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2018 「藝術歐洲」國際建築藝術展「共生——環境/城市/建築...

2020-12-25 房天下

*文章已由住區雜誌授權發布

繼2017「建東方」國際建築藝術展策劃之後,主題為「共生——環境/城市/建築」的中國建築設計海外巡展,進期已籌備就緒,即將於2018年5月30日至6月20日,在聖彼得堡、巴塞隆納、佛羅倫斯開啟巡展徵程。

當代中國的造城運動,令城市在全球化、商業化發展下漸趨標準化,亦使城市面貌漸趨同質化和單一化。在城市趨同的過程中,城市和建築以複雜的方式存留並發展,成為自上而下的結構模式,建築作為城市規劃和自下而上的自發推動力相碰撞的矛盾產物。

2018「藝術歐洲」國際建築藝術展以「共生——環境/城市/建築」的展覽主題,將建築與文化再次提升到藝術層面,旨在尊重人性和歷史的前提下呼喚多元化、包容、有活力的城市生態系統,尋求城市文化、社會、空間多層面的共生。這也是建築與城市秩序、歷史與文化脈絡的異質合體共生。

本次展覽植入「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思想。從中國人自古以來利用自然,順應天道出發,講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共生思想。中國在歷經長期發展之後,延續祖先對環境的敬畏,回歸自然,通過將建築和諧融入自然的手段,尋找城市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多元模式。基於此,主辦方與策展人也在探尋挖掘人們對建築文化、城市文化與城市建築語言的重新思考。

在「共生」的主題之下,策展人楊琳將展覽從內容結構上分作「院士文獻展」、「建築與文化展」、「平衡建築展」、「文旅建築展」、「城市更新展」、「新探索展」和「建築語言展」共七個聯合板塊,以求深入探究環境/城市/建築之間的關係。

院士文獻展:

以關肇鄴,何鏡堂,程泰寧三位院士的代表作品展示為主,表達中國設計對「共生」的思考;

建築與文化展:

詮釋建築在城市空間中的意義,講述文化與時代、地域之間的聯繫,分析建築與文化在具體地域與歷史脈絡中的關係,以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實踐項目為載體,全面剖析其間的關係;

平衡建築展:

用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實踐項目為載體,展現「知行合一」的東方傳統哲學思想,將中國的情理合一、技藝合一、形質合一向國際廣泛傳播;

文旅建築展:

強調文化、藝術、建築與自然景觀四者的關係。無論從自然還是人文景觀角度出發,武漢華中科大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在該展上反覆強調建築的文化屬性和藝術品位,講述中國建築自古以來低調、謙和的品性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城市更新展:

概括當下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軌跡,把地域文脈的傳承和區域產業的升級發展向世界發聲。築境設計團隊通過對北京首鋼創意園項目的探索,表達城市活力的再次激發;

新探索展:

研究的是快速發展下的中國對更高效率、更嚴苛環境需求與多元文化衝擊的挑戰: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交的深圳海上運動基地暨航海運動學校,提出了「對環境最小影響度」的設計原則,通過深入思考與現場體驗,逐漸解讀出了契入場域的策略;

上海天華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的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將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以功能小模塊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得建築真正的融入周圍的城市環境,以消解巨大的建築體量形成的祭祀般的氛圍以及對城市有機生活空間的割裂;

而北京宗禹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的北京鴻坤金融谷示範區強調與太陽輻射、風、自然光的一次對話,在功能、空間及五感體驗設計中都做了不同嘗試與創新,達到智能綠色建築系統和建築造型的完美結合;

這三個項目立足當代,從文教金融角度深入探討時代所需;

建築語言展:

該展以「廢料的重生」為主體思想,張寶貴作為中國循環建材領軍人,在一系列參展項目中,將「廢物不廢,在於人」的思想串於整個展區。

展覽寄語

天人合一」本就是中國哲學的精髓。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已學會利用自然,順應天道—中國古人懂得按照自然運行的方法去尋找最好的自然條件,或將環境儘量改造到與自己最為協調。這樣的哲學觀指導下中國的建造平和而知足,中國的建築更喜歡環抱大地,自得其樂。

在經歷長期快速發展後,中國的設計者再度回歸對大環境的平衡。他們追尋與自然和諧共生,他們在實踐中尋找建築與自然的新的平衡點,並在利用文化與技術將其實現。

本次展覽所展示的是新一代中國建築人在這一領域的思考。在這些項目展現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國設計人對環境、城市、建築的再次理解,也希望可以藉助本次展覽再度向西方展示來自東方的設計哲學。

吳吉明

——北京土木建築學會建築設計委員會秘書長

本次巡展主策展人

「環境/城市/建築共生」是尋求城市中不同元素的平衡和共存,是從根源上對文化、社會、空間層面不同起源、狀態、價值觀的認同和包容,是對主流文化中心主義的反叛。

楊琳

——築造社創始人/《住區》雜誌市場總監 / 建東方國際建築藝術展聯合策展人 / 2018「藝術歐洲」國際建築藝術展「共生——環境/城市/建築」總策展人

展覽時間:2018年5月30日—2018年6月20日

展覽地點:聖彼得堡、巴塞隆納、佛羅倫斯

主辦單位:

獨家媒體支持:《住區》雜誌

點擊圖片,進入報名連結↓

About UED

UED願意以「愚者之心」

「不遺餘力」地傳遞設計之美

版權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UED Contact

uedmedia@uedmagazine.net

投稿請發送至媒體合作郵箱

Explore More

UED官網|www.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UED城市環境設計

相關焦點

  • 生活藝術的美學容器!楊凌志建築設計藝術展長沙啟幕
    12月22日,「進託邦PROTOPIA」——楊凌志建築設計藝術展開幕儀式在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雲塘校區)舉行。展覽展出了楊凌志設計的系列建築作品。本次展覽是2020長沙首屆設計藝術周的主題活動之一。活動現場。
  • ...建築與藝術學院成功舉辦「中日韓雲端人居環境融合共生」學術...
    大連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成功舉辦「中日韓雲端人居環境融合共生」學術研討會 2020-12-25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TASSANI驚豔亮相「建築設計藝術展」!
    來自全國的知名設計師、建築室內設計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一線室內設計師,以及相關企業、媒體代表歡聚佛山,通過豐富多彩的主題論壇和內容精彩的展覽活動,開展學術交流和探討,一起交流分享設計,思考設計的內涵和價值,體驗富有嶺南特色的多彩文化。
  • 共生與變異:主題建築展在合美術館展出
    「共生與變異:主題建築展」匯集來自多個城市及地區的建築師、藝術家和機構的代表之作。展覽將從不同角度探討建築與自然、建築與地域、建築與城市、建築與人之間不斷演進的共生關係。▲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之所以舉辦這次建築展,一是在視覺藝術範疇,建築是不可或缺的,合美術館作為定義當代藝術的美術館,理應關注建築理論和建築實踐;二是我們當下的城市實踐需要有新的理論。
  • 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館之「山外山」
    除了參展團隊集體完成的、作為中國館「上半場」的空間和內容作品,此次中國館的一大亮點是策展團隊針對中國館「生長收藏」四大主題,在8-10月份與合作夥伴共同策劃的「下半場」系列活動,包括與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和卓越集團策劃的「共謀•共生」展中展和國際學術論壇等。屆時,中國館內將迎來開幕式之後的第二個高潮。
  • 「探索萬物」國際公共藝術展讓城市生活更有趣
    藝術與建築和諧共處「探索萬物」國際公共藝術展讓城市生活更有趣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芳)用不鏽鋼樓板再造出一個多維藝術空間、用新媒體藝術裝置代替原來的傳統雕塑、需要參觀者置身其中的沉浸式藝術展品……正在深圳的地標建築物「深圳灣一號」展出的「探索萬物」——國際公共藝術展,讓深圳居民感受了一把國際視野、極致創新的中西人文藝術魅力。
  • 城市更新-藝術、商業、空間的互融共生
    其中的一部分人,又因為這樣的繽紛,而更加熱愛這座城市。 其實,在出門擺攤這波熱潮之前,也有一條線將我們去過的地方、走過的路交織在一套主題地圖裡:滿是藝術元素的建築與景觀、充斥無限可能不時更新的藝術展覽與集市、哪怕只是公共空間裡擺著的一個裝置或雕塑……藝術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公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串聯起我們所熱愛的城市空間。
  • 自然生態酒店下探地表88 米,「共生與變異——主題建築展」在漢開展
    記者萬建輝 攝建築如何與既有的自然歷史環境和人的行為和諧相處?9月19日在武昌野芷湖畔合美術館開幕的「共生與變異——主題建築展」給出了啟示。這些作品以模型、沙盤、視頻、圖文等方式,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建築與自然、建築與地域、建築與城市、建築與人之間不斷演進的「共生」關係。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現場看到,由沙盤和立體圖展示的世茂深坑洲際酒店,依託石壁而建,面向山谷、瀑布和潭水,與自然融為一體。
  • 全球著名知名十大建築公司|建築設計院排名 :閃耀著藝術之光的建築...
    DESTROY建築事務所通過舉辦各種展覽、論壇及活動,讓幾年間,隨著各種精彩展覽的開展,如:《技術與建構》建築實驗展(2014),亞洲頂尖建築大師展(2015),先鋒建築(2015),當代中歐建築師展(2016),變化中的亞洲城市
  • 臺北綠色藝術建築獲國際設計大獎
    新華社臺北2月20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臺灣單位面積最高吸碳量的綠色藝術建築——陶朱隱園近日獲頒德國國家設計獎。此前,該建築曾被CNN評選為全球九大城市新地標之一。  頒獎活動日前在德國舉行。評選機構表示,該建築憑藉其吸碳抗暖理念的藝術建築設計,內部旋轉的壯觀結構,在周圍環境中相當突出;建築將未來派設計美學與可持續發展完美結合,深獲評審肯定。  「城市之樹」是陶朱隱園的設計理念。
  • BCAF國際藝術駐留計劃 | 創作共生@四川老河溝自然保護區
    年3月12日聯合推廣:藝術眼2018年,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將與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聯合發起中國第一個基於自然保護地的國際藝術駐留計劃:「創作共生@四川老河溝自然保護區」,並邀請著名藝術家宋冬、曾梵志、曾力擔任顧問。
  • 白塔寺再生計劃:老城的「共生與永續」
    澎湃新聞持續幾年追蹤觀察白塔寺社區的改變,在每年十月舉辦的「白塔寺再生計劃」的系列活動中,我們都可以跟著主辦方進入到那些為了疏散區域的人口密度而騰退的院子中,看到設計師們將原本破敗的小院修葺一新,藝術展或者短暫的小市集將在這些新的院子裡舉辦,而之後這些胡同裡的院子也將可能有更多的用途。澎湃新聞在之前的稿件《白塔寺街區更新:如何在胡同裡體面地生活?
  •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導師介紹【含聯繫方式】
    ,工業建築,2019 1陳靂 黃煌,歐洲歷史建築之石材修復技術概要,古建園林技術,2018 4陳靂,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大典——北京卷,天津大學出版社,2018 11陳靂 張紀平,科學保護理念下的藏傳寺廟修復技術概要——以江孜白居寺為例,新建築,2018 10陳靂,田瑨,倪博研,文化擔當與綜合整治:以柳林明清街為例談歷史街區保護的原則和策略
  • 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2018年就業實踐團赴北京華通國際開展就業實踐活動
    2018年7月12日,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委副書記陳勁松老師、團委書記劉萍老師、就業工作負責人李萌老師帶領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暑期就業實踐團一行
  • 在上海「視聽」法國建築
    隨著「法國文化年」系列活動在上海的展開,這個5月,上海幾乎成為法國建築文化的展臺:「法國視覺·當代城市與建築藝術展」的展出、當代法國建築界的大師人物讓·努維爾(JeanNouvel)、保羅·安德魯(PaulAndreu)等悉數出席在上海舉行的「2010中法建築與城市發展論壇」、「150名中國建築師在法國」總統項目的完成……    通過靜置的展覽———「看
  • 【新刊推介】《時代建築》2019年第3期 ​ 包浩斯與現代建築
    童明的文章通過歷史解析,反思了包浩斯的理念和內涵,以期對當下的建築實踐帶來啟示。海倫娜·查普科娃通過分析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德國和日本設計教育的相互影響,揭示了當時日本和歐洲由機構和個人形成的複雜關係網絡。芒福德的文章回顧了CIAM從創立到解散的過程中對歐洲和美國城市設計運動的影響,以及這段歷史和包浩斯思想的關聯。
  • 2020年度中國建築學會科普專項活動 | Frida Escobedo & 莊子玉...
    Archiworld採訪欄目建築師說國際大師線上訪談第五期將於7月16日下周四準時和大家見面,此前我們分別完成了和隈研吾,EMBT,SASAKI,羅斯·巴尼的訪談,針對時下最熱點的城市,建築話題,與各位大師及國內相關領域的代表人物進行了探討。
  • 鄭州兩大建築項目獲國際大獎
    近日,全球領先的國際年度設計比賽2018-2019年度義大利A』DesignAward公布獲獎名單,在這個以表彰最優秀的設計、設計理念、產品與服務著稱的國際賽事上,由和昌集團主管設計的鄭州臨空生物醫藥園展示中心與中瑞大廈項目,分別榮獲建築類銀獎。
  • 威尼斯雙年展再度推遲,建築與藝術雙年展分別於明年後年舉行
    威尼斯雙年展主辦方當地時間18日宣布,原定於2020年舉辦的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延遲至2021年5月22日至11月21日,而原定於2021年5月舉辦的第59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被延遲到2022年4月23日至11月27日,展期7個月。
  • 如何讓建築更好地融入環境,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給出了案例
    作為一名建築師而非藝術家,妹島和世在烏鎮表示,「我們對場地的理解可能更從一個城市公共性的角度出發。所以我想做一個人可以使用的東西。」《另一水面》於是成為了整個藝術展中唯一兼具實用性的展品。在有高低落差的空間內,通過椅子反射的天光,吸引人們走進空間內,並歡迎觀眾在疲憊之時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