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婦產科「男神」說說心裡話
他們是婦產科男醫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醫者仁心,保衛著婦女同胞們的健康。 海南日報記者日前走訪調查發現,我省婦產科男醫生數量雖只佔到婦產科醫生總數的10%左右,但他們中卻有不少人擔任著醫院的婦產科主任或產科主任,是女性患者的健康保護「男神」。那麼,這些婦產科「男神」們日常工作中都有著怎樣的酸甜苦辣?他們又是怎樣讓女患者對他們敞開心扉的呢?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故事。
-
巧用熱水袋可敷走三種病
敷背止咳熱水袋灌滿熱水,外用薄毛巾或布包好敷在背部。可使呼吸道、氣管、肺等部位的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因此常用熱水袋敷背,不但可使膀胱經和督脈正常運行,而且能讓肺腧穴積極站崗,對止咳、治感冒以及提高抵抗力都有好處。敷頸催眠頸部有安眠穴,主治失眠眩暈。在睡覺前將熱水袋放在後頸部,會感到溫和舒適,先雙手發熱,慢慢腳部也感覺溫暖,能起到催眠作用。此外,用熱水袋敷頸部還能作用到大椎穴,因此對治療頸椎病也有不錯效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裡的歡笑聲變多了」
遺憾的是,韓志騰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只能無奈放棄治療,現已被安排至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學校就讀。醫院專家及時對小詩琪制定了為期兩年的治療方案。 7月31日,海南日報記者從昌江石碌城區出發,駕車沿著山路行駛近兩個小時,來到位於王下鄉三派村韓詩琪的家。厚厚的眼鏡片遮不住詩琪明亮的黑眼珠。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漸凍人症」是什麼病?
「漸凍人」生活不能自理 在海南農墾總醫院,記者見到了罹患「漸凍人症」的趙先生及其家屬。趙先生側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滿了各種的醫用管,一旁的呼吸機正規律地工作著。 據趙先生的兒子趙明(化名)回憶,2011年底,父親的身體開始發生奇怪的變化,先是手腳無力,接著連筷子都拿不起來,逐漸變得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專人照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年紀輕輕為何「老掉牙」?
海南日報記者走訪海南省口腔醫學中心和海南口腔醫院發現,中青年缺牙在口腔門診中同樣佔據了很大比重。 根據最新一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中國35歲-44歲中青年齲病(齲齒,俗稱蟲牙、蛀牙)患病率為88.1%,25歲至44歲的中青年人群中,每4人就有一人缺牙。 到底是誰在「謀殺」年輕人的牙齒?日常護齒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鄧小平手寫字體作為企業標識
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發布視覺識別(CIS)系統,規範集團對外傳播形象,增加辦公事務、宣傳識別、戶外環境系統等應用的規範性。 據集團視覺識別系統項目建設負責人王軍介紹,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標識由兩大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海南日報」書法字體核心部分和「報業集團」印刷體字樣及英文意義;第二部分是「與海南共成長」的企業發展理念,系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的企業特色、精神、文化的具體反映。 其中,「海南日報」書法字體核心部分,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1988年為海南日報揮筆題寫的報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