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兒歌是定格歷史、反映時代的留聲機,不論年齡有多大,在我們記憶深處,總有一首童謠能夠喚起兒時的記憶,還有那些斑駁的舊時光。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到來了。這讓我們想起那些年我們曾經聽過的經典老歌——
民國時期的兒歌
1980年代初期,上海電影製片廠拍了一部反映民國時期老北京生活的故事片《城南舊事》,電影裡有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兒歌就是民國文化奇人李叔同作詞的《送別》。
李叔同出生於天津一個富裕之家,早年到日本學習音樂和美術。此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根據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曲,李叔同的這首《送別》,旋律則取材於《旅愁》。
這首《送別》的曲調和歌詞都極為優美,至今傳唱不衰。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在其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中曾引用這首歌,書中英子(林海音)小學畢業,同學們唱〈送別〉為他們送行:「我唱了五年的〈驪歌〉,現在輪到同學們唱給我們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我哭了,我們畢業生都哭了。我們是多麼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但我們又是多麼怕呢!」
林海音版的《送別》與李叔同原版略有不同,李叔同版本是其弟子豐子愷親筆所記,應該無誤:「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兩個版本為什麼不一致呢?有人認為是林海音忘記了原詞,小說裡的這首歌是她自己創作的。但有學者考證並非如此,林海音版《送別》在歷史上的確存在過,是林海音所在小學畢業典禮上的儀式歌曲,《城南舊事》中稱之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可能學校覺得李叔同原歌中某些詞句與畢業典禮不太適合,所以便作了改動,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而林海音恰恰是如實記錄了當時的情景。
民國時期還有一首兒歌極為有名,這就是《兩隻老虎》,歌詞非常有趣:「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隻沒有耳朵,一隻沒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這首兒歌也是根據外國歌曲填詞的,原名叫《雅克兄弟》,是一首法國兒歌,原文大意如下:「雅克兄弟,雅克兄弟,你睡了嗎?你睡了嗎?早上好,早上好!」《雅克兄弟》是如何變成《兩隻老虎》的,至今無考,但「老虎版」至少出現在抗戰期間,因為知名報人曹聚仁《蔣經國論》第五節《新贛南如此》中就提到《兩隻老虎》。
這首兒歌在中國近代史上非常有名,北伐軍政治部一位叫鄺墉的科長,根據《兩隻老虎》曲調寫了一首《國民革命歌》。歌詞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聽到,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倒背如流:「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鬥,齊奮鬥!」中共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則將《國民革命歌》改成《土地革命歌》。1970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閃閃的紅星》中有這樣一幕,主人公潘冬子和夥伴們一起,興奮地唱起這首歌曲:「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和劣紳,和劣紳。我們要做主人,我們要做主人,分田地,分田地!」
一曲《雅克兄弟》,在中國留下了無數異姓「兄弟」。
新中國的紅色兒歌
新中國成立後,兒歌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以歌頌新時代,歌頌新生活,歌頌新中國為主。從1950年代初到1970年代末,這個時期的少兒歌曲基本上差不多,我們姑且稱之為「新中國的紅色兒歌」吧。
新中國紅色兒歌大體分為兩部分,一是反映少年兒童日常生活,充滿了童心童趣的歌曲,這類歌曲有《讓我們蕩起雙槳》《小燕子》《上學歌》《勞動最光榮》《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丟手絹》《少年先鋒隊隊歌》等等;二是歌頌祖國和英雄人物的革命歌曲,我們熟悉的有《我愛北京天安門》《紅星歌》《學習雷鋒好榜樣》等,這些兒歌影響了幾代中國孩子。
這些紅色兒歌中,《我愛北京天安門》大家都比較熟悉,但這首歌的詞曲作者關係非常特殊,曲作者金月苓和詞作者金果臨既是堂姐弟,又是表姐弟,他們的父親是親兄弟,母親是親姐妹。
金果臨是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學五年級學生,他非常喜歡寫詩,這篇《我愛北京天安門》就是他在1969年11月29日寫的,後來發表於《紅小兵》1970年第3期;金果臨的堂姐金月苓是上海第六玻璃廠的工人,業餘時間喜歡作曲,她在《紅小兵》上看到《我愛北京天安門》後,將其譜上了曲子,那時她剛剛19歲。
而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們兩人當時都沒有去過天安門,他們對天安門的了解和印象主要來自報刊雜誌和新聞紀錄片。姐弟倆雖然同在上海,但由於多種原因,很小就分開了,他們創作這首歌時,沒有任何溝通和交流。
1972年4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我愛北京天安門》,這首歌隨之傳唱全國。後來,金月苓和金果臨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1977年底,金月苓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後到上海工作,成為一名音樂編輯;金果臨先去農場工作,然後頂替父母回到上海工廠,正如那個年代大部分企業職工一樣,經歷了下崗、分流和再就業,金果臨生於1950年代中後期,如今估計也回家安度晚年了。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兒歌
1980年以後,中國少兒歌曲創作進入了一個繁榮期,革命和政治因素迅速消退,反映童真、童稚和童趣的原創歌曲逐漸增加。另外,隨著對外交往的增多和電影電視的普及,一些臺灣校園歌曲和外國動畫片插曲也傳入中國大陸。
當時國內湧現出了一大批極為優秀的音樂創作人,創作了《採蘑菇的小姑娘》《媽媽的吻》《小螺號》《歌聲與微笑》等大批質量上乘的少兒歌曲,其中以作曲家谷建芬最為出眾。谷建芬祖籍山東威海,出生於日本,她將少兒歌曲中注入流行音樂因素,使歌曲更加歡快動聽,也更為孩子們所喜愛。據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比較有名的少兒歌曲中,有一多半出自谷建芬之手。
臺灣校園民謠也在這個時期傳入大陸的,這種小清新的校園歌曲將中國民間音樂和西方鄉村歌曲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通俗歌謠體裁,展現了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和浪漫氣息。羅大佑、葉佳修和侯德健等人是這個時期臺灣校園歌曲的主將,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當首推羅大佑的《童年》。
這首《童年》曲調輕巧,琅琅上口,天然去雕飾,在曼妙的旋律和優美的歌詞中,我們似乎穿越了時空,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池塘、榕樹、鞦韆、操場、黑板和老師等因素交相輝映。最後,歌曲將重點放在「盼望」二字上,雖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有自己「陰暗」的角落,但盼望幸福、盼望長大是孩子們共同的理想。
改革開放後,一些外國兒歌首次進入中國,因為當時電視臺播出日本動畫片比較多,像《鐵臂阿童木》《花仙子》和《聰明的一休》等,所以這些動畫片的主題歌和插曲在中國非常流行,即使歌曲是外文的,大家也會哼唱旋律。
對於這些動畫片,大家比較熟悉的是《聰明的一休》,中央電視臺1980年代初引進並配音,成為當時風靡全國的優秀動畫片。在這部片子裡,聰明的一休、善良的小葉子、魯莽的新佑衛門、和藹的長老、貪心的桔梗店老闆、驕傲的將軍都令人難以忘懷。這部動畫片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溫馨回憶,其主題歌《小機靈的歌》也成為70後和80後共同的記憶。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和娛樂方式多元化,少兒歌曲創作似乎陷入了瓶頸,兒歌的傳播途徑和傳播度也變得極為狹窄。這種現象已經引起有識之士關注,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種狀況能夠得到妥善改善。
今天看來,這些陪伴我們長大的老兒歌,其實就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向經典致敬!
(本版照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