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駕崩半年後,即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德妃烏雅氏薨,死後被追封為孝恭仁皇后。官方正史對德紀的去世語焉不詳,根據有關記錄,德妃於五月二十二日發病,次日即告不治。長期以來,民間流傳著德妃是被雍正皇帝所逼,撞柱而死的傳聞。《大義覺遞錄》中記載了兩種說去:一種是說「皇上將允禵調回閃禁,太後要見允禵,皇上大怒,太后見允禵而不可得,於鐵柱上撞死」。另一種則稱「皇上令九貝子(允禟)往西寧去見活佛,太後說:何苦如此用心!皇上不理,跑出來。太后怒甚,就撞死了。九貝子之母親,亦即自縊而亡」。以上兩種說法雖然不足為信,但是,雍正與生母的關係比較微妙甚至有過衝突,卻是有史可證。
烏雅氏僅是一名普通的宮女。烏雅氏外貌端莊,雍容華貴,天性淡泊名利,為人做事相當低調,在鈎心鬥角的後宮中,博得康熙了的讚賞。烏雅氏被康熙帝臨幸後,於康熙十七年生下了皇四子胤禛。因此次年受封為德嬪。再過一年,又生下了皇六子胤祚。胤祚這個名字寓意深刻:「祚」有皇位之意,康熙將這個字賜子皇六子,似乎是在向世人宣告這個孩子不同一般的身份。這些足見康熙對這個孩子的喜愛和重視。所謂愛屋及烏,烏雅氏自然也深受寵幸,被封為德妃。僅僅三年,由宮女而升為妃子。可惜的是,胤祚在6歲時夭折了。
六皇子的夭折並沒有讓德妃的地位有所動搖。相反,此後德妃又為康熙生育了一子三女,其中成人的有一子一女。皇九女被封為和碩溫憲公主,另外一子,就是赫赫有名的皇十四子胤禎。不過胤禛與德妃的關係卻談不上親密。因為胤禛是德妃的第一個孩子,在其出生之時,烏雅氏僅僅是一名普通的宮女,沒有親自撫養皇子的權利。因此,康熙胤禛交由皇貴妃佟佳氏撫養。佟佳氏一生僅僅生育過一女,還夭折了。因此將滿腔的心血都寄托在了胤禛身上。雖然在胤禛十一歲時終佳氏病逝,但胤禛對佟佳氏的養育之恩是極其感恩的。直到他登基成為雍正皇帝之後,仍然在極力頌揚佟佳氏,並且給予佟佳氏的弟弟隆科多以高官厚祿。
胤禛與佟佳氏的關係如此深厚,與德妃的關係卻並不怎麼好。由於胤禛自小不在德妃身邊長大,而且德妃隨後又生育了二子三女,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關照胤禛這個早已被寄養出去的孩子。康熙十七年,德妃生下了胤禎,即使在尋常百姓人家,小兒子也總是受到父母更多的寵愛,更何況皇家?加之被寄予厚望的皇六子胤祚又已經夭亡,因此不難想像,德妃對於胤禎這個小兒子顯然要比胤禎親近得多。對於母親的厚此薄彼,雍正自然看得出來。
在康熙末年的奪嫡風波中,胤禛和胤禎居然站到了對立面,德妃烏雅氏希望胤禎即位。康熙的駕崩以後,帝位之爭塵埃落定。最終勝出的居然是此前默默無間的胤禛,而不是剛剛在西北前線立下戰功的胤禎。對於烏雅氏來講,這可能並不好受。儘管無論哪個兒子即位,自己都跑不掉一個皇太后,但胤禛繼位德妃很是失望。特別是康熙死得有些蹊蹺,宮闈之中流言四起,關於胤禛是如何奪取皇位的說法滿天飛,這種情況下,烏雅氏心疼胤禎,對胤禛採取了不合作乃至抵制的態度。於是,在康熙駕崩之後,雍正和烏雅氏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的衝突。
第一,烏雅氏對康熙之死表現得極其痛苦,整日淚流滿面,水米不進,宜稱要以身殉葬大行皇帝。這等於是給了新即位的雍正皇帝一個下馬威,假如烏雅氏只是普通妃子,和雍正全無關係還則罷了,作為親生兒子的雍正,如果讓生母就這麼死了,無疑是將自己陷入不孝的境地,從面輸了政敵一個攻擊自己的口實。於是,雍正只好苦苦再三相勸,甚至表示如果德妃死了,自己也不打算活了。在這種情形之下,烏雅氏只好作罷,也強同意了雍正的請求。
第二,雍正登基典禮之時,按照慣例,皇帝要給皇太后行禮。於是禮部提前一天覲見皇太后,向其通知第二天的禮節。想不到烏雅氏居然表示這事兒無關管要,拒絕出席典禮。這簡直是以皇太后的身份公開質疑雍正的皇位了!對於自己的生母,雍正打不得罵不得,只好幾次三番地讓幾位重臣前去勸說,最後親自出馬。最終,德妃勉強答應了。
第三,德妃拒絕了翰林院為皇太后擬定的尊號,並且德妃也不肯從自己居住的永和宮搬到皇太后居住的寧壽宮中。這一次,烏雅氏表現得十分強硬,無論是王公大臣勸說,還是雍正自請求,烏雅氏都不予理踩,一概以大行皇帝新喪,無暇他顧為由推脫。
此外,烏雅氏甚至對雍正的帝位提出了質疑。她公然表示自己做夢都沒想過胤禛能當上皇帝。這無疑是對雍正取得皇位的合法性提出了疑問。
面對著生母種種不合情理的表現,雍正滿腹牢騷,但卻不能對她發洩。雍正明白,如果對待皇太后稍有失禮之處,立即會被滿懷怨憤的諸皇子抓住把柄,因此他只能逆來順受。他把這腔邪火都發洩在了胤禎身上。胤禎很快被削除了兵權,並被軟禁在遵化看守康熙的陵寢。這無疑對烏雅氏又是一個新的打擊。丈夫新喪,幼子又遭如此境況。烏雅氏終於承受不了這樣的現實,她一病不起。根據史料記載,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烏雅氏發病,次日丑時崩,終年64歲。
在烏雅氏患病期間,雍正帝親至永和宮,衣不解帶,晝夜侍奉,還曾宣召已改名為允禵的十四阿哥進京探望。烏雅氏死後,她接受了生前沒有接受的一切。雍正將她的梓宮先移至寧壽宮,三日之後才移至壽皇殿。之後,乾隆、嘉慶又多次給她加上尊號,稱為: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后。只是身後的諸多封號德妃不一定知道,能體會到的只有宮廷爭鬥的殘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