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曉芳
編輯 | 王瑩瑩
嗯,記者李曉芳是一枚奇怪的女青年。南方妹子的基因,柔弱的外表下,卻是一個十足的女漢子。
你以為她會愛瑜伽這種歲月靜好的運動,但她實際上是一個拳擊老手。
她喜歡白天睡覺,晚上工作。你晚上11點給她發微信她會秒回,但上午11點給她發微信,絕大多數時間,她都不會理你,因為她在睡覺。當然,她偶爾也會回你一兩次,那是因為,她寫稿一直從晚上寫到了中午。
她玩《戀與製作人》,曾經信誓旦旦地說絕不氪金,結果……她推薦的音樂專輯,也再一次刷新了我對她的認知。但我覺得大家一定會喜歡。
The Beatles的《The Black Album》
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樂隊,沒有之一,每個人或許都多多少少聽過披頭四的歌。這張專輯《The Black Album》其實並不是官方出品,嚴格來說,這是樂隊解散後,四個人分別出的單曲的合輯,這張合輯的製作者,是好萊塢有名的文藝青年,演員、導演伊桑·霍克,他的作品裡國人最熟悉的應該是「愛在」三部曲和《死亡詩社》。
回溯這張音樂合輯的起源,就得將時間撥回到1997年,當時27歲,正處顏值巔峰時期的伊桑·霍克,和同樣27歲的大美人烏瑪·瑟曼一起拍攝了一部科幻電影《千鈞一髮》。說句題外話,這部講基因編輯和優化的科幻電影非常優秀,裡面的主演還有未被時光摧殘,仍稱得上「英倫一枝花」的裘德·洛。
大帥哥和大美女在一起拍攝好幾個月,荷爾蒙影響下,自然而然地容易產生情愫。第二年,他們就結婚了,並且很快有了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但這段男才女貌,看起來像是天作之合的婚姻只持續了7年。
作為披頭四樂隊的忠實粉絲,伊桑·霍克將四人單飛後分別出的歌曲,選了他認為最精彩的作品做了一盤合輯,在2011年女兒13歲生日時,送給她做生日禮物。這張合輯也就是《The Black Album》,其中有19首列儂,20首保羅,7首喬治和4首林戈,還有一首四人接力完成的《Real Love》,一共3張CD,51首歌曲。
和專輯一起送給女兒的,還有伊桑·霍克自己寫的一封信。信裡面說道,「從黑色專輯中,我們開始聽這些男孩寫的成人生活:婚姻,做父親,精神嚮往,成功後伴隨而來的巨大空虛,他們清醒地意識到一個事實:愛不會一直持續。」
愛不會一直持續,但愛創造的結晶音樂也許可以。他在信的結尾對女兒說,「你媽媽和我沒能讓愛持續,但你就是那永恆的愛的結晶。」我當初看到這兒就忍不住想,文藝青年的嘴,騙人的鬼,誰能抵擋得住啊?後來,伊桑·霍克參與拍攝《少年時代》,導演理察·林克萊特還將這段事跡放進了電影裡,伊桑·霍克扮演的父親在兒子15歲生日時給他送上了這份專輯和那封信。
在某個午後,我對照著合輯名單,花了兩個多小時把這51首歌都找齊了,按專輯順序排好。北京的夏季多雨,我常常在昏暗的下雨天打開檯燈,就著這張專輯聽著雨聲工作,聽約翰·列儂在《beautiful boy》裡對兒子唱:「閉上眼睛,不要害怕,怪物走了,它逃跑了,而你的爸爸在這兒。」跟著林戈·斯塔爾搖擺,歡樂地唱《sunshine life for me》。還有我最喜歡的保羅·麥卡特尼的《junk》,總有種慵懶的調調,所以播到這首歌時就適合停下工作,放空腦袋,看看窗外翠綠的樹和落下的雨滴。
現在回想剛過去的夏天,我發現聽著《The Black Album》的每個午後都無比安靜祥和,生活中每一個想感恩的時刻都是這樣小小的瞬間。
NASA的《The Space Project》
我有兩大閱讀愛好,一是偵探推理小說,二是科幻小說。之前看喬治·歐威爾的《我為什麼要寫作》,他將偵探小說稱為「好的蹩腳作品」,也就是「沒有什麼文學上的標榜,但是在那些比較嚴肅的作品銷聲匿跡以後仍有人在讀的那種作品」,不得不說,我心碎了一會兒。但科幻小說沒人批評了,畢竟奧威爾自己寫的《1984》也被歸納為科幻類小說。
因為對宇宙、星辰這些人類的終極徵程感興趣,連帶著我也會比較注意一切帶有相關元素的事物,《The Space Project》就是這樣闖進我的視野。這張專輯裡,我聽到的第一首歌是《Always together with you》,前奏長達1分55秒,夾雜著一些奇怪的聲波,卻又有種奇異的宇宙浩渺感。後來我搜索了一下資料才知道,這張專輯就是NASA主導製作的,他們將1977年發射的太空監測船「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採集到的太空電磁波轉換為人耳可識別的頻率,2014年牽頭策劃了一張太空音樂大碟,找來各種樂隊比如The Antlers、Youth Lagoon、Beach House等,用真正的太空音效製作出《The Space Project》。
NASA非常愛幹類似的事情,會定時向宇宙發射人類的音樂作品,還會將各種太空數據轉換成音樂,比如今年是登月五十周年,他們就將50年來有關月球的科學出版物數據轉化成音樂,音調越高,就代表那一年的科學出版物越多。
轉回來繼續說專輯,剛聽到《Always together with you》的時候,我忍不住深深感嘆,這簡直是宇宙級的浪漫。這首歌據說是以離太陽最遠的海王星為靈感寫的,它的歌詞這樣唱道,「如果你想漫步銀河,那麼我陪你;如果你想要星星,那麼我就把星星摘下來給你;如果你想要一整個宇宙,那麼我就是你的一整個宇宙。」
我總是在坐地鐵的時候聽這首歌,灌滿風的車廂裡,伴隨著耳邊的太空電磁波,我經常會想到《銀河系搭車客指南》裡的黃金之心飛船,沃貢星人的詩和宇宙一切的終極答案。
整張專輯一共14首歌,除了《Always together with you》和《Terraform》,其他都是純音樂,非常適合在閱讀科幻小說時同步播放,試問和宇宙幻想最匹配的除了來自太空的電磁波還能有什麼呢?它在播放器裡陪著我看到了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丹尼爾守護整個銀河兩萬年;看到厄休拉·勒古恩在遙遠寒冷的冬星創造了一群雌雄同體的雙性人;看到人類篤信用字母自由排列方式可列出神的所有名字,當九十億個名字列印下來,神的旨意降臨,人的使命也宣告完成,「蒼穹之上,一片寂寥,群星慢慢閉上了眼睛。」
樂隊Mando Diao
收回中二的幻想,回到地球,下一個要推薦的其實是一支樂隊,來自瑞典,名字有些奇怪,叫「Mando Diao」,但放心去聽他們的歌吧,絕對不會後悔的。
我第一次知道這支樂隊是在一個音樂電臺的微博上,他發了Mando Diao《The New Boy》這首歌的現場演唱版視頻,配的文案是王小波《黃金時代》裡的一段話:「那一年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我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悠長的大提琴前奏結束後,主唱開口的第一句就牢牢抓住了我。這首歌是樂隊的主唱之一兼吉他手在一次巡演時,聽到了一位女孩和她男朋友的故事,深受觸動寫下的,歌裡唱著,「Here's the new,Here's the real,Now here's the new boy taking on the world tonight(這裡一切如新,這裡一切真實,今晚這個嶄新的男孩正在和世界較量)。」
實際上,這個現場演出並不完美,主唱還唱破音了,但在作品面前,這些瑕疵都成了次要。後來,大熱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把樸樹的《New Boy》重新帶回到大眾視野,我會把兩首歌放在一起聽,發現他們唱的是同一種心情。
有了第一首,後面自然開始聽他們更多的作品,《Break Us》、《Mr.Moon》、《Gloria》、《If I Don’t Live Today,Then I Might Be Here Tomorrow》……聽得多了,也了解了一些信息,知道他們在2002年正式籤約公司,中間鬧過成員變動,把雙主唱模式改掉了,引起不少樂迷的抗議。
但更重要的還是他們的作品,這個樂隊實在有意思,唱快歌的時候,即便你被五花大綁成只有腳趾能動,你的腳趾也會跟著他們的音樂搖擺,一轉頭他們安靜抒情地唱著歌,也溫柔得仿佛能溺死人。
2018年1月,Mando Diao第一次到中國巡演,我去了北京的場次,小小的livehouse擠了百來號人,氣氛絕佳,每個人都在放鬆地跟著他們的音樂打節拍,擺動著身體,嘶啞著合唱《Mr.Moon》、《Gloria》,唱完14首歌,high到已經脫光了上衣的主唱和其他樂隊成員退下舞臺,任憑粉絲再怎麼喊「安可」也絕不返臺。
從聲浪能掀翻屋頂的livehouse出來,我呼著寒氣坐上回家的地鐵,耳機裡放的是他們晚上唱過的那首《Break Us》,男聲低低地在唱,「They tried to keep us from staring to the sun,but we’re just reaching for the stars.(他們試著阻止我們凝視太陽,但我們只是在追尋星星)。」
地鐵裡還有好幾個明顯也是剛從演出現場出來的樂迷,我們的目光碰在一起,又微笑著划過去,大家心照不宣地共享著同一段秘密歡樂時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