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年初,很多人都出來了,所以關於定居和就業城市如何選擇的問題,明顯增多。
如下我們先看個星友的提問:
幽哥好,我有個城市發展的問題,想麻煩您解答。
本人男,老家在十八線,獨子,19年碩士畢業,之前在深圳工作了幾個月,目前辭職狀態。
家裡說深圳房子太貴,讓我考慮去杭州蘇州這種二線相對房子便宜一點的地方發展,家裡能負擔150到200萬的首付。
目前有這幾個選擇:①回老家工作,②直接去二線城市工作,③在深圳待幾年再去二線城市工作
幽哥怎麼看?二線城市哪個最值得去?
提問中,實際實際上並沒有說明你本科、研究生就讀的母校所在城市,但是根據你給出的條件綜合評估後,我覺得你應該選擇廣州。
理由有三個:①它畢竟是一線城市,各種生活設施配備齊全;②它的工資不低;③它的房價也相對較低,比很多二線城市還要低,甚至比南京,蘇州,杭州,福州,廈門等都要低一點。
也就是說,在廣州工作的的性價比還是非常高的。
如果你一定要選擇房價低的地方,可以先在深圳或北京,上海選一個就業城市,之後在這些一線城市周邊買房。
你需要明白的是,在40歲之前,就業城市並不是定居城市,也不要總想著養老。
在40歲之前,你要做的是全力奮鬥事業,所以應該選擇一個可以拿到高工資,便於跳槽,就業機會多的一線城市。
40歲之後,再考慮父母的養老,你自己未來的定居城市,孩子上學的城市等等。
再給你降低一點吧,就是38歲之前,離你現在還有10幾年的時間,在這期間你要做的就是全力奮鬥你的事業。
關於買房,你可以在北上廣深工作,在廣州買一套房,經濟條件允許可以在老家省會再買一套,在女朋友老家再投資一套,達到中產階級。
總之,在選就業城市和定居城市的時候,千萬不要混在一起。
其實,這裡就有一個衍生問題:【幽哥文章摘錄- 早點回老家發展,是好是壞?】
很多群友回了老家,比如回了十八線的這位D師兄。
D師兄也不過畢業六七年,回老家後找了份月薪萬把塊的工作,相當不錯了。但也因為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勾心鬥角的辦公室政治,還有成家立業問題,不斷問我。
我們選擇一點,如下截屏中,大家看下他回老家2年後的感慨。
這就對了,回了老家,哪怕一直在父母身邊,哪怕兄弟姐妹經常看到,實際上也是各過各的。不是讓你成天將父母拴在褲腰帶上,才顯得你孝順。
我之前說過,40歲之前不要考慮父母的養老,你要利用這15-18年全力奮鬥你的事業。
何況,在父母才50歲上下尚年輕的時候,你一直跟父母一起,不是成天跟父母討論隔代的矛盾?你們聊不到一塊兒去啊。
只有七八十歲的父母,才能成為「老小孩」,此時跟你就沒有矛盾了,因為他們成了「孩子」,會聽你的。
你這麼早回老家,52歲的父親49歲的母親,那就是你的「持不同政見者」。
大城市更有機會,你看如下重點高校分布,一看自明。
教育資源分布就是不公平的,如果「遲早要回老家我就早點回老家」,那遲早要死亡我就乾脆不出生,不是更好?要麼出生後請婦產科大夫將你捏死?不行,大夫還得坐牢。
這是歸謬法,我也不是慫恿你留在大城市,只是你得根據時代來選擇自己的道路。
沒有一個時代,是坐吃等死的時代。自古如此,即使在老家奮鬥事業,也不是成天坐在家中。
所謂「父母在,兒不遠行」,要看你自己多大歲數。
當你自己的孩子都出生了,你就是父母,孩子是以你為家,你在哪家在哪。
當你35歲過後,你就是家庭的頂梁柱,父母就成了老小孩,你就是他們的家。
當你50歲時,父母都可能帕金森,這是什麼意思?這代表著75歲他她已經不認識你,但你要一直贍養他們到臨終的80或85歲,你要麼接他們回你家,要麼送到養老院。
巨嬰,是不懂這個道理的,他們明明不是富二代,卻在30歲過後,都40歲甚至50歲了,還將父母所在的地方當成自己的家。
那地方,標準的應該叫做「出生地」,大一點叫做「家鄉」。
誰都愛自己的家鄉,但並沒有說誰都要在家鄉或者家裡發展事業。
你這麼早回了老家,又抱怨老家沒有事業發展機會,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你自己環顧你身邊,無論哪個有出息的同學,還是事業逆襲的老鄉,亦或是資產萬貫的叔叔阿姨,他們、她們有幾個是大學畢業後回老家成就的?
不是說老家不好,這就是一個悖論。締造了新中國的人,這是多麼大一個事業,他也是來自韶山,卻不是從小出生在北平。
其他各類名人,包括有所建樹之人,莫不如是。
最後,你問:早點回老家發展,是好是壞?
回答: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你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並結合這個時代,但固守老家的思維,肯定是默守陳規的,事業發展相對空間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