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是當之無愧的鐵血硬漢,他從小就心懷家國,一心要收復中原,統一大宋。他的詞中有金戈鐵馬,有氣吞萬裡。他是橫刀立馬的狂沙戰士,也是挑燈看劍的豪邁俠士。大宋詞壇因為他的存在而顯得更加豪情壯志,無數後來者以他為榜樣。
怎奈生不逢時,滿腔熱血卻只能歸隱田間,最終成為了辛稼軒。他從簡單樸素的生活中尋找生命的樂趣,一花、一草一木,都成了創作的源泉。夏天他在稻花香裡聽取蛙聲一片,喝醉了他竟然調戲起松樹來,辛棄疾看淡了仕途,但是也看開了人生,其實他的心中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抗金殺敵!晚年,辛棄疾的牙齒掉了,他特地寫了一首很看起來很幽默的詞,實際上卻滿含著心酸和憂傷:
《卜算子·齒落》
剛者不堅牢,柔者難摧挫。不信張開口了看,舌在牙先墮。
已闕兩邊廂,又豁中間個。說與兒曹莫笑翁,狗竇從君過。
人老了,牙齒鬆動,容易掉落,辛棄疾老了就遇到了這樣的事,不得不感慨英雄遲暮啊!這首詞中辛棄疾沒有表現出以往的硬漢氣質,反而有一種隨心所欲,順其自然的感覺。他既沒有唉聲嘆氣,也沒有怨聲載道,反而用一種幽默詼諧的語言娓娓道來。讓人看後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感覺!
第一句就耐人尋味,說了一個頗具哲學意味的命題,「剛者不堅牢,柔者難摧挫。」堅硬的東西容易被折斷,而看起來柔軟的東西卻難以摧折。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也是全詞的關鍵。緊接著辛棄疾繼續論證自己的理論,舌頭很軟,牙齒很硬,牙掉了可舌還在,剛好證實了剛易折柔易存的觀點。而這一理論並不是為了證明舌頭和牙齒誰更厲害,而是由此來論證人性。做人也是如此,過於剛直的人反而遭受挫折,懂得圓滑處事的人往往能夠在社會上生活得很好。看起來軟弱的人,實際上可以保全自身,而看起來很強的人,往往卻處處碰壁。辛棄疾這兩句的真正目的是諷刺那些圓滑世故像舌頭一樣的人。
下片繼續諷刺「已闕兩邊廂,又豁中間個。」已經缺少了兩側大牙,中間門牙又豁去了一個。看來辛老的牙齒掉的很多,連門牙都沒了,這可救破相了。「說與兒曹莫笑翁,狗竇從君過。」但是辛棄疾沒有糾結於自己的樣貌,反而說了一句非常幽默的話。你們這些人別笑我掉了牙像狗洞,因為這狗洞可以供你們鑽來鑽去玩呀!
初讀起來覺得辛棄疾是一種自我解嘲,好像是因為別人笑話他生氣了,但是仔細想來似乎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兒曹」是一種蔑視的稱呼,自然不是指頑童,而是指之前那些圓滑世故的「舌頭們」。這裡辛棄疾正是指責他們阿諛奉承極盡諂媚之態的醜陋,讓他們去鑽狗洞正是對他們的諷刺和咒罵。
雖然這首詩讀來很暢快,能夠感受到辛棄疾的幽默與辛辣的諷刺,但是還是令人有一些淡淡的憂傷,辛棄疾正是因為自己的個性剛直,像牙齒那樣,才會在那種柔弱的環境下無法施展自己的作為。現實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阿諛諂媚,會說話的人往往能夠生存的很好,反而是那些剛直不阿,實話實說的人沒有立足之地,既得罪了別人,又傷害了自己。「剛者不堅牢,柔者難摧挫」實在是值得所有人好好去深思的一個問題啊!
究竟是做「剛者」堅持自己的好,還是做「柔者」左右逢源的好呢?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