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態語言中,手勢語表現力很強,它通過手和手指的活動變化使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內容更加豐富,更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為此,有人稱:「手勢語言可以作為口語表達的第二語言。」
同時,語言學家普遍認為,手勢是人類進化歷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際工具,先於有聲語言,手勢語在當時的交際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範圍也非常廣。
古羅馬的以為政治家、雄辯家在兩千年前說過:「一切的心理活動都伴隨著指手畫腳等動作。雙目傳神的面部表情特別豐富,手勢恰如人體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連最野蠻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華講學的心理學教授與一群聾啞兒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歐美當前使用的手勢語同他們順利交流。事後,這位教授風趣地說:「用手勢語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不流利的英語更加便利、易懂。」因此,手的動作使用的好壞,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身體語言使用的成功與否。
以下列舉一些常用的手勢:
1、拇指式
大拇指豎起,其餘四指自然彎曲,表示肯定、誇獎、第一手的意思。
2、小指式
豎起小拇指,其餘四指彎曲合攏,表示精細、弱小或對人的蔑視。
3、食指式
伸出食指,其餘四指彎曲併攏。用來指稱人物、事物、方向,或者表示肯定,甚至表示觀點。向上伸直胳膊,食指指向空中就表示強調,就可以表示數字「一」「十」「千」「萬」……
彎曲食指或成鉤形表示九、九十、九百……齊肩畫線表示直線,在空中畫弧線表示弧形。
4、食指、中指並用式
伸直分開食指、中指,其餘三指彎曲,這一手勢表示二、二十、二百……在歐美和非洲國家則表示勝利。
5、拇指、食指並用式
分開伸出拇指、食指,其餘三指彎曲表示八、八十、八百……如果併攏表示肯定、讚美之意;如果二者彎曲靠攏但未接觸,就有「微小」「精細」的意思。
6、拇指、食指、中指並用式
三指想捏向前表示「這」「這些」,如果更加用力表示強調。
7、仰手式
掌心向上,拇指自然張開,其餘彎曲,這一手勢有許多意思。區域不同,意義有別:手部抬高表示「讚美」「歡喜」「希望」之意;平放是「乞討」「請施捨」之意;手部放低表示無計可施,很坦誠。
8、俯手式
掌心向下,其餘姿態同仰手式,這是一種提醒手勢,同時表示「反對」「否定」之意;有時候也可以表示「安慰」「許可」之意。9、手切式
這是手剪式的一種變式。五指併攏、手掌伸直,像一把斧子用力向下劈,表示「果斷」「堅決」「排除」之意。
10、手啄式
五指併攏呈簸箕形,指尖向前,表示「提醒」「注意」之意,有很強的針對性、方向性,並帶有一定的挑釁性。
11、揮手式
把一隻手舉過頭揮動,表示興奮、致意;把雙手同時舉過頭揮動表示致意。
12、掌分式
雙手自然撐掌,用力分開。掌心向上表示「開展活動」「行動起來」等意;掌心向下表示「排除」「取消」等意;平行伸手則表示「平面」「面積」等。
13、拳舉式
單手或雙手握拳,在胸前平舉,表示「示意」「報復」之意;高舉過肩或揮動或直錘或斜擊,表示「憤怒」「吶喊」等意。
14、手包式
五指相夾相融,指尖向上,如同收緊了開口的錢包,表示強調主題和重點,也表示「探討」之意。
15、手剪式
五指併攏,手掌伸直,掌心向下,左右兩手同時使用,隨著話語左右分開,表示強烈拒絕。
16、手推式
五指指尖向上併攏,掌心向外退出,表示「向前」「希望」之意,表現出堅定與力量;如果五指分開,表示五、五十、五百……
17、拳擊式
雙手握拳在胸前做撞擊動作,表示事物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18、拍肩式
用手指拍肩擊膀,表示承擔工作、擔負責任使命之意。
19、顫手式
單手或雙手顫動,必須與其他手勢共同使用才表示特定的含義。
通常來說,手勢語言和有聲語言配合使用,但也有一些手勢語言可單獨使用,它同樣錶帶了豐富的情感意味。我們經常在電視裡看到這樣的畫面:相愛的兩人,男方激動地握住女方的手,女方不但不縮回,還把另一隻手伸出僅僅握住男方的手,表現出兩人心心相印。在這裡,「心有靈犀一點通」,手勢語言比有聲語言表現得更有力度。
人們交際中最常用的是手勢語言,它承載著豐富、深邃而微妙的信息。一般說來,上級與下級、長輩與晚輩、女士與男士、主任與客人之間,應由上級、長輩、女士、主任先伸出右手,下級、晚輩、男士、客人才能伸出右手與之相握。握手力度要均勻適中,這是禮貌、熱情、友善和誠摯的表示;而握手用力太輕,被認為是冷淡、不夠熱情;用力太重,則會顯得不夠禮貌。
鼓掌是以兩手發出聲響來表達感情,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含義:在迎接賓客的時候鼓掌,是表示熱烈歡迎;聽演講時鼓掌,一般為稱讚演講者講得很好;在告別會上鼓掌,則是表示感謝和告別之意;在開研討會時鼓掌,則含有支持、同意之意。鼓掌常用來喝彩,在耨中特殊的場合,它也可用來喝倒彩。喝倒彩時鼓掌,一般比吹口哨、扔果皮、丟食物的方式更加文明禮貌血。
不同場合遇到熟人,如距離較遠,可舉手招呼,也可點頭致意,還可脫帽致意;遇到不太熟悉的朋友,可點頭或微笑致意;送別客人或變成朋友時,可舉手致意,或揮動手致意,也可揮手帕致意,或揮動帽子致意。手的揮動幅度越大,所表現的感情就越深。
手是不會說話的,因而只能做手勢。但是,在許多不需要說話或不便說話的場合,手勢就派上了用場。的確,手勢在交際中有助於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使談話變得更豐富。
交際中,聽眾是否將注意力集中在講話者身上,對講話者的影響很大。如果聽眾在傾聽講話,並且注視著講話者,講話者就會得到極大鼓舞,就會如有神助似的說出許多精妙的語言。如果聽者的注意力沒有集中在講話者身上,對講話者就是一個報復。本來可以講的很好的語言,也因為失掉信心而不能講出來。但是,要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由於許多人不能強制自己認真聽別人講話,只要一有機會,他們就會往別處看,往別處想。在這種場合,說話者就要善於使用自己的手勢。說話者可以根據講話的內容,把手一揮,或可以做一個非常奇特的說明動作,還可以弄出響聲以起到提醒的作用。
不同手勢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含義。比如說,你在路上用手勢與一個朋友打招呼,有的手勢使人很遠就感覺到你的熱情和歡欣;有的手勢卻使人感到無所事事;有的手勢使人覺得你洋洋得意;有的手勢告訴別人你很忙碌,正要趕著去辦一件重要的事情;有的手勢又能告訴別人你有緊急的事同他談、請稍等……除此以外,在交談中雙方互相握手、互遞物件和互拍肩膀等,都能表達特定的含義。這些手勢,有的成為談話的一部分,成為增強語言力量、豐富語言味道的重要成分;有的則代替了語言,單獨起著交際的作用。
能否前當時用手勢語言,直接關係到口才表達主體的形象。在日常交際中,既要避免像石頭一般站立著,兩手無力地下垂或在背後相交,自始至終只用一個手勢語言,也不更換一個姿勢,顯得呆板;又要防止手勢動作過多,輕佻做作,前松後緊,前緊後松,前後脫節等現象;更要糾正用手擺弄扣子或不停地用手撫摸茶杯,或老是重複同一動作,或用手指著對方鼻子等不良習慣。在口才實踐中應不斷地加強自身的修養,努力做到手勢動作優美、恰當貼切、體面幹練、舒暢自如、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協調一致、恰當好處。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手勢語言傳情達意的功用,加深口才表達的效果。
手勢使用是用手和手指活動完成。手勢語「詞彙」豐富,千變萬化,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作為一個出色的談話者,平時要認真觀察生活,培養興趣,積極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