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孩子的情緒是不可避免的,是需要被接納的。而孩子的情緒也同樣是需要發展、是不能被壓抑的。隨著孩子年齡不斷增長,情緒也會變得越來越成熟,不再是喜怒哀樂、你搶我奪,情緒變化無常,而是會協調一致地去工作。在現實生活中,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們的情緒似乎不是那麼容易觀察,也不是我們所能把握的。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幫助孩子發展他們的情緒呢?
1、高興
我讓一個上教育戲劇課的孩子用三個行為語言來表達高興,他不由分說地跳跪到沙發上大笑,接著是抱起墊子表達激動,再接著準備要抬沙發,我趕緊制止住,因為我知道他高興過頭了。
通過孩子的表現,我發現他表達高興的背後實際上有一種宣洩的傾向。在這個活動中,我們能夠判斷出,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既有清晰的部分也有不覺知的部分,而清晰的部分都是意識的部分,往往那些潛意識的部分是不知不覺中流露出來的。
如果我們想讓一個孩子既清晰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必須要在意識和潛意識兩個部分都有認識和覺知,這樣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內在豐富的感受。
2、悲傷
想要讓孩子們能夠認識、把握並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是一個情緒發展的過程,是需要學習的。
在教育戲劇的課堂上,我們給孩子們設計了各種表達情緒的環節,比如讓孩子們表達悲傷時,一個小女孩獨自坐在地板上,將頭埋在雙膝間,雙手環抱著雙肩,頓時,我就感覺到了那種悲傷形成的場域——孤立而且封閉。
當孩子發現我在觀察時,立刻領悟到了我的欣賞,她在心裡會意地看著我,眼睛裡有難以覺察的得意。內在這一系列豐富的情緒就在一瞬間表達完成了,而我們只是提供了一個機會,甚至很難說是學習的機會,似乎僅僅是一個表達的機會,孩子就這樣完成了一次對自己內在情緒世界的經歷,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
表達情緒的學習是個外在的活動,而表達的基礎是孩子內在豐富的情緒感受以及逐漸趨向成熟的情緒發展。
孩子在青春期(12歲)以前,在所有的情緒中,佔主導位置的應該是快樂、愉悅的情緒。在這種情緒中長大的孩子,應對外部世界的情感模式就會變得更加積極和正向,面對壓力和痛苦的時候,內在就會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這份面對困難的勇氣就來自於童年時期的那些快樂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