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學者:什麼樣的學術文章最忽悠人?

2020-12-15 騰訊網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的目標是貢獻新的知識。而新的知識不外乎以下幾種:

1.告訴我們一個新的社會事實;

2.提供對一個(新的)事實的新的理論解釋(包括對現有理論進行深入、系統的批判,且有重新建構);

3.告訴我們看待社會事實的新視角/範式,並且展示這種視角/範式的力量;

4.提出一個深刻的新問題。

如果一篇文章不能夠滿足這四點中的至少一點,就不是好的研究文章。

不幸的是,在我們相當多的社會科學的學術刊物上,仍舊充斥著 「口號型」、「標籤型」以及「偽裝成知識型」等貌似嚴肅,卻並不提供任何新的知識的文章。中國的社會科學要有大的進步,要為改善中國人民的福祉有更大的貢獻,我們必須與這類文章徹底決裂。

總的來看,「口號型」文章基本上遵循以下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文章對一些既有理論進行(通常是草草的和不深入的)批判,用以佐證作者對新的理論需求的強調,提出「新的理論發展方向」。

文章往往以自我歌頌或故作自謙結束,但通篇只見作者呼籲的方向,卻不見其在認定的方向上前行半步並展示它的成果。於是乎,我們不可能知道作者提出的「新的理論發展方向」 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新的知識,因而也就無法對作者提出的「新的理論發展方向」作任何評價。

例如,在一知名學術期刊上刊出的一篇關於國際關係規範理論構建的文章中,作者對已有的兩個學派作了一下批判之後,便提出要 「構建(新的)規範理論」。但是,這個所謂的「新的理論框架」僅僅只是提出了構建新理論的三個新假定,卻沒有構建任何理論。如此一來,我們不能評估這些新的假定是否有價值。再如,同刊刊出的一篇關於國際秩序研究的文章中,作者喊出了「學界有必要對構成國際秩序的知識進行重建」的口號。但是,除了對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既有的建構主義所作的膚淺批判,以及對福柯和哈貝馬斯兩位「批判建構主義」代表人物的學說的簡單介紹外,讀者全然不能知道「批判建構主義」怎麼對構成國際秩序的知識進行重建。因為作者並沒有做任何「重建」。

在第一種模式下,有一類 「口號型」文章特別忽悠人。這類文章往往先表達對中國沒有自己理論的不滿,接下來便號召大家發展中國自己的理論(如國際關係研究中的「中國學派」),再以提出幾個選項,如「立足中國文化」、「解決中國問題」作為結束。這種「口號型」文章特別唬人:因為誰能說我們不該發展「中國學派」。真正的問題在於,這些文章只是號召別人去發展,自己卻從不真正發展任何理論!

第二種模式,指出一個社會事實是值得我們研究的。接下來,文章會指出研究這一社會事實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吸收的理論,之後便結束了。例如,某一著名學報刊出的一篇關於中國與印度經濟改革的文章指出,中國與印度經濟改革具備政治學理論價值,但並沒有對中國與印度經濟改革中的制度變遷問題作深入的探討,只是複述了作者以前的理論模型,在最後呼籲我們在作制度分析時應吸收「政治哲學的思想」。中國和印度的比較充其量不過是作者借題發揮的素材:整個文章根本不需要提及中國和印度。

而在另一著名期刊刊出的一篇關於地區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的文章中,作者先是判定「國際關係研究在整體上是缺乏地區意識與概念的」,卻又洋洋灑灑綜述了一大堆「地區主義」的研究。整篇文章充斥著兩個口號:一是我們應該重視地區(政治);二是我們要「超越新地區主義範式」,「突破現有理論假設的限制」。且不管「新地區主義範式」是否真的是一個「範式」,但我們全然看不到作者的「超越」和「突破」,文末只是提出了幾個問題便戛然而止了!

這些「口號型」文章幾乎不貢獻任何新的知識。它們多半是虎頭蛇尾,其中所謂理論型文章甚至對既有理論的批判都是不夠的;而所謂實證型文章既沒有對事實的清楚闡述,也沒有對任何理論假定給予驗證。這些文章還不如一項好的歷史學工作,因為好的歷史學工作畢竟告訴我們一個新的事實,或者把一個事情說得更清楚。

這些「口號型」文章的一些作者是有一定(甚至很大)號召力的。因此,他們的口號事實上是一種權力,從而能夠影響其他學者,特別是年輕後輩的學術探討。由於這些「口號型」文章不能昭示他們提出的方向是否正確以及引進這個或那個是否有用,如果我們有學者聽從了他們的號召,卻走到了死胡同,那豈不是要浪費更多的資源?要號召別人,這些作者必須「以身作則」,不能讓我們替他們「趟地雷」。我們都知道引進和超越,但重要的是做給我們看,從而告訴我們如何做,而不是給我們訓話。

短期內,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從學術刊物做起。凡是自認為好的刊物對這一類「口號型」文章(以及「標籤型/判定型」和 「偽裝成知識型」)都應該一律拒絕,並且要求作者按照他們的口號做出具體的工作,而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這樣一來,不僅刊物發表的文章及刊物本身的質量會大有提高,而且作者也能夠沉下心來做好的研究。這樣,雜誌、作者和整個社會科學就能「共贏」。

長期看,也是從根本上,我們需要從教育/訓練做起。很多老師和學生並沒有將社會科學研究當成為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福祉貢獻力量的職業或者渠道,而只是滿足於成為社會精英階層的一分子。顯然,好的社會科學成果是艱苦努力得來的。而許多人既不願意付出艱苦的努力,但又不得不為了諸如評職稱等原因而寫文章湊數。如果老師不能以身作則,學生也就放羊了。如此,惡性循環,加上普遍嚴重的近親繁殖,代代相傳,文章數量多了,卻並沒有貢獻新的知識。

最後,如果學者要進行呼籲,比如我們該研究一個新問題,告訴我們該怎麼研究一個問題,可以通過博客、論壇等網絡平臺。這樣不僅傳播速度快,而且浪費的資源最少。(唐世平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文章來源:文化縱橫,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

相關焦點

  • 學術之星喊你報復旦 | 黃振乾:做學術之旅的追光者
    「學術之星」評選活動通過評選樹立一批優秀學術科研典型,展示復旦學子的學術風貌,並搭建起深入學術探討、積極互助共進的重要交流平臺,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激勵復旦學子潛心向學、勇攀科學高峰。今天我們走近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的黃振乾同學。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俞志元:學術論文寫作入門指南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2019年推出學術寫作指導計劃,在這個學期組織了學術寫作系列講座,由來自不同專業的擅長學術寫作的教師,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如何形成問題意識,如何組織布局,如何分解問題以及如何考慮讀者。2019年3月19日,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教師俞志元的講座以「學術論文寫作入門指南」為題。
  • 2019年度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舉行
    2019年12月26日至27日,2019年度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舉行。論壇以「逐夢新時代,復旦燦光華」為主題,來自世界各地頂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400餘位海內外青年學者齊聚復旦,通過主論壇專題報告會、分論壇學術研討會等形式,圍繞國際學術前沿,探討學科熱點問題,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共商復旦大學「雙一流」建設大計。
  • 什麼是學術型實踐者與實踐型學術人?這位復旦人來告訴你!
    復旦最亮的星,是那些腳踏實地、錘鍊本領,矢志奮鬥、放眼未來,超越小我、心繫祖國人民的星。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汪思餘同學是其中的一顆。「「復旦人之所以應是復旦人,就在於窮則兼濟寸土,達則兼濟天下」。
  • 復旦大學,請讓你的訪問學者、錢宏教授「學以成人」
    據國際國內媒體報導,這是擁有一百多年傳統的全球最大規模哲學會議第一次來到中國,第一次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學術框架為基礎設定主題,體現了全球哲學界對中國哲學及其文化價值的重視。就此,作為歷次世界哲學大會規模最大的一次,此次大會共有8000餘人親自參會,其中國外學者和哲學愛好者超過3000人。國際、國內一片歡欣鼓舞。
  • 學術之星喊你報復旦
    編者按:本學期,五名優秀研究生獲評復旦大學第十一屆「學術之星」特等獎。「學術之星」評選活動通過評選樹立一批優秀學術科研典型,展示復旦學子的學術風貌,並搭建起深入學術探討、積極互助共進的重要交流平臺,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激勵復旦學子潛心向學、勇攀科學高峰。今天我們走近公共衛生學院的劉聰同學。
  • 復旦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學術訪問教授魏尚進獲頒2019年當代經濟學獎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學術訪問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魏尚進與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獲頒2019年第四屆當代經濟學獎。「當代經濟學獎」由當代經濟學基金會設立評審,針對在經濟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華人學者,鼓勵理論創新,繁榮經濟學科,為人類經濟思想發展作出貢獻。
  • 學者和刊物被「C刊」異化了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術評價體系
    學者和刊物被「C刊」異化了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術評價體系來源:《光明日報》1-25 王慶環 劉博超南京大學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2017-2018)公示以後,在學界引起不小風波。圍繞「C刊」產生各種意見,其實並不是我國學術界獨有的現象。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熊易寒:選題策略與寫作技巧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2019年推出學術寫作指導計劃,在這個學期組織了學術寫作系列講座,由來自不同專業的擅長學術寫作的教師,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如何形成問題意識,如何組織布局,如何分解問題以及如何考慮讀者。2019年4月23日,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熊易寒的講座以「什麼是好的學術研究:選題策略與寫作技巧」為題。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鬱喆雋:網際網路學術閱讀和文獻管理
    很多老一輩的學者有寫圖書卡片的習慣,卡片是非常清楚的,哪些是直接摘抄的原文,哪些是自己的解讀。我的建議是,在看書摘抄的同時,嘗試去複述觀點。關鍵是要用自己的話,而不是作者原來的話語去複述。因為許多17、18世紀人的敘述方式和我們現在並不一樣。同時,要注意不要說學術黑話,要說學術人話,這是很重要的。很多學者會有很多不好的寫作習慣,他們全是在說黑話,無非是在證明自己的高明,卻無助於學術傳統的繼承。
  • 浙大新規,網文10萬+算學術成果!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童兵:浙大...
    根據人民網9月16日消息,日前,浙江大學發布《浙江大學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其中規定如果學術文章在「兩微一端」影響力傳播力巨大,比如在環球時報發文微信閱讀10萬+,頭條號刊發的作品閱讀量不少於40萬,即可定為在一級學術期刊刊發。
  • 誠邀海內外英才加盟復旦!第五屆光華青年學者論壇來啦!最全信息匯總!
    邀請函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 您好!復旦大學第五屆光華青年學者論壇的各分論壇將在2020年12月-2021年3月期間陸續舉辦,誠邀您共襄學術盛會,碰撞思想火花。論壇簡介本論壇旨在為各學科領域的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搭建學術交流平臺。
  • 怎樣的牛人才能成為復旦「Top5」?復旦學術之星評選來了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彭德倩「學術之星」在復旦大學是對於應屆畢業生的最高榮譽。今年進行到第十一次。對於這所名校來說,獲得「學術之星」稱號的學子特點,也同時勾勒出學校學術人才培養的方向。知名漫畫《花樣男子》裡,將條件優厚引人追逐的四位學生稱作「F4」。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吳建峰:一個有趣問題的經濟學敘事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2019年推出學術寫作指導計劃,在這個學期組織了學術寫作系列講座,由來自不同專業的擅長學術寫作的教師,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如何形成問題意識,如何組織布局,如何分解問題以及如何考慮讀者。2019年5月7日,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吳建峰的講座以「一個有趣問題的經濟學敘事方式」為題。
  • 讀書日 什麼樣的書可以進復旦校史館?
    在復旦110周年的歷史上,學術大師雲集,學術著作浩瀚。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王鴻飛:我寫故我在
    那麼卷進來之後,我來到復旦的一個原因也是我喜歡教書,所以我在兩年多以前來復旦之前,我在美國的同事問我說,復旦大學在哪裡,是什麼樣子?我就跟他們講,紐約和上海是一樣的,都是最大的都會。那麼復旦大學就跟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差不多,都是綜合性的大學,排名前五。
  • 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者聚談「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11月21日,由復旦大學中文系、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中華書局聯合舉辦的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術座談會暨《錢鍾書的學術人生》新書發布會在復旦大學光華樓舉行。在會上,王水照教授分享了他寫作《錢鍾書的學術人生》以及研究錢鍾書多年的心得體會,並回憶起當年與錢鍾書、楊絳兩位先生交往的點滴往事。
  • 復旦大學第四屆光華青年學者論壇暨2019年度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
    論壇簡介本論壇旨在為各學科領域的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搭建學術交流平臺。通過主論壇專題報告會、分論壇學術研討會和人才洽談會等形式,圍繞國際學術前沿,探討學科熱點問題,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為我校「卓越2025」人才引進計劃和「超級博士後」計劃的實施匯聚全球英才。
  • 疫情下的高校百態,復旦大學和南開大學因疫情引發的學術爭議!
    復旦大學張永振教授團隊面對武漢新型肺炎病毒迅速展開科研,並且迅速地分析了武漢新型病毒的基因數據,為了世界更好地控制病毒疫情,張永振教授團隊把破解出來的信息共享,然而南開大學高山教授團隊卻在沒有和張永振教授團隊溝通的情況下,提前利用復旦大學在ncbi上共享的數據搶先發表科研論文,這樣的行為令復旦大學張永振教授團隊感到非常的憤怒,置信南開大學,要求高山教授團隊撤稿,並且通知了南開大學王磊校長,然而南開大學高山團隊卻以
  • 復旦大學校長:大學不需要「才子加流氓」(圖)
    換言之,我們能否不只是簡單看一個學校有多少院士、多少博導、多少SCI文章、文章引用率多少、得獎數多少……我不是說這些不重要,而是能不能把這些所謂的「指標」先撇開,然後再看看這個學校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一個學校。  什麼是大學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