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趣的視角看中國製造(很全面!)

2021-02-15 全景財經

一位在大陸經商的臺灣人,怎麼看中國製造,這是一個珍貴而有趣的視角。

張仲生(化名),祖籍山東濟南,出生於臺灣電子業世家。張仲生沒有選擇繼承家族事業,也放棄了知名跨國投行的豐厚薪水,2015年選擇來上海經營自己的連鎖餐飲生意。業餘時間,張仲生仍熱衷於研究國際和兩岸經濟趨勢。

張仲生的家族,曾經歷過臺灣製造業大變遷的風雨。而他對眼下的中國製造2025,也有自己的感觸。

以下內容源自筆者和張仲生的一次下午茶訪談,經整理加工成文:

金融支持系統

大陸和臺灣的金融支持系統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兩岸完全不是一個體量級,所以不能簡單的做比較。

站在商業銀行的角度,「雨天收傘」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它們大量的錢都是儲戶的,它要保障儲戶安全。在市場去槓桿、整體資金鍊狀況趨於緊張的時候,商業銀行在風險係數較高的貸款上會更趨于謹慎。

對於高端製造業,當它(企業)的客戶不明確,或是客戶的單一性太高,譬如說一家企業的客戶就兩三家,一個客戶就佔你訂單的七成或者八成,這種情況下,企業風險係數就會很高,商業銀行不會喜歡借錢給這樣的企業。以前在臺灣,我們投資的一家公司客戶一開始只有4家,銀行很怕我們的訂單會掉,每次借錢要我們付合約。可是我們後來上市櫃(在臺灣的股票市場除了大家常聽聞的集中市場與店頭市場外,還有興櫃市場與未上市交易市場。在集中市場進行交易的被稱為上市股票;在店頭市場進行交易的被稱為上櫃股票;而在興櫃市場和未上市市場交易的股票,都稱為未上市股票;編者注),公司客戶擴張到13家的時候,我再借錢,銀行從來沒有叫我付過合約。

高端製造,牽涉到國家產業轉型,本來就不該是商業銀行牽頭來做的事情,這件事本就應該是政府風險資金去投入。臺灣以前靠政府的力量成立了一家公營金融控股公司叫做「中華開發金控」(後文簡稱開發金,編者注),開發金有自己的商業銀行體系叫「中華工業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Industrial Bank,後文稱中華開發,編者注),還有自己的證券體系叫「大華證券」(Grand Cathay Securities Corporation)。當年誰是這個開發金控的大掌柜?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劉泰英,臺灣人稱「太公」。他掌握了全臺灣幾乎所有高科技產業和新創企業的金融命脈。中華開發是投資銀行屬性,如果看它過去的持股名單,你會發現臺積電、聯電、臺灣的IC設計、新藥等等,全部都是中華開發投的。

臺灣還有一家銀行叫做「臺灣工銀」,全稱是「臺灣工業開發銀行」,臺灣工銀以前是專門針對工業融資。臺灣工銀跟開發金明確來說是兩家,企業如果是需要周轉各方面商業操作,如訂單借款、貼現還有一些傳統業務,可以到中華工銀去。企業如果是缺錢,或是要做短長期,像發債、直接金融、我借錢給你、我入股你,或者是間接金融,比如靠你發債,是由中華開發領投。如果你要上市櫃,要從資本市場籌資,這類業務由大華證券承接。相當於金融服務一條龍,這個事需要政府牽頭。

現在大陸的問題是中小微企業普遍缺錢,根據我的觀察最主要是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大陸尚沒有建成一個跨全國的信用徵信體系,徵信存在很大難度。大陸地方太大,企業太多,數據很難形成有效聯網。我曾經聽大陸的朋友說過,比較早期的時候,有人在一個省借了錢,換個地方他還借得出來。比如說我在上海註冊一個公司,我在這邊有不良記錄,但是跑到西安去,西安不知道你在上海這邊其實已經欠了1000萬,他仍然能在西安借出錢來。

徵信一旦困難,銀行就沒法搞,搞不好人在哪裡都不知道。反觀臺灣,有一個聯合信用徵信中心(後文稱聯徵中心,編者注),跟義大利並列全世界第一,所以銀行能非常容易掌握企業主的信用,因此在臺灣開企業是很容易的,各種審核也非常簡單,這個系統非常重要。據我了解大陸現在正在做,但是大陸和臺灣完全不是一個體量級,需要時間,這個工程量會十分浩大。

第二個問題是大陸沒有專門對標的銀行。大陸現在是把中小企業貸款很大一部分推給四大國行或地方銀行,由地方政府來主導,或者是由四大國行來主導。可是這個不是地方能做的事,而站在四大國行的角度,它是資金批發商,四大國行的體量這麼大,一兩百萬的貸款對四大國行來講,沒什麼特別大的興趣,站在它們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所以大陸跑出來了很多的P2P公司,他們的本質是資金零售商。四大國行把一部分資金交給資金零售商,國家有政策,P2P開出來,如果是針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符合資格,四大國行一次撥五個億給P2P,由P2P去負責,那政府給四大國行的政治目標就達到了。可是事實上對這一些P2P公司,四大國行的掌握程度很低。

同樣反觀臺灣,臺灣當年成立了一個政策指標銀行,它是跨全臺灣的一個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銀行,叫做「臺灣中小企業商業銀行」(後文稱臺灣中小企銀,編者注)。如果你要貸款,比如超過一個億以上,不好意思,那你就不是臺灣中小企銀的客戶,他就把你轉到大的銀行去了,就跟醫療分級分診一樣。你一般的病去診所,如果碰到大病,你就到三甲醫院去,一模一樣的意思。你就會發現臺灣中小企銀,在偏鄉(臺語,指偏僻的地方)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都有據點。

臺灣的政策性銀行是非常清楚的,交通銀行、土地銀行、合作金庫,然後還有三大商業銀行,還有這一些我們常講的企銀,每一個都非常清楚。臺灣的三大行庫,華南銀行、第一銀行、還有彰化銀行。彰化銀行比較像中國農業銀行,雖然臺灣後來又搞了一個農業金庫,但是農業金庫和彰化銀行的性質類似。大型商業貸款就找交通銀行、土地銀行、臺灣銀行,還有合作金庫這四家,你把它想成大陸的建農工商就對了,臺灣就這四家。

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就是臺灣中小企銀。我2015在臺灣要辦貸款,我的企業是中小企業,我們只辦1000萬臺幣的周轉金。我到臺灣大型國行,對方都說你這金額太小了。然後我發現就算大型公有銀行願意借給我,它的利率也會比較高,因為它的管理成本高。當時大型公有銀行的利率是4.6,可是我在臺灣中小企銀借加上政策補助,利率才1.35。利率就是資金的價格,大型公有銀行比臺灣中小企銀貴三倍價格,那我當然去臺灣中小企銀借啊。

並且臺灣中小企銀有快速通道,放貸款速度很快。去臺灣中小企銀借款,你沒有物保拿不了資產抵押,你就人保,找人來替你抵押擔保。如果你需要的是青創貸款,500萬以下或300萬以下臺幣做企業原始啟動資金,他甚至不要求擔保。我當年的餐廳就是在臺灣中小企銀借的第一筆青年創業貸款開的,但是現在大陸你要借這種這種規模的錢基本上很難,沒有辦法,借太少了。

臺灣為什麼會成立臺灣中小企銀?跟現在大陸一模一樣的原因。當年就是因為大型公有銀行都覺得政策下達出來,無法執行。當時是80年代,臺灣湧現出大量地下金融,叫丙種借款、乙種借款,那時候網絡沒有那麼發達,其實搬到網絡上,就是跟現在的P2P一模一樣的意思。

政府其實一直在努力減稅

現在大家都只盯著一件事情,叫做企業所得稅,可是中央其實推營改增推得很大力。減稅不是只看所得稅,營改增其實就在減稅。

我嘗試講解一下。比方我過去課稅是毛額型,就是說我100元,直接課你17元。針對交易行為課稅,我們叫交易稅,營業稅就是交易稅(行為稅)。過去假設政府給你直接課個10%,一百塊就課你10元。現在改成加值型營業稅了,所謂的加值型營業稅是我只針對加值課稅。什麼叫只針對加值課稅?假設我們稅率5%,100塊是不是課你5塊?所以你在進來的時候,交給政府5塊,出去的時候假設你以120塊賣給下家,你還要跟下家收6塊,所以總額是126元,6元怎麼來的?因為5%乘120元,然後這個6元實質上進銷互抵,所以實質上我真正交給政府的只有1元,現在叫加值型課稅。

臺灣的營業稅體系是全世界前三名,臺灣也是雙軌並行,全世界都一樣。一個叫毛額型的,就是簡單粗暴,我不管你加值,100元我直接收你5元。這個是最簡單粗暴的,這種稅在臺灣現在也存在。

臺灣會針對什麼情況這樣課稅?首先,單價300萬臺幣以上的消費。譬如說寶馬、奔馳,300萬臺幣以上,我們叫做高端營業稅,其實就是奢侈稅。因為你一次消費300萬臺幣以上的東西,所以我課你10%。這個不是算加值,這是算總額。其次,去酒店消費課你25%,你繳這種毛額型的稅,就不會繳到增值型的。所以全世界本來就都並軌,這是第一點,大陸稅改很大一部分降稅是降在營業稅。

第二,我個人認為大陸的稅制結構其實更類似北歐。北歐的綜合稅率有效稅率通常都超過75%,所以政府能把你從搖籃照顧到墳墓。大陸政府收的稅很多,五險一金、所得稅、營業稅之類的,所以大陸有效稅率非常高,不能拿來直接跟美國對標。因為美國有一個非常大不同——美國沒有全民健康保險。美國是靠商業保險的,而中國人有醫保。歐巴馬搞了一個歐巴馬醫療保險(Obamacare),是只是針對社會最底層的,不是廣泛意義適用全民的。大陸的醫保就是針對全民,所以大陸跟你收醫保的錢其實是根本不夠的,額外還要拿稅金去補貼。日本跟大陸比較像,日本有效稅率其實也很高。

大家常常拿中國跟美國來比,其實很不合理。就算真拿美國來比,大陸的稅率也不會比美國貴多少,有時候其實是別有用心的人在刻意誤導。他們只跟你講聯邦稅,他們沒有跟你講地方稅,美國的州稅其實是很貴的。譬如說美國的營業稅,大家現在都只跟你講美國的稅制裡企業所得稅最高39.5%,可是他沒有跟你講州稅。以加州為例,加州的營業稅是8.84%,大家自己可以算算。

完全沒有必要擔心中國的前途

臺灣當年的經濟騰飛,其實是搭了兩趟順風車。臺灣的原始累積眾所周知,當年國民黨把大陸搬空,南京、上海的黃金全部搬到了臺灣。但是因為當時兩岸關係的原因,搬過去的黃金很大部分也是用於國民黨在臺灣的大量擴軍。

第二趟就是1950-1953朝鮮半島戰爭的關係,美國為了保衛第一島鏈加強對臺援助,第一波大量印製美元,日本也是這樣起來的。後來還有個曠日持久的戰爭,就是越戰,美國再次加大援助,並且工業體系也開始部分轉移,開始做垂直分工。嬰兒車、鞋子、襪子、玩具這些日用消費品,美國人不做了,所以給了臺灣,帶動了臺灣的第一批工業。其實大陸1978年沿海紡織業、輕工業是怎麼樣起來的,臺灣就是怎麼樣起來的,只是臺灣比大陸早了20年。

但大陸跟臺灣不太一樣的是,大陸當年接受了蘇聯史達林時代的156項工業援助,還有美國的43項工業體系轉移,所以大陸有一個相對完整的重工業體系,這個是臺灣沒有的。現在全世界能夠發展全工業品項、全工業鏈的只有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只有中國跟美國做得到,並且有這麼大的國內市場可以這樣搞。而美國產業空洞化,是因為美元霸權的關係,全世界都要賺美元才能買石油。所以大家都在換美元,賠錢我都要跟美國換美元,造成了美國的製造業特別辛苦。

臺灣的地緣劣質是,沒有像大陸一樣廣袤的腹地,可以承載大規模的產業轉移。臺灣當年也有過低端產能洗牌的階段,但是島內沒有那麼大的腹地,我們轉移到福建、浙江、廣東去了。你看嬰兒車鞋子襪子玩具不是全部都轉移到這些地方了嗎?像筆記本電腦零組件這樣淨利率2-3%的,都轉到大陸來了。

這裡的關鍵詞是轉移。大陸幅員遼闊,沿海的低端製造可以直接轉移到中西部去。但是從實際層面來講,很多企業家不想去西部。這就跟25年前臺商不想來大陸一樣,那時候兩岸的發展落差太巨大了。有人說去西部的都是在北上廣深混不下去的才去西部,其實我跟你講,臺灣到大陸來的第一批臺商都是在島內混不下去的。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叫康師傅,康師傅是統一根本不想收購它,已經走投無路了才來大陸。如果本來就做得不錯,他為什麼要來?跟那時候一樣本來在東部沿海做得不錯的企業為什麼要去中西部?這只能說明不願意去的企業就不是中西部這一群人所要關注的對象。大陸廣袤的土地,本來就是一個可以自我循環的大世界,當年西歐也是轉移到東歐和中歐去,大陸現在也是轉移到中西部和中部去。你看深圳開始外溢到東莞去了,華為不是把總部都搬到東莞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大陸將來會轉移到哪些國家去?答案顯而易見。東南亞、中亞這些需要中國支持的地方,還可以轉移給非洲的那些小兄弟。中國把一個很小的產業丟給它,那個國家就會活得很好。現在很多企業家擔心出海投資的資金安全問題,臺灣以前有一個政策叫「南向政策」,當時其實很多臺灣企業也不太願意去投資,跟大陸現在一些人的心情是一樣,所以臺灣又有一家公營政策性銀行專門在做這件事情,叫「中國輸出輸入銀行」(The Export-lmport Bank of Roc,後文簡稱「輸出入銀行」,編者注),類似亞投行的性質,但它只針對臺灣企業。臺灣的企業家出海建廠,有政府資金——輸出入銀行貸款給你。輸出入銀行是專門針對臺灣企業到海外投資,但是你的投資要符合政府意志和目標的。

不要片面理解 「全球化」。全球化過去是被西方所壟斷定義的,西方媒體宣言的那個「全球化」明確來講就是替西方打工。大陸現在情況和以前不一樣了,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眼裡,它就是美國般的存在。小平同志當年有句話,叫「中國不要當頭,永遠不要當頭。」但是現在這句話需要重新來審視了,現在中國的體量這麼大。小平同志講的完完全全沒錯,中國永不當頭,可是當你自己的體量到這樣的時候,你也很難被人家忽略。

中國從頭到尾都沒有想到出頭,這正是中國和美國最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中國可以跟非洲國家這麼好?正是因為歷代領導人所奉行的幾個「絕不」,我們絕不幹涉你國家內政。小平同志的一句話可以完全代表中國的成功經驗——適合自己的國情,發展自己的模式。所以中國現在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根本不用擔心。你只要發現外面每天都在叫,美國歐洲每天都在叫,就代表你做對了,要不然他們不會叫。如果你做錯了,他們一定很安靜啊。

全世界未來的格局是什麼?就是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伊拉克負責給中國供給石油。中國負責給他們中高端製造,然後中低端製造,小兄弟們共享。反正中國有700多個產業,再細分下去,立即可以分一千多個出來,很多體量小的國家,像一些人口五六百萬人的小國家,中國轉移兩三個產業給他他就活很好了。

還有一部分是可以留在自己國內的,就是高端製造持續升級,向東部沿海聚集。中國的下一個五年,可以重點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在三個半小時的車程內,集中三座GDP破2萬億的城市。中國就是一個大世界,960萬平方公裡、13億人口,自己就可以形成一個內生的循環體系,根本不用太擔心。

供給側改革的連鎖效應

臺灣也曾面臨產能過剩、庫存過剩、槓桿過剩,三去問題在80年代非常嚴重。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就是因為製造業的產能過剩,服務業才能有效發展。因為製造業殺價競爭不計成本,那相對來講服務業的初始投資就便宜。譬如說你和我兩個都做嬰兒車、鞋子、襪子、玩具,今天假設我想向第三產業轉型,開個親子樂園,現在發現有一定的難度:

第一個,還是房地產的問題。我去租店面,因為地租問題,太貴。我好不容易開始做了,房租就漲上去了。我們最後都在替房東打工,房東只要看你經營的不錯,就把租金往上拉。

第二個,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搞得太成功了,反而造成了一些有趣的現象。過去是第三產業產能過剩,所以會造成兩個企業彼此殺價競爭,可是製造業的營收就是服務業的成本,第二產業的營收就是第三產業的成本。比方我要去搞個親子樂園,除了租場地外我總要買些小孩子玩的東西吧。以溜滑梯為例,過去可能買一個需要一千塊,可是現在由於製造業惡性競爭,現在變600塊我就買得到了,我是不是省了40%的成本?對於我要去投資溜滑梯的人當然是福音啊,你的營收就是我的成本嘛。

這個叫做第二產業的過剩產能外溢到第三產業,變成第三產業進入成本低。第三產業服務業是玩商業模式的,很多國家服務業發展起來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製造業產能過剩造成殺價競爭,所以服務業入行的成本降低了。可是大陸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供給側改革改得太成功,還沒外溢到服務業,政府就用行政的方式,把它的產能直接打掉了。

臺灣當年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型會有很多扶持。比如說原來一個造自行車的一個企業,想要轉型成為一個共享單車企業,但共享單車那是前置成本啊燒錢太多了,也就說我現在要把我所有的產品所有的產能拿出來,全部去投入一個泡沫的一個市場。臺灣的經濟部下有很多下轄的單位,它會去協助你玩這種高風險的商業模式。

炒房就必然要做好用更長時間消化的準備

現在大陸製造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企業家辦廠多年,賺的錢還不如買套房子的收益。現在大陸高科技明明在井噴,技術產品明明開始追逐上世界發達國家,為什麼生產力一直在暴增?可是統計數據一直在往下掉?因為大陸把房子炒的太貴了,造成搞金融、搞地產的賺得盆滿缽滿,搞實業的混得一窮二白。現在過得最好的是拆遷戶,反倒堅持做實業的要有情懷。

有一點中央講得一點都沒錯,全國一盤棋。因為大陸以前是拿土地給中國人民銀行做發行準備。而臺灣是外匯佔款,臺灣有4000多億美金的外匯儲備,有多少外匯就有多少黃金,就可以發行多少新臺幣。所以臺灣人以前常講「新臺幣拿橡皮擦,其實會擦出富蘭克林」。因為新臺幣背後的發行準備是美元,有多少美元才發多少國內貨幣。大陸也是這樣,但是大陸現在來講,靠外匯佔款大概是六成左右。以前是土地財政,現在想要轉沒那麼容易。

中國現在要刺激消費升級,拉動服務業。可是供給側改革做得太成功,產能被打掉了。服務業說到底就兩塊成本:第一塊很簡單,就是我剛剛講的設備購買成本,很大一部分服務業投資是要靠製造業惡性競爭的。還有第二個人力成本,前些年勞動工人、服務人員、技術工人工資已經上漲了很多,但是你會發現中國現在薪資開始停滯,能再上去的空間不大了,為什麼?你人力這麼貴,你覺得終端的售價可以漲成什麼樣子?比如說在北京一個滴滴司機,他最後的人力成本還是取決於他的生活成本,租房多少錢、平時的生活開銷多少錢。

大陸人沒體會過,可是臺灣人已經充分感受到了什麼叫做18年薪資不漲,而所有生活成本在暴升。現在最重要的是,大陸要產業升級,十九大報告講的那句話絕對沒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臺灣當年就把房價給拍下去了,臺灣房價是跌過70%的哦,大陸從來沒看到過。

我認為大陸三四線城市房地產是很危險的,已經在下跌了。一二線我認為明面上價格不會跌多少,可是政府會實質上讓房價下降。譬如說每一年物價假設成長3%,你用複合增長率的概念,過了五年可能總體物價跟五年前相比是成長18-20%了。

所以現在就是遏制房價上漲,假設你五年前買這個房子800萬,5年後這個房子還是值800萬,你不會感覺房價在跌。可是實質上照購買力來看的話,其實它已經跌掉20%了。所以其實咱們按照現在這個強力的中央政策在,那這個房子基本上是漲不起來的,但是也跌不深。跌不深是為了社會的穩定。現在1.5線城市情況還好,因為這些城市還在集中還在外擴,針對這些地方的地產泡沫可以先壓一段時間,等它的總體水準發展會上來的,這個時候就不是泡沫了。所以政府把房價往下壓一點,同時物價上漲,加上整個城市外擴城鎮化等因素集中的時候,其實泡沫自然而然就消掉了。大陸用了兩年三年炒房子,就必然要有心理準備用10年15年去吸收。

高端製造業的發展需要打持久戰

現在中國基礎工業體系完整,什麼都可以造。川普為什麼要打鋼鋁的關稅?他才不管你是不是朋友,你看加拿大跟美國是多好的兄弟,他對加拿大也不手軟啊。很簡單,鋼鐵牽涉造船,鋁牽涉航太(航天太空),美國一定要保護住它的鋼鋁產業,要不然這一臺戰爭機器很難發動,所以他一定要保證廠商利潤。

很多東西是沒有辦法彎道超車的,比如高端製造,熟練工人的積累必須要那麼長的時間。我們講科技,就是科學+技術,把科學轉化成技術。很多事情一體兩面,所以我們其實要謝謝美國人。美國現在不是說「Amrican First 美國優先」嗎?川普說你們這些黃皮膚的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都是來我美國偷技術的,要把他們都趕走,所以你看大陸的千人計劃,過去一堆人不回來的,現在都自己回來了,臺灣的科學家也是一樣。

科技這種東西發展周期都很長,不是一蹴可就的,這個是要有耐心的。我們常講後發優勢,你要知道中國現在雖然跟發達國家還有一段技術落差,但是我認為,在很多領域上落差已經沒有那麼明顯。就算有落差,也不像過去那麼好拿到技術了,所以國人要能耐得下性子蹲下來擼起袖子去研究。

另外現在大規模海外併購並技術,也操作不了了,很多人都在封殺你。但是很多搞研究的中堅骨幹,其實還是封鎖不住的。日本東大幾個教授現在清華,西班牙也來了幾個教授。我們應該用好這些人,蹲下去把基礎給做好了。這個是急不了的,國家要有一致性延續的政策。

大陸的體制絕對是最大的優勢,也就是全國一盤棋。黨的意志到哪,整個國家能力就到哪。這是大陸最大最大最大的優勢。所以大陸可以非常的高效。

臺灣很小,臺灣經驗真的不可以學,但臺灣的做法可以學。臺灣早期是階段性的,70、80年代,就是搞半導體電子元件,這10年15年的錢全砸這裡面。97年以後,臺灣提出來一個新藥生技開發。

長期需要積累的產業,臺灣是由政策性銀行來主導產業升級。臺灣為什麼今天可以發展成全世界新藥開發第二第三重鎮?一個新藥一開發就是17年,商業銀行沒有興趣跟你這種公司玩,所以一定要政府投資,臺灣主要就是兩個——開發金控跟國發基金。你不能靠募集資金,你是要成立專責機構長期去follow的。比如說臺灣的國發基金、開發金控,政策一下來,它的資金重點就會往哪邊走,它會持續follow。不會說下個雨,天氣晴了,雨就沒了。不能一段時間出一個新概念,錢跑到這邊,過一陣又出個新概念,錢全部又跑那邊。

大陸也會有很多的政府資金投入,但是大陸的工業體系太龐大了,經常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說新材料,願意持續投新材料的基金很少很少,因為它是個非常漫長的開發周期,風險也極大。基金極少,民間資本更少,國家的投入也是時不時的。企業家也浮躁,沒有耐心去做這種長期堅持才有回報的事。前幾年房地產虛火旺盛,誰買個房子買塊地都翻身,那些十年如一日埋頭搞研究的人卻過得十分辛苦。搞製造業需要情懷,蹲在那邊慢慢搞,而不是寫一套模式出來,到處亂融資。現在大陸都喜歡炒概念,然後資金蜂擁而上,跟著新概念熱點走。

我覺得大陸少了一個像臺灣資策會(Market Intelligence & Consulting Institute, MIC)這樣的機構。臺灣的民間智庫非常發達,第三方的諮詢服務機構非常多,所以中小企業很容易抓到產業訊息,很容易知道我現在錢要往哪邊投,資源要往哪邊放,因為研究都出來了。可是我在大陸這兩年多,客觀的說,很少看到大陸產業界有相關像樣的報告。在臺灣,資策會是一個,臺灣經濟研究院是一個,中華經濟研究院是一個,臺灣金融研訓院也是一個。大陸的民間智庫很大一部分背後有利益團體在驅動,臺灣的是真的可以做到公正第三方。

大陸的晶片製造

很多大陸的同胞說起大陸晶片產業,就覺得跟世界尖端水平差距大,可我恰恰不這麼看。

大陸在28nm級工藝已經成熟了,28nm現在中芯國際已經可以做得很好了,華為用的7nm,設計已經完全自主,而製造目前全世界只有臺積電能做。臺灣7nm的全球市佔率是100%,高通、NVIDIA、華為,全世界除了英特爾以外,7nm的訂單全部都在臺積電。但是不要太擔心,為什麼?你要知道晶片是有物理極限的,臺積電再往下推是5nm,再往下推是3nm,3nm已經進入到原子核的最終極限了。所以臺積電的終點你能看得到,最多2025年技術就到底。再往後他只能往水平發展,往上進到1nm這種事,現在臺積電都不敢講他自己有把握。

也就是說,這個行業的終點是已知的,大陸現在不算領先,可是你可以看得到那邊是有終點的,沒關係,慢慢來。大陸不是缺技術,晶片這個東西,我真的一點都不為大陸擔心,而且我從來不相信大陸在晶片製造領域比別人弱,大陸連DSP都搞得出來,我不相信晶片設計搞不出來。DSP大陸都自有了,怎麼可能說晶片搞不出來。

晶片問題,大陸現在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大規模低成本投產,而不是拼先進位成。一個7nm,我不講技術研發,只講投產。一座工廠投產200億美金,臺灣為什麼要投?是因為沒有選擇!臺灣現在基本上只剩半導體了,所以哪怕200億美金臺灣都必須得花。

大陸的28nm現在已經做得不錯了,而14nm的技術,大陸是有的,只不過因為良率低所以成本很高。比方我做100片只有40片能用,60片不能用,那我的成本分攤就很高了。這只能說大陸的晶片還不具備完全的市場競爭力。但是,大陸已經有了技術,剩下的良率問題只需要交給時間。從戰略意義上講,雖然這種成本的晶片缺乏市場競爭力,可是假設國家面臨重大事件,不計較成本的時候,技術是可以保障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大陸已經把臺灣晶片業最關鍵的人物之一挖過來了,此人叫梁孟松。只要梁孟松到大陸了,就不用擔心大陸晶片業。當年三星為什麼能彎道超車?主要就是靠梁孟松。梁孟松來到大陸一看,中芯還在搞14nm研發,還在拼良率。梁孟松就說你14nm技術有了,先不要把錢扔在14nm上了,我們先把28、22、20、16nm做好吧。所以你看梁孟松一來,中芯的財務報表非常清楚。我一直關注半導體的股票,只要梁孟松到哪,我就會關注他。梁孟松到了中芯,我才開始研究中芯的,這是實在話。我就發現中芯大規模資本擴張,融了一堆資金衝機器設備。你看中芯良率70%、80%、90%整體上來了。16nm現階段已經很高端了,全世界能做的國家已經沒幾個了。16nm以下包含16nm,已經可以應付現階段95%的應用。

晶片製造方面,大陸沒必要急於跟臺積電對標,走穩現在的每一步即可。實際上,臺灣的第二大晶片製造商聯電現在自己都已經宣布放棄10nm以下投資了。

臺積電靠的是代工累積到現在的技術能力,它創造了全世界第一個模式:你們去設計,我幫你製造。晶片業早期都是整合元件廠,自己設計自己製造。晶片最燒錢的是製造那一塊,製造一投產就是百億級別的美金往下砸。但其實IC設計到最後也是重資本,16nm開一套掩膜光罩就要500萬美金。所以慢慢的設計和製造就分開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臺積電創造了一整個產業,叫IC設計產業。

臺積電當年剛開始這個商業模式的時候其實很可憐,那時候根本沒有IC設計公司,而臺積電的客戶就是IC設計公司,它也看不到下個月訂單在哪裡。臺積電最大的客戶之一就是蘋果,蘋果也是搞IC設計的。NVIDIA為什麼在臺積電旁邊設了一個研發中心?因為廠在這,我就在旁邊研發,訂單直接丟給臺積電,最後大家相伴而生。而大陸這邊的華為一上去,就可以把中芯養起來了。華為現在的IC設計能力有目共睹,我認為真的不輸給高通和蘋果。

晶片,我認為這個是中國的長久國策,不可能動的。而且是可以看得到終點的戰爭。你要知道原子核的極限,下一步是量子領域了。量子現在中國是走在全世界最前面的,因為至少那顆衛星發上去就是證明。所以法國人就站出來講酸話了,讓中國公布相關技術,說「為了全人類的安全」,那你法國怎麼不公布啊?你把大強子對撞的技術細節公布出來,我就公布量子啊,你就不叫為全人類發展了?憑什麼我就要為全人類。

來源:鈦禾產業觀察 Taifangwu

訪談:鈦主編 

相關焦點

  • 一個普通人的視角看美國制裁華為
    禁止全球所有使用美國設備和美國技術的公司為華為提供晶片製造和晶片設計製造技術。美國以一國之力全面圍堵封殺制裁華為一家公司。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第一次。以前有也是通過規則制裁一下,現在是全面的圍堵封殺。美國發布這樣的文件,就是全面殺死華為,將華為從通訊歷史上抹去。
  • 《你好,藝術》:從孩子的視角看藝術,原來如此有趣
    跟孩子頭一次讀這本《你好,藝術》,我們就被其中五彩斑斕的色彩,和各種有趣的畫面所吸引。而結城昌子則是通過兒童視角切入畫中,再緊緊抓住每幅畫的特點,結合詩歌或散文調皮有趣的語言,搭配上充滿場景感的對話方式,拉近孩子與名畫的距離,引導他們對藝術產生無限遐想與興趣。在《你好,藝術》中,這本《盧梭的尋找夢的寶藏》,是我跟孩子最喜歡的。
  • 從中國的視角看埃及
    有一次,何偉問一位在埃及經營內衣店的中國商人是怎麼評價埃及的。中國商人的回答令何偉震驚。「埃及男女太不平等了!」中國商人很激動地說,「埃及想要發展,首先需要男女平等,比如允許女性出來工作。」何偉擁有別人所不具備的視角。他不像很多西方記者那樣,只對埃及做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式地觀察,他樂意深入社會的肌理,與底層老百姓交朋友,去看一般人無法看到的埃及的複雜面。
  • 有趣角度看歷史:睡前讀與眾不同的中國歷史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 作者:溫伯陵 期待已久的 《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終於出版啦。讀完第一部的時候就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並且非常期待作者再多談一些有趣的歷史觀點。我比較了一下,第二部比第一部講解的更加全面、細膩,越來越讓人沉迷。
  • 日本最有趣的博物館,最受當地加班族歡迎,中國製造也在其中
    這麼日常而且便利的東西,接下來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日本最有趣的博物館,最受當地加班族歡迎,中國製造也在其中,你知道是什麼博物館嗎?在日本還沒發展起來的時候,當地的人民的生存資源相當匱乏,在寒風凜冽的冬天,衣著簡陋的人們在拉麵館門外,排著長長的隊伍只為了吃一碗實惠的熱氣騰騰的拉麵勉強飽腹,暖暖身子。
  • 「聽課記」放眼看世界,你擁有怎樣的視角?
    在開題前,劉老師拋出一個話題: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我們,應該以怎樣的視角看待當今世界形勢。他首先提到三種視角——一是井底之蛙,所見皆是局限;二是平視,掙脫不開個人身份的窠臼;三是像坐飛機般俯瞰,有著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劉老師站在講臺中央,目光灼灼地看著我們,笑著問:「你們想要那種視角呢?應該不是井底之蛙罷!」同學們相視一笑,齊齊擺手。
  • 中國製造的模樣
    然而在中國,有這樣一群製造企業,它們在這一年中的非凡表現,讓世界見證了中國製造的模樣:頑強的生命力,強大的韌性與卓越的業績。疫情之下的投資建設走進江蘇上上電纜集團 (以下簡稱 「上上電纜」)的新廠區,會詫異於眼前的場景。
  • 《奮進的旋律》講述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
    李東學出演「創二代」獻禮劇《奮進的旋律》目前正在央視電視劇頻道(CCTV-8)熱播,以不同的視角講述兩代人為「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傾盡全力努力奮鬥的故事。劇中,憑藉《甄嬛傳》《宸汐緣》為觀眾熟知的李東學演繹「創二代」。
  • 昆蟲間諜成真 「甲殼蟲版GoPro」帶人類換個視角看世界
    據外媒7月16日報導,研究人員打造了一個先進的微型攝像機背包,安裝在了甲蟲的背上。這個微型背包也被稱為是甲殼蟲版GoPro,內置了可操控的微型攝像機,可以以1-5幀的速度拍攝視頻,並可旋轉60度,據研究小組表示,這個設備除了能給人創造一個有趣的視角之外,還能給未來的生物研究提供參考價值。
  • 看完現在的中國製造,我跪了
    這裡是 《了不起的中國製造》一汽紅旗對話大國工匠系列第三期,歡迎大家點擊視頻觀看。我們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和自動化專家李培根,對話中國一汽紅旗工廠廠長張巍、中國一汽工程與生產物流部總經理畢文權,一起聊聊智能製造的知識。
  • 中國製造有多強?川普:我家酒店產業好多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這幾個字是無數中國人的驕傲,揚言要「去中國化」的美國總統川普也難以抵擋中國製造,川普的酒店產業使用的床上用品幾乎都是中國製造,中國製造究竟怎麼樣?今天就來說說中國製造。說起中國製造還的從當年加入WTO說起,從那以後中國製造業就一直騰飛到今天,成為了國家的經濟和產業支柱,除了滿足內部需要之外,中國製造的產品也遠銷各個國家,你可以在任何一個國家找到中國製造,這是不爭的事實。
  • 上帝視角、動物視角及凡人視角看世界
    ——莊子《秋水》視角的獨特性,取決於視野的開闊性。一,上帝視角。我認為上帝視角應該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旁觀者視角,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所見。第二個層面是全知或全能視角,能以非現實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描述任何事物。
  • 僅僅是一個小玻璃瓶,卻能成為下一個「印鈔機」?還要看中國製造
    也就是說,就算疫苗真正被研發出來,也會因為疫苗瓶的短缺而導致無法全面推廣。有些人就問了,一個小小的玻璃瓶,真的就這麼難嗎?其實疫苗瓶並不是普通的玻璃瓶,如果僅僅是普通的玻璃瓶,我們根本就不需要擔心,而疫苗瓶必須要用中硼矽玻璃瓶。雖然說我國一年可以生產出80億玻璃瓶,但是屬於中硼矽玻璃瓶的數量連10%都不到。
  • 通訊:「中國製造」社交軟體助非洲年輕人「秀」出自己
    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通訊:「中國製造」社交軟體助非洲年輕人「秀」出自己新華社記者來自象牙海岸最大城市阿比讓的青年恩加利·吉洛姆,最近在網際網路上有點火。Vskit是一個短視頻創作平臺,用戶拍攝15秒以內的短視頻並上傳這個平臺,就有可能獲得海量瀏覽量、收穫眾多「粉絲」點讚,這讓從小就喜歡跳舞的吉洛姆看到了機會。起初,吉洛姆只是上傳一些即興舞蹈片段,嘗試吸引用戶關注。一段時間後,關注吉洛姆的人越來越多,一些人甚至成了他的「鐵粉」,給他留言,請教編舞技巧,交流舞蹈心得,不斷催他更新作品。
  • 不同視角看世界;上帝視角、動物視角及凡人視角照片
    ——莊子《秋水》視角的獨特性,取決於視野的開闊性。一,上帝視角。我認為上帝視角應該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旁觀者視角,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所見。第二個層面是全知或全能視角,能以非現實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描述任何事物。
  • 楊帆:從工業用地的視角看城市更新研究
    所以,有些西方城市概念在中國是不是要換一種語境再去看,需要再探討。存量問題突出。也就是閒置,低效浪費非常嚴重。向園區集中舉步維艱。也就是工業用地的分布是破碎的,碎化的,不是完整的一塊一塊的。像在規劃圖上畫的一個個工業區,那麼這個工業區就是一個完整的,事實上在現實中永遠見不到這樣的。為什麼是破碎的?很奇怪,就想搞懂它。
  • 美國「帶路黨」,一個老頭,僅用5年就讓日本製造全面超美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製造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如果與日本製造相比的話,還是有一定差距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中國遊客不遠千萬裡跑到日本去買東西了。眾所周知,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但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國際形勢之下,戰敗的日本在發展方面並沒有受到壓制,反而獲得了美國的一系列幫助。
  • 智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演進:從質量管理看中國智能製造
    本期雲課堂的主題是智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演進:從質量角度看中國智能製造。雲課堂是上海MBA響應數位化建設做出的大膽嘗試和創新,旨在發揮MBA全人教育的優質師資隊伍與豐富業界導師的資源優勢,努力來建設一個向全社會開放的在線學習的高效平臺,實現開放共享、融會貫通的理念。本期雲課堂的主題是智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演進:從質量角度看中國智能製造。
  • 有趣的靈魂都在看這些優質讀物
    一個有趣靈魂的背面實質是其看待世界獨有的視角與態度,而這些視角與態度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優質信息的獲取必不可少。這裡有幾個優質的公眾號,置頂收藏,獲取看待問題的多維視角,讓世界不再平面,靈魂不再單調。
  • 從真實視角看瑞幸咖啡的崩盤
    這家號稱要成為下一個星巴克的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店,僅僅用兩年時間,就擁有4500多家門店,它以手機下單和買完即走的特點,打破了中國傳統咖啡店的營銷模式,並且通過為每一杯咖啡提供補貼的方式,迅速佔領市場,其擴張速度之快,可以說是一個奇蹟。中國發展到現階段,確實需要出現像星巴克這樣的國產咖啡店品牌,但是僅靠燒錢、沒有盈利的商業模式畢竟不能長久,誰會成為中國的星巴克呢?