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讓我一肚子怨氣,如何化解?

2020-12-18 騰訊網

01

對丈夫一肚子怨氣,如何化解

問:尊敬的大德,我對老公有著一肚子怨氣,過得不開心,每天都很受折磨,特別想出家,不知道這種心態算不算逃避?如何化解怨氣呢?雖然知道他是了業菩薩,可是我就是心不甘、情不願,一想起來就一肚子氣。後悔結婚,討厭婚姻,從結婚第一天就是哭著嫁人的,太反感了。我該怎麼辦?

永真法師:碰到不開心的事情,或者不喜歡的人,心裡有怨氣,自然就產生逃避的念頭。產生逃避的念頭不可怕,關鍵是要學會正確面對。化解怨氣,先從自己入手。出家修行,是行菩薩道,要修忍辱,要利益他人,要放下自己,要心裡裝著別人,要包容接納。對於在家人來說,一樣可以修行,一樣可以行菩薩道。以出家修行人的心態來面對你的丈夫,接納他,包容他,多關心他。出家不是逃避,寺廟也不是永遠的避難所,在寺廟裡面,你同樣會碰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如果不改變自己,出家以後,遇到煩惱時又能逃到哪裡去呢?在家庭生活中,你可以嘗試互相關心,和睦相處,建立佛化家庭,共同修行。這種轉變不是一蹴而就,但是,只要你調整好心態,慢慢來,一定能行的。佛法是良藥,是明燈,一定會引領你們走向智慧、光明、歡喜、自在。把這些事情做好,就是最好的修行。

02

為何我念佛時,所有魚都翻白肚皮呢?

問:有一次,我和家人在飯店吃飯時,看到飯店水池裡那些即將變成食物的魚,覺得它們可憐,就不停的念阿彌陀佛,心裡想著阿彌陀佛救救它們,讓它們超脫。結果念了幾分鐘,那些魚都翻白肚皮了;後來有人過來了,我就走開了。誰知我一離開,那些魚就恢復了原狀,沒再翻肚皮了。為何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所有魚都翻白肚皮呢?

永真法師: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奇怪的事情發生,之所以覺得奇怪,是因為我們智慧不夠,不能夠了知事情發生的因緣。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有因有果,不出因果的範疇。比如說,在眾生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在諸佛菩薩看來,卻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佛陀的智慧是圓滿的。我沒有智慧,我也不知道魚為什麼會翻白肚皮,也許是水的質量不好,也許是魚兒調皮,也許是你護生的慈悲心而感召的示現,不管是何種原因,你的慈悲心和對阿彌陀佛的信心都是非常值得讚嘆的,與其追究魚為什麼翻白肚皮,還不如把念頭放到念佛和慈悲心上面來,如此則更好。隨喜你的慈悲心和發心功德。

相關焦點

  • 蔡英文「一人一口氣」言論遭諷:一人一肚子怨氣
    對此,前國民黨籍「立委」孫大千直言,這一次,是臺灣民眾「一人一肚子怨氣,硬是把民進黨扯下來。」他分析蔡英文要贏得2020年「大選」只剩下五種可能。對此,網友表示孫大千提的第五種「奇蹟出現」較可能發生。蔡英文日前發文稱,民進黨2008年曾跌倒過,輸到幾乎只剩「一口氣」,但那之後,全黨上下就憑著這「一口氣」,勇敢面對接下來的每一場補選。
  • 前"藍委"諷蔡英文言論:一人一肚子怨氣
    對此,前國民黨籍「立委」孫大千直言,這一次,是臺灣民眾「一人一肚子怨氣,硬是把民進黨扯下來。」他分析蔡英文要贏得2020年「大選」只剩下五種可能。對此,網友表示孫大千提的第五種「奇蹟出現」較可能發生。蔡英文日前發文稱,民進黨2008年曾跌倒過,輸到幾乎只剩「一口氣」,但那之後,全黨上下就憑著這「一口氣」,勇敢面對接下來的每一場補選。
  • 因為婆媳關係,我怨氣特別重,該如何化解呢
    「我的二寶11個月了,中間又發生了好多事,和婆婆吵過兩次,為了大寶。和老公也吵了很多次,有因為喝酒,因為我情緒無處訴說,無處發洩,感情真的會慢慢吵淡的。說到我的怨氣,還是因為婆婆吧!當初老大生下來,我要帶老大,讓婆婆做飯照顧我和寶寶,可是他們都搶著搞老大,我剛好又懷了二胎,就以為我好的名義抱老大過去和他們睡了。
  • 恐怖小說 怨氣撞鈴好看的呀
    怨氣撞鈴作者:尾魚發表時間:2011年11月4日文章類型:原創-言情-近代現代-恐怖這本書是我2016電視劇你有看過嗎這個小說是有拍成電視劇的,名字叫做示鈴錄,這個真的是看了個開頭就關閉了,你問我為啥?因為我是顏控,不符合我看小說設定的人,總是看不下去,還有很多有特點的地方,那個環境也猶如四不像!!!
  • 一串被死人怨氣撞響的風鈴——評尾魚的《怨氣撞鈴》
    《怨氣撞鈴》聽其名是恐怖小說,但裡面又有言情和懸疑的成分,對於它的分類屬性不能一言概之,正如作者所言:我實在在晉江的文章屬性裡找不到合適的分類,這是一篇有點靈異有點懸疑有點恐怖的言情文。首先,這部小說裡充斥著靈異的元素。
  • 怨氣傷脾胃,摧毀人的後天之本
    我好歹也是在這群人中混過幾年的,還是讓我來告訴大家吧:這些動輒聲稱「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的文科知識分子,其高深思想用一個「怨」字就可以概括了。他們手中的理論武器,可以使他們從各種角度去發現社會的醜惡,發現他人的過錯。
  • 寶媽時不時情緒大爆發,怨氣重或可致病,調節自己從「放下」開始
    心態還停留在以前寶媽在為人妻,為人母之前,可謂是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無牽無掛,也不用為生活瑣事而煩惱,更不用去刻意經營家庭關係。結婚生子以後,各種壓力,雙方複雜的家庭關係,生活瑣事接踵而至,寶媽心態一時難以轉變,依然停留在以前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時候。
  • 千萬失獨家庭養老困境如何化解
    文/張貴峰  春節假期結束了,有一些特殊的家庭卻因為永遠等不到子女回家而黯然神傷,他們被叫做「失獨家庭」。人口學家預計,我國失獨家庭未來將達到一千萬。民政部表示,失獨老人將參照三無老人的標準,由政府來供養。
  • 心裡煩躁怎麼回事,心裡怨氣太重怎麼化解,試試這幾個辦法
    歡迎閱讀,我是夜芒星。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也存在對生活的不滿和期望。有時我們會因沒有得到一份美好的愛情而對社會感到不滿和抱怨。有時我們也會對工作怨恨,覺得工作量很大而工資卻很低……我們每天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下,不可避免地會有積壓的情緒。
  • 夫妻自己帶孩子沒有怨氣,這是如何做到的
    大家好我是90後寶媽,眾所周知我們年輕人生完孩子,如果老人不幫忙帶孩子,我們就會有怨氣,但如果自己帶孩子,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你會如何做呢?,每天安排的滿滿當當要我不由得佩服。安寶比其他孩子晚半個月加入輔食,一次我看朋友圈發現她每天都分享,帶孩子的經驗與心得,我問她是如何做到的,我該怎麼給安寶添加輔食,她細心整理好發給我。
  • 憋著一肚子怨氣,就等川普搬出白宮
    不難看出,憋著一肚子氣的拜登對老特的火藥味已經很濃了,不過,拜登如此憤怒對於美國來說也是情有可原的。 美國民主黨一向都是反俄的,並且在他們的主導下,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可謂是一波接一波。相較之下,在歷任美國總統中,川普算是比較"親俄"的一位總統,也曾被到捲入過"通俄門"的事件裡。
  • 如何化解冤業?
    如何化解冤業?
  • 一次有意義的「家庭治療」
    了解小A的情況後,我覺得她與父母的關係是影響她情緒的重要因素,也是問題解決的切入口。小A的父母講起孩子也是一肚子苦水。小A父母說,小A每次一回家就把自己鎖在房間,喊她吃飯都要喊很久。有時吃幾口就不吃了,躲在房間吃零食。而且這個學期以來,小A經常生病、請假看醫生,學校食堂的飯也不怎麼吃。小A家是農村的,父母沒什麼文化,所以希望小A通過上學改變命運,不要再過苦日子。
  • 懸疑靈異現言小說推薦《怨氣撞鈴》,人物內容超驚豔,不枉熬夜看
    非常佩服作者,能將西藏、雲南等現實存在的地點與故事融合,使得小說具有了真實性,讓人不禁懷疑小說裡的事件是否真的存在,因為這本小說,我開始喜歡上這一類型的言情小說了,強推。小說簡介:一串只能被死人怨氣撞響的風鈴,一段永遠看不到終點的漂泊旅途。她青春靚麗,柔弱外表下卻隱藏著過人的身手;她笑容明媚,單純善良中卻背負著黑暗的過往。
  • 丈夫稱現任處處針對前妻兒子,妻子:他罵我全家沒教養
    一筆欠款讓這對半路夫妻難言信任,矛盾又該如何化解?而他們最終的結局又會怎樣,是分道揚鑣還是重歸於好? 姜大哥:家庭經濟壓力和妻子的暴躁脾氣讓他焦頭爛額 來自合肥的姜大哥今年41歲,與妻子張大姐是半路夫妻,兩人相識於網絡,相戀於現實。
  • 「我同意檢察院的化解,撤回監督申請!」
    「 為我這事兒,檢察院前前後後沒少跑,沒少協調溝通。折騰這麼多年,我也累了。這次領完這補償款後,我撤回先前的監督申請,再也不上訪了……」 8月27日上午,黑龍江省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步延勝就一起與政府間的行政糾紛案,深入大慶市檢察院現場辦公,主持和解協議籤字儀式。上訪近10年的當事人榮某鄭重承諾:息訴罷訪。
  • 襄法調解故事:依法處理案件,用情化解紛爭
    近日,襄都區人民法院訴調對接中心受理了一起因家庭矛盾引發的繼承案件。特邀調解員江忠萍在接收到案卷後通過閱讀卷宗和於當事人溝通,對案情有了深入了解後,得知該案件家庭矛盾由來已久,並不是簡單的一起民事糾紛。
  • 高僧說:有人惹你生氣時,默念這三句話,怨氣就會煙消雲散
    剛坐下,朋友便迫不及待的請教高僧,如何才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減少衝動。高僧回答道:「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世上萬物,都在心這方寸之間。有人惹你生氣時,心中默念這三句話,怨氣就會煙消雲散。」 01 世無絕對的惡人,只有被業力操控身不由己的人
  • 丈夫將經濟大權交給妻子,她卻剋扣婆婆的生活費:我對你有怨氣
    肖女士說自己第二次扣錢是因為對丈夫有怨氣,自己從來沒有感到丈夫對自己的溫暖。在這件事情上,肖女士其實心裡也覺得自己做的不妥,但是她也強調自己這麼做是被逼無奈,因為有一肚子委屈無處發洩。說到這裡,肖女士提到20年前的一件往事,這件事不僅在她心裡從此埋下了怨恨的種子,更是她這輩子都無法忘卻的痛。
  • 怨氣重,從心理學上映射什麼?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自居受害人格,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們總是認為是別人「惹」了自己生氣。換言之,是別人做了某事,做得不對,「傷害」了我們,所以我們才感覺到憤怒或者委屈。當一個人這樣想的時候,其實就將自己置身於受害者或者弱者的地位了,這種思維邏輯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逃避責任:我的情緒不由我自己來負責,而是由「你」來負責,因為「你」惹了我,所以,「你」必須道歉,否則我就會一直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