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培德|君憲與聯邦:上世紀20年代前後中國的智識變革

2021-03-05 勿食我黍

作者|沙培德 (Peter Zarrow)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對中國近代無政府主義的起源與演變、晚清至民國的知識與政治轉型等問題有專精研究。國政治的混亂促使中國知識分子去探求「錯在何處」以及如何做才能建立起民主制度的問題。絕大多數知識分子——通常與資產階級一起——選擇的是相當保守的路徑,試圖與袁世凱合作。直到後者在1915年決定公開建立新王朝時,知識分子才大體上轉而反對他。1913年,當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少數派起兵反袁時,舊的革命運動分裂了。不過,絕大多數原革命黨都加入了梁啓超這樣的溫和派一方,動員公共輿論支持漸進變革。1914年,孫中山的前戰友黃興協助籌集資金,以建立一個在立憲與反帝上尋求舉國一致的組織鬆散的團體。這一團體包括章士釗(1881—1973)、陳獨秀(1879—1942)、陳炯明(1878—1933)與蔡元培(1868—1940)。他們的結論是,革命只造成了獨裁與混亂。但是,當下能做什麼呢?他們的答案是,必須棄絕政治。許多人相信,就前滿人政權的所有罪惡來說,新政府的腐敗與專制僅僅是一種深層病態——中國文化——的徵候。在根本上,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就是專斷的。只要中國問題的根源未受攻擊,僅靠政治變革,就只能隔靴搔癢,從對科學的傳統性貶抑到父權制家庭對成員個人幸福的漠視,儒家學說似乎涵括了所有阻礙進步的事項。因此,首先是思想與社會變革,接著才是政治變革。這是個相當樂觀的觀點。時間似乎在中國一邊。對進化的信仰使知識分子相信,中國也能跨入現代並趕上進步的潮流。然而這一信仰本身並不能回答這個問題:用什麼來取代儒家學說?到20世紀20年代,政治變革應後於文化變革這一觀念已失去了大部分吸引力。但在20世紀第二個十年後期的一個關鍵時刻,它卻代表著知識分子的一般性共識。同時,轉向「文化」(一個經典術語,意指「文明模式帶來的轉化」,由明治時期的日本人用以翻譯西方概念)並不是全新的。1919年在天津創建南開大學的張伯苓(1876—1951)最初受訓為海軍軍官,1898年英國強租山東威海衛海軍基地時,他在該地見證了清朝黃龍旗的降落,就此退伍並投身教育。「南開學校系因國難而產生,」張伯苓回憶道,「故其辦學目的旨在痛矯時弊、育才救國。」到1915年,主流知識分子的觀點開始趨向於同一個結論:真正的改革必須經由改變青年的精神而達至。結果則是新文化運動。這是對從20世紀第二個十年中期開始持續到20年代的智識變革的一個模糊標籤。事實上,「新文化」是一場集體吶喊,為的是棄絕所有與順從、等級制、家長制以及墮落有關的東西。歷史學家通常把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1919年)放在一起,好像它們是一回事——好像1919年學生遊行示威、工人罷工以及抵制外貨的反帝運動是之前新思想符合邏輯的政治結果。然而,五四運動應被與新文化運動區別開來,這只是因為,前者代表著更直接的向政治的轉向。不過,確實是新文化運動鍛造出了知識分子隨後用以正當化五四政治的工具。要點在於,新文化為一種新的平等主義與自由論的政治奠定了基礎。20世紀第二個十年晚期到20年代成年的這一代,是第一批擁有廣泛的第一手外國經驗的人。日本仍吸引著中國學生,不過,到20年代,數量已從第二個十年的約5000人下降到1000人左右。同時,在20世紀第二個十年中期,赴美留學的中國人人數增至1000人,並在整個20年代維持著這一水平。英語是中國的支配性外語,歐洲各國只吸引到了相對較少的中國學生。許多學生用與拒絕日本同樣的理由放棄了英國——它們被視為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禍首。在提供特別獎學金之外,美國還控制著在中國的教會教育系統。新文化運動由曾留學日本、美國、德國、英國與法國的人領導,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正快速擴大的中國教育系統中謀得了教職。以數量而論,北京的高等教育機構從1909年的10所增加到了1922年的40所,而學生則從2115人增加到了15440人。1915年,袁世凱決定建立新王朝,他的公關團隊給出了三條理由:一條可被稱為傳統主義理由,另一條是現代化理由,最後一條則是用以結合以上兩者的對歷史的特定重述。傳統主義方式稱述的是袁世凱的聖賢心性、盛德懿行以及「更始」。他聰明天亶,睿哲淵涵,抱經天緯地之宏猷,「負神武聖文之偉略,謳思久系乎人心」,作為皇帝,他秉乾御宇、辨天澤而凜天威。整個事件好像都在他個人的控制之外,他的責任不過是「應」天意而「順」人民的「明命」。「人民」?雖然傳統主義者並沒有說人民應被忽視,但後者的意願並不是公共輿論(即理性個體的共識)的產物,而是像某種獨立存在的自然力量。「總總群生,喁喁望治。」一名君主主義者寫道。「我皇帝惟知以國家為前提,以民意為準的。」另一人又寫道。然而,此種傳統主義已不再有聽眾。縱使我們說農民是一股保守力量,但此類活動本就在他們的視野之外上演。最可能被這種傳統修辭打動的保守精英忠於的卻是清朝。諷刺性的是,他們能容忍共和,恰就在於這並未威脅到清朝的神聖性。畢竟,小朝廷雖已退居角落,但仍存在於紫禁城中。對一個真正的保守主義者來說,袁世凱作為事實上的掌權者,其擔任總統是可以接受的,但他們不可能背叛清朝並將自己的忠誠轉向新王朝與袁皇帝。此類忠誠存在於中國保守論者的核心,對他們所有人來說,儒家學說仍具有政治(與僅被視為文化相反)意義。對清朝保守的政治性忠誠是一種軟弱而單薄的力量。在傳統的王朝循環中,舊朝的覆滅將引發一系列表達最後忠誠的自殺行為,但實際上,沒有任何清廷高官或滿洲貴族自殺。相對而言,支持袁世凱稱帝的現代化理由要更強有力一些。它並不新穎——梁啓超早在十年前就提出來了,不過,可能是由於民國政治的混亂,它似乎更有說服力了。1915年4月,楊度(1875—1931)寫就了一篇維護立憲君主制的雄辯文章;同年8月,袁世凱的美國籍憲法顧問弗蘭克·古德諾(Frank Goodnow)也寫出了一篇批評共和制的文章。他們的根本觀點是,共和主義在中國已經失敗,原因是它不符合中國國情。中國有著一人統治的傳統,民眾不受關注,幾乎沒有參政經驗。因此,立憲君主制恰是中國為共和主義做準備之所需。這一主張植根於某種現代政治話語,借用的是與反君主主義者相同的術語。在某種程度上,1915年年中發生的這一何種形式政府最適合中國國情與需要的爭論是明智合理的,實際上,它是19世紀90年代維新運動產生出的話語的一部分。楊度寫到,人民無德無識,無法承擔民主制度,他們只知道皇帝。他並不認為共和主義是錯的,只是認為它為時過早。事實上,他支持立憲君主制的全部理由就是,為在中國實行真正民主做準備。而就在這一點上,梁啓超再次邁上了政治舞臺。對梁啓超來說,儘管就其根本而言,他的老朋友楊度的主張是正確的,但卻錯失了關鍵的一點,那就是縱使辛亥革命發生過早,但它依然無可補救地毀壞了君主「尊嚴」的觀念。因此,梁啓超傾向於維護據認有缺陷的共和制度,他籲求的不是民眾的實際政治參與,而是平民主義與國家權威、法律與道德、制度與人以及公民權力與精英控制間的某種平衡。梁啓超期望,教養與克制可以在有著潛在危險性的國家權力與自私的社會利益之間維持住一個政治行動的領域。不幸的是,在民國早期,為教養留下的空間很小。國家太過軟弱,無法保證以形式性的民主程序為權力之爭披上體面的外衣。不過,不是梁啓超而是袁世凱的支持者最好地抓住了這一問題。他們創建了一套圍繞袁世凱的新歷史敘述——清朝已失天命,民國則陷入了混亂,民族一直支持的就是袁世凱。清朝拒絕照他的改革建議行事,共和政體則根本不適合中國國情。近者南美、中美二洲共和各國……莫不始於黨爭,終成戰禍。葡萄牙近改共和,亦釀大亂。其最擾攘者,莫如墨西哥。自爹亞士遜位之後,幹戈迄無終歲,各黨黨魁擁兵互競,勝則據土,敗則焚城,劫掠屠戮,無所不至;卒至五總統並立,陷國家於無政府之慘象。我國亦東方新造之共和國家,以彼例我,豈非前車之鑑乎?對比是有趣的。與墨西哥不同,中國沒有被殖民過,也不是一個新種族創建的社會。而與中國不同,墨西哥缺乏長久的帝制官僚政府傳統,且忽視本土傳統,將自身政體的起源追溯到歐洲。它最後從西班牙的控制下獨立,而直到末期,迪亞斯(Porfirio Diaz,1830—1915)的統治也比晚清穩定得多。此外,大莊園制度控制著更好的土地,並將農民變為農奴(該方式在中國已不再為人所知)。雖說如此,兩個國家在19世紀都被拽入了世界貿易之中,並因此變得脆弱,都試圖追求專制下的現代化。與此同時,其知識分子主張著更進步的自由主義,農民則變得日益貧困。這些相似之處提醒我們,中國所經歷的錯位並不是獨一無二的。實際上,它只是20世紀早期許多革命社會中的一個。到19世紀90年代,在帝國主義的壓力下,後發展國家都被不同程度地推入了世界經濟之中,並經歷了嚴重的混亂。這一進程加速了(或至少是伴隨著)其大部分人口——尤其是農民階級——境況的惡化,也造就了國家與新興經濟行動者的新關係。商業社團與知識分子都發現,舊的國家形式令人不滿。因此,見證這一點的不僅有中國與墨西哥的革命,還有1905年俄國革命、1908年奧斯曼帝國青年土耳其黨的勝利,以及1910年葡萄牙共和國的建立。這是一個瀰漫著自由主義幻想的偉大時代,而在自由立憲主義失敗後,這些社會中的多數將要麼目睹半法西斯式統治,要麼見證規模宏大的農村革命。同時,20世紀第二個十年後期,中國落入了軍閥割據的局面,那些有改革意向的中國知識分子仍繼續試圖在體制內努力。這之所以可能,則是多虧城市生活的相對穩定以及教育、新聞與其他職業領域的成長。地方認同與利益獲得了新的正當性,有些知識分子甚至建議實行聯邦制度以保持中國統一。1921年,作為律師與軍閥,陳炯明建議廣東人自己選擇其領導者,並實際上開始舉行選舉。然而,孫中山一派的軍隊很快將他趕出了該省。「浙江者,我浙江人之浙江也。」1917年,面對北京政府任命的非本省籍的督軍與民政長,激進議員沈定一如是說。「浙江人不自治而一一以委諸外省人,外省人而仍不治,不將引外人來治耶?」而同時,沈定一將省與國家聯繫起來:「浙人不能保浙即國人不能保國……不但浙事為浙人之責,即中國全國亦應由浙江人負責。」本質上,沈定一提倡的是這樣一種聯邦主義:每一省各自的力量會加強國家的力量。自晚清以來,對失敗的中央政府的幻滅引發了省自治的籲求。城市政治很容易支持聯邦主義。學生、知識分子乃至有時是商業精英都反對走馬燈式的中央與軍閥政府,並以此來確證自己。湖南的聯省自治運動或許最為成功,在這裡,有青年人竟呼籲建立「湖南共和國」,以此「實施新理想,創造新生活」。因此,有時,「自治政府」的籲求變成了軍閥貪婪行徑的遮羞布。縱使「地方自治政府」聽起來是進步的,但到20世紀20年代,「封建主義」已成了詛咒之詞。批評者將封建主義與軍閥割據以及帝國主義作惡聯繫起來,在這個國家主義情緒強烈的時期,即使對比項是腐敗的中央政府,要正當化地方主義也是完全不可能的。這也是支配辛亥革命的城市改良主義精英最終無法確證其正當性的一個原因。既然中華民族仍然至高無上,國家建設計劃就仍是正當的。歷史學家杜贊奇論述了「在19世紀的第三個二十五年中,一個新的世界秩序如何出現。在該秩序中,世界舞臺上唯一被承認的演員就是主權民族國家。……國家建設必要性背後的意識形態力量不是別的,正是這一民族國家體系」,以此指出「全球性的現代化與國家權力話語」正處於中心地位。更具體地說,許多知識分子擔心,聯邦主義無法應對軍閥的挑戰,某些知識分子則感到,只有一種新型軍事力量才能統一中國。從最後來看,他們是對的。

本文選編自《戰爭與革命交織的近代中國:1985~1949》,注釋從略,已重編。推薦購買此刊閱讀完整內容。該選文只做推薦作者相關研究的書目參考,不得用於商業用途,版權歸原出版機構所有。任何贏利組織運營的公眾號如轉載此篇,請務必向原出版機構申請許可,否則勿轉!

包華石|傳統中國官僚理論中的施政權力

楊念群 | 華夷秩序觀的文化遺留與民族國家理念的衝突及調適

孔飛力 | 傳統國家的崩潰:地方軍事化與紳權的擴張

李伯重 | 明清易代與17世紀總危機

----

混亂時代   閱讀常識

歡迎點擊關注👇

👇 點閱讀原文查看推薦好書

相關焦點

  • 老上海掠影:如今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上世紀20年代是什麼樣子
    圖一: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老上海的城市掠影,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看看如今的國際大都市上海,在上世紀20年代是什麼樣子。圖二:照片為上世紀20年代所拍攝的上海城市掠影,外灘的舊貌。
  • 張楠︱1920年代的藝術與1930年代的政治
    朱利安·貝爾作為二十世紀初英國布魯姆斯伯裡文化團體的二代成員,同時又是積極投身於三十年代各種革命和戰爭的知識分子,朱利安·貝爾(Julian Bell)的人生軌跡和價值抉擇, 清晰地呈現了上世紀初歷史潮流的風雲激蕩和文化思想的發展變遷。
  • 上世紀50年代至今,春運交通工具的變遷
    「中國之聲」微信公號1月18日消息,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回家更是一年以來每個在外漂泊遊子最殷切的期盼。每逢春運,汽車站、火車站、飛機場熙熙攘攘,全是歸家前後忙碌的身影。從共和國成立之初到現在,綠皮火車、客車、輪船、飛機、高鐵……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不僅帶來極大便利,也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內地紅得發紫的十位男歌星,如今無人問津!
    90年代的娛樂圈屬於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無數知名音樂人在那個時代不斷湧出,搖滾、民謠,流行歌曲,各種歌曲類型都有一個領導人物我們就說說在那個年代紅得發紫的十位男歌星,如今卻無人問津光頭李進的《你在他鄉還好嗎》是一首中國大陸廣為傳唱的歌曲,他憑藉這首歌曲,成為了全國眾人皆知的歌曲
  • 上世紀50年代美國轎車的售價是怎麼樣的
    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不僅是世界唯一的普及汽車的國家,也是唯一的富裕人口大國,更是世界第一的汽車工業強國。 上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年產汽車500多萬輛(其它國家汽車產量總和都沒有美國多)。
  • 縫紉機情懷:上世紀五十年代燕牌縫紉機"一機難求"
    (原標題:縫紉機情懷:上世紀五十年代燕牌縫紉機「一機難求」)
  • 回溯與反思:20世紀50、60年代的 「新國畫運動」研究展
    作為聚焦上世紀50、60年代中國畫創作面貌的專題研究性展覽,策展人王春辰從美術館館藏中遴選了部分精品名作,並選錄了部分有關中國畫變革的討論性文字,以梳理和揭示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下中國畫的革新之路。9月17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研討會在展廳內舉行。研討會不設觀眾席,不對外開放,僅面向少量媒體,這在央美美術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用策展人王春辰的話來說,「這樣能使研討會的交流更加輕鬆、自由和真實」。
  • 《常春藤詩叢》再現 上世紀八十年代詩壇
    《常春藤詩叢》分為五卷三十八冊,呈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活躍在中國,且至今仍在全國詩壇具有影響力的詩人的成就以及他們詩歌創作的面貌,是表彰新時期新詩創作成果,紀念「五四」以來新詩百年的重要作品。 上世紀八十年代崛起了一條條詩歌山脈,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及華東師範大學,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詩歌重鎮,詩人們具有的探索、獨立、豐富多彩的詩風,構建和豐富了當代詩人特有的詩學與美學傳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詩歌成就。
  • 縫紉機的往日情懷:上世紀五十年代燕牌縫紉機一機難求
    新京報記者 李雲琦 攝上世紀70年代末的燕牌縫紉機購買票據。 受訪者供圖上世紀80年代,飛人牌踏板式縫紉機。圖/視覺中國縫紉機編織的往日情懷「以前我媽會用縫紉機給我們打鞋底和鞋面,我在邊上看著。她偶爾會教我。」母親結婚時的嫁妝一臺老式縫紉機,承載了李玉蘭童年的記憶。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 上世紀80年代的重慶城 從早到晚玩出「各種範」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江北區紅旗河溝已經是一片高樓林立的繁華景象,這樣的高樓林立在當時的西部中國實屬罕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南坪,車水馬龍。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兩路口夜景,那時的渝中半島已經有字水宵燈不夜城的感覺。
  • 縫紉機情懷:上世紀五十年代燕牌縫紉機「一機難求」
    改革開放初的上世紀80年代,一輛自行車,一塊手錶,一臺縫紉機便是上乘的嫁妝。1890年,中國從美國引進了第一臺縫紉機。1905年到1949年,我國的縫紉機械行業從零配件開始,1928年在上海先後生產出第一臺工業用縫紉機、家用縫紉機。但當時的市場主要被美國企業壟斷。  改革開放後,縫紉機也開始升級蛻變,老式縫紉機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市場上開始流行電動縫紉機、電腦自動縫紉機等「新模樣」。
  • 辯證邏輯在中國的三大變革
    「五四」運動後,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所創始的辯證邏輯原理及前蘇聯哲學家闡述辯證邏輯的著作也隨之傳入我國,此後它們與中國的《易經》和《道德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辯證邏輯相融合。辯證邏輯在20世紀中國,經過30年代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大論戰,50—60年代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大討論和1978年真理標準大討論以後的大發展,實現了邏輯科學化、現代化和協調化的三大變革。首先,實現了由一般哲學形態的辯證邏輯經特殊哲學形態的辯證邏輯科學形態辯證邏輯的科學化變革。經過30年代形式邏輯與唯物辯證法大論戰,在30—40年代確立了一般哲學形態辯證邏輯。
  • 上世紀90年代,一樁轟動一時的命案,揭開東南亞此國鮮為人知一面
    在亞洲東南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有一個被稱為「錫和橡膠王國」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馬來西亞聯邦。該國風光綺麗、物產豐富,具有奇異獨特的風土民情。從16世紀開始,馬來亞地區相繼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國侵略,到20世紀初,該地完全淪為了英國殖民地。二戰期間,日本曾佔領馬來亞三年,激起當地人民英勇抵抗。日本投降後,英國又在馬來亞恢復了殖民統治。在馬來亞人不懈鬥爭下,1957年英國被迫同意該國獨立,允許成立馬來亞聯合邦,不過仍然留在大英國協內。
  • 上世紀印度獨立後,野心有多膨脹?妄圖成立「大印度聯邦」構想
    他說我們旁邊這個孟加拉國也好,巴基斯坦也好,他們跟我們應當是一個國家,我們應當把他們都吸納進來,組建一個大印度聯邦。說實話,這番話如果擱到別國領導人身上,那絕對是野心家,你想前些年西方有的領導人,指責普京。指責什麼?
  • 在線影展:1980-1990的北京,變革與激情燃燒的八十年代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的萌動,開放的探路,悄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古都北京的面貌。當變革的年代來臨時,他恰是剛剛參加工作的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周圍快速變化的場景、人物、聲音、色彩都時時衝撞著他的眼睛,擾動他的內心,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他憑著對生活的熱愛,對攝影藝術的追求,對年代的深刻理解,用鏡頭,用膠片,用黑白兩色,記錄了八十年代變革的十年,十年一瞬,盡在方寸黑白之間。
  • 老照片:上世紀80年代的江蘇省常州市,你還能認識多少地方呢?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江蘇省常州市的老照片,這一組的老照片有一張經過了修復,原圖已經不是那麼清晰了,原圖在圖片當中,大家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如今的常州迎來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工作居住生活,但是對於過去的常州,您,還有印象嗎?
  • 《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中國的「邊緣革命」
    張五常在前後間隔差不多有近30年時間,分別從市場經濟和縣際競爭這兩個不同角度出發,來認識它們各自在資源配置中所發揮的作用,的確從根本上抓住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秘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顯然是政府和市場雙重作用的結果。張五常由此認為,中國的經濟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經濟制度,因為它有了市場和政府兩個輪子,它們共同推動中國經濟進入飛速發展的軌道。
  •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是第一所聯邦所屬的大學
    校園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主校區位於蘇黎世市中心,始建於1860年代,與蘇黎世大學比鄰,數學、機械、電子、計算機等系所散落於此,與城市融為一體。由於難以在市中心擴展,自1960年代起,該校在市區北部的H?nggerberg山麓建設新校區,又稱為科學城,目前集中了材料、建築、土木、物理、生物和化學等系所。
  • 中國動畫極簡史:曾影響阿童木之父,上世紀90年代開始衰落
    1941年,歷時1年半的時間,萬氏兄弟率領近百人,繪製出近2萬張畫稿,製作出了中國第一部長片大型動畫——《鐵扇公主》,放映1小時20分鐘,創下當時亞洲地區第一部長動畫片的紀錄。可以說,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萬氏兄弟幾乎以四人之力撐起了整個國產動畫界,邁出了中國動畫的第一步。上世紀50年代:中國動畫學派雛形漸成新中國成立後,文藝界百花齊放,大批動畫創作者用獨特的想像力,用木偶、剪紙、水墨等多種表現形式,為中國的孩子們奉獻了大批經典作品。
  • 帶你回到上世紀80年代的杭州
    這輛325路公交車打著「致匠心時光運輸有限公司」的招牌,勾起了不少人關於上世紀80年代的記憶。  傳統手繪廣告 一筆一畫向老匠人致敬  「我們為了向當年純手工手繪公交車身廣告的老匠人致敬,開展了這次『致匠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