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最亮的星,是那些腳踏實地、錘鍊本領,矢志奮鬥、放眼未來,超越小我、心繫祖國人民的星。
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汪思餘同學是其中的一顆。
「
「復旦人之所以應是復旦人,就在於窮則兼濟寸土,達則兼濟天下」。在復旦一直都在「看山」,山的那邊是山,天空才是極限,生活不只為自己的滿足,更為國家和他人的幸福。
懷為公之理想,行兼濟之實務。做學術型實踐者,成實踐型學術人。復旦人之所以是復旦人,就在於窮則兼濟寸土,達則兼濟天下。過去四年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得以不斷發現自我,朝學術型實踐者和實踐型學術人的方向努力。寸土或天下,光榮或暗淡,「兼濟」才是人生追尋的意義所在。生活不只為自己的滿足,更為國家和他人的幸福。
」
筆桿的背後是腳印,學術的基礎是實踐。亞里斯多德曾說,好的政治應當是實現「至善」的生活。汪思餘認為,要實現至善就必須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在學業、校園事務和國際交流中,她積極投身行動,在行動中悅納自我、歷練自我、成就自我。
鑽研學業,實踐學術理想
作為一名實踐型學術人,汪思餘認真鑽研實踐學術理想。在大學期間她時刻鞭策自己努力學習,連續四年排名穩定在年級前二,連續三次綜合評價排名第一,連續三次獲國家獎學金,並先後獲光華自立獎(文科)、本科生社會實踐獎、顧靖獎學金等獎項。
2018年,她在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第六屆論文寫作大賽獲一等獎,《中國企業在衣索比亞的投資風險及其管控——以衣索比亞東方工業園區為例》一文也作為獨立章節入選《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政治風險》一書。
▲
第五屆全國大學生模擬政協提案大賽參賽團隊合影
她曾先後在東方證券宏觀政策分析組、陳樹渠比較政治發展研究中心、復旦發展研究院、上海WTO事務諮詢中心實習,翻譯《火與怒》《瓦森納協定》,參與撰寫《亞太經合組織成員良好投資措施與最佳實踐報告》,呈交給商務部參考,並隨同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APEC亞太示範電子口岸網絡首席專家姚為群教授參加2018年APEC貿易促進會議。2018年,她被評為本科生獎學金獲獎學生優秀典型(學術類),2019年被評為上海市優秀畢業生。
▲
YAPM雲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彝族文化傳承人培養計劃
修身奉公,豐富校園生活
在校園內,有汪思餘活躍的身影。作為班長,汪思餘用心做好同學們的公僕,配合輔導員開展班級工作。作為學生委員,從增設食堂的粥類窗口到完善校園無障礙設施,她致力於提升校園生活質量。作為復旦大學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人才發展協會活動策劃部部長,她協助籌備UN人力資源外聯項目等國際組織系列活動。2017年8月,她作為復旦大學代表參加上海大學生骨幹培養班。2018年9月,在學校的推薦下她入選中國大學生公益行動金牌實習生。
作為國務學院心理職能助管,汪思餘負責國務學院心理新公眾號運營,參與復旦大學心理健康中心SSP(輔導員強力支持計劃)項目,並策劃舉辦「心起點·新大陸」系列心理講座。她所牽頭舉辦的「情緒的智慧調節——不良情緒的識別與調節」講座活動得到了參與者的廣泛好評。參加講座的心理委員紛紛表示,此次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對於幫助同學們認識自我、調節自身情緒及生活壓力有很大意義。
作為隊長,汪思餘帶領復旦大學代表隊參加了第五屆全國大學生模擬政協提案大賽並獲全國二等獎,團隊所提出的「關於教育部指派試點,完善高校企業助學金反饋機制的提案」通過政協委員交由教育部參考。
▲
第二屆「知行中國—中美高校學生領袖學院」項目代表
俯首躬行,致力公共事業
汪思餘認為,對於國務學子而言,參與公共生活應以青年之意氣,行為公之大道,使自我利益與公眾利益相符合。俯首躬行,為公共事業和國家社稷創造價值。
2018年7月,汪思餘第一次作為支教領隊,帶領十餘人的團隊前往雲南尋甸開展彝族少數民族文化傳承項目。這次活動主要包括調研彝族文化傳承情況和少數民族教育狀況,並開展支教活動。在走訪黑彝族的村落時,她看見了身居大山深處、舉家依靠賤賣洋芋謀生的同胞;在向仁德二小的孩子們教授彝族文化知識時,她感受到了少數民族文化在傳承與消逝中的矛盾;在採訪數十位少數民族貧困生和他們的家長時,她感慨地區間原生家庭的差異如此巨大。
臨走前校長告訴汪思餘,仁德二小支教項目正一步步走向彝族文化的更深處,喚起孩子們關注少數民族文化的興趣和信心。值得提及的是,這次實踐活動作為團中央「知行促進」計劃的一部分,調查發掘到更多需要社會幫助的少數民族貧困學生。項目獲得了2018年遠洋「探海者」第十屆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獎,視頻被用於製作團中央結項視頻,調研成果將作為《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狀況調研》藍皮書的分析樣本,號召社會關注並參與青少年教育發展。
這次活動讓汪思餘意識到,支教的意義無需爭辯,每個希望為西部帶去改變的人須知,實踐的根本意義並不在團隊,而在於真正能為當地的需要帶去什麼。
承擔使命,投身國際交流
在國際舞臺上的公共生活是分享,是交流,是每一個不同的個體試圖最小化自身的特殊性、實現最大共通性的實踐。為公載道的國務青年,應當在國際舞臺上積極拓展視野,接觸他國的文化與國民,創造平等、包容、溝通的平臺,為增進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理解,消弭衝突和分歧作出一份貢獻。
在亞洲本科生峰會的舞臺上,汪思餘和來自越南、印度、新加坡等國的代表一起分享他們在亞洲經濟和政治發展上的觀點,並通過訪問和整理製作出他們理想中的人際溝通APP「MOTO」。在亞洲未來政治領導人論壇上,她和其他東亞各國代表共同商討地區政治熱點問題,以增進理解、增加共情。在海峽青年領袖論壇的幕後,她和其他工作人員努力為兩岸學子討論局勢和文化問題營造更良好的氛圍。2018年4月,她獲得「榮昶」全球治理人才培養項目獎學金,成為復旦大學首批榮昶學者。同年,她成為第二屆「知行中國—中美高校學生領袖學院」項目復旦代表,和數十位來自中美高校的優秀青年一起前往北京等五大城市開展調研活動,在21天的時間裡看到了在迅速變化中成長的中國,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包容互鑑,體悟到了「知行」二字的意義:知且行之,知行合一,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裡路。
▲
汪思餘在「畢業生之星」終審答辯現場
汪思餘深知復旦人之所以為復旦人,在於窮則兼濟寸土,達則兼濟天下。未來,也將致力於實現學術與實踐更好的結合,實現「兼濟」這一人生目的和意義。
來 源
卿雲歌
編 輯
劉文琳
▼更多復旦新聞,敬請留意復旦大學官方網站。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