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7日報導美媒稱,科學家們說,電視、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設備可能改變幼兒的大腦結構——他們擔心此類技術可能影響語言和識字技能的發展。然而,專家們強調,研究結果只是初步的,家長們不必擔心允許孩子使用此類設備會損傷他們的大腦。
據美國《新聞周刊》11月4日報導,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小兒科》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共招募了47名年齡在3歲至5歲之間的健康兒童,他們接受了核磁共振成像掃描,以繪製他們的大腦圖像,並進行了語言和識字測試。他們的父母完成了一項調查,其內容是關於他們的孩子使用屏幕設備的時間以及他們與之互動的內容類型。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閱讀與識字研究中心主任、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約翰·赫頓博士對《新聞周刊》記者說,問卷的結果被用於給孩子遵守美國兒科學會「屏幕時間指南」的情況打分。26分意味著沒有採納任何建議。得分從1分到19分不等,平均8.6分。例如,在就餐時使用設備得一分,而臥室裡有屏幕設備得兩分。
科學家們查看了孩子們的大腦線路,發現得分較高的孩子的掃描結果有所不同。在大腦中與語言和識字技能有關的部分,他們的腦白質完整性——與神經衝動發作的速度有關——較低。
報導稱,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較低,讀寫萌發技能更差,要花更長時間才能說出物體名稱。
然而,當研究人員將家庭收入考慮在內時,這些關聯就不再顯著了。
這些兒童平均在18個月大的時候接觸屏幕,每天使用這種設備1.5小時。大約60%的兒童有自己的設備,41%的兒童臥室有電視或便攜設備。
過去的研究顯示,九歲以下的孩子在校外看屏幕的時間平均超過兩個小時。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家長限制孩子使用屏幕的時間,擔心這可能導致睡眠問題等,並推遲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同樣,世界衛生組織警告1歲的兒童不應該使用屏幕,2歲至5歲的兒童每天使用屏幕的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
赫頓對《新聞周刊》記者說:「這是證明在學齡前兒童中,更高的屏幕使用率與較低的大腦結構和相關技能之間存在關聯的首個研究。」
赫頓說,儘管這項研究的方法意味著不能證明屏幕會導致負面結果,但「我們認為,有必要發出大量警告並進一步進行研究,以確保設備和媒體的使用方式對處於不同年齡和發育階段的兒童是健康的」。
他說,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以分辨不同年齡面臨的風險和益處。(編譯/盧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