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盾構研究40年「只進不退」的「老頑固」李建偉

2021-01-09 央廣網

  

  李建偉向徒弟們介紹盾構的零部件組成

  央廣網上海7月23日消息(記者 王晶)2015年6月,全長5260米的上海虹梅南路越江隧道盾構拆除完畢,基本具備通車條件,預示該工程提前2個月完工, 作為該項目的主力,上海隧道機械製造分公司車間主任李建偉自掏腰包與工友們喝了一頓酒當作慶祝,這也是他參與100多個市政建設重大項目時,少有的娛樂方式。

  

  李建偉與工友討論盾構的構架問題

  作為國產盾構的「智」造者,常年在外搞工程的李建偉有一身的「毛病」。由於隧道空間狹小,有時深度高達40米,裡面的溼度較大,往往超過正常人身體的極限值,時間久了,一直在隧道內堅守的李建偉在2012年就生了一場大病。此後,年近60歲的李建偉考慮到身體問題,結束了過去十幾年「周末很少休息」的狀態。

  隧道盾構項目(盾構即隧道掘進機,在我國習慣稱為盾構),工期緊且持續時間長,用李建偉自己的話講:「工程等著呢,容不得休息的。」有時工期長、壓力大時,「老菸民」李建偉一天能抽上一盒的煙,由於吸菸量過多,還曾住進過醫院。「當年要是我不住院沒護士照顧我,怎麼能有機會給我兒子介紹現在的護士媳婦!」在徒弟衛永清眼中,師傅永遠是個「樂天派」,卻也還是個「只進不退」的「老頑固」。李建偉常常和徒弟講:「只要有盾構『只進不退』的精神,沒有什麼事兒是做不好的。」

  

  李建偉與徒弟們在辦公室討論盾構模型圖

  紮根隧道事業四十餘年,李建偉先後榮獲2008年上海市軌道交通立功競賽優秀建設者、2011年上海市首席技師、2015年至2017年上海市徐匯區高技能人才等榮譽。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承接新加坡地鐵盾構項目、印度地鐵盾構以及香港昂船洲盾構等項目後,更是打破了洋盾構一統天下的局面。

  雖獲譽無數,但是李建偉似乎卻不太看重這些:「我這個人做事兒要麼不做,要做就一定會把它做到最好!」

  

  李建偉在車間

  「掘地三尺」 非一日之功

  上海長江隧道自2014年12月開工起,就因其「長、大、深」的特點,吸引著業界同行的目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李建偉和他的團隊承接製造了兩臺長江隧橋盾構—長江一號和長江二號,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盾構,直徑達15.43米,但是當年在上海乃至全中國,都沒有一個工具機,可以承重達一千多噸並對如此之大的盾構殼體驅動安裝部位進行金加工設備。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李建偉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李建偉和他的團隊夜以繼日的模擬試驗、反覆驗證,最終組裝出一臺「土立車」,實現了工件不動立車動的反式加工模式,開創出國內超大直徑盾構驅動內圓立車設備,完成了超大直徑盾構殼體的金加工任務,創造並刷新了超大直徑盾構加工的新工藝。

  時至今日,經李建偉手底做過的大型盾構不下100個,均應用在國家重大隧道工程建設當中。但「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

  1996年, 當時月收入只有1900元的李建偉每天奔波在各個工地車間,對於那時只有7歲的兒子,現在回想起來李建偉滿心的愧疚。「那時,白天我和老婆都上班,就把兒子直接鎖在家裡,讓他在家看電視。到了中午從工地回家給兒子做飯。有次晚上老婆有事加班,深夜10點半我從工地趕到家,兒子竟然將門栓在裡面栓上睡著了,敲半天沒有應答,沒辦法我只能將窗戶的玻璃砸掉,自己爬進去。」

  聽過這事兒的工友都覺得有趣,但是只有李建偉自己心裡清楚,幾十年來每天的早出晚歸,除了為了這個家,更是想在盾構研究方面走得更遠。

  在剛進廠一年,李建偉雖作為學徒,跟著師傅學習盾構技術,但骨子裡總有那種不服輸的勁兒,「那時師傅教我打孔,他將零件交給讓我操作,但是我剛畢業就連盾構基本的操作都不太懂,下班後騎自行車回家,我琢磨了一路,騎到一半我決定回車間,一個人連夜將剩下的零件全部打完。」

  如今,已經成為30個徒弟師傅的李建偉依然沒有閒下來,目前正在進行矩形盾構機的模擬試驗研究。他介紹:「矩形盾構機比圓形盾構機能更加充分利用隧道空間,但製造難度卻比圓形盾構大的多。」

  同時,這是國內第一個矩形盾構機,將於今年下半年正式完工,但是對於即將退休的李建偉來說,這也許是他40餘年的一線生涯中創造的的最後一個盾構。

  

  李建偉與徒弟討論盾構設計圖

  這個中國人讓德國人服了

  幾十年來,李建偉率領團隊完成各類盾構、頂管制造任務200餘臺,各類鋼模產品300餘套,極大的促進了國產盾構產業化基地的建設。

  談到國內盾構與國外的差距時,李建偉很堅定:「除了在構架上面的欠缺外,咱們國內盾構綜合起來不輸於包括德國在內的任何一個國家。」

  每個盾構3600噸,上萬的零件,代表著國家的機械化水平,而這個研發國產盾構的老師傅從未給國人丟臉。

  「2004年,建設滬崇蘇越江隧道時,我們和德國海瑞克公司第一次合作,當時的盾構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徑是15.43米,安裝到拼裝機時,原來設計圖上的吊點,與我們的設備部分地方不太符合,不具備吊裝的能力,德國人當時堅持自己的方案無誤,師傅和他們溝通說,如果按照這樣的吊點,吊起來時會出現撕裂的情況,但是德國人依然堅持原有的方案。」李建偉的徒弟董賓回憶。

  果然,當盾構吊到3米左右時真的掉下並撕裂,與李建偉當初預想的一樣。這事兒過去後,德國工程師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只要遇到困難,就去請教他,只要李建偉在工地現場,都會第一時間主動詢問他的看法,甚至經常親自登門拜訪。

  但是,李建偉也坦言,德國人的敬業精神是值得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學習的,當然包括中國。同樣,李建偉的敬業勁兒也都被徒弟們看在眼裡,當年在香港做地下工程時,他竟連續作業長達57個小時沒有上來。在平日,徒弟楊晨平告訴記者,每天下班,所有車間肯定是師傅最晚離開的。

  正是憑藉這份敬業與執著,李建偉已經是當前中國甚至世界上頂尖的盾構專家。

  

  李建偉在車間與德國人商量工程事宜 央廣網記者王晶攝

  星火相傳 後繼有人

  還有一年,李建偉就要退休,但對徒弟的挑選卻十分謹慎。做事態度要認真、需好學,自尊心強,李建偉似乎像是在尋找當年的自己。

  這幾年,他先後培養出楊晨平、丁宏偉等高級技師8名,董賓、徐文彬等高級工32名,還通過「雙師」培養帶教出具有「技師+工程師」職稱的範連、程瀛等青年骨幹能手,為該行業領域輸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談到師傅李建偉,平時做工程不太善於表達的徒弟們似乎有誇不完的話。

  現在的車間副主任楊晨平是李建偉一直的徒弟,他認為:「師傅專注做一件事兒,並且會上升至愛好。」

  作為焊工,衛永清1996年進廠,對於「一專多能」的師傅,他認為自己不管投入多久的時間都很難趕得上。「剛進廠時,師傅那時做鉗工,剛出校門的我認為一個鉗工怎能懂得我們做焊工的事兒,後來發現師傅比我對電焊懂得還多。」

  衛永清回憶:「2006年為迎接世博會做工程盾構,因為上海的土質是多元化的,盾構的刀盤需選擇硬質合金刀,當時我按照一般的方法進行氣焊,自認為焊法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師傅卻說,從長期使用角度考慮,你還要注重到刀盤使用時間的問題,隨後便指導我從刀盤的構制上進行改造,最後果然改造效果不錯。」

  事後,剛畢業「意氣風發」的衛永清蔫了,但卻暗自將李建偉當做榜樣至今。

  隨著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出臺和工業4.0的到來,機械制行業造將會進入全面快速發展階段。或許,將會用湧現出更多像李建偉一樣的國產機械「智」造者們。

  

  李建偉的辦公桌 央廣網記者王晶攝

相關焦點

  • 大國工匠 盾構先鋒
    盾構工程行業眾多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大國工匠,他們潛心研發、勇於創新、默默奉獻,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壁壘。為大力弘揚盾構工匠精神,北京盾構工程協會與工人日報社共同舉辦全國首屆「盾構工匠」評選活動。今天我們根據評選結果,公布獲選的50名盾構工匠優秀事跡。
  • 學習勞模好榜樣|貴州省勞模李吉:地下隧道的「盾構工匠」
    今年33歲的李吉現任中鐵五局電務城通公司盾構事業部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盾構機械操作工)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7月,大學畢業的李吉帶著滿腔熱血到了中鐵五局。李吉頂著巨大壓力,仔細研究施工工藝,及時調整掘進參數,謹慎準確地操作著每一個控制按鈕,確保盾構機掘進姿態平穩,盾構出渣正常有序。成功排除這次風險後,李吉對操作盾構機在複雜地層和高風險中作業樹立了信心。後來,李吉總結出了不同地層採用不同盾構機掘進的施工經驗,有效地解決了盾構施工難題,加快了施工進度。
  • 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
    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自去年六月啟動以來,各級工會層層組織推薦選拔,職工群眾廣泛參與。組委會辦公室經過認真審核材料、廣泛徵求意見、反覆對比遴選,從推薦人選中初選出50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候選人。
  • 重慶師範大學「大國工匠進校園」主題活動圓滿舉行
    為弘揚工匠精神,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加深大學生對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的理解,重慶師範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於2020年12月8日下午13點在學院樓117會議室舉行了「大國工匠進校園」主題活動。
  • 【研究】楊生文:大國工匠精神是什麼?
    但作為GDP全球第二的製造業大國的中國,並沒有多少百年企業。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沒有能夠得到有效傳承。  意識到這一點的中國,現在也正在重拾工匠精神。  2016年3月5日的「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 陳行行入選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郝勇)3月1日晚8點,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工人陳行行入選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據介紹,該活動自去年6月啟動以來,各級工會層層組織推薦選拔,職工群眾廣泛參與。
  • 大國工匠竺士傑教你挑戰不可能
    挑戰不可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大國工匠竺士傑5月22日開講啦~20年前,他是一名普通的碼頭裝卸工20年後,他成為全國聞名的橋吊高手>究竟是什麼成就了這樣的一位大國工匠?又是什麼讓他20餘年專注只研究一件事?
  • 《中國大盾構》書評:一幅大國技術「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畫卷(節選)
    一、權威、全面、全產業鏈,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部盾構產業及施工技術發展史中國的盾構製造起步於1953年,是一臺手掘式,因當時技術落後而停滯。2002年之後,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盾構機 實現了國產化和量產化,並且走出國門,出口到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 職業教育周搞事情第一波:大國工匠進校園
    2015年4月17日,國務院決定將每年5月第二周設為「職業教育活動周」。
  • 涵養君子人格 培育大國工匠
    面對新徵程,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如何不負時代、不辱使命?怎樣敢於擔當、勇於作為?這一直是院黨委深入思考努力破解的教育命題。讓人高興的是,學院在創新性探索與實踐中,不但成功破題而且碩果纍纍,以更高戰略、更寬視野、更強擔當,將發展重心轉移到質量提升與內涵發展上,走出一條立德樹人、培育具有君子人格和新時代大國工匠特色的育人新路。
  • 大國工匠進校園|郢匠揮斤,左縈右拂
    今天為大家推送的是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數控機加工車間鉗工組組長胡雙錢,參加2016年12月2日在上海信息技術學院舉辦的上海「大國工匠進校園」首場活動的精彩片段。
  • 濰柴大學·大國工匠的搖籃
    自辦學以來已累計為企業和社會培養數萬名高級技能人才,其中多人已成為省、市首席技師,成就最高者當選年度大國工匠。  學校藉助國際化企業濰柴的品牌和實力,充分發揮企業辦學優勢,引進企業先進管理理念,在教學改革、德育建設、教學管理等方面有了很大突破,已成為國內校企合作模式的領航者。
  • 輕工「大國工匠」李福祥:水性塗層開拓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揚。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建設適應輕工業創新發展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2017 年 9 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財貿輕紡菸草工會在全國輕工行業啟動了首屆輕工「大國工匠」推薦學習活動。
  • 大國工匠講授開學第一課——「中國夢·大國工匠公益巡講活動...
    8月31日上午,以「中國脊梁 強國一代」為主題的「中國夢·大國工匠」全國巡講活動走進衡水一中唐山分校(唐山金名學校),與全校3000多名師生、家長共話匠心精神。全國勞動模範王軍,全國模範教師張國、孫楠,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王澤旭出席活動並做主題講座。
  • 高水平工匠之師培養高素質大國工匠
    優質的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沒有高水平的工匠之師,就沒有高素質的大國工匠。目前,我省職業教育駛入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快車道,進一步擴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我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 國網員工王進當選「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
    3月1日,由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錄製的「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央視新聞新媒體同步播出。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檢修公司一線帶電作業員工王進光榮入選,是本次唯一入選的電力行業職工。
  • 西工大新設航天班,每年只招30人,班主任全是「大國工匠」
    在網上流傳的2020年35位「大國工匠」榜單中,西工大佔據了12位,他們有航天的先鋒,國防的基石。除了對我國科研的貢獻外,西工大最大的貢獻就是培養了無數大國工匠,已經成為我國「大國工匠」的搖籃。今年,這個搖籃又擴大了,將有更多的青年學子在「大國工匠」的親自培養下,成為將來的大國工匠,國家棟梁。
  • 「大國工匠」進校園 讓匠心精神薪火相傳
    最後高工提出,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工匠精神有著更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新一代的青年大學生是祖國新鮮的血液,應當培育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本次培訓,進一步鞏固了各位老師的專業知識,提高了他們的動手操作水平,也為更好的教導學生進行實訓打下了更加紮實的基礎。
  • 泉州市4名大師獲評輕工「大國工匠」
    近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財貿輕紡菸草工會公布了第二屆輕工「大國工匠」名單,來自全國各地的60名同志榜上有名,其中,泉州市4位大師獲此殊榮,他們分別是:史俊賢、吳德強、張建奎、林建勝。開展「大國工匠」推薦學習活動旨在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建設適應輕工業創新發展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素質勞動大軍。
  • 大國工匠受聘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客座教授
    2020-09-06 07:05:11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中工網北京9月5日電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郝赫)在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模學院今天舉行的2020級勞模新生開學典禮上,巨曉林、高鳳林、許振超、李萬君等4名大國工匠被聘任為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模學院客座教授。同時受聘客座教授的還有清華大學教授吳潛濤、沈原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建軍、唐鑛等4名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