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平臺或媒體都曾對這些問題發表過看法:父母應該怎麼樣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如何陪伴孩子一起成長進步,如何指導孩子做作業……但是,家長總是會經常感到疑惑:&34;
相信很多家長朋友都有這樣的疑問,這也確實是一個比較令人困擾的問題。其實,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要持之以恆地培養自己,要和孩子一起走,一起進步!
我的一個朋友,因為工作原因,經常是目不暇接,十分忙碌。她的孩子是小學六年級。有時候孩子考試考的不太理想,她就十分焦慮,四處諮詢應該怎麼辦,可是過後就忘得一乾二淨,對孩子的問題也就拋到了九霄雲外。然後就這樣循環,隔段時間關注一下,像是一種間接性焦慮症。
事實上,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缺乏持久而深刻的理解。有時,當你突然意識到你的孩子有問題時,你可以很快地處理它。當你看到孩子的不好時,你會立刻擔心十年後的高考,十五年後的婚姻,或者二十年後的事業。
但殊不知,這個憂慮自身,其實是會毀掉一個孩子的未來的。
家長之所以擔心,是因為他們總是斷斷續續地關注孩子。當孩子們有問題時,他們會更加注意。如果沒有明顯的問題,他們就會不那麼注意。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缺乏宏觀調控。他們常常不知道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因此,對於兒童未來的發展方向往往缺乏確定性。當你不確定的時候,你經常會慌張。
那麼,不確定的原因是什麼?很多家長認為,有了安全的工作、幸福的家庭和孩子,他們的生活已經達到了令人滿意的狀態。因此,他們開始停止學習和成長,不想取得進步。
這真的像是&34;。很多家長認為,有了穩定的生活,似乎沒有什麼麻煩。但歸根結底,不是少,而是多。
我有很多比我大十歲以上的朋友。有時他們一起喝茶,會提起同齡人地位的這個問題。我發現,中年人往往會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生活越來越充滿意義和美好,另一個是視野越來越窄,與外界逐漸失去聯繫。
當然,選擇安逸的生活,並不是什麼錯誤。只是我們要明白的是,人生的問題和煩惱並不會因為我們的逃避而消失。派克曾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過,我們對生活的判斷就好比是一張需要繪製的地圖,憑藉著這張地圖,我們才有了一個方向,做出了一個又一個選擇。所以,這張地圖至關重要,這會決定我們很多時候的選擇和方向。
但在現實生活中,一旦許多人經歷了青春期,他們往往會停止繪製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地圖。更重要的是,到了中年,人們往往會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的人生觀一點問題都沒有,這是不爭的事實。很多人停止搜索。只有極少數人,頭腦清醒,不斷前進,不斷探索和發現,不斷開拓自己的人生境界。這些幸運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好。
有位媽媽曾這樣感慨:&34;孩子是天使&34;
如果說生活中的某些問題可以暫時迴避的話,當孩子到達我們身邊的時候,教育問題是絕對不可能迴避的。在這個時候,我們自身的素質、自己的情緒、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自己的人生態度等等都會深刻影響到這個新的小生命。
在某種程度上,孩子其實是父母的老師。他降臨在這個世界上,就會無形之中督促著家長一起成長、一起進步。如果家長不思進取,孩子怎麼能夠天天向上?如果家長麻木不仁,孩子怎麼能夠對這個世界保持充分的好奇心與探索心呢?
當我們選擇了與孩子一起進步,便意味著我們要靜下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在遇到教育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感到頭疼,卻始終不肯停下腳步好好想想自己身上的問題。孩子犯的錯誤,往往在我們大人身上也有體現,此時,不妨好好檢查一下自身,努力改正。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做一個良好的榜樣。
當我們決定不再迴避、持續成長的時候,其實你會面臨一段痛苦且煎熬的心路歷程。人生總是這樣,破繭成蝶都有付出常人難以感知的痛苦和磨難。
這個過程,往往會有大量的迷茫、不知所措,這是十分正常的。但只要我們不停止思考,細心觀察,總能到達一個美好的明天。面對困惑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書。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優秀的心理學著作、育兒經等等,文章都十分具有啟發性。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完全可以有所借鑑,運用在自己的教育過程中。
另一方面,其實每個苦難的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所謂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只是孩子成才的一些小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教育是父母自身的技能,是父母的生活經驗和感知。父母一生都要參加教育。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母親承擔著比父親更為關鍵和艱巨的任務。因此,我建議你在中年時越走越寬。經常閱讀和思考。有時你可以聽歌劇學習更多的技巧。因為只有懂得柴米油鹽,才能使自己遠離孩子們的精神世界。
寫到最後,還是希望父母們能夠有所覺醒、有所感悟。教育不應該充滿焦慮,而是一個不斷思索和求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也許我們會遇到很多艱難,但是人生議題不能迴避。與孩子一同成長、一起進步,祝願天下沒有教育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