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會傷人》:家庭教育的悲劇在於,父母停止成長轉嫁焦慮

2021-01-10 以書話人生

這是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年代。從幼兒園開始,很多父母就馬不停蹄地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樣真的能讓孩子的未來更加勝人一籌嗎?還是父母只是轉嫁了自己的焦慮呢?

武志紅的這本《為何家會傷人》,道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作者憑藉25年的行業經驗,從夫妻關係優於親子關係、分離是生命永恆的主題、父母焦慮轉移、愛的六個謊言等方面揭示出中國家庭的運營機制。

01父母停止成長,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曾幾何時,童年意味著看不完的動畫片、逛不盡的遊樂園或者在鄉間打滾,田裡玩耍,樹上摘果子。

而今,很多孩子是沒有童年的,只有上不完的興趣班,做不完的習題。父母要是聚在一起聊天,三句話不離孩子上補習班、學才藝的話題。

為什麼父母會給孩子製造這麼多壓力呢?

著名心理學專家徐浩淵博士認為,最簡單的解釋是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尤其是母親,她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是否能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她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書中通過幾個案例分析了父母焦慮轉嫁的多種形式:

第一,有勁兒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媽媽」逼兒子成少白頭

有個父親寫了一篇文章,記錄了孩子的經歷,兒子從三年級開始就被媽媽逼著「培優」,從沒過過周末。

五年級時,兒子頭上就長出了幾根白髮,初中後越來越多,儼然像個小老頭,帶去看病,中醫西醫都不見效,醫生的結論是壓力太大了。

孩子的作息一直由母親來掌握,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複習,晚上11點左右才能入睡。有時候八九點進孩子屋裡,看到孩子已經靠著床睡著了,手裡的書掉在了地上,讓人看了心疼。

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案例,這樣的媽媽成了一個群體,相互交流信息,聽說哪裡的「培優班」好,就會相互通知,然後帶孩子報名。

徐博士指出這是典型的母親停止成長,轉移焦慮的表現,她們以為這是為孩子的將來著想,實際上是自己適應不了社會的快節奏,而把壓力全放在孩子身上。

第二,孩子是實現目標的對象,教育學家的「完美教育」逼孩子自殺

一個家庭父母都是師範大學教師,他們為孩子設計了一套「完美」路線,要求孩子嚴格按照路線去發展。

第一次高考時,孩子沒有考上重點大學,在父母的要求下,他參加了復考。

但在成績公布的前一天,因為擔心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點大學,孩子跳樓自殺了,令人痛惜的是,他的分數遠超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

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不外乎父母的高標準、嚴要求,作為教育學教授顯然無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的結果。

第三,通過打孩子宣洩情緒,「打是親,罵是愛」的潛意識並不偉大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成績不好,長大找不到工作,打罵是為了他的前途著想,但事實上這種方式除了讓孩子感覺喪失尊嚴,對成績的進步毫無意義。

相反,雖然在意識上父母以為這是愛之深責之切的表現,但在潛意識裡,父母卻是通過打罵的形式,宣洩自己身上的負面情緒。

義大利兒童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曾說「對人的懲罰莫過於兩種,剝奪他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內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尊嚴。」

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隨意打罵,在別人面前數落他的缺點這些都是不尊重孩子人格尊嚴的表現。

長此以往,孩子就真的喪失了自尊,以後不管父母如何打罵,孩子也無所謂了。

02 父母對孩子的愛,取決於成績的高低

在當今的社會,孩子的成績似乎成了父母最大的信仰。

臺灣教育短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裡有一個故事,父母愛面子,不想在家族裡丟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對他的嚴格程度幾近瘋狂。

兒子成績差,父親覺得丟臉,責怪妻子沒有好好管教兒子,夜不歸宿。

為了挽回丈夫的感情,母親省吃儉用,連房頂漏了也不捨得修,把錢省出來給兒子請家教,還對家教老師說儘量打沒有關係,只要成績能上去就行。

已經高中的男生因為挨打變得膽小懦弱,甚至因為考試的壓力,腸胃出了問題,在家族聚會上嚴重失態,最後出現了人格分裂的症狀,並有了虐待動物的暴行。

這樣的悲劇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和尊嚴,自己不努力改變現狀,而是把焦慮和壓力進行轉移,不惜代價培養孩子,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改變家庭命運。

父母轉嫁了壓力和焦慮,讓孩子按照設計的路線發展看似如願以償了,但對孩子而言,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徐浩淵博士認為這將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加劇了孩子的學習壓力。一個高三班主任說畢業班的學生最怕的就是媽媽的嘮叨,孩子因為擔心成績達不到父母的期望,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第二,侵犯了孩子的個人空間。在父母「嚴密監視」下長大的孩子,成人後容易陷入兩個極端,要不就是極度依賴別人,要不容易去控制別人。因為父母不尊重他的個人空間,所以孩子也學不會去尊重別人的個人空間。

第三,令孩子形成外在的評價系統。小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成績過分看重,孩子就會在乎父母的評價,長大後,也會在乎別人的評價,做事情不為了自己內心的需要,而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好評。

轉嫁焦慮對孩子的危害大,家長也不舒服,那如何改變這種「雙輸」的局面呢?書中給出了三點建議:給孩子空間,自我成長,進化愛的方式。

徐浩淵博士建議父母著急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我考慮的到底是誰的需求,到底是誰在焦慮?」

03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孩子考試上癮

父母將孩子的成績當做信仰,不少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患上了「嗜考症」。

書中有個例子,一個高二的男生小丁,每天晚上學習到凌晨兩三點,早上五六點就起床,後來母親擔心他身體吃不消,讓他注意休息,但他太愛學習了,不這樣做就感覺焦慮。

小丁之所以染上「嗜考症」,是因為小時候只要他能取得好成績,父母就會給他各種獎勵,而且父母關係不好吵架時,只要他學習進步,父母就很開心,一段時間不吵架。

所以在小丁看來,好成績是維持父母關係的重要因素,他是家庭的「救世主」。

為了防止孩子染上「嗜考症」,書中提出了幾點建議:

1、不要只根據孩子成績好壞獎罰孩子。孩子取得好成績,父母可以和他一起分享喜悅,不用刻意給予獎勵,相反,獎勵過於頻繁,會奪走孩子內在的喜悅。

2、孩子考砸了,要給予理解而不是責罵。父母要改變衡量孩子的標準,避免考得好和顏悅色,考砸了就冷眼以對。

3、讓孩子適度參與家務。不要把取得好成績當成孩子唯一的任務,而忽略了生活技能方面的培養。

4、鼓勵孩子有其他愛好。要讓孩子體驗多種快樂,而不是只有高分帶來的成就感。

相對於「嗜考症」,還有一些孩子用考砸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老師和家長的不滿。

這種方式被稱為「被動攻擊」,表面上從不主動表達對父母的不滿,聽從父母的安排,但在潛意識層面,他們是不想考試的。更加典型的例子就是「醫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師的孩子不學習。」

針對這種情況,作者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適當放手,即父母給孩子制定一個基本的底線,認真生活不做壞事,然後放手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人生,只在非常必要的時候才去幫孩子。

想了解更多詳情,可以點擊購買,這本書被稱為「中國家庭問題第1書」,改變千萬人的療愈經典。

文/紫竹凌:多平臺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

相關焦點

  • 《為何家會傷人》——中國式父母的焦慮該如何化解?
    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化解焦慮呢?《為何家會傷人》作者用他從事25年心理諮詢工作的經驗來給我們解答!1父母容易將焦慮情緒轉嫁給孩子。以前我們是大鍋飯,不講競爭。而且他們就很容易將自身的焦慮帶給孩子。分析原因,父母為何會如此容易焦慮並將其帶給孩子呢?其一是個人原因。父母自身跟不上社會,這加大了父母的焦慮,而孩子往往會比較在意父母的情緒。這樣父母就很容易將自己焦慮的情緒轉嫁給孩子。
  • 明白3種錯誤親子關係的真相,你的家不再傷人|《為何家會傷人》
    古往今來,「家」總是和溫暖、快樂聯繫在一起,「家」是停靠的港灣,是心靈的驛站,「家」就是愛的代名詞。但現實生活中,不少子女卻飽受家庭暴力和精神傷害。不正確的親子關係,讓本應溫馨幸福的家變成了傷害孩子的地方。針對這點,《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詳細闡述了錯誤的親密關係對家庭造成的災難的原因、相應的後果及其解決辦法。
  • 《為何家會傷人》:這3條扎心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家原本是我們溫馨的港灣,為何有時候會讓我們感覺受到了傷害?直到最近我看了《為何家會傷人》這邊書,作者是武志紅,他是知名心理學家、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已有二十多年,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為何越愛越孤獨》等多部心理學暢銷書籍。
  • 適合中老年人閱讀的書籍:《為何家會傷人》
    《為何家會傷人》 01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32篇闡述家庭教育與個人成長的文章
  • 文淵閣 | 《為何家會傷人》家是港灣,愛是退路.
    本書精選「健康·心理」專欄32篇闡述家庭教育與個人成長的文章,包括父母溺愛、高考壓力、青少年網絡成癮等方方面面的家庭問題。所取案例真實,分析透徹入理。專業的心理學原理與概念在作者筆下變得生動鮮活,足以被所有普通人理解、接受,進而促進為人父母者的成長,不讓家庭傷人的悲劇再次重演。中國的家庭大多會傷人。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為何家會傷人》|家是港灣,愛是出路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給我讀的。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覺就「家是港灣,愛是出路」。愛是有層次的,獨立的,愛是有生長力的。接下來我就從這幾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認識。我非常認可作者在序言中介紹時所言:這是一本有用的書,可以幫助你認識你自己,改變你自己,以及改善你的家庭關係。
  • 《為何家會傷人》:一本揭示家庭心理真相的書
    《為何家會傷人》是武志紅老師編寫的一本關於家庭中父母在與子女相處過程中要明白的道理。文章通俗易懂,有著觸動心靈的解說,讀著書,會讓人不由自主的反省自己,會讓人豁然開朗,會讓人生活境界得到很大的提高,非常值得推薦。
  • 再讀一遍《為何家會傷人》,I明白為什麼家會傷害人真相
    《為何家會傷人》的作者是武志紅,出生於河北,是心理諮詢教師作家。他於2001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於2001畢業於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導師是著名的心理治療師錢銘怡。我曾經寫過《健康心理專欄》,因為書中的小故事太熱了,這是我們現在讀的書的續篇。
  • 《為何家會傷人》——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到底是什麼?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很清楚的說到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孩子只是如果母親能夠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多看見孩子,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因此,看見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是父母愛孩子的前提條件。2、不溺愛孩子現在社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低能兒,離開了父母一無是處。
  • 《為何家會傷人》:那些原生家庭中受傷的孩子,用一生尋找愛
    家,是一個人原始性格形成和人生路線引導的依據,但現實社會中,我們往往因家庭理念錯誤而給後代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包括孩子叛逆,考試總不好,婚姻不幸福等。《為何家會傷人》一書用無數案例,從心理學角度剖析了原生家庭帶給我們一生的影響,並從中學會療愈,與過去的創傷分離,與現在的自己和解,進而重新認識自己。一、家是什麼?
  • 《為何家會傷人》:那些原生家庭中受傷的孩子,用一生尋找愛!
    家,是一個人原始性格形成和人生路線引導的依據,但現實社會中,我們往往因家庭理念錯誤而給後代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包括孩子叛逆,考試總不好,婚姻不幸福等。《為何家會傷人》一書用無數案例,從心理學角度剖析了原生家庭帶給我們一生的影響,並從中學會療愈,與過去的創傷分離,與現在的自己和解,進而重新認識自己。
  • 為何家會傷人?揭開家庭問題背後的三大真相
    徐浩淵博士說,最簡單的解釋是,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 為人父母一定要看的書:為何家會傷人
    剝奪孩子本應快樂的童年,成為暴君一樣的父母,讓孩子活在恐懼之中。家庭中不平等的愛,給渴望關愛與尊重的孩子造成的委屈與傷害。父母關係惡劣,讓孩子失去溫情,造成原生家庭的痛。家庭問題,很多很多。肉體的傷害,心靈的傷害,還有肉體心靈的雙重傷害,甚至因傷害丟掉寶貴的生命……很多傷,來自家。
  • 武志紅:父母的「望子成龍」,是在轉嫁他們自己的焦慮
    文/學乃身之寶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曾說,很多父母習慣把他們自己沒有實現的東西,放在孩子身上,強烈地希望孩子幫他們實現,這是父母把自己的焦慮轉嫁到了孩子身上,父母希望孩子容納和化解自己的焦慮。可見,父母的「望子成龍」,在轉嫁自己焦慮的同時,也剝奪了孩子為自己活的權利,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轉嫁」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 「親子薦書」《為何家會傷人》——愛與自由,是真實還是謊言?
    #原生家庭#每個父母都在尋找合適的教育方法,似乎孩子身上永遠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處理,可作為父母,應該反觀自己,我們為孩子營造了怎樣的環境,讓原本應是溫馨港灣的家會傷人?成年人很多問題,都會在童年時期找到答案。
  • 父母的夢想該由孩子實現嗎?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這是毫無疑問的,現在家庭條件越來越好了,父母都盡力把最好的給孩子,可是孩子卻越來越不快樂,本該無憂無慮的年齡,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煩惱呢?表面上看,是為了孩子,可實際上是她自己在焦慮。到底在焦慮什麼呢?苗苗媽媽覺得自己適應不了目前激烈的競爭,但她又沒有勇氣提高自己,於是便放棄了自我成長,寄希望於女兒,來彌補她內心的失落。父母把焦慮轉嫁給孩子其實結果是兩敗俱傷,大人盡心盡力,孩子並不感激,反而很苦惱。怎麼做才能雙贏呢?
  • 焦慮會讓孩子心浮氣躁,如何不讓家長的焦慮影響孩子?
    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工作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這種高節奏,高壓力的背後是我們內心深深的焦慮,如何把這種焦慮對我們自己和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我們一起聽一聽四葉花開的教練:高健老師的文章。 《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北京 高健 我們的人生,終歸是自己的,請一切都自己來負責,不要讓別人來背負,我們不欠任何人的,任何人也不欠我們的。這是我看完武志紅《為何家會傷人》中的《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最想說的。 這篇文章說到小學生小剛自殺的案例,他留下遺書對爸爸媽媽說,他覺得無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他們的期望,累極了。
  • 家庭教育限入焦慮怪圈 什麼樣的教育觀最有利於孩子發展?
    「有的家長積極加入各種群,希望找到『一招鮮』,找到『金科玉律』,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分論壇上,有關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話題被頻頻提及,這種焦慮背後暴露的是什麼,以及如何消除這種焦慮,成為與會專家學者探討的主要議題。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提起家庭教育想到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焦慮」。
  • 父母的焦慮,孩子的焦慮
    心智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這是屬於孩子的特定階段,也會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三)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是每個人最大的敵人,即使現實生活中並無交集,也會在父母的信息傳遞中形成清晰的形象。不可否認的是,父母的焦慮會在無形中傳遞給孩子。
  • ——莫把父母的焦慮轉嫁給孩子
    身為父母之人,只要多加留心,就會發現身邊的「雞娃」現象簡直無處不在。太多孩子稚嫩的肩膀承受著難以負荷的壓力,只要有父母和孩子同在之處,空氣中的焦慮氣息觸手可及。為什麼父母們給孩子製造了這麼大的壓力?細細想來,有一個最簡單的解釋是,父母們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