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鳥類觀察筆記》,陳旭著,科學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本報記者 張文靜
在最近出版的《中國鳥類觀察筆記》一書中,陳旭記錄了他觀鳥、拍鳥的故事,也分享了鳥類背後隱藏的文化與自然哲學。
時下,觀鳥漸漸成為一種風潮。鳥兒直上青雲的身姿、充滿活力的叫聲,總能讓人體會到身處自然的奇妙與美好。《中國鳥類觀察筆記》的作者、攝影師、撰稿人陳旭也是觀鳥、拍鳥的熱愛者之一。在最近出版的《中國鳥類觀察筆記》一書中,陳旭記錄了他觀鳥、拍鳥的故事,也分享了鳥類背後隱藏的文化與自然哲學。
病床上完成的書稿
陳旭與鳥結緣要從12年前說起。
那是2004年,從事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寫作和拍攝的陳旭被中央電視臺的《森林之歌》紀錄片攝製組選中,負責陝西秦嶺地區部分的文字撰稿工作。在後來幾年的時間裡,他開始跟著攝製組到秦嶺拍攝生態影像。
在秦嶺的山中,有時原本計劃要拍攝的動物拍不到,陳旭他們就席地而坐,垂頭喪氣地等著。突然,一些鳥兒飛到了他們身邊。「看到鳥兒,我們特別開心,就開始拍鳥。有些鳥我們根本不認識,不要緊,先拍下來,回去再查再問。」陳旭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就這樣,那部紀錄片拍了三年半,陳旭在秦嶺也拍到了不少鳥。從那時起,他發現自己慢慢喜歡上了觀鳥、拍鳥,也對這些在大自然中飛翔的精靈有了新的認識。
後來,隨著對鳥類的興趣越來越大,也因為與《中國國家地理》《中國科學探險》雜誌長期合作的機會,陳旭開始到處拍鳥,回來就查閱資料、詢問專家,了解這些鳥類的生態特徵、生存故事和文化內涵。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現在國內有不少鳥類圖譜,裡面對某種鳥有多長、翅膀什麼樣等形態描述很精準。但有時我想知道,這些鳥跟我有什麼關係,它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何淵源,卻常常找不到合適的書籍。」陳旭說,他曾經看到過一本美國出版的關於信天翁的書,很驚嘆,「信天翁這一種鳥就能寫一本書出來。而且寫得很生動有趣」。
「後來,我與世界自然基金會有合作,他們有些觀念對我產生了啟發。」陳旭說,「在國外,動物保護是不分品類的,只要這是一塊保護地,其中所有的物種都會受到保護。在中國,一些大的物種,大家研究得很多,書籍也很多,比如大熊貓,但對一些不知名的動物,包括鳥類,研究得就較少,資料也相對較少。」
這讓陳旭想到,自己何不嘗試著寫寫鳥類的故事呢?既寫珍稀物種,也寫最普通的鳥。
2006年,陳旭開始動筆,寫的文章斷斷續續發表在各個報刊雜誌上,引起了一些反響。4年前,陳旭意外摔傷,導致右腳骨裂。躺在病床上的他除了盯著天花板無所事事,傷痛似乎也更加明顯。為了減輕疼痛,他決定給自己找點事情做。於是,他把以前自己的鳥類觀察筆記全部翻出來開始整理。就這樣,整理觀鳥筆記,回想著那些觀鳥、拍鳥辛苦但快樂的日子,陳旭覺得自己忘記了疼痛,書稿也很快就整理了出來。
鳥類與人類息息相關
「中國特有鳥類錦雞,可能是人們熟悉而又陌生的鳥類:提到鳳凰,大家耳熟能詳;提到錦雞,大家又覺得有些生疏,其實,世界上沒有鳳凰,古人臆造的神鳥鳳凰,它的現實原型,就是錦雞。」在《中國鳥類觀察筆記》的開篇《紅腹錦雞——傳說中的「鳳凰」》一文中,陳旭這樣寫道。
在書中,陳旭還講到了錦雞與中國鳥類學研究的淵源。
原來,80多年前,中國現代鳥類學研究的泰鬥鄭作新,到美國密西根大學求學,攻讀動物發育學。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學校的標本館裡看到了來自中國的紅腹錦雞標本,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民間傳說中的鳳凰——錦雞。他為錦雞的美麗所震驚,更讓他感到尷尬甚至覺得恥辱的是,這種中國特有的鳥類,國際鳥類學界公認的對錦雞的發現和命名,卻是由瑞典人卡爾·林奈完成的。知恥而後勇,鄭作新決定放棄動物發育學研究,回國專門研究鳥類學,改變中國生物學研究完全由外國人主宰的局面。
「這樣的故事講給讀者,他們會覺得,這些鳥類背後還有這樣深遠的文化內涵,有這樣傳奇的故事,一隻小小的鳥,可能會改變中國某項科學研究的走向。它們與我們原來是息息相關的。」陳旭說。
在書中,陳旭用近30種鳥類的自然史來建構科研視野之外的鳥類故事,其中包括珍稀物種朱䴉,也有人們熟知的麻雀、杜鵑。
對於朱䴉,陳旭感觸頗深:「在了解朱䴉之前,我從沒想到,一種鳥會對整個生態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最開始是人們保護朱䴉,後來這種保護反過來對整個保護地的自然和人們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朱䴉的故事讓我知道,保護鳥類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陳旭是陝西漢中人,漢中洋縣正是朱䴉生活的地區。但在拍攝《森林之歌》之前,陳旭並不知道在自己家鄉不遠的地方,有著這樣珍貴與美麗的鳥類。因為拍攝紀錄片,陳旭拍攝到了朱䴉,也喜愛上了這種美麗的鳥類。
「後來,我慢慢了解到,因為鳥類的活動範圍比較大,要保護朱䴉,就要保護它的生態環境。洋縣這個地方,長期不能使用化肥農藥,這保障了人們的糧食和環境安全,其他鳥類也由此受益。」陳旭說道,「如今的洋縣變成了一個觀鳥聖地,那裡的鳥很多,也不怕人。因為朱䴉,這裡的人們重新找到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洋縣變成了一個天人合一的聖地。看起來小小的鳥類,與我們人類自身息息相關。如果更多人知道這樣的故事,他們可能會對鳥類保護有更深刻的體會和理解。」
保護鳥類需要更多引導
多年的鳥類觀察和拍攝,讓陳旭對鳥類保護很有感觸。
「國內現在興起了觀鳥的熱潮,很多地方也因此形成了鳥類觀賞點。有些地方把觀鳥變成了一種經濟模式,並把鳥類保護與經濟效益平衡得比較好,比如雲南的百花嶺。」陳旭介紹說,在百花嶺,當地百姓會在房屋周圍或者山林中鳥類較多的地方,做一些隱蔽的觀賞點,供拍鳥人交費使用。「老百姓要賺錢,就要保護鳥類,這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陳旭說,「但有些地方,人們卻建了一個大籠子,把鳥關起來,收取費用讓人觀賞,這是需要抵制的。」
在陳旭看來,在鳥類保護中,對人們的有效引導非常重要,三門峽的天鵝就是個典型案例。
「如今的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已經成為了世界知名的天鵝觀賞基地。可是在以前,在這個每年大概有十萬隻天鵝停留的地方,有大批的人去給天鵝投毒,然後賣天鵝肉。後來,在一些民間人士、NGO組織等的引導下,大家不再毒殺天鵝,而是給天鵝投餵食物。沒想到,因為有人投喂,大量的天鵝留在這裡越冬,這又吸引了大批的遊客。以前毒殺天鵝的人找到了新的謀生方式,他們可以開餐廳、賓館,當導遊,收取停車費,賺錢比以前多,還光明正大。三門峽也成了『天鵝之城』。可見,引導的重要性。」陳旭說,這也是他寫作《中國鳥類觀察筆記》的初衷。
陳旭透露,在《中國鳥類觀察筆記》之後,他還會陸續推出更多鳥類的觀察筆記。「中國有1300多種鳥類,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儘量多地對中國鳥類作闡釋和解讀,讓更多人了解鳥類背後的溫暖故事。」
《中國科學報》 (2016-08-05 第6版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