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年代。從幼兒園開始,很多父母就馬不停蹄地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樣真的能讓孩子的未來更加勝人一籌嗎?還是父母只是轉嫁了自己的焦慮呢?
武志紅的這本《為何家會傷人》,道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作者憑藉25年的行業經驗,從夫妻關係優於親子關係、分離是生命永恆的主題、父母焦慮轉移、愛的六個謊言等方面揭示出中國家庭的運營機制。
01父母停止成長,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曾幾何時,童年意味著看不完的動畫片、逛不盡的遊樂園或者在鄉間打滾,田裡玩耍,樹上摘果子。
而今,很多孩子是沒有童年的,只有上不完的興趣班,做不完的習題。父母要是聚在一起聊天,三句話不離孩子上補習班、學才藝的話題。
為什麼父母會給孩子製造這麼多壓力呢?
著名心理學專家徐浩淵博士認為,最簡單的解釋是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尤其是母親,她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是否能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她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書中通過幾個案例分析了父母焦慮轉嫁的多種形式:
第一,有勁兒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媽媽」逼兒子成少白頭
有個父親寫了一篇文章,記錄了孩子的經歷,兒子從三年級開始就被媽媽逼著「培優」,從沒過過周末。
五年級時,兒子頭上就長出了幾根白髮,初中後越來越多,儼然像個小老頭,帶去看病,中醫西醫都不見效,醫生的結論是壓力太大了。
孩子的作息一直由母親來掌握,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複習,晚上11點左右才能入睡。有時候八九點進孩子屋裡,看到孩子已經靠著床睡著了,手裡的書掉在了地上,讓人看了心疼。
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案例,這樣的媽媽成了一個群體,相互交流信息,聽說哪裡的「培優班」好,就會相互通知,然後帶孩子報名。
徐博士指出這是典型的母親停止成長,轉移焦慮的表現,她們以為這是為孩子的將來著想,實際上是自己適應不了社會的快節奏,而把壓力全放在孩子身上。
第二,孩子是實現目標的對象,教育學家的「完美教育」逼孩子自殺
一個家庭父母都是師範大學教師,他們為孩子設計了一套「完美」路線,要求孩子嚴格按照路線去發展。
第一次高考時,孩子沒有考上重點大學,在父母的要求下,他參加了復考。
但在成績公布的前一天,因為擔心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點大學,孩子跳樓自殺了,令人痛惜的是,他的分數遠超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
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不外乎父母的高標準、嚴要求,作為教育學教授顯然無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的結果。
第三,通過打孩子宣洩情緒,「打是親,罵是愛」的潛意識並不偉大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成績不好,長大找不到工作,打罵是為了他的前途著想,但事實上這種方式除了讓孩子感覺喪失尊嚴,對成績的進步毫無意義。
相反,雖然在意識上父母以為這是愛之深責之切的表現,但在潛意識裡,父母卻是通過打罵的形式,宣洩自己身上的負面情緒。
義大利兒童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曾說「對人的懲罰莫過於兩種,剝奪他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內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尊嚴。」
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隨意打罵,在別人面前數落他的缺點這些都是不尊重孩子人格尊嚴的表現。
長此以往,孩子就真的喪失了自尊,以後不管父母如何打罵,孩子也無所謂了。
02 父母對孩子的愛,取決於成績的高低
在當今的社會,孩子的成績似乎成了父母最大的信仰。
臺灣教育短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裡有一個故事,父母愛面子,不想在家族裡丟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對他的嚴格程度幾近瘋狂。
兒子成績差,父親覺得丟臉,責怪妻子沒有好好管教兒子,夜不歸宿。
為了挽回丈夫的感情,母親省吃儉用,連房頂漏了也不捨得修,把錢省出來給兒子請家教,還對家教老師說儘量打沒有關係,只要成績能上去就行。
已經高中的男生因為挨打變得膽小懦弱,甚至因為考試的壓力,腸胃出了問題,在家族聚會上嚴重失態,最後出現了人格分裂的症狀,並有了虐待動物的暴行。
這樣的悲劇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和尊嚴,自己不努力改變現狀,而是把焦慮和壓力進行轉移,不惜代價培養孩子,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改變家庭命運。
父母轉嫁了壓力和焦慮,讓孩子按照設計的路線發展看似如願以償了,但對孩子而言,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徐浩淵博士認為這將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加劇了孩子的學習壓力。一個高三班主任說畢業班的學生最怕的就是媽媽的嘮叨,孩子因為擔心成績達不到父母的期望,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第二,侵犯了孩子的個人空間。在父母「嚴密監視」下長大的孩子,成人後容易陷入兩個極端,要不就是極度依賴別人,要不容易去控制別人。因為父母不尊重他的個人空間,所以孩子也學不會去尊重別人的個人空間。
第三,令孩子形成外在的評價系統。小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成績過分看重,孩子就會在乎父母的評價,長大後,也會在乎別人的評價,做事情不為了自己內心的需要,而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好評。
轉嫁焦慮對孩子的危害大,家長也不舒服,那如何改變這種「雙輸」的局面呢?書中給出了三點建議:給孩子空間,自我成長,進化愛的方式。
徐浩淵博士建議父母著急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我考慮的到底是誰的需求,到底是誰在焦慮?」
03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孩子考試上癮
父母將孩子的成績當做信仰,不少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患上了「嗜考症」。
書中有個例子,一個高二的男生小丁,每天晚上學習到凌晨兩三點,早上五六點就起床,後來母親擔心他身體吃不消,讓他注意休息,但他太愛學習了,不這樣做就感覺焦慮。
小丁之所以染上「嗜考症」,是因為小時候只要他能取得好成績,父母就會給他各種獎勵,而且父母關係不好吵架時,只要他學習進步,父母就很開心,一段時間不吵架。
所以在小丁看來,好成績是維持父母關係的重要因素,他是家庭的「救世主」。
為了防止孩子染上「嗜考症」,書中提出了幾點建議:
1、不要只根據孩子成績好壞獎罰孩子。孩子取得好成績,父母可以和他一起分享喜悅,不用刻意給予獎勵,相反,獎勵過於頻繁,會奪走孩子內在的喜悅。
2、孩子考砸了,要給予理解而不是責罵。父母要改變衡量孩子的標準,避免考得好和顏悅色,考砸了就冷眼以對。
3、讓孩子適度參與家務。不要把取得好成績當成孩子唯一的任務,而忽略了生活技能方面的培養。
4、鼓勵孩子有其他愛好。要讓孩子體驗多種快樂,而不是只有高分帶來的成就感。
相對於「嗜考症」,還有一些孩子用考砸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老師和家長的不滿。
這種方式被稱為「被動攻擊」,表面上從不主動表達對父母的不滿,聽從父母的安排,但在潛意識層面,他們是不想考試的。更加典型的例子就是「醫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師的孩子不學習。」
針對這種情況,作者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適當放手,即父母給孩子制定一個基本的底線,認真生活不做壞事,然後放手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人生,只在非常必要的時候才去幫孩子。
想了解更多詳情,可以點擊購買,這本書被稱為「中國家庭問題第1書」,改變千萬人的療愈經典。
文/紫竹凌:多平臺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