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慣了重口味,如何打破高鹽飲食習慣呢?
醬油君為你整理了以下7個小技巧[得意]
在家準備定量鹽勺,日常烹調放鹽時,使用鹽勺量一下,每天逐漸減少鹽用量,做到成人每天攝鹽量不超過5克*(*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關於開展2019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月宣傳活動的通知)。
同時採用記帳方式,記錄一袋食鹽用完的時長,估算家中用鹽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用這樣的方式,不知不覺中,鹽減少了,口味也清淡了。
為了滿足食物的風味,可採用蔥姜蒜、辣椒、香芹、洋蔥、檸檬等帶有特殊香味的食材,為食物提味。選擇這些新鮮食材,減少使用高鹽調料,不僅給食物帶來別樣的風味,也不會讓美味打折扣。
炒菜到底該先放鹽還是後放鹽?我們大部分人會選擇先放鹽,但鹽放太早,融進食材裡面,會讓舌尖感覺沒味,不知不覺多加鹽,這樣菜餚在不知不覺中變鹹,讓家人變得重口味,建議出鍋前放鹽,保持食材原味,食材炒熟之後再放鹽,一點點鹽也能入味。
我們避免不了在外就餐,而餐館、食堂和外賣的食物往往含有超高的鹽分,部分小商小販為掩蓋食材的不新鮮,採用厚重的調料調節味道。這時我們應主動要求餐館少放鹽,優先選擇新鮮食材,也可以多點清淡菜餚進行搭配。
很多加工食品為延長保質期,會添加大量食鹽,像腐乳、鹹菜、臘肉等食品,都屬於典型高鹽食品,應少吃。還有一些零食品嘗起來沒什麼鹹味,但其實也加入大量食鹽,不知不覺就攝入了大量的鈉,比如果脯、餅乾等,所以我們要警惕「隱形鹽」的食物。
我國的《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規定,食品包裝上要清楚標識鈉含量,所以我們在購物食品時,要注意閱讀產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獲取加工食品的相關信息,科學選擇標有「低鹽」「減鹽」「少鹽」的食品和調料。
減少在外就餐的次數,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儘量多在家吃飯。家中烹調美食有保證,不但能採購新鮮的食材,也能做到清淡少鹽,自行搭配營養餐食譜,而且還能鍛鍊自己的廚藝,從日常三餐中獲得滿足感。
在家烹飪tips:烹飪時加點【減鹽生抽】,讓你菜品更出彩,減鹽30%*(*鹽分與同期加加特製醬油相比降低30%),減鹽不減鮮。
加加健康減減鹽
減鹽需要循序漸進,每天少一點。
久而久之,就達成了減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