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孩子的靈氣VS應試得分的套路,一個中文系媽媽的兩難選擇

2021-02-22 大手牽小手

Q:怎樣才能每天收到優質的升學育兒文章呢?

A:點擊上方藍字「大手牽小手」關注即可!

在成長過程中

一起分享專業、實用、有趣的親子新知與體驗

大手牽小手,幸福向前走!

很多小學生到了寫作文的年齡,家長會面臨一個兩難:

有些孩子在比表達上很有點靈氣,也有自己的想法,卻必須要被塞進作文套路的框框,寫得程式化、應試化;可要是不這麼做,考試就得不了好分數。

上海有一位五年級家長圖圖媽,也是 大手牽小手 的老朋友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她一直面臨著這個兩難困境的挑戰,既不想磨滅了孩子的靈氣,又希望他也能順利應對應試的作文。

所以,圖圖媽給 大手牽小手 寫來了她的一些經驗和想法,與大家分享。

文 / 圖圖媽

上周一放學後,圖圖興衝衝打來電話:「媽媽我又拿到稿費啦,兩份!60塊!」▼

圖圖的稿費單

這已經不是圖圖第一次發表文章了。他的鉛字之路始於小學四年級,到現在五年級臨畢業,在各類刊物上一共發表了好幾篇,另有一篇正在等待排期。

儘管稿費不多,但對孩子的意義不小。這讓他明白好的文字是有價值的,寫作這事也不分年齡。

因為我是從事文字工作的,經常有人說,「你每天手把手地教,圖圖自然不會差」,也有人說這是遺傳。好像但凡是個中文系的,生的孩子自然就會之乎者也,此之謂「長松下當有清風耳」。

但寫作畢竟不是木匠活,其實中文系的媽往往教不來寫作文。在兒子學習寫作這件事上,我只陪著他做好兩件事:多讀書,說真話

小學是家長存在感最強的階段,語數英各科知識信手拈來,吼起熊孩子底氣十足。唯獨作文讓人無從下手,因為寫作真的是爹媽教不了的事。

即便像我這種耕了半輩子墨田的職業寫作者,也不敢說能教好孩子。

寫作文是有規矩和套路的,這些規矩對初學者是捷徑,對深耕者、或者有一些靈氣和天賦的人來說,卻是束縛。寫作的人只想掙脫和忘卻,沒有抱著不撒手的。

沒有一個寫作者能擅長所有的體裁,每個人都有盲區。寫散文的可能寫不了小說,寫評論的可能寫不了戲劇,而學校的寫作課要求面面俱到什麼體裁都要會寫,這活只有語文老師能扛下來,也是真的不容易。

對兒子來說,老母親就是給他燒飯洗衣服陪讀的人,從來不是寫字的人;媽媽的話也是願意聽的才聽,不願聽的自動屏蔽,不可能像學校老師似的一言九鼎。

尤其到了前青春期,我對他更是只有建議權沒有命令權。寫作這種沒有標準答案、個人色彩很重的特殊項目,老母親能夠染指的實在有限。

從一年級學寫句子開始,我只在他寫完願意給我看的時候拜讀一二,也只幫他糾正錯別字和病句,至於謀篇布局、寫作技巧、好詞好句從來沒有教過。

但圖圖的作文確實還不錯,也有很多朋友來取經。每次我的回答只有三個字——多看書。

聖人說:「不讀詩,無以言。」

意思是說,沒有足夠豐厚的輸入,就別指望有漂亮的輸出。

怎麼才能把作文寫好?首先,你得知道好文章都長什麼樣。

好文章,不僅僅在那些《小學生作文選》裡,更在孩子閱讀的那些真正好的書裡。

許多作文選裡的作文,坦率說,也是良莠不齊;而且真正好的小學生作文,你能感覺得到,那個孩子一定也是讀過很多好書,才能厚積薄發的。

所以在看作文選之前,你得讓孩子有大量經典好書的積累。

舉個例子,你得先看《紅樓夢》,然後再去看各種解讀;而不能通過各種解讀,來一點點拼出紅樓夢的內容。

同樣,在那些真正優秀的經典的作品裡,小到比喻句擬人句怎麼寫、抒情如何抒、狀物如何狀、同一個意思用什麼樣的文字寫出來才動人;大到如何安排結構、各個部分的比例輕重、整體的色彩基調等等等等……上一百節作文課不如看十本經典讀物。

張愛玲說,看到別人的好句子,脊梁骨要來回麻三遍。當前人的筆觸打動你,那就是最好的作文課。

圖圖一年級時家裡置了一架書櫃,三年級又添一架,如今再度容量告急,這還不算幾年裡我們從圖書館借著讀的以及讀完賣掉的書。

家裡書架一角

閱讀的習慣不用刻意培養,從小到大,他做功課的時候,我就捧一本書在旁邊讀;等他做累了,就給他講一個故事或者書裡的精彩段落。

剛開始他總是忿忿——「憑什麼我要做功課,你就可以看閒書?」

我告訴他,「你做完也可以看」。

後來,寫完功課可以看書成了他與功課搏鬥的動力。人手一書靠在沙發上彼此靜默,是我們之間最適意的相處時光。

圖圖讀書不受限制,家裡的書對他統統敞開。

二年級時他愛裝深沉,讀原版《西遊記》,各種勞什子的古白話文語詞他其實都不懂,一句句問得我頭痛;等到讀完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莊園》,問我為什麼故事到了結尾時「分不出哪個是人、哪個是豬來了」,好小子,書眼給你抓到了!

四年級迷上科幻,啃了一套十幾本的《銀河帝國》,順手寫了一篇《預見未來四十年》發表在報紙上,裡面的時空穿梭機、讀心儀、空氣罩應該都有來處。

到了五年級,口味越發詭異——左手一本漫畫《朕說歷史》,右手一本《極簡歐洲史》,間或再啃兩頁《湯姆叔叔的小屋》,完全沒章法。

可是不知不覺地,作文裡就沒有了病句,錯字也少了。從細節描寫到情節鋪陳,從心理活動的穿插輔弼,到點睛之筆的乾淨利落,分明能夠看到閱讀留下的痕跡。

再說回作文選,我也選過一些給圖圖看,學學別人是怎麼挖素材、找角度、運用好詞好句的,這些技巧性的東西,確實也需要學習借鑑一下,但最重要的輸入,不能只靠作文選。

坦率說,從圖圖入學那天起,我就陷入了一個兩難:保護孩子的靈氣VS獲得高分的套路 。

目前,我仍然堅定地站在「保護靈氣」的那頭,但同樣也付出了代價。

教無定法,這是個人的選擇,我只想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大家分享,在這條路上會遇到的種種情況。

如果你的孩子在語言表達上有點靈氣、有自己的想法,那麼他在寫作文時,可能最怕的不是不知道怎麼寫,而是輕易地鑽進套路裡,成了「套中人」。

我們都是這樣學過來的,知道那種熟悉的套路如何捆住了手腳,叫人踢蹬不開。見到方格紙,第一個想的是怎麼寫才能讓老師滿意。

有些人最終能從套裡掙出來,更多人困在裡面一輩子。

因為我自己比較反感套路,所以那種詳細羅列「人物類」、「景物類」、「敘事類」、「評論類」各種題材寫作套路的書,或是告訴你題目裡什麼要求該如何應付的書,從來沒有買給圖圖看過。

但只要孩子上語文課,就一定會接觸到「套路」的東西。

這不能怪老師,老師何嘗不懂,但她們也希望孩子能得到好分數,進到好學校;但套路化的東西,真的是很容易就會磨滅靈氣的。

有次他寫了一篇和小夥伴玩遊戲的作文,遊戲過程寫得自然生動,動作描寫心理描寫都到位,本來可以很自然地結束。可是結尾卻寫了這樣一段話:「這樣的遊戲不僅讓我們活動了身體,而且讓我們加深了友誼,受到了教育,是非常有益的活動。」

我問他為什麼這樣寫,遊戲結束文章就結束不是很好嗎?

他說:「感覺這樣寫老師會喜歡。」

我立馬擼擼袖子開導他:寫作必須有感而發,是你的感才發,不是你的、故意發給別人看的感不要發;寫的時候最好忘記老師,忘記等第,你的心裡才會有東西自然地流出來。

在我持續的努力下,圖圖成了脫韁野馬,在寫作的道路上遊刃有餘,當然,也栽了跟頭。

上學期期末大考一時興起,他寫了篇實驗作文,回來跟我說用了一種從來沒用過的寫法。他自己估計,成績要麼是最好的「優」,要麼就是最差的「須努力」。

嘿嘿,結果如願以償地得到了「須努力」。

自己挖的坑自己跳,我不能說也不能罵,只能心頭滴血表面溫柔地「建議」:咱下次寫實驗作文,能不能放在平常練筆的時候?別挑考試的時候搞實驗好麼……

總體來說,圖圖的作文成績是不錯的,但終歸時不時就有豁邊的時候。

我也必須豁得出一次兩次三次的考試成績,豁得出學生手冊上不那麼好看的總評等第。

因為寫作是沒有邊際的探索,一次次的嘗試是孩子自己在探路,那至少說明他對這件事有興趣,有信心,有想法,有主見,不是個輕易被裝進套子裡的主兒。

最近一次寫作練習,題目是《老師我想對你說》。

圖圖寫的是自己的字一直被老師批評難看,有次抄寫練習他發奮要好好寫,希望能得到一個好點的等第,結果花了好長時間寫的字依然被老師批了。

「從那天起,我再也不想努力地寫好字了」,他在作文裡寫道,其間的渴望,奮力,失望直到絕望的心理寫得活靈活現。可娃爹一看作文就大驚失色,「你這麼在文章裡埋怨老師,這作文肯定要不及格了」。

幸好,老師很大度,沒有因為孩子的怨念而給低分,還給了個「優下」,甚至在評語裡幽上一默,「原來你寫不好字是怪我咯」~

但在「說真話」和「得高分」之間,孩子會越來越困惑。

比如有次圖圖回到家告訴我,有位同學在作文裡寫語文課很無聊,老師看了很生氣。

我問他,「無聊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感受,難道因為老師生了氣,語文課就能變得不無聊了嗎?」

他想了想說,「好像不能哦。」

我補充道:「作為學生,你們應該理解語文老師講課會受到教學目標、教學條件、考試成績等等很多約束,有時就很難兼顧講課的趣味性。但是如果你真的覺得『無聊』,卻在作文裡寫語文課很『有聊』,這樣的文章還有必要寫嗎?」

「沒!」

「就是這樣!」

文章和藝術一樣,因為真實才動人,因為動人才刻骨。

當然,我也顧慮過,考試的時候這麼耿直要吃虧。所以也必須時不時給圖圖校一下路子,讓他知道,考試的時候還是要配合一下。

但我一直覺得,作文的技巧是可以訓練的,但內容和格局是最重要的。即便是基礎尚淺技巧欠奉,也要做個老老實實的寫作者,這件事往小了說決定了你的寫作之路能不能走得長遠,往大了說更關乎人品。

直到現在,圖圖在學校的作文成績雖然還不錯,但寫豁邊的情況也經常發生。不過幸好,他總算懂得,考試的時候還是要「中規中矩」一點。

這不是一篇「成功的經驗」,相反,我們還在不斷磕磕絆絆地往前走著。

但我欣慰地看到,他的作文裡很少空話套話,始終保留了一份童真童趣。

當他寫得好的時候,一定是內心有東西要表達,要出來。

半小時到三刻鐘,三五百字,甚至有時候上千字的作文就好了。當他抓耳撓腮抖腿轉椅子,寫了兩句話就回過頭去數字數,那一定是題目裡要的東西他的腦盤裡沒有,他還需要更多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經驗。

寫作是條修遠之路,願每個擁有靈氣的孩子,都能心手合一,好好地和這個世界說話。

相關焦點

  • 應試大咖劉純老師福利講座來了!初中文言語基得應試技巧&積累策略.
    在同學們眼中閱卷人的心就像海底針,他們的心意總是難以琢磨,反映到考場中就是:答題總是答不到點子上!
  • 當孩子提問時,智慧媽媽用3招開發孩子智力,讓孩子有靈氣、聰明
    文 | 動歷盒育兒袁老師小D是個6歲男孩,最近他對大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非要拉著媽媽問這問那,可媽媽哪裡懂這麼多知識,不回答吧,怕挫傷了孩子的好奇心,回答吧,又超出了自己的知識範圍,怕說錯了誤導孩子,真是兩難啊。
  • 「觀點」王新銳:個人信息保護立法面臨的兩難選擇
    北京安理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王新銳在會上發表題為「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幾組兩難選擇」的主旨演講。但不管是否選擇哪種方案,面對現實的複雜性,還是需要更精巧的設計。比如,像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應該加強保護大家都有共識,但GDPR在敏感信息處理這一條有10個例外,而草案只能基於「單獨同意」,就顯得過於簡化和嚴苛了。這一組兩難選擇,筆者認為主要是加強保護力度和考慮例外情況的問題。例外情形多了,個人權利約束多了,公眾還是會覺得有很多口子、有很多空子,但完全不開又不行。
  • 產後媽媽要面臨的兩難選擇?很多與婆媳關係有關
    世界上最難做的就是媽媽了吧。從懷孕到分娩要經歷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把寶寶生出來了,又要處理一系列問題。除了身材的變形,身體的虛弱以及一些重要部位的受損,還有就是要面臨一些兩難的選擇。這些也是很多媽媽都會遇到的問題,看看你是怎麼選擇的呢?
  • 小學生作文,全是格式和套路,唯獨缺乏真實情感,語文出問題了嗎
    但作文中缺乏邏輯性,更沒有任何真實情感的流露,只不過是用來應試的工具而已。就拿那篇「媽媽給我送傘」來說,故事大致內容是,下雨了,媽媽為了給孩子送傘,忘了給自己拿傘,結果傘送到孩子手裡,媽媽全身都淋得溼透了。
  • 陷入兩難,男朋友和媽媽,我該怎麼選?
    本人女,30+,坐標系二線城市,離異(兒子撫養權歸前夫),金融從業人員,本科學歷,父母已退休,退休前都是普通工人,房產1套,車1輛,均在本人名下,與父母同住。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你支持哪個?這是個兩難的選擇題
    感性讓我贊成素質教育,但理性又讓我支持應試教育!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都知道素質教育,對孩子思維發展有益,對減輕課業負擔有幫助,學生可以更輕鬆,更愉快地學習。不至於早早地厭學!但是考試制度不改變,應試教育 勢必大行其道。
  • 5本大熱門靈氣復甦小說,設定新穎不套路,書荒的最佳選擇
    《顧道長生》——作者:睡覺會變白都市靈氣復甦流,故事厚重不譁眾取寵,行文娓娓道來有靈氣,最主要是一言不合就開車,猝不及防還一本正經,高級。主角以普通人的視覺在獲得金手指以後卻表現得低調,喜歡打抱不平,人情味十足。有都市風格,又有玄幻韻味,不得不說,大神就是大神。
  • 用中文應試、免雅思託福,留學生有了新選擇——DSE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包力對已完成內地中學課程學習、立志出國留學的學生來說,選擇DSE課程,可用英文、中文應試,免雅思、託福成績。這是記者12月26日從賽格教育舉行的DSE課程啟動儀式暨2021春季招生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 深圳reiki靈氣初中級課(靈氣一二級)深圳靈氣高級課程(靈氣三級)12月舉辦
    你選擇哪個?綻放生命,身心平衡、感知自然,療愈你自己!靈氣課程讓你學會這樣的神奇能力!這部動畫片還有遠程送氣(靈氣中階內容),遠程的意思指不受空間限制,比如我在北京,你在海南同樣可以接收靈氣。這真的是一部靈氣電影啊!反面角色牛魔王有再多的氣,也要保持正心、正念,才能實現自己!和要求靈氣學員是要正直的人才可以學是一樣的。
  • 「認親」是人販子的慣用套路,為了孩子平安,爸爸媽媽要提高警惕
    ,一天一位媽媽獨自推著2個月大的孩子逛公園,一邊走一邊開心的逗著寶寶,根本沒注意到周圍的情況,這時,一個身影閃過,抓住媽媽手上的包就跑,媽媽的第一反應是:糟了,被搶了,正兩難的時候,旁邊一位年輕女子來幫忙:大姐,沒事,我幫你看孩子,你快去追吧。
  • 應試教育 KPI vs 素質教育 OKR
    1、100分固定的題,你要儘可能考高分 vs 你自己創造的題,你最好考70你們公司年度KPI考核,在年初就確定並且分解下去了。同時,你在年初有一個預判,今年我能考多少分,一切都板上釘釘。從一開始,你就在琢磨如何去針對這些考題,這好像成了中國人特有的能力——應付考試。
  • 女兒:「媽媽有人摸我」,媽媽的做法,讓孩子選擇了「自我保護」
    導讀:女兒:「媽媽有人摸我」,媽媽的做法,讓孩子選擇了「自我保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女兒:「媽媽有人摸我」,媽媽的做法,讓孩子選擇了「自我保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這道中國人自己都不懂的中文題告訴我們,讓孩子'Thinking inEnglish',家長需要這樣做
    1我們知道,英語有個很重要的單詞,叫連繫動詞。簡稱系動詞。又因為這個動詞只有一個單詞,我們又把它稱之為『Be動詞』。中文不但有系動詞,還有兩個。一個是『是』,一個是『在』。大家來看這兩句話:我是中國人。我在打籃球。這兩句話翻譯成英文:I amChinese.
  • 在應試的籠子裡,怎麼保護孩子的內驅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怪圈裡,一方面我們想要培養優秀的孩子,讓他們在未來有所發展,另一方我們又深諳應試教育的遊戲規則撇開任何批判,今天我們想探討的是,作為普通的父母,怎麼在體制下,保護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到底如何做,才能又不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又能讓孩子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 生活英語 vs 學術英語 vs 應試英語
    今晚的話題是學習英語,也是大家最感興趣的一個話題。首先我們要定義一下學習什麼樣的英語?我想把英語分成三種:生活英語,學術英語。和應試英語。學術英語和生活英語。這個我在七年群已經解釋過很多次。生活英語強調的是口語和聽力,學術英語強調的是閱讀和寫作。作為生活英語,環境最重要。有了環境,經常使用,任何人都能很快學好。美國的清潔工「英語」都很棒。
  • 從佛繫到「虎媽」,再回歸佛系|中國媽媽真的太難了
    被網課逼瘋的父母,這不是獨一家,這只是應試教育下,萬千中國家庭的一個縮影。縮影背後,是無數在應試教育和佛系養育的夾縫中掙扎的媽媽們。你身邊有沒有不想被應試教育綁架的媽媽?不想孩子上學前就失去童年,所以不學語數外、不報興趣班、愛怎麼玩怎麼玩……你知道她們的孩子上學後,都怎麼樣了?
  • 要讓孩子生活在兩難中,因為生活不是天堂,生活哪有那麼簡單!
    英文有句名諺「No pains, no gains」,譯成中文大概是「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對喲,一切都不是平白無故的,哪有不付出就有的快樂呢?當下教育的問題是受了學習西方表面的影響,盲目追求「快樂教育」、「釋放天性」、「愛的教育」,放手讓孩子去做,卻不加以限制,雖為快樂,卻未盡到父母的責任,以後很難在現實中立足。
  • 兩難選擇 人工智慧如何應對?
    原標題:兩難選擇,人工智慧如何應對?   選擇分輕重,更分難易。
  • AMC12 B 卷公布,我來談一個多年不變的得分套路
    四類題每年都有,這是出題人多年不變的套路。因此我們多年不變的得分套路是:1)對於好想也好算的題目不要大意,因為這種題你做出來了,也不會和有競爭力的對手拉開差距,如果大意做錯了,就相當於比每人都差 6 分;2)對於難想但好算的題目,積累一些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