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會讓孩子心浮氣躁,如何不讓家長的焦慮影響孩子?

2020-11-08 四葉花開家庭教育

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工作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這種高節奏,高壓力的背後是我們內心深深的焦慮,如何把這種焦慮對我們自己和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我們一起聽一聽四葉花開的教練:高健老師的文章。

《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北京 高健

我們的人生,終歸是自己的,請一切都自己來負責,不要讓別人來背負,我們不欠任何人的,任何人也不欠我們的。這是我看完武志紅《為何家會傷人》中的《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最想說的。

這篇文章說到小學生小剛自殺的案例,他留下遺書對爸爸媽媽說,他覺得無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他們的期望,累極了。看完,我覺得很悲傷又很悲哀,有的時候,孩子都處於崩潰的邊緣了,家長依然不依不饒,最可怕的是,很多孩子其實都白死了,家長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更不會意識到都是家長自己的錯誤,所以四葉花開說:教育孩子最大的成本就是無知。

家長是一個最需要「上崗證」的職業,可惜太多的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四葉花開不僅僅是做家庭教育方面的專業機構,更是造福千萬個家庭的幸福使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學是真的不會!很多進來學習的家長都有同感:原來自己那麼多年都在做相反的事情,以為是滋養了孩子,實際上是無形中害了孩子。當家長,也是需要技術含量的,比如我們在不停地要求一個孩子做這做那的時候,是否能意識到這些只是在滿足我們自己呢?是否意識到了我們是強制別人來滿足自己呢?

「上學全是為了父母」,「考不好我爸媽會打我,也會失望」,「我考不上我爸媽心中理想的大學了」……這些統統是父母們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卻把由此帶來的心理壓力轉嫁給孩子的典型做法,這其實就是真相,而不是很多父母口中的:我全是為了你好啊!我是為了你以後有好日子過!我完全是無私的啊……

家長轉嫁焦慮,大概有四種常見的形式,轉嫁一是有勁兒全往孩子身上使;轉嫁二是把「理想自我」強加給孩子的;轉嫁三是把孩子當成是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對象;轉嫁四是通過打孩子宣洩情緒。

四種轉嫁,相互之間有關聯,也有各自的區別,第一種是現在大多數家長容易犯的錯誤,孩子的學習簡直成了家長的事情了,動輒不顧孩子的需求就給報十多個輔導班,雙眼牢牢盯住孩子的學習成績,仿佛上學學習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自己,可想而知孩子的內心該有多麼沉重,背負自己就很累了,還要背負他人。

第二種,關於轉嫁自己的「理想自我」,有人覺得生長在高知家庭起點更高,殊不知「知識媽媽」的「理想自我」更高一層,孩子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她們才心滿意足。在很多方面,工人家庭和知識家庭孩子的起跑線是一樣的,知識家庭的孩子並不比工人家庭有優勢,但卻承受了父母更大的壓力。工人媽媽們對孩子的發展很滿足,她們說,我兒子學習不錯,要考大學;女兒成績不怎麼好,但她有夢想,將來一定有出息。但「知識媽媽」們對孩子的標準普遍苛刻,因為她們比的不是孩子有沒有考上大學,而是有沒有考上清華、北大,是否去了哈佛。我自己家裡也有這樣的故事,我愛人的父母是大學生,一直以來的期待就是:兒子要去清華大學,高要求高期待最後的結果就是我愛人後來上了一個不知名的二本,工作一般;我愛人堂哥家裡父母是工人,起初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期待,基本上也就是儘量好好學的那種期待,最後愛人堂哥是南開大學畢業,現在銀行高管,年薪200萬。這是典型的「知識媽媽」和「工人媽媽」的現實版區別。

第三種,是父母沒有實現的願望,希望在孩子這一代得到實現,比如考入名牌大學、出人頭地等等,這是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個體的典型表現,孩子只是一個工具,這完全是物化孩子,把物化人是這幾年韓國娛樂圈自殺新聞層出不窮的根源,那些明星像是一個個搖錢樹,沒有自由,沒有關愛,只有無窮無盡的工作和壓力,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一樣運轉,但是實際上,人就是人,人區別於動植物的很大一點就是人有豐富的感情需求,沒有了情感,得不到關愛,人的生命力就會逐漸萎縮,有再多的錢也沒有用,後果不言而喻。

第四種,是家長通過打罵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情緒,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我自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我覺得我基本上沒做過什麼過分的事情,學習很努力,是個很乖、很懂事甚至很富有自我犧牲的孩子,但是依然不定時被打罵,非常無釐頭,長期的恐懼造成了我內心的惶恐不安,我睡覺都是用被子把頭給蒙住,否則我覺得我就會被不明力量給打擊。成年之後我問過爸爸媽媽:「你們打了我那麼多回,是不是因為我做得不夠好,惹了你們生氣了?」然後就是長長的沉默,我接著說:「會不會其實就是發洩自己的情緒呢,比如上班時候遇到挫折,情緒沒地方出,然後打一頓孩子就好了?」爸爸媽媽點點頭,說:「確實上升不到挨打的程度,年輕時候總是覺得很煩躁,所以看到什麼也不順眼了,正好孩子在眼前,隨便一個理由就打了。」

我很感恩自己能看到這些,能分析這些,這樣我就能很好地解釋一些我之前根本不能解釋的事情了,我也慢慢找回自己的價值,很多時候,並不是「我」不好、「我」不對,而是我背負了別人的包袱,那麼,從今之後,我不要這些包袱,我就要自己幸福去生活。找到了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是我們每一個生命的終極目標。

今天早班車的這些內容對您有啟發和觸動嗎?您學到了哪些知識?接下來您打算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和行動呢?

如果您喜歡今天的內容,我希望您把它分享給更多的人,和我們一起把愛傳出去,把幸福帶回家。歡迎您把自己的收穫和感受發表在留言區,我們明天再見!

相關焦點

  • 孩子讀書家長焦慮,焦慮心情該如何疏導?
    最近有一個說法:朋友圈裡的中年人平均每個月焦慮一次,每次養活一篇10萬+。而中年家長的焦慮程度還需要再乘以10。是什麼讓家長們如此焦慮?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學校課業壓力大?孩子太不自覺?孩子太笨?孩子在學校裡老闖禍?孩子情商太低。。。
  • 不焦慮就學不好?正確看待孩子的焦慮
    焦慮是非智力因素中影響學習的一個誘因。很多家長一看到「焦慮」兩個字,就心理不安,其實焦慮也是一把雙刃劍。所謂焦慮,就是指學生擔心不能完成任務時產生的不舒適、緊張和擔憂的感覺。焦慮程度影響著學習的動機和學業成績。
  • 《讓孩子遠離焦慮》讓孩子走出焦慮,唯有父母引導
    今天介紹的這本書《讓孩子遠離焦慮》作者塔瑪·瓊斯基,美國著名焦慮問題治療專家,致力於幫助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讓心靈成為更安全的地方」。在這本書裡,作者分析了焦慮信息,教會家長如何更好地鼓勵和引導孩子克服焦慮。下面我將從「孩子產生焦慮的原因及療法,具體的焦慮問題及措施,家長怎麼做減少焦慮對孩子的影響」三個方面闡述家長引導孩子面對焦慮,直面人生。
  • 孩子在幼兒園常見的5種焦慮,家長如何應對?
    孩子初上幼兒園,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焦慮。今天我們來聊聊孩子在幼兒園常見的5種焦慮,以及家長該如何應對。焦慮1 孩子不肯和家長分離每年一開學,幼兒園門口哭成一片,有的孩子哭,抓緊家長的衣服不讓家長走,還有家長和孩子抱頭痛哭。
  • 父母的焦慮,孩子的焦慮
    焦慮本身是一種情緒,是面對棘手的問題或者壓力很大的時候產生的情緒,孩子成為焦慮的影響者,對孩子而言並不是太好的事情。心智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這是屬於孩子的特定階段,也會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家長把孩子當做大人,傳遞與轉移焦慮,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孩子本身的接受能力。
  • 孩子學習跟不上 家長如何不焦慮
    」擁有了一個這樣的孩子,父母需要內心多麼強大才可以不焦慮?面對現狀如何做到既不抱怨也不放棄?如何調整心態儘量傳遞給孩子積極正向的能量?承認孩子不是複製品我接觸過的學困生父母中,不少人都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而有強烈的挫敗感。他們從心裡覺得孩子的「失敗」就是他們的失敗,仿佛是他們生產出了一個質量欠佳的產品一樣難受。這種心理在不同學歷背景、不同職業的父母中都存在。
  • 孩子考試家長卻感到焦慮?學會緩解,避免負面情緒影響孩子的狀態
    明明是孩子考試,這位媽媽卻比孩子還要焦慮,這是明顯的本末倒置。一個家庭只有擁有良好的家庭氛圍,才能給孩子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為了孩子,家長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影響家庭氛圍的原因。居安思危的心態孩子在小學成績不理想,家長就會思慮,初中高中的學習難度比小學大得多,如果孩子連小學的學習強度都接受不了,那麼又如何去面對更難的挑戰,因此只要孩子的成績稍稍有所波動,家長就會感到焦慮不安。3.
  • 吼孩子,會損害孩子的智商?別讓你的焦慮情緒,影響孩子智力
    美國杜克大學有研究表明:孩子如果在1歲的時候,經常聽到父母的吼叫聲,他們的智力發展會變慢,並且,孩子長大後會容易出現好鬥的行為特徵。這說明,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的焦慮情緒,會影響到孩子智力的正常發展,各位家長要注意了。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每年春末夏初,大概是家長們最焦慮的時候。學區房、幼小銜接、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大學畢業後的就業,眾多關於教育的話題,連番「轟炸」家長,焦慮指數也不斷飆升。面對現有的教育資源分布和嚴酷的社會發展現狀,「焦慮」已經是家長們躲不開的話題。「焦慮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特有的問題。
  • 孩子考試壓力大太焦慮?教孩子「反焦慮思維」,消除不必要的焦慮
    &34;這一句話常常會出自很多家長的嘴裡,但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壓力也很大。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過就是在學校裡面學習,比起我們工作簡直太輕鬆了,但其實孩子每一次考試都會有考試焦慮,像中考、高考這些決定孩子未來就業方向的重大考試,孩子往往都會因為考試的壓力而產生過大的焦慮,從而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 「分離焦慮」焦慮的是孩子?其實還有比孩子還焦慮的
    當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了或者是因為一些原因不得不離開孩子,這時家長都會顯得過分的擔心孩子,擔心孩子會不會適應不了、會不會哭鬧、受欺負等等一些問題。分離焦慮往往焦慮的都是父母通過幾次實驗我發現孩子在離開家長得十幾分鐘會用盡各種辦法哭鬧、撒嬌,試圖利用家長得焦慮來達到不和家長分開的目的,當家長狠心離開,孩子也就哭鬧十多分鐘、最多半個小時就好了。
  • 教育孩子,家長異常焦慮!無非這2個原因,家長願改變自然不焦慮
    今天這節課講解,孩子考試就緊張焦慮的孩子,家長該如何引導?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遇見很多孩子平時學習成績很好,但是一考試就會緊張不安、失眠、頭痛、胃痛、發燒、頻頻小便,或者考試時手發抖、甚至在考場上發呆等,這些行為就表明你的孩子考試焦慮,考試焦慮往往都是壓力過大造成的。你看現實中這樣的孩子挺多的,每逢大考必不行,這些都和孩子的考試焦慮有關。
  • 高考臨近,家長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怕家長進來影響學習」,所以家長的心一直是吊著的:「到底學得麼樣?,高三家長真可憐,什麼都得忍者,簡直是現代版「忍者神龜」,生怕影響孩子的情緒。2、高考倒計時,焦慮加劇:疫情過後,「神獸」們終於複課了,家長們覺得終於可以鬆口氣了,但是更殘酷的競爭和對比才開始!
  • 孩子分離焦慮,摔東西絕食,家長如何應對?
    經常有家長問關於孩子分離焦慮的問題,有的家長說每次回家和孩子相處,當要離開時孩子總會哭的稀裡譁啦,不想要家長離開。也有的家長說孩子上幼兒園要家長全程陪同,一旦家長離開,孩子就開始哭。像這樣類似問題還有很多,總之就是孩子離不開家長。
  • 復學在即長時間不上幼兒園,孩子的「分離焦慮」又開始家長如何辦
    其中一位位家長的說話引起大家的注意,我的孩子聽了準備回校幼兒園消息,突然大哭了,之後幾天的心情都是陰天、有時晴轉多雲、甚至下雨天,連晚上睡覺都不安穩,像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一樣了。聽到這位家長描述術自已的孩子,我已感覺到她孩子開始「焦慮」了。
  • 讓孩子遠離焦慮:3個方面了解焦慮的各種表現,幫助孩子應對焦慮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這樣說:我了解你現在的感覺,但這些只是大腦自動出現的小故障,現在我們來糾正它們,你覺得去春遊會遇到什麼事情呢?你為什麼會這樣想呢?你覺得別人是怎麼想的呢?如果孩子年齡還比較小,那家長可以嘗試給焦慮取一個綽號,比如說叫「大蟲子」。每次孩子感到不安和焦慮,家長就可以問問是不是那個焦慮大蟲子又出現了。
  • 致家長:父母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不給孩子帶來壓力?
    家長接納自己幫不到孩子的事實,並且陪伴著孩子走她(他)的路,其實是非常好的選擇。她(他)會感受到:「我的爸媽是在見證我的艱難和堅強。」當孩子們所經歷的艱難超出了父母的經驗和能力範疇,父母表示自己也不確定要如何處理時,她(他)有時反而會因此而感到驕傲——我在做一件超過父母能力範圍的事情!靠著這份信念,她(他)會有動力要靠自己走出困境,搞點事情出來。
  • 開學=焦慮?如何避免孩子開學焦慮,90%家長都做錯了
    對於開學,大多數孩子可都是肉眼可見的焦慮,對此,不少孩子們紛紛留言:01.從前幾天開始,「開學」這兩個字就逐漸佔據了我的腦海,然後零食不香了,遊戲不好玩了,小說也不好看了。02.來自快開學的症候群:睡不著,怕鬧鐘,怕起晚。03.
  • 如何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許多孩子都會遇到分離焦慮問題,令這個問題讓很多家長非常不知所措,一時間不知道怎麼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最經常遇到這個問題的情況時是孩子要上幼兒園的時候,大部分孩子在進入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哭嚎著,拉著這父母的衣角,這也是分離焦慮的一種表現。那我們應該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 如何緩解孩子入園的分離焦慮
    孩子入園前的心理準備工作有沒有做好,入園當天家長情緒是否平穩、愉悅,該走的時候是不是果斷離開,這些都是相當關鍵的影響因素。 每個孩子的適應狀況都不太一樣,通常分離焦慮會持續一周到一個月的時間。但也有分離焦慮可能會反反覆覆持續一年,甚至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