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已由住區雜誌授權發布
繼2017「建東方」國際建築藝術展策劃之後,主題為「共生——環境/城市/建築」的中國建築設計海外巡展,進期已籌備就緒,即將於2018年5月30日至6月20日,在聖彼得堡、巴塞隆納、佛羅倫斯開啟巡展徵程。
當代中國的造城運動,令城市在全球化、商業化發展下漸趨標準化,亦使城市面貌漸趨同質化和單一化。在城市趨同的過程中,城市和建築以複雜的方式存留並發展,成為自上而下的結構模式,建築作為城市規劃和自下而上的自發推動力相碰撞的矛盾產物。
2018「藝術歐洲」國際建築藝術展以「共生——環境/城市/建築」的展覽主題,將建築與文化再次提升到藝術層面,旨在尊重人性和歷史的前提下呼喚多元化、包容、有活力的城市生態系統,尋求城市文化、社會、空間多層面的共生。這也是建築與城市秩序、歷史與文化脈絡的異質合體共生。
本次展覽植入「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思想。從中國人自古以來利用自然,順應天道出發,講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共生思想。中國在歷經長期發展之後,延續祖先對環境的敬畏,回歸自然,通過將建築和諧融入自然的手段,尋找城市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多元模式。基於此,主辦方與策展人也在探尋挖掘人們對建築文化、城市文化與城市建築語言的重新思考。
在「共生」的主題之下,策展人楊琳將展覽從內容結構上分作「院士文獻展」、「建築與文化展」、「平衡建築展」、「文旅建築展」、「城市更新展」、「新探索展」和「建築語言展」共七個聯合板塊,以求深入探究環境/城市/建築之間的關係。
院士文獻展:
以關肇鄴,何鏡堂,程泰寧三位院士的代表作品展示為主,表達中國設計對「共生」的思考;
建築與文化展:
詮釋建築在城市空間中的意義,講述文化與時代、地域之間的聯繫,分析建築與文化在具體地域與歷史脈絡中的關係,以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實踐項目為載體,全面剖析其間的關係;
平衡建築展:
用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實踐項目為載體,展現「知行合一」的東方傳統哲學思想,將中國的情理合一、技藝合一、形質合一向國際廣泛傳播;
文旅建築展:
強調文化、藝術、建築與自然景觀四者的關係。無論從自然還是人文景觀角度出發,武漢華中科大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在該展上反覆強調建築的文化屬性和藝術品位,講述中國建築自古以來低調、謙和的品性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城市更新展:
概括當下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軌跡,把地域文脈的傳承和區域產業的升級發展向世界發聲。築境設計團隊通過對北京首鋼創意園項目的探索,表達城市活力的再次激發;
新探索展:
研究的是快速發展下的中國對更高效率、更嚴苛環境需求與多元文化衝擊的挑戰: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交的深圳海上運動基地暨航海運動學校,提出了「對環境最小影響度」的設計原則,通過深入思考與現場體驗,逐漸解讀出了契入場域的策略;
上海天華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的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將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以功能小模塊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得建築真正的融入周圍的城市環境,以消解巨大的建築體量形成的祭祀般的氛圍以及對城市有機生活空間的割裂;
而北京宗禹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的北京鴻坤金融谷示範區強調與太陽輻射、風、自然光的一次對話,在功能、空間及五感體驗設計中都做了不同嘗試與創新,達到智能綠色建築系統和建築造型的完美結合;
這三個項目立足當代,從文教金融角度深入探討時代所需;
建築語言展:
該展以「廢料的重生」為主體思想,張寶貴作為中國循環建材領軍人,在一系列參展項目中,將「廢物不廢,在於人」的思想串於整個展區。
展覽寄語
天人合一」本就是中國哲學的精髓。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已學會利用自然,順應天道—中國古人懂得按照自然運行的方法去尋找最好的自然條件,或將環境儘量改造到與自己最為協調。這樣的哲學觀指導下中國的建造平和而知足,中國的建築更喜歡環抱大地,自得其樂。
在經歷長期快速發展後,中國的設計者再度回歸對大環境的平衡。他們追尋與自然和諧共生,他們在實踐中尋找建築與自然的新的平衡點,並在利用文化與技術將其實現。
本次展覽所展示的是新一代中國建築人在這一領域的思考。在這些項目展現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國設計人對環境、城市、建築的再次理解,也希望可以藉助本次展覽再度向西方展示來自東方的設計哲學。
吳吉明
——北京土木建築學會建築設計委員會秘書長
本次巡展主策展人
「環境/城市/建築共生」是尋求城市中不同元素的平衡和共存,是從根源上對文化、社會、空間層面不同起源、狀態、價值觀的認同和包容,是對主流文化中心主義的反叛。
楊琳
——築造社創始人/《住區》雜誌市場總監 / 建東方國際建築藝術展聯合策展人 / 2018「藝術歐洲」國際建築藝術展「共生——環境/城市/建築」總策展人
展覽時間:2018年5月30日—2018年6月20日
展覽地點:聖彼得堡、巴塞隆納、佛羅倫斯
主辦單位:
獨家媒體支持:《住區》雜誌
點擊圖片,進入報名連結↓
About UED
UED願意以「愚者之心」
「不遺餘力」地傳遞設計之美
版權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UED Contact
uedmedia@uedmagazine.net
投稿請發送至媒體合作郵箱
Explore More
UED官網|www.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UED城市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