝,其中就包括譚氏家廟所在位置。

    譚志宏對南都記者說,土地賣給開發商後,譚氏家廟內的住戶相繼搬離,但有一戶居民因對補償不滿意,不同意搬遷。2004年譚氏後人介入,呼籲保護譚氏家廟,於是這戶居民就沒有搬遷,一直住在這裡,就這樣拖了十幾年。

    6月13日一早,拆房的隊伍就來到了浦梓港譚氏家廟,很快,譚氏族人陸續趕到現場,但最終還是沒能阻止譚氏家廟被推倒。譚和平說,被拆當天,譚氏家廟那片地就被用圍牆圍了起來。

    爭議:

    是否為譚嗣同祖祠?

    在譚嗣同殉難120周年之際,譚氏家廟難逃被拆厄運,這馬上引起譚氏後人強烈反彈,也引起社會公眾的關注和不滿。

    瀏陽市荷花街道辦事處在拆房一個星期後的6月19日,發布了《荷花街道境內一處家廟拆除情況的說明》,解釋稱浦梓港譚氏家廟並非文物,也並非譚嗣同祖祠。

    瀏陽市荷花街道辦事處公告稱,在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瀏陽市文物管理局對浦梓港譚氏與梅花巷譚氏(譚嗣同先祖)之間淵源關係進行了詳細考查、論證,結論為:浦梓港譚氏遷瀏時間為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由江西袁州遷入;梅花巷譚氏遷瀏時間為明朝天啟七年(1627年),由湖廣長沙府長沙縣遷入,兩支譚姓遷瀏時間相差200多年,並非一脈。故浦梓港譚氏家廟並非譚嗣同祖祠。

    對於瀏陽市荷花街道辦事處的這一說法,譚氏後人強烈不滿。譚志宏對南都記者說,雖然梅花巷譚氏晚於浦梓港譚氏200多年自長沙遷來,但和浦梓港譚氏一樣,梅花巷譚氏祖上也是自江西遷往湖南,數百年前兩支譚氏同在江西時也可能出自同一個族系,這無法考證。「武斷說兩支沒有血緣關係,非常不負責任,我們不承認這個說法。況且兩支譚氏遷到湖南後的數百年內交往中,也不能排除血緣上的宗親關係。」

    專家:

    拆歷史古建築不可取

    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看來,以「不是譚嗣同祖祠」而拆掉譚氏家廟,這個理由不能成立,非常荒唐。「這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不只是哪個家族的一部分。中華文化就是靠這些有形可見的載體傳承,不是說不是名人的就可以拆掉。」馮時對南都記者說。

    晉宏逵曾擔任國家文物局文物處處長、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副所長、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他也向南都記者表示,畢竟是近500年的歷史古建築,不管是不是譚嗣同祖祠,輕易拆掉,無論如何都是不合適的,不可取的。

    全國文物普查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柳肅在2010年參與了對譚氏家廟的文物論證。他對南都記者解釋,當時應該是有別的價值更高的古建築亟須保護,相對次要一點的譚氏家廟就暫時不予認定。柳肅向南都記者表示,瀏陽古建築數量不多,後來應該是要增補的,為什麼近十年過去了譚氏家廟還沒有增補進來,就搞不清楚了。「即使沒有增補為文物,也應該要保護它。」

    譚志宏告訴南都記者,譚氏後人已經通過荷花街道辦事處向當地政府提交了書面申請,希望能在異地重建一座譚氏家廟。

    採寫:南都記者 吳銘

相關焦點

  • 蜂嘜龍眼蜜、譚氏蜂蜜梅子被檢出不合格
    2013年廣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對本市生產領域蜂產品進行了本年度第十批日常抽樣檢驗,共抽查了9家企業生產的11批次產品,不合格2批次,不合格產品發現率為18.2%,剔除純標識不合格,未發現實物質量不合格產品。
  • 瀏陽有一支孔子直系後裔
    瀏陽有一支孔子直系後裔    並有我省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孔氏家廟  本報7月13日訊(記者 李國斌 通訊員 劉國良 葉小玲)「瀏陽孔氏家廟有很高價值,對研究孔氏家族、儒家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 民雄何氏家廟
    民雄鄉何氏家廟正廳右壁牆上,樹有一幀「何大宗碑文」,其中對何氏家廟之起造、管理、重建的過程,敘述甚詳,云:「......此祖業宗祠之所由建造者,溯思我何堂記祖業,自於雙援開基建祠以來,孫枝繁衍,流派綿長,代有哲人名士出,為管理經營其間,雖人物良薺不齊,不思報本,只務營私,認公業為己有,廢祭祀而不修,十年之收穫盡入私囊,四棟之祠堂,
  • 危房申請重建,為何這麼難?
    大益陽客戶端記者 李星益陽高新區朝陽街道江家坪村一居民反映,他家房屋是相關部門鑑定的危房,地勢低洼常遭水災,但他向相關部門層層報告,合理合法申請危房重建,一直沒有結果。危房批建為何這麼難?他告訴記者,1992年因市政府修建火車站及金山路,他的房屋被拆,遷至智園路旁。近十年來,因智園路旁排水渠下遊堵塞嚴重,而他的房屋所處位置地勢低洼,每逢雨天,水渠排水不暢導致汙水上漲,他家房屋常年遭受水患。記者在他的指引下走進他家民房,看到房子主體結構、牆面多處開裂;因排水不暢,陽臺懸挑梁、陽臺板處於潮溼環境,鋼筋鏽蝕、鋼筋處的混凝土剝落,存在安全隱患。
  • 民國時湖南法政屆大律師貝允昕及其家族瀏陽東鄉高坪船倉貝氏
    1910年貝允昕受羅德源之邀,在長沙參加重建湖南私立育才中學,確立「公、勇、勤、樸」為育才中學校訓。同年,在譚延闓辦於妙高峰的簡易師範基礎上,他與譚延闓、方克剛創設湖南中路師範學堂(妙高峰中學前身,現為長沙市第十一中學)並任監督(校長)兼教務長,1912年1月學堂改為湖南公立第一中學,貝允昕任譚延閩湖南都督府法治院院長、政報處處長。
  • 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棒打鴛鴦罪孽深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拆廟是大不敬的事情,從古至今,沒有幾個人敢冒這樣的「大不韙」、做這種忤逆的事情。在古人眼中,有件事比拆廟還嚴重,那就是破壞別人的婚姻。廟宇總歸不是活物,拆了還能再蓋,菩薩原本就是寬容慈愛、善解人意、普度眾生的,並不會因此怪罪下來;但假如毀掉別人的婚姻,拆散兩個相愛的人,那就意味著,你親手毀了一個家庭上下三代人的幸福,再加上兩人結婚之後可以繁衍後代,帶來更多希望和生命的延續,因此這種行為所造成的痛苦和過失是無法彌補的。
  • 自瀏陽古港磊石山烏龍寺,淺談瀏陽的龍王廟和許真君廟
    書畫家張國恩在瀏陽古港磊石山烏龍寺儘管現在人們習慣稱瀏陽古港磊石山上的烏龍祠為龍王廟,但其廟門上仍舊是「烏龍寺」三字。前些時候,上海市政協常委,著名書畫家張國恩先生(號定遠,字三梅佔,別號五錢、窾道人,吳昌碩先生的第四代傳人)來到瀏陽,爬上古港磊石山,參觀了龍王廟和龍王廟天池,並題贈了龍王廟三幅字,一「烏龍寺」,一「龍王護佑」,以及「風雲興瀚海,雨露沛蒼生」廟門聯。
  • 錢江施氏家廟
    錢江施氏是晉江一大族姓,其開族時間遠溯於唐末,迄今已歷千載,後裔分布國內外,在臺灣頗有影響。錢江施氏家廟始建亦早在南宋嘉定年間,已有800年歷史。   錢江施氏家廟中書有長聯:「統緒肇大唐,建於啟疆,允為晉水名族;簪纓進有宋,經文緯武,依然秘閣巨家。」
  • 湖南瀏陽餘氏新安堂各支分遷祖及派行字輩匯總
    瀏陽餘氏宗祠圖 餘氏家廟瀏陽餘氏現行字派:(從各支原派字中加粗派行開始)傳四世至如金、如錫,如錫公之裔有遷長沙塔坪湖者,我如金公之裔繁衍故鄉,迄八傳至世文公生子五,添誥、添詔添詳、添誠、添訓,添詳公之曾孫遠甫公於清初遷瀏陽東鄉達滸,添誠公之子家倫公於明末遷瀏陽東鄉三口塅茶園,各佔籍立業。
  • 天馬花園夢享家手工市集圓滿落幕
    上午9點至下午4點,40家手工達人匯聚此地,展示手作之美,PK手工創意。本次「天馬花園夢享家」春日手工市集由瀏陽日報社、瀏陽高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主辦,瀏陽日報房地產工作室策劃執行。     市集現場,傳統手工藝、科技創新、原創精品等手工之作被收納在「小食集」「賞玩集」、「懷舊集」、「農夫集」、「創意集」中。
  • 隆教藍氏家廟:百年宗祠承文化 尋根問祖促宗情
    藍氏宗祠「種玉堂」始建於明初洪武年間,原名「世徳堂」,至康熙三十八年,平臺名將回鄉豎旗拜祖,福建水師提督藍理、金門總兵藍瑗主持重建大宗祠,改名為「種玉堂」。
  • 晉江安平金墩黃氏家廟銘記抗倭傳奇
    黃氏家廟前原有接官亭,可惜今已湮滅不見。(資料圖片)家廟前原有「接官亭」安平金墩黃氏家廟位於安海鎮區南,居豪光山之正脈,俯瞰溪海之雲滔。該祠是泉南著名的祠堂。黃氏家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後多次擴建,至明萬曆年間,禮部尚書黃汝良主持大規模擴展,佔地近5畝,並建有閩南祠堂中少見的「接官亭」。安平黃氏家廟曾在清順治遷界中被毀,清康熙時復界後又重建。此後宗祠代有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