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怎樣才能每天收到優質的升學育兒文章呢?
A:點擊上方藍字「大手牽小手」關注即可!
在成長過程中
一起分享專業、實用、有趣的親子新知與體驗
大手牽小手,幸福向前走!
很多小學生到了寫作文的年齡,家長會面臨一個兩難:
有些孩子在比表達上很有點靈氣,也有自己的想法,卻必須要被塞進作文套路的框框,寫得程式化、應試化;可要是不這麼做,考試就得不了好分數。
上海有一位五年級家長圖圖媽,也是 大手牽小手 的老朋友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她一直面臨著這個兩難困境的挑戰,既不想磨滅了孩子的靈氣,又希望他也能順利應對應試的作文。
所以,圖圖媽給 大手牽小手 寫來了她的一些經驗和想法,與大家分享。
文 / 圖圖媽
上周一放學後,圖圖興衝衝打來電話:「媽媽我又拿到稿費啦,兩份!60塊!」▼
圖圖的稿費單
這已經不是圖圖第一次發表文章了。他的鉛字之路始於小學四年級,到現在五年級臨畢業,在各類刊物上一共發表了好幾篇,另有一篇正在等待排期。
儘管稿費不多,但對孩子的意義不小。這讓他明白好的文字是有價值的,寫作這事也不分年齡。
因為我是從事文字工作的,經常有人說,「你每天手把手地教,圖圖自然不會差」,也有人說這是遺傳。好像但凡是個中文系的,生的孩子自然就會之乎者也,此之謂「長松下當有清風耳」。
但寫作畢竟不是木匠活,其實中文系的媽往往教不來寫作文。在兒子學習寫作這件事上,我只陪著他做好兩件事:多讀書,說真話。
小學是家長存在感最強的階段,語數英各科知識信手拈來,吼起熊孩子底氣十足。唯獨作文讓人無從下手,因為寫作真的是爹媽教不了的事。
即便像我這種耕了半輩子墨田的職業寫作者,也不敢說能教好孩子。
寫作文是有規矩和套路的,這些規矩對初學者是捷徑,對深耕者、或者有一些靈氣和天賦的人來說,卻是束縛。寫作的人只想掙脫和忘卻,沒有抱著不撒手的。
沒有一個寫作者能擅長所有的體裁,每個人都有盲區。寫散文的可能寫不了小說,寫評論的可能寫不了戲劇,而學校的寫作課要求面面俱到什麼體裁都要會寫,這活只有語文老師能扛下來,也是真的不容易。
對兒子來說,老母親就是給他燒飯洗衣服陪讀的人,從來不是寫字的人;媽媽的話也是願意聽的才聽,不願聽的自動屏蔽,不可能像學校老師似的一言九鼎。
尤其到了前青春期,我對他更是只有建議權沒有命令權。寫作這種沒有標準答案、個人色彩很重的特殊項目,老母親能夠染指的實在有限。
從一年級學寫句子開始,我只在他寫完願意給我看的時候拜讀一二,也只幫他糾正錯別字和病句,至於謀篇布局、寫作技巧、好詞好句從來沒有教過。
但圖圖的作文確實還不錯,也有很多朋友來取經。每次我的回答只有三個字——多看書。
聖人說:「不讀詩,無以言。」
意思是說,沒有足夠豐厚的輸入,就別指望有漂亮的輸出。
怎麼才能把作文寫好?首先,你得知道好文章都長什麼樣。
好文章,不僅僅在那些《小學生作文選》裡,更在孩子閱讀的那些真正好的書裡。
許多作文選裡的作文,坦率說,也是良莠不齊;而且真正好的小學生作文,你能感覺得到,那個孩子一定也是讀過很多好書,才能厚積薄發的。
所以在看作文選之前,你得讓孩子有大量經典好書的積累。
舉個例子,你得先看《紅樓夢》,然後再去看各種解讀;而不能通過各種解讀,來一點點拼出紅樓夢的內容。
同樣,在那些真正優秀的經典的作品裡,小到比喻句擬人句怎麼寫、抒情如何抒、狀物如何狀、同一個意思用什麼樣的文字寫出來才動人;大到如何安排結構、各個部分的比例輕重、整體的色彩基調等等等等……上一百節作文課不如看十本經典讀物。
張愛玲說,看到別人的好句子,脊梁骨要來回麻三遍。當前人的筆觸打動你,那就是最好的作文課。
圖圖一年級時家裡置了一架書櫃,三年級又添一架,如今再度容量告急,這還不算幾年裡我們從圖書館借著讀的以及讀完賣掉的書。
家裡書架一角
閱讀的習慣不用刻意培養,從小到大,他做功課的時候,我就捧一本書在旁邊讀;等他做累了,就給他講一個故事或者書裡的精彩段落。
剛開始他總是忿忿——「憑什麼我要做功課,你就可以看閒書?」
我告訴他,「你做完也可以看」。
後來,寫完功課可以看書成了他與功課搏鬥的動力。人手一書靠在沙發上彼此靜默,是我們之間最適意的相處時光。
圖圖讀書不受限制,家裡的書對他統統敞開。
二年級時他愛裝深沉,讀原版《西遊記》,各種勞什子的古白話文語詞他其實都不懂,一句句問得我頭痛;等到讀完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莊園》,問我為什麼故事到了結尾時「分不出哪個是人、哪個是豬來了」,好小子,書眼給你抓到了!
四年級迷上科幻,啃了一套十幾本的《銀河帝國》,順手寫了一篇《預見未來四十年》發表在報紙上,裡面的時空穿梭機、讀心儀、空氣罩應該都有來處。
到了五年級,口味越發詭異——左手一本漫畫《朕說歷史》,右手一本《極簡歐洲史》,間或再啃兩頁《湯姆叔叔的小屋》,完全沒章法。
可是不知不覺地,作文裡就沒有了病句,錯字也少了。從細節描寫到情節鋪陳,從心理活動的穿插輔弼,到點睛之筆的乾淨利落,分明能夠看到閱讀留下的痕跡。
再說回作文選,我也選過一些給圖圖看,學學別人是怎麼挖素材、找角度、運用好詞好句的,這些技巧性的東西,確實也需要學習借鑑一下,但最重要的輸入,不能只靠作文選。
坦率說,從圖圖入學那天起,我就陷入了一個兩難:保護孩子的靈氣VS獲得高分的套路 。
目前,我仍然堅定地站在「保護靈氣」的那頭,但同樣也付出了代價。
教無定法,這是個人的選擇,我只想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大家分享,在這條路上會遇到的種種情況。
如果你的孩子在語言表達上有點靈氣、有自己的想法,那麼他在寫作文時,可能最怕的不是不知道怎麼寫,而是輕易地鑽進套路裡,成了「套中人」。
我們都是這樣學過來的,知道那種熟悉的套路如何捆住了手腳,叫人踢蹬不開。見到方格紙,第一個想的是怎麼寫才能讓老師滿意。
有些人最終能從套裡掙出來,更多人困在裡面一輩子。
因為我自己比較反感套路,所以那種詳細羅列「人物類」、「景物類」、「敘事類」、「評論類」各種題材寫作套路的書,或是告訴你題目裡什麼要求該如何應付的書,從來沒有買給圖圖看過。
但只要孩子上語文課,就一定會接觸到「套路」的東西。
這不能怪老師,老師何嘗不懂,但她們也希望孩子能得到好分數,進到好學校;但套路化的東西,真的是很容易就會磨滅靈氣的。
有次他寫了一篇和小夥伴玩遊戲的作文,遊戲過程寫得自然生動,動作描寫心理描寫都到位,本來可以很自然地結束。可是結尾卻寫了這樣一段話:「這樣的遊戲不僅讓我們活動了身體,而且讓我們加深了友誼,受到了教育,是非常有益的活動。」
我問他為什麼這樣寫,遊戲結束文章就結束不是很好嗎?
他說:「感覺這樣寫老師會喜歡。」
我立馬擼擼袖子開導他:寫作必須有感而發,是你的感才發,不是你的、故意發給別人看的感不要發;寫的時候最好忘記老師,忘記等第,你的心裡才會有東西自然地流出來。
在我持續的努力下,圖圖成了脫韁野馬,在寫作的道路上遊刃有餘,當然,也栽了跟頭。
上學期期末大考一時興起,他寫了篇實驗作文,回來跟我說用了一種從來沒用過的寫法。他自己估計,成績要麼是最好的「優」,要麼就是最差的「須努力」。
嘿嘿,結果如願以償地得到了「須努力」。
自己挖的坑自己跳,我不能說也不能罵,只能心頭滴血表面溫柔地「建議」:咱下次寫實驗作文,能不能放在平常練筆的時候?別挑考試的時候搞實驗好麼……
總體來說,圖圖的作文成績是不錯的,但終歸時不時就有豁邊的時候。
我也必須豁得出一次兩次三次的考試成績,豁得出學生手冊上不那麼好看的總評等第。
因為寫作是沒有邊際的探索,一次次的嘗試是孩子自己在探路,那至少說明他對這件事有興趣,有信心,有想法,有主見,不是個輕易被裝進套子裡的主兒。
最近一次寫作練習,題目是《老師我想對你說》。
圖圖寫的是自己的字一直被老師批評難看,有次抄寫練習他發奮要好好寫,希望能得到一個好點的等第,結果花了好長時間寫的字依然被老師批了。
「從那天起,我再也不想努力地寫好字了」,他在作文裡寫道,其間的渴望,奮力,失望直到絕望的心理寫得活靈活現。可娃爹一看作文就大驚失色,「你這麼在文章裡埋怨老師,這作文肯定要不及格了」。
幸好,老師很大度,沒有因為孩子的怨念而給低分,還給了個「優下」,甚至在評語裡幽上一默,「原來你寫不好字是怪我咯」~
但在「說真話」和「得高分」之間,孩子會越來越困惑。
比如有次圖圖回到家告訴我,有位同學在作文裡寫語文課很無聊,老師看了很生氣。
我問他,「無聊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感受,難道因為老師生了氣,語文課就能變得不無聊了嗎?」
他想了想說,「好像不能哦。」
我補充道:「作為學生,你們應該理解語文老師講課會受到教學目標、教學條件、考試成績等等很多約束,有時就很難兼顧講課的趣味性。但是如果你真的覺得『無聊』,卻在作文裡寫語文課很『有聊』,這樣的文章還有必要寫嗎?」
「沒!」
「就是這樣!」
文章和藝術一樣,因為真實才動人,因為動人才刻骨。
當然,我也顧慮過,考試的時候這麼耿直要吃虧。所以也必須時不時給圖圖校一下路子,讓他知道,考試的時候還是要配合一下。
但我一直覺得,作文的技巧是可以訓練的,但內容和格局是最重要的。即便是基礎尚淺技巧欠奉,也要做個老老實實的寫作者,這件事往小了說決定了你的寫作之路能不能走得長遠,往大了說更關乎人品。
直到現在,圖圖在學校的作文成績雖然還不錯,但寫豁邊的情況也經常發生。不過幸好,他總算懂得,考試的時候還是要「中規中矩」一點。
這不是一篇「成功的經驗」,相反,我們還在不斷磕磕絆絆地往前走著。
但我欣慰地看到,他的作文裡很少空話套話,始終保留了一份童真童趣。
當他寫得好的時候,一定是內心有東西要表達,要出來。
半小時到三刻鐘,三五百字,甚至有時候上千字的作文就好了。當他抓耳撓腮抖腿轉椅子,寫了兩句話就回過頭去數字數,那一定是題目裡要的東西他的腦盤裡沒有,他還需要更多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經驗。
寫作是條修遠之路,願每個擁有靈氣的孩子,都能心手合一,好好地和這個世界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