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美國陸軍中將H.R.麥克馬斯特的新書Battlegrounds,很有啟發,推薦給本號讀者。
書中有兩處談及「一帶一路」的句子令文刀君印象深刻。
關於「一帶一路」的英文表述,書中這樣說:
「The party’s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achieve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realize the China Dream come together under the One Belt One Road (OBOR) initiative, later labele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for foreign audiences, to mask its China-centric nature」
麥克馬斯特注意到中國官方對「一帶一路」英文譯法的更改,即,由最初的「One Belt One Road (OBOR)」改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英國《經濟學人》曾嘲笑「OBOR」這個譯名(見舊文),而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在語言上更貼近英文受眾(foreign audiences),更重要的是,它避免了「One (Belt)One (Road)」給人的霸道感。用麥克馬斯特的話說,這種霸道感其實就是「China-centric nature(以中國為中心的本質)」。
這段話值得專業譯者關注,因為我們在翻譯中國特色政治話語時要特別注意選詞用詞所流露的政治暗示(political overtone)。
國家層面的政治話語英譯須格外慎重。話語暗示可能是有意為之,也可能是無意的,譯者不一定及時發現,但譯文的真正受眾可能會想歪。讀懂英文的話語暗示,是文字工作者尤其是專業譯者的必修課。這門課修不好,實踐中可能會犯大錯。
文刀君在前文提到,美國官方堅持使用「Burma」而非「Myanmar」作為緬甸國名,這也是考慮「political overtone」的一種表現。讀懂英文表述的「弦外音」,一方面要有足夠的語言積累與應用實踐,另一方面要對文字保持敏感。法新社描寫「馬雲不見了」獨樹一幟用了「evaporate」一詞,相比單純使用「disappear」,其實暗藏「譏諷」(見舊文)。
書中談及「一帶一路」項目時,還有一處用詞也是「話裡有話」:
... to inoculate countries from bad deals under One Belt One Road.
疫情之下,諸位對"inoculate(接種)"一詞想必並不陌生,比如「inoculate people against Covid-19」。
麥克馬斯特在「一帶一路」語境下用「inoculate」一詞表達「guard against」之意,可以說用詞相當形象生動,但是,把「一帶一路」項目暗喻為「disease」,防「帶路」如防病毒,厭惡之情躍然紙上。
麥克馬斯特曾任川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也曾隨川普訪華,對中國政治制度、歷史文化以及當下的中美關係都有比較犀利務實的觀點。諸位不妨讀讀這本書。一讀觀點,二讀語言,三讀個寂寞吧。快過年了,閒著也是閒著。
晚安!
戲說中外
寧要「附庸風雅」,不要低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