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由北京大學科研部和醫學部科研處共同主辦,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承辦的「北大科技沙龍——化學生物學專題」在化學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A205會議室舉行。本次沙龍由藥學院張禮和院士擔任召集人,邀請了來自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藥學院、國際癌症研究院等單位的30餘名相關領域專家出席,旨在搭建跨學科、跨院系學術交流平臺,進一步加強北京大學「十四五」理工醫科研規劃,謀劃科技布局和前瞻部署。
科研部重大項目辦介紹了「十三五」期間北京大學承擔的科技部重點專項領域分布情況,對「十四五」的科研方向和新形勢進行了分析研判,指出應充分依託北大多學科與交叉融合的優勢,以具體科學問題為牽引,凝鍊方向和隊伍,在前沿與交叉學科領域培育新的突破點,提升重大項目承接能力,孕育重大成果。
科技沙龍現場
作為本次沙龍的召集人,張禮和在主題報告中指出,當前的趨勢為醫學生物學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前景,要充分發揮化學、醫學、生物和其他相關科學的學科交叉優勢,突破傳統的研究方法;要針對生命體系基因轉錄、編輯、修飾和信號轉導過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開展化學生物學研究,發展新技術、新方法;要結合臨床重大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新的標記物、新的藥物作用靶點和新的先導結構,為創新藥物的發現奠定基礎;要促進相關科學研究的銜接和交叉集成,培養具有原創能力的化學生物學研究人才團隊。
張禮和作主題報告
在題為「化學生物學驅動的生物醫學研究」的報告中,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陳鵬教授從生物化學發展的角度出發,以豐富的例證闡述了化學和生物學的三次融合:第一次融合以抗生素為代表,通過偶發事件中自然現象的發現與探索,推動了人為有目的地通過化學生物學手段治療人類疾病的實現;第二次融合觸發了化學生物學的興起和發展,使人類通過外源化學物質、方法或途徑,實現了在分子層面上對生命體系進行精準的修飾、調控和闡釋;第三次融合是化學生物學向臨床醫學的拓展,科研人員應立足最佳切入點進行深度融合,解決機理問題。
陳鵬作主題報告
藥學院周德敏教授在題為「以病毒攻病毒——化學生物學新思路」的報告中,從現有疫苗存在的缺陷和瓶頸出發,介紹了「自然學習—仿生—抗病毒」的理念,對借鑑病毒感染人體誘發免疫反應開展的疫苗源頭創新研究和借鑑病毒基因片段重排致抗原飄移開展的藥物源頭創新研究進行了闡釋,提出向自然學習、實現從0到1突破的思路建議。
周德敏作主題報告
與會專家圍繞化學生物領域的科研思路、前沿問題與合作方向展開了開放的交流和討論。活動最後,張禮和提出,希望北京大學化學生物學領域的專家在研究中充分結合臨床醫院的重點學科和優勢方向,在化學生物學前沿領域開展廣泛的合作,形成有北大特色的化學生物學研究方向,對接國家需求和目標。
交流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