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橙子媽媽
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父母們的焦慮時常來自於我們自身的矛盾狀態,比如:
・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人,但一旦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反駁」我們的意見,我們就接受不了;
・對於手機,我們覺得完全不接觸似乎是不現實的,但是給孩子自主管理,又常常會失控,到底應該怎麼辦?
・我們也知道孩子很辛苦壓力很大,覺得他們需要有一些放鬆,但孩子一旦不把時間花在學習上,尤其是這個調解壓力的方式是通過電子產品時,我們又時常覺得白白浪費了大好的時光;
・有些題我們連看都看不懂了,但孩子一旦不會做,我們又容易質疑他,你上課到底好好聽了沒有?
・我們希望孩子面對困境有勇於挑戰的勇氣,經歷挫折有復原力,但一看到孩子深處困境中,就焦慮不安,立刻出手相助,告訴他應該怎麼做,或者直接幫他解決了問題;
・和自己說了幾百遍,要冷靜,冷靜,不要發火,好好說話,但又特容易氣不打一處來,陷入到憤怒裡,然後是自責;
・我們嘴上說著:只要健康就好其他一切都是浮雲。心裡想著:上不了好初中怎麼辦,考不上高中怎麼能行。行動上做著:「逼「著孩子你得再努力一點,再努力一點。
還有很多這樣的矛盾狀態,來自我自己的切身體會,也來自那麼多家長和我溝通時,透過他們的焦慮捕捉到的共性。有一位爸爸和我說:「第一次當父母,實在是無從下手,等小二子重來一遍時,就有經驗了。」相信我,如果不提高底層思維能力,也許在某些「點」上我們確實有了經驗,但在「面」上,還是不能應對其他層出不窮的困難。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腦海裡浮現了兩個畫面。
畫面1
我們駛入非常擁堵的道路,在滾滾車流裡進退無能,極其煩躁。幻想著如果我們的車可以飛到空中,就能看清更大範圍內道路的全貌,就可以選擇相對而言最暢通的那條路。即使依然會遇到堵車,我們對堵點會有足夠的準備:提前加滿油不至於趴窩在路上,提前預估好時間不至於錯過「末班車」。
畫面2
我們站在山腳干著急,仰頭看不見山頂,低頭找不到去山那邊的路。如果站到山頂,我們可能看到不一樣的景色,但我們的精力都被消耗在山腳滿眼都是石壁的一塊塊「困境」裡,沒有向上攀爬的力量。
身處青春期這個特殊階段的漩渦裡,你們有沒有過和上述兩個畫面類似的感覺。心有餘力不足,一切行動變得艱難,失去掌控。
如果我們可以把自己和眼前的「困境」進行分離,讓自己站得更高一些,就能看得更遠,更全面,就會知道途中的那些困難都是必經之路。我們可以提前做好準備去應對而不是深陷其中,我們可以繞開一些坑,可以不再那麼閃躲,而是勇敢、堅定地向著目標前進。哦,還有最基礎的也是最關鍵的, 明確知道目標在哪裡。
我們這麼矛盾,本質上,是我們自己的「功力」不夠。做父母也需要用功,智慧地用功,在繁瑣裡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以保證自己可以「站」得高,「看」得遠,焦慮就會減輕很多。
要做的事情那麼多,永遠也做不完。我們不需要事無巨細,不需要完美,我認為理解並踐行以下關鍵的三點就足夠了。
1、系統化地學習
當我們足夠「專業」,我們就會變得堅定。堅定自己的判斷,堅定我們的目標。
碎片化地看朋友圈的雞湯、育兒心得、勵志故事,偶爾聽一堂名師課,看似在學習,但並不能全面地架構我們的知識體系。再好的方法,理念,如果不能被串聯起來,只能成為一座座孤島,並不能給孩子提供長遠的幫助。
系統化地學習是父母應該終身踐行的事業。閱讀是最便捷,投入產出比最高的工作。靜下心來,認真讀一本書,你會慢慢發現收穫是驚人的,很多困惑都將迎刃而解,而你在面對問題時,會淡定很多。
2、未雨綢繆的愛
很多時候,不到萬不得已,我們是不會求助的。比如在和我溝通的不少家長裡,有孩子已經休學了半年及以上的,有沉迷手機嚴重影響學業的,有在青春期的性教育上完全缺失導致孩子受到傷害的。我能感受到他們的焦慮、困惑,還有後悔:要是早一點學習了解青春期階段的相關知識,也許就可以避免走很多彎路。
未雨綢繆是非常必要的,前置性學習,怎麼都不嫌早。但並不是說我們這樣做了,孩子就不會遇到問題,而是當我們再遇到問題的時候,會知道發生了什麼,可以用更科學的方法去解決。
3、想明白,我們真正需要教給孩子的是什麼?
我們被孩子教育的一個個問題所困擾,如果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歸類,可以發現一些共性。
比如,沉迷遊戲,孩子需要學習的是如何面對誘惑;作業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完成,孩子需要學習的是如何進行時間管理;對同學斤斤計較特別敏感,他們需要學習的是人際關係、環境融入;總是發脾氣,不知道理性解決問題,他們需要學習情緒管理……
我們看似在幫助他一起解決一個個具象的問題,本質上,我們是在教給他處理這些問題的思維方式。他們會從中學習:父母自己遇到類似問題時是怎麼做的,父母是用什麼方式、思路教我們的。理解這一點,可以幫助我們以一個更高的格局來面對我們和孩子眼前的困難。
問題從來都不會永遠消失,只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如果孩子可以通過青春期的練習學會科學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他們的漫漫人生會更從容。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橙子媽媽。資深媒體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專注研究青春期身心發育、親子關係、情緒管理。「做終身學習的父母」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