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年,陪伴我們長大的老兒歌

2020-12-18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本刊特約撰稿 王凱

  有人說,兒歌是定格歷史、反映時代的留聲機,不論年齡有多大,在我們記憶深處,總有一首童謠能夠喚起兒時的記憶,還有那些斑駁的舊時光。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到來了。這讓我們想起那些年我們曾經聽過的經典老歌——

  民國時期的兒歌

  1980年代初期,上海電影製片廠拍了一部反映民國時期老北京生活的故事片《城南舊事》,電影裡有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兒歌就是民國文化奇人李叔同作詞的《送別》。

  李叔同出生於天津一個富裕之家,早年到日本學習音樂和美術。此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根據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曲,李叔同的這首《送別》,旋律則取材於《旅愁》。

  這首《送別》的曲調和歌詞都極為優美,至今傳唱不衰。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在其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中曾引用這首歌,書中英子(林海音)小學畢業,同學們唱〈送別〉為他們送行:「我唱了五年的〈驪歌〉,現在輪到同學們唱給我們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我哭了,我們畢業生都哭了。我們是多麼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但我們又是多麼怕呢!」

  林海音版的《送別》與李叔同原版略有不同,李叔同版本是其弟子豐子愷親筆所記,應該無誤:「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兩個版本為什麼不一致呢?有人認為是林海音忘記了原詞,小說裡的這首歌是她自己創作的。但有學者考證並非如此,林海音版《送別》在歷史上的確存在過,是林海音所在小學畢業典禮上的儀式歌曲,《城南舊事》中稱之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可能學校覺得李叔同原歌中某些詞句與畢業典禮不太適合,所以便作了改動,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而林海音恰恰是如實記錄了當時的情景。

  民國時期還有一首兒歌極為有名,這就是《兩隻老虎》,歌詞非常有趣:「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隻沒有耳朵,一隻沒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這首兒歌也是根據外國歌曲填詞的,原名叫《雅克兄弟》,是一首法國兒歌,原文大意如下:「雅克兄弟,雅克兄弟,你睡了嗎?你睡了嗎?早上好,早上好!」《雅克兄弟》是如何變成《兩隻老虎》的,至今無考,但「老虎版」至少出現在抗戰期間,因為知名報人曹聚仁《蔣經國論》第五節《新贛南如此》中就提到《兩隻老虎》。

  這首兒歌在中國近代史上非常有名,北伐軍政治部一位叫鄺墉的科長,根據《兩隻老虎》曲調寫了一首《國民革命歌》。歌詞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聽到,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倒背如流:「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鬥,齊奮鬥!」中共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則將《國民革命歌》改成《土地革命歌》。1970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閃閃的紅星》中有這樣一幕,主人公潘冬子和夥伴們一起,興奮地唱起這首歌曲:「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和劣紳,和劣紳。我們要做主人,我們要做主人,分田地,分田地!」

  一曲《雅克兄弟》,在中國留下了無數異姓「兄弟」。

  新中國的紅色兒歌

  新中國成立後,兒歌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以歌頌新時代,歌頌新生活,歌頌新中國為主。從1950年代初到1970年代末,這個時期的少兒歌曲基本上差不多,我們姑且稱之為「新中國的紅色兒歌」吧。

  新中國紅色兒歌大體分為兩部分,一是反映少年兒童日常生活,充滿了童心童趣的歌曲,這類歌曲有《讓我們蕩起雙槳》《小燕子》《上學歌》《勞動最光榮》《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丟手絹》《少年先鋒隊隊歌》等等;二是歌頌祖國和英雄人物的革命歌曲,我們熟悉的有《我愛北京天安門》《紅星歌》《學習雷鋒好榜樣》等,這些兒歌影響了幾代中國孩子。

  這些紅色兒歌中,《我愛北京天安門》大家都比較熟悉,但這首歌的詞曲作者關係非常特殊,曲作者金月苓和詞作者金果臨既是堂姐弟,又是表姐弟,他們的父親是親兄弟,母親是親姐妹。

  金果臨是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學五年級學生,他非常喜歡寫詩,這篇《我愛北京天安門》就是他在1969年11月29日寫的,後來發表於《紅小兵》1970年第3期;金果臨的堂姐金月苓是上海第六玻璃廠的工人,業餘時間喜歡作曲,她在《紅小兵》上看到《我愛北京天安門》後,將其譜上了曲子,那時她剛剛19歲。

  而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們兩人當時都沒有去過天安門,他們對天安門的了解和印象主要來自報刊雜誌和新聞紀錄片。姐弟倆雖然同在上海,但由於多種原因,很小就分開了,他們創作這首歌時,沒有任何溝通和交流。

  1972年4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我愛北京天安門》,這首歌隨之傳唱全國。後來,金月苓和金果臨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1977年底,金月苓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後到上海工作,成為一名音樂編輯;金果臨先去農場工作,然後頂替父母回到上海工廠,正如那個年代大部分企業職工一樣,經歷了下崗、分流和再就業,金果臨生於1950年代中後期,如今估計也回家安度晚年了。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兒歌

  1980年以後,中國少兒歌曲創作進入了一個繁榮期,革命和政治因素迅速消退,反映童真、童稚和童趣的原創歌曲逐漸增加。另外,隨著對外交往的增多和電影電視的普及,一些臺灣校園歌曲和外國動畫片插曲也傳入中國大陸。

  當時國內湧現出了一大批極為優秀的音樂創作人,創作了《採蘑菇的小姑娘》《媽媽的吻》《小螺號》《歌聲與微笑》等大批質量上乘的少兒歌曲,其中以作曲家谷建芬最為出眾。谷建芬祖籍山東威海,出生於日本,她將少兒歌曲中注入流行音樂因素,使歌曲更加歡快動聽,也更為孩子們所喜愛。據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比較有名的少兒歌曲中,有一多半出自谷建芬之手。

  臺灣校園民謠也在這個時期傳入大陸的,這種小清新的校園歌曲將中國民間音樂和西方鄉村歌曲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通俗歌謠體裁,展現了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和浪漫氣息。羅大佑、葉佳修和侯德健等人是這個時期臺灣校園歌曲的主將,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當首推羅大佑的《童年》。

  這首《童年》曲調輕巧,琅琅上口,天然去雕飾,在曼妙的旋律和優美的歌詞中,我們似乎穿越了時空,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池塘、榕樹、鞦韆、操場、黑板和老師等因素交相輝映。最後,歌曲將重點放在「盼望」二字上,雖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有自己「陰暗」的角落,但盼望幸福、盼望長大是孩子們共同的理想。

  改革開放後,一些外國兒歌首次進入中國,因為當時電視臺播出日本動畫片比較多,像《鐵臂阿童木》《花仙子》和《聰明的一休》等,所以這些動畫片的主題歌和插曲在中國非常流行,即使歌曲是外文的,大家也會哼唱旋律。

  對於這些動畫片,大家比較熟悉的是《聰明的一休》,中央電視臺1980年代初引進並配音,成為當時風靡全國的優秀動畫片。在這部片子裡,聰明的一休、善良的小葉子、魯莽的新佑衛門、和藹的長老、貪心的桔梗店老闆、驕傲的將軍都令人難以忘懷。這部動畫片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溫馨回憶,其主題歌《小機靈的歌》也成為70後和80後共同的記憶。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和娛樂方式多元化,少兒歌曲創作似乎陷入了瓶頸,兒歌的傳播途徑和傳播度也變得極為狹窄。這種現象已經引起有識之士關注,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種狀況能夠得到妥善改善。

  今天看來,這些陪伴我們長大的老兒歌,其實就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向經典致敬!

  (本版照片為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  「這是文椰3號,是從馬來西亞引進後經篩選改良培育出的新品種,我們管它叫『金椰子』。」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在許多國家,很多孩子可以說是在博物館長大的,博物館經常成為歷史課、美術課的課堂。  在海南,除了大家熟悉的公共博物館,海南高校博物館數量也不少,不僅免費對外開放,更有不少「看家」展品,如:三亞學院的相機博物館陳列了500餘臺不同時期的相機;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承擔起部分公共博物館的社會職能;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收藏展出種類豐富的瓊北地區火山石生產生活用具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們的特殊年夜飯
    除夕,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海南日報記者探訪了4個堅守在崗位上的人,記錄下他們除夕夜特殊的年夜飯。  鏡頭1  急診科裡的年夜飯 為守護病患吃「冷」飯  本報海口2月7日訊 (記者馬珂)「記得回家後要吃清淡,最好喝點粥。」今天晚上7時,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胡志高送走了他一天中第131名患者。終於可以吃晚飯了,而此時胡志高的盒飯已經涼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的校訓
    在海中,海南中學副校長吉萬松是少有的還能說全這八字校訓由來的了。「建校於1923年的海中,早年並沒有明確的校訓,這八字校訓是1993年由海南中學老校長鄒福如提出的,當時全校師生都參與了校訓制定的大討論。經過反覆多次的認真研究後,決定根據海南中學的辦學經驗和傳統,將『尚德、睿智、唯實、創新』確定為校訓,並一直沿用至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數千萬年之磨礪凝成砂土,能工巧匠之捶捏塑成妙型,又經熊熊烈火之焚烤方能浴火重生,這些看似尋常的陶瓷器皿蘊藏著自然天工的神奇造化,亦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深厚的制陶造瓷之歷史淵源。  回首過去,想要追溯那些神秘的源起,關於陶瓷文物和古老窯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不曾止步,持續推進。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作為三亞市第二圖書館,對校外讀者全面開放。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信息諮詢部主任胡愛民介紹說,「市民如果有借閱圖書方面的需求,歡迎來我們圖書館借閱圖書」。  2014年11月26日,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圖書館掛牌成為三亞第二圖書館,三亞市民可憑居民身份證及其它相關證件,前來辦理借閱證,最多可借四冊圖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在日本侵略海南之前,臺灣總督府制定的《海南島處理方針》中便已制定了加強「綏靖與宣撫」,「糾正島內排日思想」,在島內「配布《香港日報》《全閩新日報》等報紙,同時利用海口的《瓊崖民國日報》及《瓊崖新民日報》之設施,刊行新聞,向島內及南洋各地配布」的具體政策。  抗日戰爭爆發後,海南島內的抗日情緒十分高漲。以海南書局為代表的傳媒機構積極宣傳抗日思想,出版了大量的抗日書籍。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 紅笛  這些年過去,對白苗先生的記憶是越來越淡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古籍今安在?
    瓊州古籍  海南有多少民國以前出版的地方文獻,即與本島相關的古籍,已經亡佚而無法傳世?我們不得而知。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裡的歡笑聲變多了」
    韓亞命對2016年9月21日下午的場景依舊記憶深刻。那天下午,時任省長劉賜貴來到王下鄉調研,在了解到韓詩琪和她哥哥韓志騰均患有眼疾、從小雙目失明後,他彎下腰心疼地抱起小詩琪,要求昌江有關部門帶孩子到海口去檢查治療,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重見光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雙親節日的隨想
    ■ 米少雄(海南)    雙節因感恩而起  母親節最早出現在古希臘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明代海南先賢丘濬的《送林黃門使滿剌加國序》,一直被瓊、馬兩地學者認為是海南人出使馬來西亞的最早記載,那位姓林的使節名叫「林榮」,成化十七年(1418年)出使滿剌加(今馬六甲);而據《瓊州府志》的記載,也可推斷出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之前,已有海南人私訪馬來半島。  海南人成規模遷居馬來半島的時間,當在最近的200年。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畫作中的城市溫度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作為「下南洋」風潮的歷史遺物,騎樓不僅早已成為海口的文化名片,更是為文人墨客的藝術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