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落葉紛飛秋天
「無痛分娩」從定義上來區分,也屬於自然分娩的一種,在等待胎兒出生的過程上沒有區別。但是又與完全的自然分娩有所不同,它採取了分娩鎮痛措施,產程中比較舒服與愉快,對產痛的感覺比較輕。無痛分娩、剖宮產都有各自的特點與存在的必要性,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去選擇,這裡將剖宮產與無痛分娩相比較。
「無痛分娩」優於剖宮產
「無痛分娩」實際上就是在自然分娩的過程中實施分娩鎮痛,與剖宮產的優劣比較等同於自然分娩與剖宮產的比較。雖然剖宮產的誕生確實拯救了不少母嬰的生命,但不應該成為分娩的主要或首選方式,世界衛生組織仍舊倡導自然分娩,並建議剖宮產率要低於15%。
剖宮產較「無痛分娩」對新媽媽有較大損傷,同時剖宮產血管都開放,新媽媽發生羊水栓塞的風險大於「無痛分娩」。對嬰兒而言,胎兒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較快分娩,容易患溼肺或發生新生兒窒息。所以,剖宮產還是更適合於有剖宮產指徵的人群,或者藉助輔助生殖措施得到「寶貴兒」的孕婦。
無痛分娩,其過程與自然分娩相同,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其優點也與自然分娩相同,產婦損傷小、恢復快、胎兒經過產道的擠壓,擠出肺內的羊水,不易發生溼肺和新生兒肺炎。有研究認為,經過產道的擠壓,孩子長大後不易得多動症。經歷自然分娩過程的寶寶,可以產生免疫抗體,新生兒半歲之內不易生病。
「無痛分娩」費用低於剖宮產
一般情況下,順利的自然分娩住院費用最低,應用腰麻硬膜外分娩鎮痛後自然分娩費用增加1000元,剖宮產術費用是自然分娩費用的2~3倍,費用最高。
非藥物性分娩鎮痛不收費,在孕婦學校可以做到免費聽課。針灸、經皮電刺激(TENS、HANS)、水針穴位注射等物理性分娩鎮痛只收幾十元;肌肉注射哌替定、安定等只花幾元錢;吸入笑氣分娩鎮痛需要300元左右;局部神經阻滯鎮痛如宮旁或會陰神經組織注射麻藥,只有幾十元的費用;腰麻硬膜外分娩鎮痛1000元左右。
「無痛分娩」卡在哪裡
以北京婦產醫院為例主要開展了三種「無痛分娩」,即陪伴分娩、HANS儀穴位刺激鎮痛、腰麻硬膜外分娩鎮痛。前兩者因無禁忌而可以隨時申請,腰麻硬膜外「無痛分娩」,在北京婦產醫院僅佔20%~30%。很多準媽媽希望實施「無痛分娩」,雖然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但通過病房的調查超過50%以上,大部分孕產婦對分娩鎮痛的鎮痛效果充滿期待與渴望。
專業麻醉師與設備成羈絆
「無痛分娩」,尤其是目前較為公認的腰麻硬膜外「無痛分娩」,準媽媽的感覺變得「遲鈍」,但是不影響她的運動和用產力,國外90%以上公立醫院可開展腰麻硬膜外「無痛分娩」,但我國目前只在大醫院開展。
何種原因導致腰麻硬膜外無痛分娩無法全面開展呢?實施這種「無痛」有四個條件:在宮口開到2~3cm;無胎兒宮內窘迫;家屬籤字後再執行;需要專業的麻醉醫生、醫療設施。
基於這些條件,首先專業的麻醉醫生和醫療設備成了實施該種「無痛分娩」的關鍵條件。無法全面開展腰麻硬膜外「無痛分娩」與醫務人員的配備、設備的限制、花費(屬於自費項目)等因素有很重要的關係。另外,準媽媽和家屬心中存在疑慮,主要擔心麻醉藥物影響寶寶的智力,少數人擔心實施麻醉的過程影響產婦的身體健康,比如:麻醉意外,也使該種無痛分娩的開展受到一定的阻礙。
此外,腰麻硬膜外「無痛分娩」需要準媽媽身體健康、無心血管疾病及腰椎疾病。
對實施「無痛」的認識不足
宮口開到3釐米後實施「無痛」,主要是考慮「無痛」對嬰兒的安全與影響。過早實施「無痛」不利於胎兒的娩出,過晚實施無痛增加準媽媽的疼痛感。
宮口開到3釐米之前的疼痛感,正常情況下準媽媽可以忍受。一般初產婦產程較長,如果宮口開得較小時應用腰麻硬膜外「無痛分娩」,可能影響產力,出現胎兒宮內窘迫、第二產程延長。總之,影響產程的可能性增加。而宮口開得越大就越接近自然分娩,產道對寶寶的擠壓越充分,對寶寶的健康也就越好,所以醫生建議準媽媽在能忍受的情況下,還是多堅持一段時間,讓宮口開得更大些。
但是多數準媽媽都不了解,也不理解如此開展的目的與意義,有些人認為宮口開到或者超過3釐米時再用腰麻硬膜外「無痛分娩」,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了,不值得再花錢、費力做麻醉了。實際上,宮口開到3釐米後的痛感更強烈,此時只要準媽媽提出「無痛」申請,並且醫生和設備條件允許就可以實施「無痛分娩」。
「無痛分娩」並非完全無痛
有人望文生義,認為「無痛分娩」就是一點兒疼痛都沒有。其實不然,由於人對疼痛的感知存在差異性,同樣的疼痛強度,耐受力強的人認為不疼,相反耐受力弱的人認為非常疼。因此,有些耐受力弱的準媽媽感覺實施了「無痛」仍然很疼,認為是被醫院騙了,所以分娩之後就與朋友說:「無痛」根本不起作用,千萬別用,白花錢。
臨床統計,非藥物性分娩鎮痛存在鎮痛不全的情況,與準媽媽自身的情況和配合的程度有關,但是按照理論來講,其疼痛感是有所減輕的。腰麻硬膜外「無痛分娩」可以使疼痛的評分(VAS)由最高的10分減至2分以下,鎮痛後大部分人仍有感覺,但產婦完全可以接受。
我查資料的時候在網上找到的,覺得不錯,分享給大家。
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