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崗位分工的精細化,我們在工作中時常要與不同部門的同事溝通協調。作為一個努力上進的職場新人,你也閱讀了關於溝通方法的書籍,聽了如何溝通的課程,但是有沒有感覺學習了許多乾貨,過一段時間就忘記了大部分內容?即便記住了幾個技巧點,實際溝通過程中卻想不起來使用,派不上用場?在心裡暗自提醒溝通時一定記得嘗試這個方法,可是效果並不如書中和老師講的那樣顯著?
這些情況是由我們人類大腦的構造所決定的。單純地向大腦中輸入知識,並不能改變外部現實。把工作的重心切換到溝通輸出上面,才能實現飛躍式成長,發揮出應有的能力。
作者樺澤紫苑,是一名日本神經科醫生,一位作家,除本職工作外連續多年每天發表網絡雜誌文章、每天寫作3小時以上、每年出版兩三本新書,通過多種形式強化溝通輸出。他在《為什麼精英這樣溝通最高效》這本書裡,把自己在溝通輸出方面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
一、什麼是溝通輸出?
「輸入」指把信息傳輸到大腦中,「輸出」指將輸入大腦的信息進行處理,然後以某種形式向外界表達出來的過程。讀、聽屬於輸入,說、寫、行動則屬於輸出。例如,我讀了《為什麼精英這樣溝通最高效》這本書是輸入,讀完把感想說給朋友聽,寫一篇書評,是輸出。根據書中方法,指導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就更是一種輸出了。
二、溝通輸出的準則
1.輸出是將記憶長期固定的關鍵
當人進行「寫」的時候,手臂和手指肌肉會動;「說」的時候,口腔和喉部肌肉會動,「行動」的時候,則要用到全身各部分肌肉,可見任意一種溝通輸出,都要用到運動神經和肌肉,這樣形成的記憶稱作「運動性記憶」,特徵是一旦記住,不會輕易被忘記。這就解釋了看書和聽課學習卻記不住的問題,因為通過讀、聽接收到的信息還不完全屬於我們,只有經過內化且把它說出來,寫下來,行動起來,才有利於記憶。
2.反覆使用=重要信息
有一個簡單的標準,在信息輸入大腦後的兩周內,要對該信息進行三次以上的溝通輸出。大腦發現信息反覆使用,就會標識為重要信息,長期保存下來。就像籃球運動員不斷練習投籃的距離、高度和角度,讓肌肉形成記憶,從而提高投籃準度一樣,我們先有意識地練習輸出,逐漸地在溝通場景做到熟練應用,以免學到的技巧被遺忘在角落,不能學以致用。
3.輸出結果需要反饋
必不可少的是,溝通輸出需要反饋,對輸出的結果進行評價。當我們採取某種輸出之後,如果失敗了,就要分析原因,總結教訓,對下一次輸入加以調整、修正;如果成功了,也要好好總結經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輸入新的方法,提高效率或應對之後更大的挑戰。這樣的過程,我們肯定會達到螺旋式上升的進步。相反,我們習慣了輸入,又了解到輸出的重要性,僅有輸入和輸出而毫無反饋的交替,相當於一直在同一層級打轉,不會提高的。那麼當溝通技巧的使用效果不盡如人意時,我們就要借鑑這寶貴的反饋,改正錯誤,修正方向。
三、溝通輸出的方式
1.說話
說話是最簡單的輸出,讀到的內容、聽到的事情、自己的體驗,都可以用說分享給他人。我們把大腦中的信息,用具體的語言向外界表達出來,可以增強記憶力,把重要信息永久保存在記憶中。這裡還有一個竅門,語言表達時不要僅客觀描述,最好加入自己的感想和獨到的見解。
2.手寫
與說相比,我們對自己寫出來的東西記憶更深刻。因為人在寫字的時候,腦中網狀激活系統會受到刺激,大腦就會立刻集中注意力,把焦點放在需要關注的事物上。上學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一邊讀課文,一邊在留白處寫下筆記,記錄對某一段落的思考、疑問或感悟。我們看到的信息只是原材料,經過大腦的加工,手寫記錄下的思維軌跡,才是在溝通過程中能為我們所用的。
3.行動起來
一句詩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人光讀書學習,但不願行動起來,只能算是自我滿足,沒有實現成長。在行動中我們會對信息有更直觀的感受,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接下來信息輸入方向的判斷。
比如,當我學習到溝通時要有眼神交流時,想著即使今天只輸入了一個技巧,也要立即用在接下來的實際溝通中。之前我與他人說話時,眼睛經常習慣性地看向斜下方,雖然有在很認真地聆聽,可不免還是容易造成誤會,認為我聽得心不在焉,沒有尊重對方。剛開始我覺得眼睛長時間看著說話者有些尷尬,就按照技巧所說的看著對方眉毛之間或眼睛之間的位置,發現可以透露很多信息。如果對方眼睛略帶笑意微微點頭,說明認可我的說法;如果對方眼神遲疑眉頭微皺,看來是沒有完全理解我要表達的意思。當然也不能機械性地只看雙眼之間部位,當談到重要部分的時候,當想傳達一個重要想法的時候,直視對方眼睛幾秒鐘,目的是讓對方意識到現在說的內容很重要。經過不斷的實踐,我體會到眼神交流能夠幫助雙方更順暢的溝通。
《為什麼精英這樣溝通最高效》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就在於,沒有直接堆砌大量溝通技巧,而是首先引入「溝通輸出」的概念,解釋溝通其實是由輸入-輸出-反饋組成的循環往復過程,每個環節缺一不可,而且掌握高效溝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調整修正。明白了輸出的重要性,就是把握住溝通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